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诸葛亮隆中隐居地新论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3
转发:0
评论:0
诸葛亮隆中隐居地新论 ,诸葛亮隆中隐居地实际上应位于目前的隆中的北面,位于古襄阳城的西北。一、相关史料1

诸葛亮隆中隐居地实际上应位于目前的隆中的北面,位于古襄阳城的西北。

一、相关史料

1、《三国志%26#8226;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称:《蜀记》曰:'晋永兴中(公元304-305年),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诸葛)亮故宅,立褐表闻,命太傅禄李兴为文: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拭诸葛之故乡。……昔尔之隐, 卜惟此宅,仁智所处,能无规廓。日居月诸,时殒其夕……今我来思,觌尔故墟。"这篇碑文是诸葛亮死后70年写的。

据《晋书%26#8226;刘弘传》:"太安(公元302-303年)中,张昌作乱,转……荆州刺史,率前将军赵骏等讨昌自方城至宛、新野,所向皆平。……进据襄阳。"可见,上引《蜀记》李兴文中的前三句乃记刘弘受命平张昌事,时刘弘"自方城至宛、新野",即在"沔之阳"。而后两句记刘弘"进据襄阳"以后事,这才登隆山,"至隆中,观亮故宅"。王隐,东晋初人,史学家。

2、南朝裴松之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云:"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汉晋春秋》54卷,习凿齿当是早已着手撰写,故暂定"亮家于南阳之邓县"一条,写于公元370年,东晋升平五年(公元361年),荆州刺史别驾、史学家习凿齿来到隆中,撰写了一篇《诸葛武侯故宅铭》。观赏了诸葛亮当年"躬耕西亩,永啸东峦,迹逸中林,神凝岩端"等胜迹。

3、《晋书%26#8226;习凿齿传》:"习凿齿,襄阳人也。……既罢郡(原为荣阳太守)归,与秘(桓温弟)书曰:'吾以去五月三日来达襄阳,……每定省家舅,从北门入,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

4、刘宋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盛弘之撰《荆州记》载: "襄阳西北十许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又载:"宅西背山防水,孔明常登之,鼓琴以为《梁父吟》,因名此山为乐山。"

5、郦道元《水经注%26#8226;沔水注下》中“沔水又东迳隆中”条注:“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刘弘字,《晋书》本传作“和季”)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李兴一名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

《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写的,他写荆州地区那一部分所根据的材料,多数来自盛弘之《荆州记》。写作时期大致在公元512到524年。

6、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

卷2l《襄州襄阳县》:“诸葛亮宅,在县西北二十里。”

卷2l《山甫道二》: “万山, 一名汉皋山。在(襄阳)县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处。古谚云:‘襄阳无西’,言其界促近。”

7

、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据考证,今天的南阳,在汉末为南阳郡属下的宛县,魏、晋南北朝均因之(北魏一度分置上陌县,后周并宛县入上陌,上宛县)。到了隋朝初年,县名始改为南阳,唐、宋、金、元、明、清、民国初年,一直不变。故,诸葛亮所称的南阳,只能是郡名而不可能是县名,更非确指隋朝才建置的南阳县,即今之南阳市。

8、《文选》卷三七《(前)出师表》李善注引《荆州图副》曰:“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

《荆州图副》一书,曾被《水经注》引用,可知应早于《水经注》。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王庸先生在《中国地图史纲》(商务,1959年)30页说:此书“可以确定是南北朝的作品”。

二、从历史记载看隆中实际方位

以上统计了史书中的数种相关记载,除了《出师表》的“躬耕于南阳”比较笼统外,其他7种均有比较详细的记载,而这中间4种记载都有方向性,有3种提到位于沔水的南北,还有3种记载有距离。

因此我们进行分类比较:

方向性:两种记载为襄阳西北,两种记载为襄阳西;(注意没有西南)

沔水南北:一种记载为沔水以北,两种记载为沔水以南;

距离:一说西二十里,一说西北十许里,一说西北二十里。

1、从方向上,古隆中的位置应在古襄阳城的西北

由于这四个关于隆中方向的记载,都是以古襄阳为基准点的,而古襄阳城的位置在历史上又非常固定,因此,可以说,没有历史记载来支持目前位于古襄阳城西南的隆中,今天的隆中与历史记载不符。

说襄阳西的有两种,都是习凿齿记载的。由于襄阳的特殊地理位置,可以说习凿齿的记载只是一个大致的方向。襄阳城实际上是三面环水的,因此,它的西、北、东都是沔水,只有南面是大片的陆地。

由于诸葛故居在沔水近岸处,所以,如果是位于西北(准确地说是襄阳西偏北5度左右),也可以大致地说是襄阳西。说襄阳西北的两种,虽然距离不同,但是方向一致,证明西北方向是比较准确的。而且由于记载的距离不同,也证明这两个资料并不是相互影响或借用的,而是各自独立取证的。

因此,实际上,古隆中的位置应在古襄阳城的西北(偏北),而不是西南。

2、隆中应在万山西北,而不是在今天的万山西南

看《水经注》记载:沔水又东泾乐山北,…沔水又东泾隆中,历孔明旧宅北,…沔水又东泾万山北,…北泾汉阴台西,

由此可见,由于沔水在乐山到万山这一段是先东(偏)南流,而后撞上万山再折向东北流

而绕过襄阳的。那么沿着沔水就是:乐山——隆中——万山。隆中必然在万山的西北方向而不会在西南。3、当时的隆中,应位于汉水的北岸边。

《蜀记》记载:刘弘至隆中观(诸葛)亮故宅,立褐表闻,命太傅禄李兴为文: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拭诸葛之故乡。……

“沔之阳”——则是确指在沔水北岸。由于刘弘是在亮故宅里做此文,“于沔之阳”自然是指其当时所在的位置。阳——山南水北也。

虽然有人以为“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这句是在说刘弘此前在汉水北面的宛、新野等地打败叛军,但我认为这样解释不确。沔之阳,实际就是指沔水北岸附近,而决没有可以理解为沔水以北广大地区的。照此错误理解,沔之阳的范围可就太大了,是否洛阳也可理解在沔之阳呢?而且,刘弘此前的作战地域,并不限于沔水北,还包括沔水南的襄阳,以及更北方的梁。因此这种解释是错误的。

此外,由于襄阳城在西、北两个方向均距离沔水很近,如果向西或向北几里之外就必定是沔水北岸了。

因此,不论是记载隆中在襄阳西还是西北的,都说明隆中会在沔水的北岸。

那么如何解释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和《荆州图副》的记载呢?《水经注》和《荆州图副》都说隆中在沔水南岸,但是也在岸边不远。问题出在时间的跨度和沔水河道改变上。下面我们专门来讨论这个问题。

三、《水经注》记载的沔水河道在汉末的位置

1、 时间跨度的影响:

刘弘写下“于沔之阳”时,是公元304年左右,距离诸葛亮隐居隆中的207年,不到100年时间。而《水经注》则在公元512~524年写作,《荆州图副》大致同期(略早),与诸葛亮隐居隆中相隔300余年,而与刘弘相隔200多年。因此,在这200多间,沔水的河道很有可能有少量的变化,从而使得原本在沔水北岸边的隆中,在经过200多年后,跑到沔水南岸边了。

因此,早200年的刘弘碑词,是更接近诸葛隆中实际位置的记载。

2、沔水河道改变的影响

那么沔水河道是否有少量改变呢?由于这种改变很少,而且是位于人口稀少的野外,因此,我们在历史记载中并不能看到相关的记载。但是有不少间接资料可以加以佐证:

其一,沔水来到古隆中一带时,已经进入丘陵、平原地区,这里的河床比较宽、平,两岸缺乏对河道有效的控制,河道相对是较容易变化的;

其二,沔水在这一带经常发生泛滥,比如大家都熟悉的水淹七军。而沔水泛滥而老河床又不大稳定,发生少量河道迁移也是很可能的;

三,《水经注》沔水篇记载:又东过山都县东北,…沔水北岸有大石激,…元康中始为水坏,今石皆如半塌许,数百枚聚在水中。《水经注》又记载:又东过襄阳县北,…东对樊城,…城州四里,南半沦水。我们要注意到这两段记载的意义:前一段记载的沔水河段,位于隆中的上游,而后一段记载的河段,则位于隆中的下游,而这两处河段,都从汉代到南北朝发生了向北移动的情况,使得汉代的所建的石激和城市,到写《水经注》时都已经有很大部分淹没沔水中了。

那么,沔水河床在隆中的上游和下游有城市建筑的地方,都有向北移动的情况,隆中一带也自然有很大可能发生河床向北的移动。

其四,《水经注》沔水篇记载:沔水又东偏浅,冬月可涉渡,谓之交湖,兵戎之交,多自此济。…沔水又东经隆中。

这段记载证明,在隆中的上游不远处,沔水河床是很特别的,一是浅,二是军队经常由此涉渡。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河床从河边到中心都比较平坦,因此可能是新迁移过来的,由于冲刷的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较深的中心河床。

其五,这个不是历史记载,而是现代地理历史学者,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教授鲁西奇先生在大作《汉水中游河道的历史变迁》中论证的。此文网上有,这里不再重复,其大意是说:这一带的沔水河道历史上是向北少量的迁移的。

因此,由以上论证,我们可以推论:从汉代到南北朝,沔水在这一带是很有可能发生了河道北移的,虽然移动距离并不很大,但是足以让原本位于沔水北岸的隆中,经过200多年就到了沔水南岸。而刘弘碑词和200年后的《水经注》,正好分别记述下了这样的不同位置。

四、河道迁移说对隆中历史记载的另一支持

我们都知道,襄阳隆中说有一个疑点,那就是历史明确记载隆中属于南阳郡邓县。可是,按照正常的行政区划分割,一般是不横跨大河的,因为有交通、管辖困难等问题。

因此,邓县是不会专门向南突出一小块,而越过沔水管辖到隆中的。可是至今,为了满足隆中位于襄阳的观点,只好把邓县的范围违反常规地跨越沔水,突出到今天的隆中一带。这个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上看的很清楚。

而实际上,采用河道迁移说,就能够很好地解释此问题了。

在汉代以及三国时期,隆中实际上是在沔水以北的,因此,邓县的管辖范围根本没有突出一小块,跨越沔水到南岸,而就是以沔水为界线的。这样一来,不仅符合历史记载,也解决了邓县突出跨越沔水的不合理问题。

因此,实际上,诸葛亮隐居的古隆中,应位于今天湖北襄阳的乐山和和万山之间的某地,

位于万山西北方向,也位于襄阳城的西北,而不是位于当今大家旅游所来到的隆中。可惜,这样的隐居地,没有保留下来。最后要向辛勤建设今天的隆中的朋友说声对不起了。

作者:燕京晓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诸葛亮隐居地赘考
1.《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汉末依荆州牧刘表,刘备三顾其隐居草庐。亮建议刘备乘刘表年老昏聩而占有荆州,乘刘璋暗弱而夺取益州,并结好孙权,以北抗曹操。“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汉室可兴矣!”宛,当今南阳市;洛,当今洛阳市一带。这话是诸葛亮隐居地望绝不可能是当今南阳市之强证。因为诸葛亮本隐居刘表统治之荆州,既建议夺占此荆州,则下面紧接所说由一上将所统率“荆州之军”的“荆州”,自指夺占成功后之荆州,亦即这时诸葛亮与刘备正促膝密谈时所在地之荆州,而绝不可能指别的地方。如果这一隐居地是在宛,则诸葛亮怎么会说由一上将统率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呢!说“向”,便表明诸葛亮隐居地亦即亮、备密谈之地,与宛决非一地。联系时贤所考可知,只有二人密谈之地当今襄樊市,“宛、洛”远在北方,说“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方才符合地理方位。而且,...
· 诸葛亮隐居地赘考
诸葛亮隐居地当今湖北襄樊市,而不在河南南阳市,时贤论述备矣[1]。兹不惭续貂之讥,再赘考数事。1.《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汉末依荆州牧刘表,刘备三顾其隐居草庐。亮建议刘备乘刘表年老昏聩而占有荆州,乘刘璋暗弱而夺取益州,并结好孙权,以北抗曹操。“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汉室可兴矣!”宛,当今南阳市;洛,当今洛阳市一带。这话是诸葛亮隐居地望绝不可能是当今南阳市之强证。因为诸葛亮本隐居刘表统治之荆州,既建议夺占此荆州,则下面紧接所说由一上将所统率“荆州之军”的“荆州”,自指夺占成功后之荆州,亦即这时诸葛亮与刘备正促膝密谈时所在地之荆州,而绝不可能指别的地方。如果这一隐居地是在宛,则诸葛亮怎么会说由一上将统率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呢!说“向”,便表明诸葛亮隐居地亦即亮、备密谈之地,与宛决非一地。联系时贤所考可知,只有二人密谈之地当今襄...
· 王安石自视甚高:藐视诸葛亮没造就只配隐居隆中
核心提示:王安石自视甚高,惟我独尊。不仅瞧不起现实中的人,就连古代圣贤他都藐视。他罢相回到金陵后,住在刘相故宅。竟然在小厅写下“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做卧龙”的诗句,有数十处之多。意思是诸葛孔明也没啥造就,只配一辈子隐居隆中,远不能和他王安石相比。网络配图王安石自视甚高,惟我独尊。不仅瞧不起现实中的人,就连古代圣贤他都藐视。他罢相回到金陵后,住在刘相故宅。竟然在小厅写下“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做卧龙”的诗句,有数十处之多。意思是诸葛孔明也没啥造就,只配一辈子隐居隆中,远不能和他王安石相比。王安石很讨厌《春秋左传》,称为“断烂朝报。”王安石是个充满了报复欲的心胸狭窄之人。他长着难以容人的小肚鸡肠,打击报复所有忤逆他的人。王安石中进士后,枢密使晏殊赞赏其才华,豪宴请之。在高度赞扬王的同时,嘱咐他以后一定要宽容别人,那样别人才会容得下你。本是一片好意,但王安石却大不以为然。此后他一直瞧不起晏...
· 黄公望隐居地发现太极墓
来源:浙江日报作者:叶玉跃2010-08-06最近,《富春山居图》明年将在台北合璧展出的消息引起了世人的关注,有关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一些传说也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富阳庙山坞新近发现的一处太极墓因此引发了诸多揣测,有人考证这就是黄公望墓。7月底,考古人员也来到此地,经过初步探测,基本可以确定,这里的土质年代为元末明初。黄公望墓在常熟,清代已有定论,但目前多推断为衣冠冢。黄公望晚年隐居庙山坞,据清朝光绪《富阳县志》记载:“元处士黄公望(钱令旧志)在县东北二十里庙山(浙江通志同)”。《富阳县志》中还记载有“……住筲箕泉终老富阳,年八十六……”,可见,黄公望隐居并终老富阳,已是公认的事实。在庙山坞,不少上了年纪的村民也都知道,山头上有两座古墓,但古墓的具体位置在哪里,无人知晓。今年五月间,富阳黄公望文化研究品牌推广组的几位同志在黄公望的隐居地附近山峰,找到了一处废弃的太极墓,从地形和墓的外形等推断,...
· 荆轲刺秦的隐居地:荆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荆轲出发去刺秦王时所唱的的悲壮的歌。在我们焦作地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可荆轲到底是哪里的人许多人却说不清楚。其中最主要的说法,是说荆轲是濮阳人。那里不仅有荆轲的坟墓,还有荆轲的后代。但是,出生于清朝光绪年间的上庄村吕思廉老人却暴露出一个惊人的秘密,他多次对其孙子说:“你别看荆里(景里)村不大,可出过一个大人物哩,他就是刺秦始皇的荆轲。”意思是说荆轲曾经是我们月山镇荆里村人。荆里,现名景里,也称井里。据传说,以前住的是荆姓人家,是战国著名刺客荆轲的故里。据《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者,卫国人也。”《史记·索隐》注:“轲先齐人,齐有庆氏,则或本姓庆。春秋庆封,其后改姓贺,此下亦至卫而又改姓荆。”意思说荆姓原是齐人,姓庆氏,春秋的时候改为姓贺,后来迁到卫国又改成姓荆。《辞海》载曰:“荆轲,战国末年刺客,卫国人。卫人叫他庆卿。游历燕国燕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