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夷陵之战论述和军事辨析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19
转发:0
评论:0
夷陵之战论述和军事辨析 ,一。概述:建安二十四年冬十二月,将星陨于荆州,一代名将关羽在临沮落马受诛,荆州易

一。概述:

建安二十四年冬十二月,将星陨于荆州,一代名将关羽在临沮受诛,荆州易主。关羽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的开始。

关羽死后一个月,建安二十五,曹操去世,同年十一月曹丕篡汉,年号黄初,这一年是公元220年。

虽然汉献帝被废,但并不意味着汉朝彻底灭亡。蜀刘备在建安二十六年四月称帝,年号章武,国号“汉”,意为继承汉统。同年秋七月,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率蜀汉精锐十余万,对东吴发动了荆州战役,而这场战役也成了这个时代结束的标志。

孙权袭荆州之后,正在志满意得,坏消息却传来了。吕蒙等大将相继亡故。荆州新定,人心不附。此时,刘备盛怒之下举国来攻。孙权当然不希望大战的爆发,于是向刘备“遣书请和”,结果被刘备一口回绝。

无奈之下,孙权应战,以陆逊为都督。

陆逊诱敌深入,骄疲敌人,最后大破蜀汉连营700里,巩固了荆州,稳定了东吴。同时,刘备病死白帝,后汉时代彻底结束。

夷陵之战揭开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场战争从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开始,到章武二年八月结束,历时一年。从章武元年七月到章武二年二月是蜀汉主动进攻,深入吴境的过程。从章武二月到六月是战役的相持阶段。直到陆逊突然发动总攻,数天之中,刘备就全线溃败。

二。战前态势。

刘备听说关羽败亡,荆州失陷,当时就决定要“伐吴”,这个举措受到赵云,黄权等人反对。很明显,如果对吴宣战,就彻底背叛了“东和孙权”的既定方针,使魏坐收鱼翁之利。但是,刘备从感情上到利益上都无法说服自己,这一仗对当时的刘备而言是事在必行的。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逐曹操占汉中,蜀汉人才鼎盛,兵强马壮,刘备称汉中王,达到他政治,军事生涯的颠峰。结果乐极生悲,这种心情的落差即使是坚韧如刘备,也很难承受。从利益上讲,要稳守西川必须北占汉中,跨有秦岭;东据江陵,保守巫山。更何况荆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交通四通八达,用武之所,关羽在此经营数年,筑城开发,今日一旦被东吴占据,刘备怎么可能不动心?所以说,强盛的刘备“伐吴”事在必行。即使是在官员力谏,张飞殒命的情况下,他还是一意孤行。

荆州对于刘备重要,对于孙权亦复如是。中国历朝历代以东南为国的,如果失去荆州就意味着亡国的开始,孙吴赖以生存的长江从“荆州为尾,安庆为腰,金陵为首”,要全据长江割据东南,必须控制荆州。孙氏从称霸江东那一天起,做梦都想得到荆州,对于这

个迟来的“礼物”,孙权是不可能轻易放弃的。但是,东吴军界支柱吕蒙亡故,前线将领可堪大任的几乎没有,而孙权经过“合肥的洗礼”,对自己的军事能力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要想对抗刘备,他当时无将可用。荆州新定,人心不稳,陆逊等人破关羽后,经过相当一个时间才稳定住大局。所以孙权想极力避免这场战争,但是当刘备拒绝他,他知道这场战争不可避免的时候,他果断的决定向魏“称臣”,防止两面受敌。

同时命“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结果,蜀汉吴班、冯习击破李异,占据秭归,进入吴境。东吴初战失利,边境线被蜀汉突破,汉军可以沿江东下,水陆并进。

这一切发生在公元222年之前。

三。西川对荆州的战略地理优势。

“蜀地之甲,乘船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史记》

“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吴人震恐,席卷之时也。留陇右兵二万人,蜀兵二万人,煮盐兴冶,为军农要用,并作舟船,豫备顺流之事,然后发使告以利害,吴必归化,可不征而定也。”《三国志》

“引梁益之兵,水陆俱下;荆楚之众,进临江陵;......巴、汉奇兵出其空虚,一处倾坏,则上下震荡,虽有智者不能为吴谋矣。” 《晋书》

以上这些论述和记载表明了一个问题:西川对荆州的战略地理优势。

由重庆东出,经三峡可入湖北,以夔州为其门户,瞿塘关(亦称江关、捍关)即在此处,也就是三国时期白帝城所在,也就是在今天奉节东8公里的地方。

换句话说,西川军出白帝可以顺江东进,直逼江陵,并以水运优势解决粮草运输。所以说,占据蜀的一方对占据东南的一方威胁相当大。

后来魏灭蜀,控制长江上游,孙吴只得增戍荆州,甚至一度迁都武昌,以应付上游“受敌二境”的不利形势。

所以顾炎武说:“昔之立国于南者,必先失蜀,而后危仆从之。”

而刘备对东吴同样有这样的优势。

只要快速越过从江关到江陵200多公里的山地丘陵,那么荆州甚至整个吴越就暴露在上游蜀军兵锋之下。

而这段崎岖的山地也正是东南一方防守的关键,在今天宜都,夷陵一带在中国历史上经历“大小战争数百次”《三峡夷陵》

建安十五年刘备改临江郡为宜都郡,张飞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陆逊占领宜都郡,获取夷道、夷陵、秭归等县,任宜都太守在此筑城。

自古以来,宜都就有被称为“楚蜀咽喉”、“鄂西门户”、“三峡门城”,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四。战役初期。

魏黄初三年,蜀汉章武二年,东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

月,刘备命令吴班、陈式四万大军,数千骑兵出秭归,进攻夷陵,二月,刘备从秭归亲自率主力“缘山截岭”而进,进攻“夷道猇亭”。同时命令黄权率军驻扎在江北,与吴军在夷陵对峙。留赵云镇守江州,作为后卫。针对蜀汉的进攻,“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孙吴有“授兵”制度,这些“将兵”后来虽然成为了生产奴隶,但是其中还是不乏骁勇善战之士。除了“敢死,解烦”这些东吴精锐部队,“将兵”们在夷陵战场上居功至伟。

具体部署如下:

(1)虎威将军朱然,率军五千总镇江陵。

(2)振威将军固陵太守潘璋率军数千镇守当阳,麦城,夷陵一线,防止蜀军从北面突破,同时监视魏军从襄阳宛城南下。保障陆逊军团右翼的安全。

(3)安东中郎将孙桓率军数千镇守江南夷道,保障陆逊军团左翼的安全。

(4)步骘,鲜于单率数千人屯扎在荆南长沙一线,防止蜀军偏师和武陵蛮夷兵。

(5)陆逊主力约三万人屯于猇亭。

当然,这个部署是战役初期的防御体系,当战役进入中后期直到决战,其调动还是很大的。

从攻破李异,刘阿占据秭归突破边境,一路进攻到夷陵地界,刘备对孙吴的压力很大。孙桓出战刘备前锋,结果战败,退保夷道。刘备军甚锐,派马良去招募“武陵五溪蛮夷”兵,头领沙摩轲等纷纷来归。这又为刘备增添了生力军。

这段时间,孙吴虽然也有“宋谦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斩其将”的战绩,但总体上讲,刘备的优势还是很明显。

总的来说,战役初期是刘备对陆逊采取强势的进攻,陆逊明智的避其锋锐,全线退守。即使是“孙氏宗亲”孙桓被围他也不去救,,不去与刘备强争夷陵,把国境内200公里的山地留给蜀军,把主力安排在猇亭,寻求战机。

五。战役相持。

从章武二年三月到六月,战役基本处于胶着状态。

面对陆逊的全面退守,刘备开始出昏招。

“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馀营”《三国志·孙权传》

“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使将军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辅匡、赵融、廖淳、傅肜等各为别督”《三国志·陆逊传》

简言之就是:刘备在山地丘陵地区,依次展开长达“七百里”的连营,分兵固守,认为这样“诸要害皆以固守”,万无一失。

其实这是个败笔。正如陆逊所说:“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

如果在平原地区,大兵团展开,留下相当数量的战略预备队可以避免全线溃败的危险,有

利于往来呼应,纵横驰骋,而且可以避免敌人从两翼及后方夹击。但这是在山区,“缘山行军,势不得展”,无法迅速往来呼应,一旦连营有一处被破,则势必排山倒海。陆逊看出了“战机”,但他知道“时机”还不成熟,他要把刘备“拖垮,熬熟”再一口吃掉。

刘备这边虽然也没闲着,但他做的都是“无用功”,他命令吴班率几千人去引诱吴军出战,把八千精锐安排在山后,可是陆逊根本不上他的当,刘备就这样与陆逊从年初对峙到年中“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馀里中,广数十丈”,这个“黄气”其实就是天气炎热造成的。

陆逊看到时机成熟,此时就已经有了周密的计划。为了万无一失,他还是先试探一下刘备,“乃先攻一营,不利”,陆逊此举就是要看看刘备的“连营”是不是还留了一手。结果证明,除了易守难攻,凭险立营之外,刘备什么后手也没留。

于是,陆逊知道时机成熟了,或者说,他等的就是这个时机-----火攻。

六。毕其功于一役。

陆逊在决战前命令每名士卒手持火把,进攻蜀汉诸营,同时从这场决战的吴方参战将领来看,陆逊将朱然和潘章的部队也都全数调到了前线,要在火攻之后,全线出动,对刘备发动致命的一击。

刘备的七百里“稳固”连营,被一支支火把燃起,天气炎热,树木丛生,营帐相连,其惨烈可想而知。

韩当“与陆逊、朱然等共攻蜀军于涿乡,大破之”

徐盛“攻取诸屯,所向有功。”

潘璋“部下斩备护军冯习等,所杀伤甚众。”

孙桓“投刀奋命,与逊戮力,备遂败走。桓斩上(兜)道,截其径要。备逾山越险,仅乃得免”

朱然“攻破备前锋,断其后道,备遂破走。”

骆统“以随陆逊破蜀军于宜都,迁偏将军。”

再联系刘备的部署可知,大火一起,吴军全线出击。

(1)潘璋出夷陵,从北线进攻,斩杀蜀汉“大督”冯习,击溃江北军。

(2)陆逊韩当一面从正面进攻,一面迅速包抄到“涿乡”和马鞍山一带,断刘备的归路。

(3)朱然则协同夷道孙桓进攻江南蜀军,包抄并进军到“涿乡”,与陆逊在此会合,他们攻破的是蜀军前锋张南。

(4)其余徐盛,骆统等人也都分头跟进。

在从“涿乡”到“马鞍山”这一段,双方是有激烈战斗的,最后刘备逃跑不及,被合围在马鞍山,刘备“陈兵自绕”,陆逊岂能放过这条大鱼?“督促诸军四面蹙之”,蜀军伤亡惨重,死万余人,死保他们的皇帝,眼看“土崩瓦解”。但刘备毕竟戎马一生,经验还是很丰富的,他命令夜间突围,并且让士卒把军装脱下来点火阻塞道路,阻止追兵,

最后在赵云的接应下,终于跑到了鱼复(永安),《华阳国志》记载,给刘备断后的是大将傅彤,他的部队全军覆没,最后孤身力战,大骂“吴狗”,宁死不降,以身殉国。孙吴乘胜追击,李异,刘阿“咸鱼翻生”,直追刘备到川口。

这一仗陆逊大破刘备精锐十余万,《傅子》记载:“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这个“杀八万”未免有点夸张,《华阳国志》记载后来刘备屯永安,孙权“惧”,求和,说明刘备还是保留了相当的实力。但是,蜀汉的大败却是可以肯定的。

蜀汉张南、冯习、傅彤、沙摩柯被斩,杜路、刘宁投降东吴,黄权投降曹丕,马良、程畿也皆陨命。

七。蜀军兵力探讨。

蜀汉章武二年正月,刘备的先头部队吴班,陈式等出秭归,同时,也就是魏黄初三年正月,孙权上书曹丕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这个“支党”就是指刘备的先头部队。二月,刘备从成都回到秭归,蜀军的主力才从秭归出来。可见刘备的“前部支党”就已经达到了四万人,两三千骑兵。

后来刘备部署:“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这个部署很可能要包括吴班和陈式的这四万人马,甚至更多,也就是说,冯习和张南的部队已经在四万以上。结果这些“前锋”被潘璋朱然和孙桓切断后路,全数覆灭。

刘备被围马鞍山,伤亡万余,后来刘备还能一路狂奔上百公里,等到赵云接应,可见刘备的主力在被火攻之后还是保持了数万人,否则面对陆逊和朱然,孙桓等人的主力部队,不可能血战之后伤亡万人,还能突围而去。那么在没有被火攻之前,其兵力很可能也保持在四万左右。

另外,刘备还有长达700里的数十“屯”,有“辅匡、赵融、廖淳、傅肜等各为别督”,很保守的估计也有万人。

江北黄权的兵力也不会少于五千,马良招降的蛮兵也有数千。

那么也就是说,不计算赵云的接应部队,仅仅是刘备部署在吴境的部队就有十万以上,陆逊的部队则是五万有余。

根据蜀汉投降时的十万兵力之说,刘备要留兵守汉中,成都的地方,带出来的兵力不可能达到十万。

但是,我们可以联系事情的发展看。

建安二十年,刘备只有西川,没有汉中,孙权犯荆州,刘备可以带五万人马来救援,可见当时刘备在蜀中的总兵力不会少于十万,因为除了刘璋的人马,还有刘备从荆州带来的原从人马和荆州军。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取汉中,上庸,和武都,虽然有战争消耗,但此时两川的兵力比四年前刘备一川兵力应该只多不少,蜀汉兵力达到鼎盛。

时考虑到蜀汉后期连年战争,“民疲兵劳”,兵力比诸葛亮时期应该少,刘备时期的蜀汉兵力应该比这个“十万之数”多,诸葛亮的“开府治世”就是在恢复夷陵的损失。所以,刘备所带的兵除了蜀兵,还有原荆州兵,原从人马,甚至包括新得的“胡羌”兵,再加上蛮兵,那么减去这个数目也就和“疲敝”蜀汉的十万数相吻合了。

汉中,成都,地方和赵云有六到七万人马,刘备带走的“纯蜀兵”有五到六万,其余的是“四方精锐”当在四万以上。

再看看,关羽的荆州集团有五到六万比较合理,那么蜀汉在鼎盛时期的兵力达到二十万二三万,这和晋灭吴时,吴的兵力是相当的。占有荆州吴越的东吴和占有两川荆州的兵力相当是可以接受的。

从建安二十四年到章武二年,这一年多的时间,刘备除了稳定政务以外,我觉得他很可能是在两川各地着手征兵。

后《出事表》虽疑为后人所作,但它的一些论述还是很有道理的,它说:“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这个“四方之精锐”虽然在诸葛亮时还留有一部分,但被刘备带走的恐怕是大多数,而这“大多数”中的大多数又没能回来,所以说夷陵之战对蜀汉的打击很大。

综上所述,刘备在整个夷陵战役投入的兵力在十万以上。其中,在夷道猇亭的前线主战场投入了七到八万的兵力。战后随刘备逃回蜀汉的有三万左右。其余的一部分战死,一部分投降东吴,一部分投降曹丕。

八。小结。

1。刘备的失误:

(1)战前虽有准备,但并不万全。黄权意识到顺江而下作战虽然有利,但在撤退上存在困难,一旦失败,无法沿江逃遁。而刘备显然没有考虑自己会失败。

很难想象他可以在短短一年的时间中,称帝,征兵,造船,训练水军。他很可能是做到了前两点,而后两点是一带而过,而这后两点恰恰是突破夷陵的关键。

就是在战争初期,刘备还是打打停停,章武元年秋就开始进攻,直到二年初才出秭归,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原本应该速战速决的战斗拖了这么久。刘备应该在战前做好掩饰和徉动工作,以便突然袭击,扩大战果。不佯动也就算了,打打停停,在对方境内徘徊近半年,实在让人不解。

(2)没有顺江东下,水陆并进,迅速突破夷道猇亭防线。之所以刘备没有迅速挺进,很可能是水军不济,这和他的战前准备恐怕有很大关系。另外,和陆逊的严密布防有关系。半年的消耗,使蜀汉战争初期的士气尽失,变成了“骄兵,疲兵”。

(3)在敌国境内近200公里纵深的山区连营七百里。这好象有点“十全必克”的味道,认

为各营依险立寨,易守难攻,万无一失。可是实际上面对六月酷暑,陆逊一把火就把它们烧了个精光。由于地处山区,难以展开兵力,被东吴各个击破,分割包抄,如果不是刘备经验丰富,兵马众多,早做了人家的俘虏。《孙子兵法·九地篇》说:“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

轻地:入敌国未深,士兵思家亦轻易退却。

圮地:水毁难行称“圮”。

夷陵一带完全符合“轻地”和“圮 地”。面对这种地形,《九地篇》有明确说明:“是故......轻地则无止,.......圮地则行”

就是说遇到轻地不宜停留,遇到圮地应该快速通过。

可惜刘备完全违背了。

2。陆逊的成功:

(1):诱敌深入,以逸待劳。陆逊在前期阻止部将出战,不救孙桓,被很多人认为是懦弱怯阵。实际他在等待战机。当他看到刘备连营的时候,他就在等“火攻”的时机。连曹丕的军事能力都看出了刘备的失误,陆逊岂能不知?他不争一地的得失,把长达百余公里的上区丢给蜀军,使刘备大军不得展。闭门不战,让敌人认为自己惧怕,麻痹敌人,为突然出击做好准备。

(2):火烧连营,迂回包抄。陆逊利用六月酷暑,突然全线出击,火烧连营。沿途追击,迂回到刘备背后,将刘备的几支人马分割开。这种战术的运用,在最大程度上歼灭蜀军,使蜀军前军尽没,北军溃败,刘备的中军险些被全歼。

《孙子兵法·军行篇》说:“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就是说:打不赢的时候守,能打赢的时候就打,兵少防守,兵多进攻,善于防守的人把自己埋藏在“九地之下”,善于进攻的人一旦进攻就是“雷霆霹雳”,令敌人防不胜防。

陆逊做到了。他在防守上布置得当,将潘璋,孙桓安排在两翼,自己的主力据守猇亭,使刘备不能进江陵。在最后的决战中,他果断的投入全部兵力,全线出击,分割包抄,终于创造了一场经典战役。

刘备有此几失,陆逊有此几智,高下立叛,刘备败后大呼:“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颇有英雄暮年,后生可畏,叹息自己老了的意味。

3。夷陵之战的影响。

蜀汉精锐失去大半,损兵折将,直接导致刘备时代的结束,诸葛亮时代的到来。

东吴大获全胜,巩固了新得的荆州,在以后曹魏进犯,被孙吴的得胜之师大破。

曹魏是最大的获益者,两国的火拼是曹丕最希望看到的。

葛亮执政后与东吴修好,从此稳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在以后的孙吴把夷陵改称“西陵”,陆逊的儿子陆抗击败羊祜和步阐,在此一战成名。宜都一带或许真的是陆家人的福地。

作者:老不看三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夷陵之战论述和军事辨析
一。概述:建安二十四年冬十二月,将星陨于荆州,一代名将关羽在临沮落马受诛,荆州易主。关羽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的开始。关羽死后一个月,建安二十五,曹操去世,同年十一月曹丕篡汉,年号黄初,这一年是公元220年。虽然汉献帝被废,但并不意味着汉朝彻底灭亡。蜀刘备在建安二十六年四月称帝,年号章武,国号“汉”,意为继承汉统。同年秋七月,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率蜀汉精锐十余万,对东吴发动了荆州战役,而这场战役也成了这个时代结束的标志。孙权袭荆州之后,正在志满意得,坏消息却传来了。吕蒙等大将相继亡故。荆州新定,人心不附。此时,刘备盛怒之下举国来攻。孙权当然不希望大战的爆发,于是向刘备“遣书请和”,结果被刘备一口回绝。无奈之下,孙权应战,以陆逊为都督。陆逊诱敌深入,骄疲敌人,最后大破蜀汉连营700里,巩固了荆州,稳定了东吴。同时,刘备病死白帝,后汉时代彻底结束。夷陵之战揭开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三国鼎立...
· 夷陵之战
战争背景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趁关羽北伐樊城的空档,背盟偷袭刘备控制的荆州地区,进而擒杀刘备部下大将关羽,正式与蜀汉方撕破脸。隔年,远在洛阳的曹操去世,刘备听到消息后,为了探取曹魏的动向,以便准备伐吴战事,便派韩冉到曹魏吊丧,并送上锦布等赙赠之礼向曹丕交好。曹丕知晓刘备借丧求好的心意,下令荆州刺史傅群斩杀韩冉以杜绝刘备。韩冉借病留在上庸躲过一劫,之后,曹丕篡汉称帝,韩冉以书信告知刘备;刘备收到献帝已死的传闻,在群臣的上表进奉和万声拥戴下,以此自立为汉帝,于成都武担山之南登基,延续汉室大统。汉章武元年(221年)四月,刘备称帝,五月,大将张飞在阆中出征前被部下刺杀,尽管损失了一大战力,刘备仍旧不改伐吴念头。七月,以夺回荆州,同时替遇害的关羽报仇为由,亲率数万大军伐吴。得到消息的孙权连忙遣使求和,送信给刘备陈说利弊,希望刘备能够打消伐吴念头。刘备愤怒不答应,拒绝了孙权的求和,孙权便
· 夷陵之战
背景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败于乌林后,周瑜立即率军三万杀入南郡意图攻取郡治江陵(在今荆江,非今湖北省江陵县),在长江南岸扎营。在迎战曹操部将曹仁前,周瑜先派甘宁攻取夷陵,先发制人,打通进军益州的道路。此外,一旦夷陵攻克,曹仁将和派军援助他的益州牧刘璋隔绝。战事袭肃倒戈夷陵守将袭肃为刘璋部将,厌恨曹操。甘宁兵到夷陵,袭肃不战而降。甘宁所部本为七百人,因此增至一千,周瑜想把袭肃及其所部三百人并入吕蒙部以加强主力。吕蒙拒绝了,呼吁孙权不要重新分配袭肃部,而是让袭肃随同甘宁加强夷陵的防御。孙权同意了。曹仁得知夷陵失守,当即派六千骑兵收复夷陵。身处重压之下,甘宁仍保持冷静,稳定军心。吕蒙的战略周瑜接到甘宁的求援,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没有兵力可派作援军。但吕蒙站了出来,敦促同僚往救甘宁,并担保凌统能守卫大营至少十日。凌统承担起独力对抗曹仁和徐晃的重担,以为周瑜、吕蒙等援助在夷陵的甘宁争取时间。曹仁没料到周瑜会忽...
· 揭秘夷陵之战吴国损失和夷陵之战蜀国损失
揭秘夷陵之战吴国损失和夷陵之战蜀国损失说到夷陵之战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这场战役直接是把吴国和蜀国打得后退了好几年,蜀国方面就更加的惨,几乎消耗掉了大部分的常备兵力,还损失了不知道多少文臣武将,当然了吴国这边可能要好一点,但是也不会好到什么地方去,所以战争真的是好残酷的,双方都讨不到好处的,苦了百姓,而且夷陵之战还是刘备一个人觉得的,这样的决定在当时是非常不合理的,所以真的是惨啊,那么我们今天可以再来研究研究看看,这个夷陵之战时蜀国和吴国到底损失了多少人马,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夷陵之战吴国蜀国伤亡人数夷陵之战蜀国参与的人数其实不到5W的,吴国也只有5W左右,蜀国这边五万人马几乎全部伤亡殆尽,这个刘备差点也嗝屁了,后来跑到白帝城。吴国损失不明,但是小编觉得估计也得有个1W左右,要不怎么形成了后来的三国鼎立的局面呢。夷陵之战吴国蜀国死亡参战和死亡将领吴国:陆逊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
· 夷陵之战有何教训夷陵之战后蜀吴为何和好
公元221年,刘备为了给死难在荆州的关羽报仇,大举讨伐东吴,结果以惨败告终。一次战役的成败,要分析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这些因素当中,也包括指挥者的个人情绪。关羽败走麦城,被俘死难之后,当时魏国召开了紧急应对会议,大家都认为蜀汉应该会收缩兵力,力求自保。刘晔却不以为然,他说:刘备与关羽情同兄弟,绝对不可能放下关羽被杀的仇不报,他此番出兵是必然的。夷陵之战的教训刘晔对刘备的脾气了解得滚瓜烂熟,对敌情有充分掌握,事情果然不出他所料,刘备大规模出兵了。而蜀汉方面,对于刘备出师的分析,基本上一面倒:反对。诸葛亮、赵云和黄权等高层军政人员,都持否定态度。尤其是赵云的分析,在史书上都有记载,他说:我们的敌人是曹操,而不是孙权,我们不能偏离这个战略,如果贸然征吴,到时候可能陷入长期消耗的地步,“兵势一交,不可卒解”。这里要给赵云点个赞,他事先就看出了此战将是一场消耗战。任何主动进攻的战争,如果打成消耗战,...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