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悟诸葛亮北伐用兵之“形”
“形”一般意义上的理解为对比,显示之意,指权衡敌我双方力量而决定取胜方略。算是兵法上强调的“知己知彼”的升华。《孙子兵法》形篇上讲,“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可见“形”的魅力在于永远将自己立于一个不败的角色,从而从“必然”中获取成功的可能。
(一)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一场战役,选择一个有利于自己作战的战争地点是准备发动战争的第一步。在诸葛亮的北伐战役中,战略的第一步是夺取雍凉,北伐的整个战役也是围绕争夺关陇地区而战。但是在战争地点的选择上,蜀军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1,蜀军的兵力是步兵,而魏军的兵力有大量的优势骑兵。
2,双方兵力是否能够如愿交战,蜀军是主动出击,如何进入魏境地点。选择的地点能否成功调动魏军,还要防止自己进入魏境后调入魏军的圈套。
3,选择的战略地点能否能为全局占据优势,否则打了仗除了为自己的脸上贴点金,几乎没用。
从历史来看,诸葛丞相一生最大的三次北伐战役选择的战场有两次陇右,靠近祁山附近。一次是关中的五丈原,选择这些地点的目的除了有利于步兵作战,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调动魏军,方便自己进入魏境。诸葛亮用兵向来谨慎,每次大规模北伐,所带兵力一般近十万。兴师动众之势,想偷偷摸摸很困难,快马加鞭面临“蜀道难”几乎也是一句空话,唯一的办法只能对魏军实现合理的调度,以实现自己的战略优势。诸葛亮调度魏军的从三次战役中来讲最显而易的常见的方法(我一厢情愿的总结):以迂为直,虚实相应,声东击西。
以迂为直的方法是中国古代奔袭战场上比较常见的方法,《孙子兵法》军争篇讲“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霍去病征伐匈虏时所运用的成功战例。诸葛亮于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的第一次北伐诸葛亮率军从陇右迂回有所运用。
虚实相应的手法也并不陌生,“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自古用兵皆是如此。诸葛亮的北伐战役中通常爱用的两路兵力实则就是一虚一实,用虚实之势去主动分散和引诱敌军的兵力,第一次北伐赵云和邓芝的一路疑兵,第四次北伐的虚攻祁山,最后一次北伐诱敌于五丈原以东,都是很好的虚实作用体现。
声东击西在战场上的运用就更为普遍,诸葛亮北伐中运用多次,成功有(如赵云和邓芝扬言攻眉县诱敌曹真),失败也有(如五丈原北伐让魏军“让”出陇道的失败)。
从总体来讲,战场上抢夺战略先机来讲蜀军占有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虽然每次诸葛亮有备的北伐都是带兵十万余众,但是最后都能够有效的调动和分割魏军让自己进入自己选择的战场,并为自己接下来作战做好的准备。
(二)抢占战略优势,把握战争主动权。
千里赴敌国作战,进入敌国并地表你获得胜利,相反可能会让自己的军队陷入更大的窘境。一是战场在敌国,敌人可以运用自己的地理优势进行还击,二是可以运用敌人本身所在的经营把你拉如更大的陷阱。所以让自己把握主动权显得尤为重要。观中国古代战场,想要取得优势主动权主要有两种方法:
1,自己用强硬的调度方式,让敌人无暇顾及自身,被牵制走。这张方式最有效的如“攻其必救”。
2,诱导敌人的弱点让敌人掉进自己的陷阱。如“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就像一句常话,人最大的敌人除了别人,还有自己,历史上又有多少将帅是被自己的自负,贪婪给葬送了。
看诸葛亮北伐历史,这两种方法在虚实中都有着交叉运用,第一次北伐赵云邓芝的疑兵是“攻其必救”的体现,让曹真望着着陇右战场在关中动弹不得。而第四次北伐诸葛亮耐心的让司马懿进行尾随试探是等待时机的“以骄其躁”的体现。更不要说蜀汉建兴七年攻克二郡时让陈式耍的那些小聪明。但是“幸运”也并非总在诸葛亮上降临,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中,原本一切计划顺利,几乎整个魏军军营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渭南大营的时候,偏偏郭淮看出诸葛亮的意图是断陇道,结果诸葛亮断陇道计划受阻,无法诱出魏军交战,就只有困在了五丈原。
从抢夺战略主动权来说,诸葛亮的北伐战绩中胜多负少,而且更难得的是他每次都能够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发现全局的主动权在什么地方,并能够诱导出对蜀军最有利的方法对敌军最不利的方法进行夺取,可以说让自己立于不败的全局掌控能力和操作能力上,诸葛亮“形”上的运用可圈可点。
(三)不败待敌之所败
“形”的魅力在于不败,但战场最后的胜利是敌所败,成功的把握和运用时机是待敌所败的重要条件。在诸葛亮的北伐中,成功的把握住时机诸葛亮是称职的,如一次北伐中迅速让马谡防守张郃,以保障陇右战场的优势,但是成功的运用时机诸葛亮往往就显得没那么幸运。看诸葛亮一身最大的三次北伐,一次错用马谡,二次李严误事,三次就更糟糕,魏军凭借着强大的防守优势几乎没有一次让蜀军出现战略优势局面。
但如果事后看北伐,第一次如果马谡不失去街亭后诸葛亮对关中继续的缓图,实现战略迂回,第二次李严粮草得运,诸葛亮继续凭借战后优势对司马懿的对峙,对雍凉的啃食,最后一次跨渭河登北原成功,魏国的西方利益动摇,每一次皆有可能,但每一次诸葛亮都失之交臂,最后饮恨渭水。也许成功除了自己需要努力的创造机会更需要老天给你机会。
《孙子兵法》“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诸葛亮用兵“形”的魅力也在于此,注意历史诸葛亮所发动的每一次北伐战役所运用的战略战术,几乎都进行过充分的考虑和准备,一步接一步,前一步为后一步做准备,后一步巩固前一步的成果,层层叠加,中间没有任何看似的偶然,让整个战场随着自己的意图而游走,就如他的“三分天下”,如果指看历史一年,他没有骄人的战绩,单看历史五年,也许也不会有什么特别,但是当你回顾他的一身,你会发现整个天下在随着他的羽扇在走。
作者:隆中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