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考槃之心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23
转发:0
评论:0
考槃之心 ,我的第一声啼哭划开了这个家庭一直未有过的乳香。母亲——我父亲的正室夫人用颤抖的手

我的第一声啼哭划开了这个家庭一直未有过的乳香。

母亲——我父亲的正室夫人用颤抖的手给远在汉中的父亲写了一封信,娘——我的生母,虚弱地躺在床上,一脸欣慰地望着哇哇大哭的我。

父亲回信说,给我起名“瞻”,瞻是望得远的意思。

那年的秋天是个悠长的碎片,凌乱地撒了一季的苍凉。碾过了一个个不容伤感的日子。是因为我的诞生,也是因为父亲的归来。菊花开到初冬的时候还没有谢完,蜀中的潮热和湿气,绵延了秋日沉醉的煦风。

那就索性,再待一会儿吧,也许菊花是这样想的。

菊全部谢完的时候,父亲他终于回来了。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父亲,究竟是如何心情,恐怕也遗忘在那睁大的,懵懂的瞳孔中。他也许是穿着灰色的上衣,深紫色的长袍,还有,羽扇纶巾——也许。我的揣度,基于记忆中最真挚的习惯。

他四十七岁,显然已经过了人生最金黄的年龄,而他的步伐稳健依然,他的眼睛清澈如旧,只是,却不见底。

他俯抱我的时候,我已经可以蹒跚而步了,他用双手紧紧帖住我的后背,把我的脑袋压在他的肩头。我惊厥,我的感觉一再清晰——他的温暖,不正是那年出奇漫长的秋天的煦风吗?他的瘦,让我想起大宛传说中嶙峋的瘦马,俊美不凡的身资,灼人眼的锐利。

他一脸微笑地望着我:“瞻儿,瞻儿。”我不懂,也无法回答,眨巴眨巴眼,聊作欣喜。他笑得更厉害了,把我的脸亲得湿乎乎的。

这种亲昵转化为强烈的依恋,直至一生。

毫无疑问,父亲是个温文而雅的男子,这种气质与他英俊潇洒的外表缠绞在一起,使他即使被赋予一国之相的唯一,却又时时不自觉地保持着温和疏朗的风度——甚至使他居家享受的,短暂的天伦之乐,也出乎意料的,雾蒙蒙地染上一种奇异的幽雅心态,就像那年娇艳的菊花,在煦风中,深沉而热烈,执着而洒脱。

父亲在家待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我学会了使用原始的词汇,我蹒跚的步子也逐渐灵活和淘气。

这一年发生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说父亲写下了那名垂青史的《出师表》,比如父亲第一次出兵北伐,比如姐姐回家。

姐姐是父亲与母亲唯一的骨血,诞生于父亲意气风发的荆襄岁月,母亲因为生下姐姐而吃尽苦头,再也无法生育,又听说,姐姐曾经订过婚,而男方的公子早在订婚后一两个月就去世了。背负诸多罪名,姐姐一直住在荆州的姑姑家,一住就是五年,五年的时间用语逃避一桩失意的婚姻,用于默默舔自己的伤口,并不是绰绰有余的。

姑姑的去世使姐姐再没有住下去的理由,姑姑婆家的人也将姑姑的夭折迁怒于姐姐的晦气

,当荆州来信说要不要接回姐姐时,母亲尚在迟疑换个环境姐姐会不会受不了,便拿着信去问父亲,父亲一边批公文,一边回答说:“回来吧。”于是父亲淡淡的一句话变成了送去荆州的答复。

姐姐回来的时候母亲抱着她就掉眼泪了,而姐姐反而很平静地劝慰母亲,她彬彬有礼地到父亲的书房去向父亲问好,父亲还是很淡地问了几声,比如这五年可曾安好,姑姑的后事可否妥当,姑姑婆家的人身体是否健康,甚至包括那句相较之下颇有人情味的“可否想家”,得到的答案都是姐姐干脆而温柔的一句“是”。显然,姐姐对父亲的畏惧和恭谨已经超过了父女的亲情。

“这是瞻儿,”母亲指着我跟姐姐说。她很亲切的盯着我看,那双眼简直就是父亲的翻版。

“姐姐头上怎么戴着竹叶?”我指着姐姐头上的玉簪问道。

母亲扑哧一笑,告诉我那是玉簪,酷似竹叶的玉簪。

“就是竹叶嘛,是我们家的竹叶!”

姐姐幽幽一笑,将簪子拨下来给我摸,沁凉沁凉的,果真不是竹叶。从那以后的很多年,我一直闻到了姐姐身上散发出的,淡淡的竹叶,初初芳香。

“这是瞻儿的母亲,你叫他云娘。”母亲指着娘。

“云娘安好。”姐姐仍然是恭敬地施着礼。

于是府上人都说,这位果小姐虽然遭到不幸,然而举止,颜仪,无可挑剔地当得起她的身份。

除了出色的颜仪,举止,姐姐的生活无非是猫在房里弹琴,看书,没有什么事情让她开怀的笑,也没有见过她掉一滴眼泪——听说,包括姑姑去世的时候。

姐姐已经过了十五岁,按理说早该取字了。那年姐姐十九岁,这件事情在母亲眼里,再没有拖下去的理由了。当母亲抱着一堆书简去请父亲定夺,父亲连母亲拟地几个也无意思细听,随手翻过一本书,是《诗》。又随手翻到一页,钩了一个“乘”字。那是《诗》一首描写怨妇的诗,许多年后我才知道。“氓之嗤嗤,抱布贸丝。。。。。。”

父亲又看看房间里袅袅青烟,提笔写下了个烟字。

“乘烟,怎么样?”父亲把两个字抄下来,递给母亲。

姐姐接过那张纸就出去了,轻轻地带上门。母亲望着父亲的眼神有些怒气,父亲全然不查,继续埋头沉在他无止境的工作中。

父亲给刘禅上了那道赫赫有名的《出师表》,在很段的时间后,就出师了。有人言及丞相的准备是否仓促了些——哼,父亲这一年的艰辛他们怎么会懂,到了临事时,又来百般挑剔!

那天风很洒脱地卷着军旗吹,城墙内立满了人,我远远望着父亲的车逐渐远下去,远到最后成了一个黑点。

来送行的,还有姐姐,还有那些官宦子弟们,当然咯,还有端坐在御辇中一脸欣喜的刘禅——父亲走了,再也没有人敢逼他看他怎么也看不懂的《韩非》、《尚书》,再也没有人在他耳边不停的叮咛“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了——他当然要发自内心的欣喜!还有一个人引起了我甚至是姐姐的注意。我知道他是参军马谡的侄子,也就是当年死于对吴战争中马良的独子,叫马行。除了与他叔叔道别的时候,他一刻不停的倨傲着。

“马行么?天马行空是么?”姐姐嗤嗤一笑。

我望着远去的黑点,哇得一声大哭起来。

“孔明,你这次,需待几时回来?”那是昨夜,母亲为父亲收拾行装,父亲在母亲眼前踱来踱去。

“半年,恩,或许更长时间。”

“仗打赢了,咱们回隆中吧。”

父亲迟疑了一下,点了点头。

母亲扮出一脸不满:“骗吧骗吧,反正我是心甘情愿傻傻地被人骗。”关于父亲与母亲开“回隆中”的笑话,我不知道听了多少遍了,开始还充满期待哩,后来呢,知道说多了,也就索性当个笑话听吧。

父亲揽住母亲的肩:“考磐之心,非世人皆有,素儿不俗哟。”

母亲对着父亲的鼻梁刮了一下,父亲的鼻梁高高的,怎么刮也刮不下来,两人都笑了,干净的笑,不见凄凉。

我由是知道了考磐是《诗》中的一个词,那首诗,讲得是隐士的事。

那夜的月光不知道藏到哪里去了,只有懒散的繁星浅浅浮现和隐匿,孤独是浇不灭的一团火,燃在这个本已寂静的地方。夜空是一只伤感迷离的眼,半睁半闭着,就这样从容睡去,安详起来。

清晨也许是夜色的延续,好在一切都醒了,好在一切幻想都飘然而去。

幻想走了,而现实是,街亭失守,马谡被斩,父亲班师。

父亲回来的时候,带回了马行。

马行的脸透着愠怒,他不避讳地喊父亲的名字。父亲转过脸死死盯着他,然后扬手给了他一个耳光——平静而尖锐,令人来不及反映。“教你学会尊重。”

马行捂着脸:“对你,也需要尊重吗?”他的眼睛在剜人,恶毒的剜人。

父亲又清脆地煽了他一巴掌。“是,对仇人,也需要。”

马行也许被煽怕了,低下头,支吾了一句:“我早晚会,报仇。”

父亲点点头说:“等你学好了本事,我拭目以待。”

马行的愠怒表情架不住了——父亲的高贵正直连愚昧的南方都能收复,更何况一颗十几岁少年初涉世事的心!

“丞相难道真不杀我?”马行抬起头,“那样您就一点后顾之忧都没有了。”

因为我答应过你叔叔,和你父亲,要好好照顾你。”父亲一边说,一边踱回他的案前坐下,“叫云娘给这孩子安排个住处——就果儿院子里的那间空房吧。”我知道父亲是不常关心家里的琐事的,之所以对姐姐的院子里有无空房这么清楚,约莫是——

“瞻儿,你几日没见姐姐了?”有一次我跑去书房中父亲这样问我,他这样问,也许代表着他自己也问过自己呢!

“我刚从姐姐那儿来呢,爹。”

“哦。”像这样的对话,我能记忆的还有许多,有时候我一两日没有去,父亲便很高兴地“陪我”去找姐姐玩儿——而父亲的本意,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父亲母亲,娘和我都在正房住着,姐姐的院子是她刚来时才匆匆打扫的,姐姐爱静,也就乐得在这里长住。正房与院子隔了一带竹林,竹林间若隐若现的曲折小路,竹丛底下被遮住大半的流水,水很清冽,滋润着竹叶碧油油的,翠色欲滴。这里的路我们隔三差五的走,若是偶尔不来,怕是这竹林也会寂寞许久吧。

我敲着门,姐姐打开门,第一个望见我。

“瞻儿!”

又抬起头,痴痴地喊了声“爹”。

房里的景象确实让人诧异,围棋子儿散落了一地,这是姐姐常用的一种消遣方式——将围棋散在地上,再一粒粒拾起。

“怎么了?”

“爹,真对不起,这些围棋子被我抛了一地。”

“姐姐你不是——”我方要说出原委,却被一个目光顶了回去,那个目光的发出者,不是姐姐,而是,父亲。

父亲没有多说什么,挽起袖子蹲下拾起了棋子。

三个人就这样,沉默不语的拾了好长时间。

没想到姐姐也会掉眼泪,在蹲下的时候,我就看到她眼中有晶莹的闪光,接下来微干脆让泪水直接掉在地上,再后来再也忍不住了,唔着嘴冲进卧室。

父亲抬头望着姐姐,手中捏着一颗棋子,眼里我读得出,是心疼,是心疼啊。

“瞻儿,你去,进去看看。。。。。。”父亲仍然低着头拾他的棋子。

我还没有进去,姐姐已经轻轻走出来。父亲把最后一颗棋子投进小筐里。

“下次要小心,把棋子打翻了也得叫几个人一起拾,要不然,”父亲徐徐起身,又用拳头自己捶着后背,“真会累死人的。”

马行从一进相府就不断的出错,打了小厮,又骂了门房,也的确,只有姐姐那么温和的性情才能容下他——谁曾喜欢他呢,仅仅是因为对他父辈的歉疚,才对他无底线的迁就。他依然是古怪的,离奇的,在这个浸泡在桑叶清香的国度里,他的另列是远到而来的奇异产物,能在他身上播种的,毕竟没有什么家族的荣耀和光芒——而仅仅是,曾经盛传

的荆州马氏的名气,已经融进了锦官城班驳的城墙,和浸泡岁月的,冷冷的雨。马行和姐姐在一起谈天的时候被我撞见过一两次,姐姐一看到我就扭过头,马行径直走了。许久姐姐才回头拉拉我的衣襟:“瞻儿瞻儿,你怎么来了?”

也不是没有人肯跟父亲提琴,比如经江东大伯介绍的珠光宝气的吴国宗亲,比如益州富商的公子,比如宫中府中年轻有为的官吏——当然,这些不无怀揣着特殊目的的提亲已经被父亲统统回绝了。

母亲也不无担心的提醒父亲——就事论事,难说里面没有几个出色的——而父亲淡淡一笑,说只要不是望诸君来了,果儿是不会正眼瞧人家一眼的。

之所以知道“望诸君”这个人,完全缘于父亲年轻时候的自比——那个为燕国立下不世之功的,后来最终离开燕国的乐毅将军。

事实证明父亲的推断是毫无根据的错误。

姐姐走进父亲的书房已经是黄昏,夕阳是院中柳树的影子,撒在半敞的小窗上,闲适整齐而干净。父亲一边批公文一边问:“什么事?”

“想嫁了,果儿想嫁了。”

“唔,”父亲蘸了蘸墨,“是哪家的公子啊?”

“马行。”

父亲的笔端稍微顿了顿,转瞬间又继续流下去。

“不可。”这是答案,父亲一惯简洁的答案。

门被推开了,马行提着剑进来,剑已经出鞘,寒光停在窗前。

“因为你们俩不合适,”父亲顿了顿,又补充道:“因为你不会真心待她。”

“丞相,能替代果的感受么。”

“你想报复我,不必绞尽打果的主意。”父亲还在批公文,翻了一页,抬起头,又直直看着马行:“果有多单纯我知道。”

“而你呢,”父亲转过头看着姐姐,“明知道是‘仇人’。”“仇人”这两个字,明显拖着长长的深意。

马行提起剑指向父亲,然后对准那个方向开始冲刺。

剑偏离目标好象更远了——不,真正目标是谁——姐姐惊厥过来以后两手开始抓剑,巨大的速度在沉重的压力中瞬间消失。接下来是殷红的血从剑鞘中汩汩冒出。马行的脸已经不能用扭曲来形容,那几乎是彻底的变形——他发疯地把剑一扭——更多的血从剑鞘中涌出,姐姐疼得打了一个趔趄,坐在了地上。

马行丢了剑,苦苦地立在那儿。

父亲站起来,走到马行跟前,扬手又是一记耳光。

其实马行已经察觉了父亲的动作,他没有躲,纹丝未动。

“这一巴掌是替果教训你。”

“丞相,我想随你,去北伐。”这是马行走的时候说过的最后一句话。

后来听说马行在北伐中作战勇猛很快得到擢升。后来在魏军节节败推的时候,因为蜀军缺

粮,被迫撤回了汉中。 回来的时候不见了马行,姐姐依在门槛上望,长吁短叹。

父亲吩咐家人做了些姐姐喜欢吃的小菜,不知道为什么,父亲一回来,就开始讨好似的亲近姐姐。是人老了,更疼孩子了吧。

姐姐二十岁了,二十岁对于其他人家的女子来说,已经都为人妇好几年了。

父亲把目光伫足在姐姐的身上,姐姐似乎查觉了,用余光猥琐地瞟着父亲,小口小口着抿着嘴吃饭。

父亲亲自往姐姐碗里添菜的时候,姐姐已经泪流满面。

母亲和娘拉拉我,我识趣地随他们走了。不过门缝中,还是能看到的——趁着母亲和娘走、离开的时候,我悄悄趴在门缝旁看。

父亲把自己的手帕递给姐姐,姐姐不肯接,父亲迟疑了一会儿,还是笨拙地,把姐姐脸上有水的地方擦了一遍。

“恨——恨我吧。”

姐姐摇头。几乎下意识地就摇头了。

“马行被魏军俘虏,在外说他生死不明,其实他已经降魏了。而且是无任何犹豫的降伏。”

“哦。”姐姐点点头。

“一个人的品质从小就能看出,我从来就没有对马行抱过什么期望。”父亲还想说什么,蠕蠕嘴,话又咽下了。

“爹,如果你那时,把马行留下,我一定会和他远走高飞,他答应过我,一定要带着我隐居,什么事情也不问。而现在,他对我,已经无足轻重了。所以刚才爹的解释根本没有必要。”

“还,喜欢他?”

“是。正如爹爱着这个愚昧而封闭的国家一样,我对马行的感情是没有理由的。又正如父亲不冀希望于战争来改变国家的命运,我也不愿用相守来证明我对马行的情谊。”

无论如何,父亲这一次回家的时间,已经足够缓解父女二人的矛盾了。

“果儿什么时候改个字号吧。”

“为什么?”姐姐一脸天真地朝向父亲。

“那个,是我乱翻的。”父亲倒有些,十足的不好意思。

“不用了,我很喜欢。”

“很喜欢——爹真受宠若惊哟。”

“因为,因为是爹起的呀。”

父亲微笑地点了一下姐姐的额头。

后来姐姐每天几乎都要到父亲的书房里,做一些抄写的事务。父亲拼命说不用了,可是终究拗不过姐姐。姐姐的字写得很像父亲的字,涓涓隶书流在纸上,苍劲又整齐。

那个夏夜的星空出奇的明亮,银河蜿蜒成敏感的神经,传递着柔弱而精致的触觉。苍老的树黑黑的影,大约透出几分轮廓,鬼魅的夜影杂糅在蜀中枯燥的,潮湿的天空中,要命的慑魂。有晚睡的虫儿藏在草丛中叫着,只在催人入睡。凉风乍起,将白日尚存的热气小心拨弄着,一点点消散。

亲的书房灯火通明的夜晚,连门房也几乎记不清楚了吧。我推开那扇门,幽幽烛光漏在我的身上,父亲转身望见我,示意我安静。

姐姐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眼睛歪歪地闭着,衬着嘴角上榆钱大小的痣一点。

父亲轻轻地把她横抱起来,小心搁在床上。

姐姐还是醒了。

“爹——”姐姐的眼睛湿润了,烛光落在他眼角稍微发散着,便是证据。

“果儿还是醒了。”父亲一脸失望地帮她压了压被角。姐姐要起身,被父亲拦住了。

“夜深了,你睡。”父亲说着背过身去,姐姐忙拉住他的手:“爹,你也睡吧。”

“爹待会儿,果儿乖,恩。”

姐姐都多大了——那时我这样想。

那年秋天马行来信的时候,黄花遍野。

信上说,他辗转奔波逃到了南中,已经安定下来,娶了个南中的姑娘。靠种桑与行医为生,日子还算富足。

还说他要追溯父辈们辉煌的脚步,为世界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还说,他永远忘不了姐姐,永远望不了父亲用心良苦的三巴掌。

还有一句话:“我承认我以前深深爱过果,我也承认我是为了报复而和果好。然而直到现在我才想明白。只有对她的爱,我真的无法做到,比丞相更好。”

姐姐说想搬去城郊住。

因为有个叫马行的男子,在那带竹林里答应过她,让她嫁给望诸君,让她做隐士。

只可惜他现在已经走了,但梦想仍然有可能实现。父亲也同意了,于是姐姐就在成都郊外的一片竹林生活下来。她穿着普通的道袍,头上的玉簪真的换成了竹叶。

每日出门行医,或是猫在家里弹琴,看书,便是她的一切生活。大家敬佩她,感激她,唤她叫乘烟仙子。

姐姐走在父亲第六次北伐出兵之后,后来成都的人为了纪念她,在她曾经居住的竹林修了一座乘烟观。

落成的时候,我们都去了。那是在竹林间很干净的一户小院子。

在院子中的一面墙上,有人刻了这样一段话。

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寤寐言,永矢弗谖。

考槃在阿,硕人之薖。独寤寐歌,永矢弗过。

考槃在陆,硕人之轴。独寤寐宿,永矢弗告。

看竹林中穿过了一阵阵悠长的风,灌进了岁月班驳的脚印。孤独是萦绕一生的季节。山林未尝不能往,鸟语未尝不能听。这一切一切,温柔而沉醉,萧然而美丽。

作者:清扬婉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考槃之心
我诞生的那个秋天,家中的菊花开得灼人眼的娇艳。我的第一声啼哭划开了这个家庭一直未有过的乳香。母亲——我父亲的正室夫人用颤抖的手给远在汉中的父亲写了一封信,娘——我的生母,虚弱地躺在床上,一脸欣慰地望着哇哇大哭的我。父亲回信说,给我起名“瞻”,瞻是望得远的意思。那年的秋天是个悠长的碎片,凌乱地撒了一季的苍凉。碾过了一个个不容伤感的日子。是因为我的诞生,也是因为父亲的归来。菊花开到初冬的时候还没有谢完,蜀中的潮热和湿气,绵延了秋日沉醉的煦风。那就索性,再待一会儿吧,也许菊花是这样想的。菊全部谢完的时候,父亲他终于回来了。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父亲,究竟是如何心情,恐怕也遗忘在那睁大的,懵懂的瞳孔中。他也许是穿着灰色的上衣,深紫色的长袍,还有,羽扇纶巾——也许。我的揣度,基于记忆中最真挚的习惯。他四十七岁,显然已经过了人生最金黄的年龄,而他的步伐稳健依然,他的眼睛清澈如旧,只是,却不见底。他俯下身抱我...
· 涅槃
音义印度词源涅槃是宗教用语,为古印度语之音译。在巴利文中,Nibbāna是源自动词nibbā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梵文Nirvāṇa,有出离、解脱、无臭、无烦恼等等意义。从字根来说,都带有远离烦恼状态的意义在。在各古印度宗教一般指一种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状态,但是每个宗派对于如何进入涅槃,看法不一。在印度教哲学里,意指通过肉体的解脱而与高级生命的结合,达到梵我合一的境界。中文意译佛教认为,轮回是自然界的一种必然现象;众生的五蕴分离死去以后,立即投生在六道里的其中一种生命形态,该新生命体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动物、鬼、天神。南传上座部佛教诠释现代南传上座部佛教继承了斯里兰卡分别说部的传统,分别说部这个名称来自第三次结集前阿育王和帝须尊者之间的问答:“王复更问。大德。佛法云何。答言。佛分别说也。”。涅槃被称为出世间,以及是由四道智所证得。它是道与果的所缘,被称为涅槃是因为它离去渴爱这一
· 阿槃提
地理位置阿槃提拥有两个分国,在西北方以邬阇衍那为首都,在南方以摩酰昔摩地为国都。历史
· 涅槃
涅槃(巴利语:निब्बानNibbāna;梵语:निर्वाणNirvāṇa),又译为般涅槃、波利昵缚男、泥洹、涅槃那,意译“灭”、“灭度”、“寂灭”、“无为”、“无生”等。“涅槃”的本义,是灭除烦恼、超越生死,不再生于三界六道之中。《大乘义章》卷一八:“外国涅槃,此翻为灭:灭烦恼故,灭生死故,名之为灭;离众相故,大寂静故,名之为灭。”早期“涅槃”说的旨趣即在灭除苦、集二谛所表现的一切世间现象,所以对灭谛“四行相”的解释为:“诸蕴尽故灭,三火息故静,无众患即妙,脱众灾故离。”以“诸蕴尽”为首,亦即以身、心灭尽之静、妙、离为“涅槃”之特征。僧肇《涅槃无名论》记“有名”者的话说:“圣人患于有身,故灭身以归无;劳勤莫先于有智,故绝智以沦虚。”并引经曰:“智为杂毒,形为桎梏”;“五阴永尽,譬如灯灭”。此等说法,被僧肇等斥之为“小乘”。大乘般若、中观、三论诸家,纠正小乘之说,首先反对把涅槃和世间看...
· 涅槃宗
涅槃宗,亦称“涅槃学派”,是中国佛教学派之一,以研习、弘传《大般涅槃经》得名。其学者亦称“涅槃师”。《大般涅槃经》初分梵本为高僧法显于中印度所得,后于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和佛陀跋陀罗(觉贤)在建康(今江苏南京)道场翻译出《大般涅槃经》,题名《大般泥洹经》六卷,世称"六卷泥洹"。同时,昙无谶于北凉玄始三年(414),在北凉译出自己从东印度带来的《大涅盘经》初分十卷;玄始十年又译出在于阗寻得的中、后分,共成四十卷十三品,世称"大本涅盘"。北凉译本于南朝宋元嘉(424~453)年间传到江南,宋文帝令义学名僧慧严、慧观及文学家谢灵运等依"六卷泥洹"增加品目、修改文字,删订为三十六卷二十五品,世称"南本涅盘",而以北凉原译四十卷本为"北本涅盘"。该派主要提倡涅槃不灭,佛有“常、乐、我、净”之四德,而人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在痛苦、恶浊的现实世界背后还有一个充满欢乐洁净的地方。率先弘扬《涅槃》并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