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凉梦话隆中对
其实这个遗憾早在十五年前就已经开始,那是公元219年,建安24年。那一年蜀国经过艰苦鏖战后终于夺取了汉中,确保了成都北大门的安全。但所谓盛极而衰,在同一年,蜀汉丢掉了荆州,并且失去了军界擎天柱关羽。一得一失,正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却真的是祸事临头。
丢失了荆州也就罢了,折损了关羽也就认了,更加难过的是两年后刘备举国东征。这场东征的结果,直接导致了数万精锐健儿牺牲了性命,还损失了包括先帝刘备和老将张飞这样威震天下的人物,加上同一时段马超的病逝,从此后,蜀汉国力不再,隆中之策难行。
所谓的六出,不过是尽人事而听天命而已。
隆中对作为刘备集团开疆拓土的基本政策,毫无疑问在一个时期内是非常成功的,这个时期从赤壁之战到汉中大捷,然而从荆州失守开始,就有人开始批评隆中对在规划当中考虑不周。
说隆中对考虑不周,一个是说没考虑到孙吴的背盟,另一个是开国领袖说的二分兵力。我觉得这两个批评都是就是论事,是典型的事后诸葛,没有任何的建设性。
首先看孙吴背盟的问题。
必需明确,孙吴和蜀汉都是争霸天下的一员,双方进行的是你死我活的争夺,这一点上,没有谁对谁错。就算两家都面临曹魏的巨大压力,夺取荆州对孙吴来说也并非是损人不利己的事情,荆州的占有,对于扩展孙吴的实力和拓展战略空间,都是有巨大帮助的。这一点上,曹刘孙三家都应该明白。
然而对手不等于不合作,对刘备集团来说,曹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都是更强大的力量,因此团结东吴是必要的,否则再面临两线作战,只会更加的压迫蜀汉的战略空间。因此,当215年吕蒙袭取3郡后,刘备才会同意划湘江为界,继续保持东线的安定。
这次的划界,加上后面关羽的积极布防,使得荆州在三四年中保持了稳定,让刘备能够倾全川之力去夺取汉中,假使这三四年中东吴真的对荆州有异动,汉中大捷还能否实现?
所以,东和孙权,这个隆中对的框架本身是不会错的,哪怕它是一种力量恐吓下的合作,也比双方摆明了不信任要强。
什么时候需要不合孙权?必需等到蜀汉实现两路并进,会师洛阳以后,这时天下大势,优势开始倾向于蜀汉,需要联合的就不在世孙刘了,而是孙曹。如果这时候孙氏还愿意联合的话,那蜀汉不妨再和他联上几年,等待曹魏集团的覆灭。
再看二分兵力的问题。
我很怀疑主席他老人家怎么可能讲出这样的话来,是否当时他有点老糊涂了。
半个荆州的存在,本身对蜀汉来说,就是巨大的战略空间,是巨大的财力和人力来源地,
虽然说守起来非常费力,但荆州的存在就不需要白帝城一带再部署重兵了,那里意思意思就行,这是把边界从川口推进到陆口的好事,怎么能说是分兵呢?现在不少国家还有飞地呢,英国万里迢迢占有马岛,坚决不提归还之事。 北伐中原,所谓的一出秦川一向皖洛,这是个战略协作问题,目的是要让曹魏顾此失彼,而且进军的双方是适当情况下可以互相支援,在地图上,南阳盆地一带和关中盆地一带,通过武关可以相当便利的连接到一起。
如果这个规划也算战略失误,那么怎么解释上个世纪北伐战争事后的三路分兵?又怎么解释解放战争期间刘邓、陈粟、陈谢三路挺进中原的安排?类似的例子,多了去了。
事实上,诸葛亮后来的北伐依然主动要求东吴策应,只不过东吴的策应多少有点雷声大雨点小的意味,毕竟那是别人的国家,指挥不那么灵便。
所以问题不在于隆中对本身的错误,而在于对隆中对的执行。
荆州的失守,作为地方大员的关羽需要负重要责任,其责任有三。其一是在和东吴的交往中,策略性不强,做到了硬的更硬,但软的不够软,具体的例子比如拒绝孙权的婚姻,没有表现出外交家的风范和手腕,无故骂人,授人以口实。其二是御下无术,不能够很好的团结同僚,导致群下离心,出现大将叛降情况。其三是北伐之际,不识进退,不懂得见好就收,以至于被孙权吕蒙乘虚而入,失去抵抗之力。
这其中最严重的一宗罪就是不适进退之机,不懂得见好就收。水淹七军之后,关羽围曹仁于樊城,围吕常于襄阳,都是久攻不克,我怀疑是关羽故意放水,准备围城打援,更多的歼灭曹魏的有生力量。然而他没料到的是,徐晃并不急于救援樊城,而是等待力量足够后再行动,这样关羽的力量就不够吃掉援军,最后导致了四屯的失败。当然也有可能是攻城战实在艰难,中国历史上无数次的出现过孤城苦守,外兵毫无办法的情况,关羽拿襄樊都没办法。
无论怎么样,大量战斗力被拖在襄樊一带是导致荆州失败的最大原因,关羽显然也清楚自己的责任,所以当知道荆州被袭击后,明知道毫无夺回的可能,他还是要率军队南下当阳,而不是转向更近而且安全的西城方向。
不要说关羽不知道西城的位置,在刘封传里有提到关羽向刘封要兵的事件。
荆州之失,是隆中对执行的第一个重大失误,而刘备的东征,则是执行中更大的失误。
刘备的忿而东征,一方面是他自己和关羽三十几年的战友情谊驱使,另一方面是事业重挫后的愤怒,还有一点是他立国的理念当中,有相当部分是感情因素,靠真情感动下属,
而关羽以及间接因为关羽事件而死的张飞,恰恰是他身边最得力的资历最老的下属。可以想象,除开一些理智的人劝阻刘备东征外,还有大量的人也会极力要求刘备东征,为关羽张飞报仇。因此,东征在争吵了两年后,终于还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诸葛亮感叹只有法正可以阻止东征,但法正已经死了。黄权只提到吴师悍勇,其实更重要的是荆州是东吴的门户,正如汉中是蜀汉的门户一样。蜀汉争夺汉中的时候,前线告急时能做到男子当战、女子当运,荆州既然已经落入孙吴之手,一旦蜀国要抢,自然也会拼了老命的争夺,就算没有陆逊,没有火烧连营,吴国也还有一波又一波的预备队,直拼到刘备无力再战为止,这一点,就像曹魏救援曹仁一样,于禁败了,还有徐晃,后面还有张辽,甚至曹操本人。
所以刘备的失败是必然的,莫说他只有四万多人,再给他四万,也没可能获胜。
这两次大失败的同时,是名将黄忠马超法正等人相继去世,使得蜀汉最高层的军事人员除开魏延,几乎全部被洗牌。这里我不说赵云,因为没有证据表明赵云是那种威震敌国的名将,也请某些观贴者不要提李严,他一辈子没打过大仗,取得过他那样成就的人多了。当然诸葛亮本身,也不是一个以军事而知名的人士,当时人们对他的评价,都说他是明于治国,至于他后来屡次被罚并且写出《便宜十六策》这样的军事理论著作,那都是被逼的。
如果我们假设法正或者某人成功阻止了刘备东征,张飞马超黄忠等人幸存那么两位。北伐肯定是迟早要进行的,需不需要诸葛亮到汉中甚至前线坐镇指挥呢?显然不需要了,陈寿在写诸葛亮传的评语时的那句“时无城父韩信”的说法就完全改变了。
特别是马超,他的早逝是蜀汉政权的一个极大损失,如果他多活几年,蜀汉完全可以再实现一个隆中对的修订版。
当然我说的是凉州。
凉州曾经是马超的根据地,他和他父亲马腾在那里经营了十几年,广有根基,夺取汉中之后,蜀汉和凉州的联系更方便了,如果刘备不是把注意力放到荆州,而是想办法渗透凉州,成功的可能性一定更大些。
可能有人说东吴占领荆州的时间不长,曹魏占领凉州却有些年了。但荆州和凉州显然是不同的,荆州是东吴必争之地,孙吴为了保卫荆州下了血本,凉州悬远天外,相当荒凉,又是少数民族活动的区域,曹魏不可能像东吴那样去投入精力。因此全力争夺凉州,蜀汉完全可能迎来另一次的汉中大捷。
其实说凉州也不是很合适,根据马超当年活动的区域,长安以西都应该有他的足迹,再打
个折扣,天水和天水以西,就应该完全是他的地盘了。这一带的防御力量,汉中之战前应该相当厚实,曹氏的二代宗族相继在这一区域出现过。但后来为了支援襄樊,不少部队被调走了,相对来说,蜀汉还是能够获得局部优势。 有了凉州,蜀汉就可以经常性的威胁着曹魏的关中平原,一旦西凉骑兵组织起来,将使曹魏相当头疼的一件事情,这和隆中对相比也没什么本质的区别。
这是一个天马行空的假设,即便没有这个假设,即便是后来更加孱弱的蜀汉,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
一出祁山之时,曹魏疏于防备,天水三郡望风而降,同一时段,孟达在上庸准备反水。这是蜀汉最后一次的好机会,然而诸葛亮没把握住。
占领三郡容易,难就难在守住,诸葛亮放着魏延吴懿不用,却用一个马谡去守街亭,这是犯了赵王用赵括同样的毛病,都是把参谋功夫等同了作战能力。在这里再一次的怀念一下马超张飞等各位,如果这些人有那么两位在,诸葛亮面子再怎么大,也不敢放着不用用马谡把,如果是张飞领兵守住街亭,张合还有机会没?
至于上庸的孟达被司马懿克日而擒,据说是因为诸葛亮不满孟达反复的性格,没有及时派遣援军,如果是这样,他这个宰相就明显实质了,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关系国家兴衰的大事,怎么能因为不喜欢孟达的性格就不进行支援呢,不说上庸一带地盘不小且威胁着魏国襄樊南阳一带,就是孟达本人,也有相当才干。
所以这最后的失误,来自诸葛亮本人。
再后来的几次北伐,虽然诸葛亮也在努力并为之付出了生命,但也仅仅是尽人事而听天命了。
隆中对,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天才的战略规划,在展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后,因为执行者的一系列失误,终于逐渐消磨了他的锋芒,成为历史书里的一行简单文字,然而,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思考。
作者:秦风197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