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吴两家的荆州之争
蜀吴两家关于荆州地区的归属问题错综复杂,由来已久,是非曲直,难以评说:
1、208年,赤壁战后,刘备得以扭转豕突狼奔的悲惨命运,占据武、长、零、桂等江南四郡,孙权占据南郡和江夏郡南部(北部和南阳郡由曹操控制)。
2、211年初,刘备亲赴京口见孙权借南郡,孙权采纳鲁肃“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的意见,满足了刘备的要求。
3、214年,刘备占据益州之后,联盟内部关系开始发生微妙变化——形势的发展已使孙权感觉失去了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向刘备索还所借之地的要求也就自然到了提出的时候。 4、非常遗憾的是,刘备集团过于重视“隆中对”中关于占据荆州,以向宛洛的两路北伐战略,而忽视了“外结孙权”联盟策略的重要性,他们错误的将孙权的退让当作软弱,在荆州争端上一直采取拖延甚至混赖的方法。更兼荆州守将关羽拥兵自重,强据南郡不还,在边境问题上一再挑衅。迫使孙权在215年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大怒,不顾西川初定,强敌在北,亲自“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磨刀霍霍、准备动手。使两家围绕荆州问题上弄到了大规模战争的边缘。
5、就在这关键的时刻,曹操平定汉中,西川震动,刘备为避免陷入两面作战的窘境,更兼进一步鼓动孙权在合肥方向动手,缓解自己的战争压力,不得已与孙权谈和,提出中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在强迫孙权归还已经到手的零陵郡的前提下暂时性解决了争端——所谓暂时性的解决,也仅仅是因为孙权认为与刘备相比,曹操的势力更大,威胁更大,因为荆州问题和刘备撕破脸皮,时机未到而已。
6、到了219年,刘备集团在西据汉中、上庸之地,关羽集团在东发动襄、樊战役,一时间天下震动,弄得曹操甚至想迁都以避其锋。刘备、关羽势力的迅速膨胀使孙权再一次感到势力失去平衡而导致的危险——老奸巨滑的曹操在司马懿、蒋济等人的提醒下,抓住了宝贵的时机,与孙权取得联系,为了共同维持安全的鼎立局面,两个昔日的对手终于走到了一起——而此时一心只顾北进的关羽的命运,已经岌岌可危了。
7、《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八:“关羽闻南郡破,即走南还。曹仁会诸将议,咸曰:“今因羽危惧,可追禽也。”赵俨曰:“权遨羽连兵之难,欲掩制其后,顾羽还救,恐我承其两疲,故顺辞求效,乘衅因变以观利钝耳。今羽已孤迸,更宜存之以为权害。若深入追北,权则改虞于彼,将生患于我矣,王必以此为深虑。”仁乃解严。魏王操闻羽走,恐诸将追之,果疾敕仁如俨所策。 ”
曹
操确实堪称世之奸雄——在荆州已失、关羽首尾难顾的大好时机下,他放弃了举兵追袭,而是将取荆州、擒关羽的战果统统送给孙权——这份礼物并不是白送的,孙权在接受礼物的同时也宣告了自己与刘备的彻底决裂,延续了10余年的孙刘联盟宣告结束。220年春,曹操病逝,没能看到刘备伐吴和彝陵之败——但当他传令诸将勿追的时候,是否就已经布下了这样奇妙的棋局呢? 8、从整体情况来看,孙权与刘备之间或联盟,或决裂,或对抗的相互关系可以分为以上所述的几个阶段,但总体上孙权对荆州方面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一种是前期鲁肃提出的”以曹操尚存,宜且抚辑关羽,与之同仇,不可失也.”主张联合关羽,共同抵御曹操.
一种是后期吕蒙提出的”知羽骁雄,有并兼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久.”主张剪除关羽,夺取荆州.
对东吴与刘备外交关系的评价中,大家普遍赞赏鲁肃而反对吕蒙,认为非孙刘联盟不足以御曹:袭取荆州,擒杀关羽使曹操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其实这种观点有一个非常主观的前提,即孙,刘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打败曹操.
那么打败曹操是不是孙权唯一的终极的目的呢?
事实上,三国混战,每一家都是相对独立的实体,其各自决策的出发点均在于如何能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获取最大利益.结盟也好,对抗也罢,都是伴随客观条件发展而采取的阶段性的政治策略.
对于曹刘孙三家,不存在朋友,只存在现实的敌人和潜在的敌人.对孙权而言,现实的敌人是曹操,而潜在的敌人无疑就是刘备和关羽.赤壁之战前后,现实的敌人强大而潜在的敌人弱小,故有联军抗曹和借荆州之事;但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在荆襄旁若无人的大动干戈,使孙权感觉到这个潜在敌人给自己造成的威胁已经超过了现实的敌人,于是一场南北联手的荆州之战也就难以避免的发生了。
文丑有赞诗曰:
江波如怒月如钩
坚城高垒锁深秋
白衣暗渡平汉上
东吴奇计取荆州
作者:大将文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