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魏讽呼应关羽,在邺谋反小考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30
转发:0
评论:0
魏讽呼应关羽,在邺谋反小考 ,早在建安二十三年元月,全祎、耿纪、韦晃等人叛乱,虽然被镇压,但这已经说明一个问题

早在建安二十三年元月,全祎、耿纪、韦晃等人叛乱,虽然被,但这已经说明一个问题:曹魏内部已经有人在与刘备集团接触,要与关羽里应外合(注一)。

第二年,刘备攻占汉中称王,关羽发动襄樊战役,于禁七军尽没,曹仁被围樊城,曹操只得返回洛阳。建安二十四年八、九月间,关羽威镇华夏。

军事上的失利是有目共睹的,政治上的内忧则往往被时间掩埋。建安二十四年九月,在魏国的首都邺郡发生了一件大事——魏讽谋反。

对于这件事情史书的记载比较零散,而且言语不详,甚至有矛盾之处。

《世语》曰:讽字子京,沛人,有惑众才,倾动邺都,钟繇由是辟焉。大军未反,讽潜结徒党,又与长乐卫尉陈祎谋袭邺。未及期,祎惧,告之太子,诛讽,坐死者数十人。

沛人(一说济阴)魏讽字子京,能蛊惑人心,名动邺都,丞相钟繇提拔了他。此时曹操大军征汉中未回,魏讽勾结党羽,联络长乐卫尉陈祎阴谋攻占邺郡。结果陈祎中途告密与曹丕,于是诛杀魏讽,受牵连的达几十人。

以上就是历史上对这件事情最详细的记载。实际上很多事情并不是表面这么简单。

魏讽,西曹掾,他一个掾,文人,要兵无兵要将无将,虽说曹操大军远在汉中,可也不能指望一个长乐卫尉外加几个三角猫就拿下魏国都城,就算被你侥幸拿下,四面八方的魏军云集赶来,到那时侯跑也跑不了。虽然曾经也有人想趁曹操大军远征偷袭邺郡,但人家是用“步卒三万,骑万匹”(注二)。

所以从逻辑上讲驱使文人魏讽这么做的原因只有一个:呼应关羽,与之里应外合。

当然,也有可能是魏讽自己选择的这个时机造反,先反然后联络关羽.而事实是怎样的呢?

一、时间

关羽八月威镇华夏,九月魏讽就开始筹划造反,绝对不是偶然的。

“(关)羽遣别将已在郏下,自许以南,百姓扰扰”为的就是制造声势,所谓“威镇华夏”,军事胜利是基础,民间的“党羽”是声势,内应就是魏讽。

二、参与者

我们可以看看魏讽的“党徒”都是些什么人:

王粲二子,刘廙之弟刘伟,张绣之子张泉,荆州名士宋忠之子,这些人乍一看没有关系,但请你仔细想想他们的联系。

对!他们之间其实有个共同点:都与荆州有联系,换句话,都在刘表治下的荆州一起共过事。

王粲乃之荆州依刘表;刘廙荆州牧刘表辟为从事;张绣曾经依附刘表;宋忠也是荆州名士,尹默曾经随他游学。

虽然这些人没有参与叛乱,但他们的子嗣在一起出事绝对不是偶然,大人的关系不错才会

有孩子的经常来往,在这群公子哥聚会时就来了个“有惑众才”的魏讽。 同样是在朝为官,为什么有的人就能客观的看到魏讽的反意呢?

《三国志%26amp;#8226;刘晔传》太祖时,魏讽有重名,自卿相已下皆倾心交之。其后孟达去刘备归文帝,论者多称有乐毅之量。晔一见讽、达,而皆云必反,卒如其言。

《傅子》记载:巽子公悌,镶伟博达,有知人鉴……及在魏朝,魏讽以才智闻,巽谓之必反,卒如其言。

《 晋书%26amp;#8226;郑袤传》记载:“相国掾魏讽有盛名,同郡任览与枫友善。郑袤谓览曰:‘讽奸雄,必以祸终,子宜绝之。’后讽果败。”

虽然刘廙也曾告戒弟弟不要与魏讽来往(注二),但仍然没有阻止,为什么相当一部分荆州人士如此执着的追随魏讽,个中意味恐怕不难理解。

裴松之说:“荆人服刘主之雄姿,惮孙权之武略”。

刘备在荆州七年,荆州名士与他联系密切:《绵阳通鉴》东汉纪记载:刘备在荆州,访士于襄阳司马徽。。

《三国志%26amp;#8226;尹默传》记载:乃远游荆州,从司马德操、宋(忠)仲子等受古学。

关羽在荆州收买人心也是相当成功:《三国志%26amp;#8226;陆逊传》称:(关羽)已据荆州,恩信大行。

这个话不是假话,从孙权夺荆州后荆州土豪的反抗来看,荆州本土人士是拥护刘备关羽的。

《三国志%26amp;#8226;陆逊传》秭归大姓文布、邓凯等合夷兵数千人,首尾西方。逊复部旌讨破布、凯。布、凯脱走,蜀以为将。

《襄阳记》记载:习珍,为零陵北部都尉,加裨将军。孙权杀关羽,诸县响应。欲保城不降,珍弟宏曰:“驱甚崩之民,当乘胜之敌,甲不坚密,士不素精,难以成功。不如暂屈节于彼,然后立大效以报汉室也。”珍从之,乃阴约樊胄等举兵,为权所破。珍举七县,自号邵陵太守,屯校夷界以事蜀。

孙权遣潘浚讨珍,所至皆下,唯珍所帅数百人登山。浚数书喻使降,不答。浚单将左右,自到山下,求其交语。珍遂谓曰:“我必为汉鬼,不为吴臣,不可逼也。”因引射瑞。浚还攻,珍固守月余,粮、箭皆尽。谓群下曰:“受汉厚恩,不得不报之以死。诸君何为者?”即仗剑自裁。

闻珍败,为发丧,追赐邵陵太守。

可以想象,那些老家在荆州的曹魏官员与曾经的亲朋好友肯定保持着联系,大员拉不过来,其子弟就好引诱的多,恰好还有个善于鼓惑人心的魏讽。

再联系建安二十三年全祎、耿纪、韦晃等人联结关羽的叛乱,几乎可以肯定,关羽上一次内应失败后,又拉拢原荆州在魏人士里应外合。

三、曹伟

行司徒事董昭上疏》曰:“近魏讽伏诛建安之末,曹伟斩戮黄初之始。” 《王昶戒子书》记载:近济阴魏讽、山阳曹伟皆以倾邪败没,荧惑当世,挟持奸慝,驱动后生。

两条记载都把曹伟与魏讽并列来说,这个黄伟是什么罪呢?

《世语》记载:山阳曹伟,素有才名,闻吴称籓,以白衣与吴王交书求赂,欲以交结京师,帝闻而诛之。

这一来更加明了,两个“里通外国”的乱臣贼子,并列来说倒真是不失其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一)《资治通鉴》记载:魏王操使丞相长史王必典兵督许中事。时关羽强盛,京兆金祎睹汉祚将移,乃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太医令吉本、本子邈、邈弟穆等谋杀必,挟天子以攻魏,南引关羽为援。

(注二)《三国志%26amp;#8226;梁茂传》(公孙)度谓茂及诸将曰:“闻曹公远征,邺无守备,今吾欲以步卒三万,骑万匹,直指邺,谁能御之?”

(注三)《廙别传》曰:初,廙弟伟与讽善,廙戒之曰;“夫交友之美,在于得贤,不可不详。而世之交者,不审择人,务合党众,违先圣人交友之义,此非厚己辅仁之谓也。吾观魏讽,不脩德行,而专以鸠合为务,华而不实,此直搅世沽名者也。卿其慎之,勿复与通。”伟不从,故及于难。

作者:老不看三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魏讽呼应关羽,在邺谋反小考
建安二十四年是曹魏的多事之秋,外面曹军在汉中、合肥、襄樊三地打得热火朝天,曹操疲于奔命,内部同时出现不和谐声音,蕴涵杀机。陆机的《悼魏武文》也曾说:当建安之三八,实大命之所艰。早在建安二十三年元月,全祎、耿纪、韦晃等人叛乱,虽然被镇压,但这已经说明一个问题:曹魏内部已经有人在与刘备集团接触,要与关羽里应外合(注一)。第二年,刘备攻占汉中称王,关羽发动襄樊战役,于禁七军尽没,曹仁被围樊城,曹操只得返回洛阳。建安二十四年八、九月间,关羽威镇华夏。军事上的失利是有目共睹的,政治上的内忧则往往被时间掩埋。建安二十四年九月,在魏国的首都邺郡发生了一件大事——魏讽谋反。对于这件事情史书的记载比较零散,而且言语不详,甚至有矛盾之处。《世语》曰:讽字子京,沛人,有惑众才,倾动邺都,钟繇由是辟焉。大军未反,讽潜结徒党,又与长乐卫尉陈祎谋袭邺。未及期,祎惧,告之太子,诛讽,坐死者数十人。沛人(一说济阴)魏讽字...
· 魏讽谋反事件牵连了哪些人?
历史不是传说,也不是戏说,而是活生生的现实,比故事更精彩……一起来讨论“魏讽谋反事件牵连了哪些人?”的相关话题,感受下您所了解的历史是否和我的一样呢??曹操是在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月赶到洛阳的,他没有回邺县,当然这与南面的军情有关,但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上个月,邺县发生了一次重大谋反事件。与上一次严才谋反不同,这次规模更大、涉及的人更多。钟繇、张绣、王粲、刘廙、繁钦、杨俊等曹操身边的这些重要人物要么因此事被免官、降级,要么就是有亲属受到牵连。刚在汉中打了大败仗,荆州方向又军情紧急,现在大本营邺县还极不稳定,真可谓“屋漏偏逢连阴雨”。发生在邺县的这次谋反事件,是由一个名叫魏讽的人挑起的。魏讽字子京,是曹操老家豫州刺史部沛国人,很有口才,具备煽动众人的能力(惑众才),在邺县很有名气。邺县不是一般的地方,那里什么能人都有,能在社交场所频频亮相并获得追捧,必然是精英中的精英,魏讽...
· 魏讽
生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九月,当曹操征汉中时,魏讽暗中纠结党众策划谋反,欲结合长乐卫尉陳禕一举袭取邺城。陳禕原先答应,但后来心不自安,向留守的世子曹丕告密,曹丕因而大开杀戮,被牵连的人物不下数十人,包括钟繇、文钦、杨俊、刘廙、张绣之子张泉、王粲的两个儿子、宋忠等等。参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世语》
· 八方呼应
【成语】八方呼应【成语】八方呼应【拼音】bāfānghūyìng【解释】形容各方面互通声气,互相配合。呼应是一呼一应,彼此声气相通。泛指周围、各地的意思。【出处】余秋雨《寂寞天柱山》三:“我认为,天柱山之所以能给古人一种居家感,一个比较现实的原因是它地处江淮平原,四相钩连,八方呼应,水陆交通畅达,虽幽深而无登高之苦,虽奇丽而无柴米之匮,总而言之,既宁静又方便。”【近义词】一呼百应【反义词】孤掌难鸣
· 曹邺
注释^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曹邺集》一卷,……曹邺撰,大中四年进士。”^岑仲勉《郎官石柱题名新著录》在“主客员外郎”下题有曹邺^岑仲勉《郎官石柱题名新著录》之“祠部郎中”下题有题名曹邺。^郑谷曾作《送祠部郎中邺出守洋州刺史》诗。^郑谷有诗《送吏部曹郎中免官南归》:“高名向已求,……风月抛兰省。”^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八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