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隆中对”战略选择之误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84
转发:0
评论:0
“隆中对”战略选择之误 ,诸葛亮那番“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的高论,千年间曾被无数文人政客称颂,还被

  诸葛亮那番“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的高论,千年间曾被无数文人政客称颂,还被《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拔高到“万古之人所不能及也”。 若正视历史,却可看出“隆中对”确定的目标并非三国割据,而是要,这个战略意图是以失败告终。面对此种让尊奉汉室为正统者长叹的结局,热衷个人崇拜和迷信的古人只归于“天意”,而不承认诸葛亮战略构想有严重失误。其实,刘备集团尽管一度成由“隆中对”,最后败也“隆中对”!

  “隆中对”中有着可贵的战略思想,便是避强击虚,为古今战略家共识。诸葛亮主张实力弱小的刘备不要与北方强敌曹操争锋,亦不可向江东地头蛇孙吴三代盘踞的老巢发展,体现了真知灼见。不过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三步走的战略方针却考虑不周,第一步夺取荆州的选择便违反了避强击虚的原则。荆襄九郡位于国内腹心地带,又地处江汉平原且河流交错,以骑兵为核心的曹军和以水军为主力的东吴都势在必争,陆战不如曹、水战不如孙的刘备集团在此与强手角逐显然处于弱势。赤壁之战后,刘备利用曹、孙矛盾,以政治联姻和“暂借”方式控制了荆州中心,而北部襄樊由曹军占领,江夏(今武汉)被迫让给东吴,一个荆州实际也是三分。其后刘备向四川发展时,也需留下关羽率重兵留守。

  诸葛亮在隆中建议先取荆州为家,其次攻占四川,“一旦天下有变”再从荆襄和四川分兵两路以钳形攻势北伐。这一战略计划的致命缺陷,又使兵力本来不足的刘备犯了两线作战之兵家大忌。加上古代蜀道之难如上青天,与荆州千里之遥救援不易。留守的关羽在曹、孙之间两面受敌,失败势在必然。刘备反攻荆州又遭彝陵大败,蜀汉从此走向衰落。熟读史书的毛泽东在点评诸葛亮时,便认为“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这真是一语中的!

  如今战略研究人员若穿越时空隧道,占有充分资料后再到“隆中”为刘备谋划,应该认为发展方向的最优化选择是汉中盆地。此处距新野不远,统治汉中的张鲁实行“五斗米教”,剥夺平民财产统归教产并取消货币,生病靠念咒而不吃药,简直与邪教无异,所部战斗力极弱。刘备率军翻巴山东部进夺汉中不难,在此落脚后南可取四川,北可收陇西分散无主的各部,从而能控制向西南、西北发展的战略枢纽。可叹诸葛亮计不出此,估计这又在很大程度上是古代信息流通渠道不畅所致。

  战略上的失误,是无法用战役的胜利来弥补的。诸葛亮刚出茅庐时,曹操正集结主力南下争荆州,势必同孙权集团火并,此时刘备正可乘机汉中,可惜这一难得机遇未被抓住。公元219年,在“隆中对”十二年后刘备攻取了汉中,曹军却在七八年前已占

关中、西凉,向这一方向发展的最佳战略机遇期已经错过。若是刘备先行控制西北边郡和广大草场,就可以建立一支能在陆战中击败曹军的强大骑兵,统一天下的目标便可能实现。作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隆中对”战略选择之误
“三顾茅庐问,高才天下知”。以智慧和廉洁自律名垂史册的诸葛亮,于公元207年在襄樊受邀出山,所献第一策就是纵论天下大势的“隆中对”,使流离无助中的刘备有拨迷雾见青天之感。兵不过三千、地仅有新野一县,与汉天子在血缘上已远隔十五代的这位“皇叔”,自此按照“卧龙先生”谋划,选择了先夺荆州、次取四川、再争天下的发展方向。诸葛亮那番“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的高论,千年间曾被无数文人政客称颂,还被《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拔高到“万古之人所不能及也”。若正视历史,却可看出“隆中对”确定的目标并非三国割据,而是要一统天下,这个战略意图是以失败告终。面对此种让尊奉汉室为正统者长叹的结局,热衷个人崇拜和迷信的古人只归于“天意”,而不承认诸葛亮战略构想有严重失误。其实,刘备集团尽管一度成由“隆中对”,最后败也“隆中对”!“隆中对”中有着可贵的战略思想,便是避强击虚,为古今战略家共识。诸葛亮主张实力弱小的刘备不...
· “隆中对”战略选择之误
“三顾茅庐问,高才天下知”。以智慧和廉洁自律名垂史册的诸葛亮,于公元207年在襄樊受邀出山,所献第一策就是纵论天下大势的“隆中对”,使流离无助中的刘备有拨迷雾见青天之感。兵不过三千、地仅有新野一县,与汉天子在血缘上已远隔十五代的这位“皇叔”,自此按照“卧龙先生”谋划,选择了先夺荆州、次取四川、再争天下的发展方向。诸葛亮那番“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的高论,千年间曾被无数文人政客称颂,还被《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拔高到“万古之人所不能及也”。若正视历史,却可看出“隆中对”确定的目标并非三国割据,而是要一统天下,这个战略意图是以失败告终。面对此种让尊奉汉室为正统者长叹的结局,热衷个人崇拜和迷信的古人只归于“天意”,而不承认诸葛亮战略构想有严重失误。其实,刘备集团尽管一度成由“隆中对”,最后败也“隆中对”!“隆中对”中有着可贵的战略思想,便是避强击虚,为古今战略家共识。诸葛亮主张实力弱小的刘备不...
· 战争演变逻辑——“隆中对”战略的最终失败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进行了最后一次准备周密的北伐。在前几次北伐中,由于粮草问题无法解决,每一次的最后,诸葛亮都不得不饮恨退兵。加上吴蜀之间缺乏配合,每一次都给魏国留下了单独行动,只针对一翼的机会。诸葛亮在来日无多的情况下,决定集中全部兵力,做最后一次尝试。这次北伐经过了三年的准备。为了对曹魏造成双重打击,诸葛亮联合东吴,从东西双方,对魏国形成钳形攻势。孙权率领的中路大军主攻巢淝通道,主攻点在合肥。陆逊、诸葛瑾率领的西路进攻南襄隘道的襄阳。孙韶、张承从扬州走邗沟进攻徐州。蜀国则采取了新的进攻策略:屯田。在三国时期,曹魏很早就使用了屯田作为解决后勤的方法,而蜀汉却一直没有加以采用,直到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才想到了屯田。由于屯田的需要,蜀军抛弃了不适合屯田的祁山道,选择了更加直接的褒斜道。关中的渭河流域土地肥沃,如果大军不在山区纠缠,而是快速跃进,进入关中平原,在渭河流域寻找...
· 隆中对诸葛亮战略方针具体有什么内容?
隆中对诸葛亮战略方针具体有什么内容?刘备去三次才见到诸葛亮,有人认为这是诸葛亮故意试探刘备的诚意,也有人认为诸葛亮其实并没有做好出山的打算,更没有想好要辅佐刘备,所以还在犹豫。但这些都是推测,诸葛亮此时26岁,尽管有些名气,但还没有任何官职,也没有建立起任何功业。年龄几乎长自己一倍、早已天下闻名的左将军刘备来访,说他故意不见,以试探对方,似乎可信度不高。而如果说诸葛亮并没有做好人生的规划,仅被刘备的诚意打动,也不符合他对待事情的态度。去了三次才见上,可能是碰巧了,在信息交流不发达的情况下,无法提前预约,诸葛亮又经常出门游学交友,刘备扑了两次空是可以理解的。关于这次相见,史书也有完全不同的记载。有的史书认为,刘备第一次见到诸葛亮不是在隆中,而是在樊城,并且是诸葛亮主动找上门来的。根据这种记载,曹操平定河北后,眼光一向敏锐的诸葛亮预感到曹操的下一个打击目标就是荆州,但刘表性情迟缓,不懂军事,诸...
· 隆中对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他想寻找个好助手。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音chú),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