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再论麋芳和“赞”这一文体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47
转发:0
评论:0
再论麋芳和“赞”这一文体 ,1、为权力或富贵。(这个且不论)2、为保身。做了不为当权者所容之事,恐惧

  1、为权力或富贵。(这个且不论)

  2、为保身。做了不为当权者所容之事,恐惧为其所害,因而背叛。

  麋芳之所以要背叛,是因为当时他只有三条路可以走:

  1、坚守江陵。而坚守江陵又有三种结果:

  (1)奇迹般的以江陵的兵力守住江陵,直至吴军退走。(当时荆州大部分兵力被调到北伐前线)

  (2)坚守直至关羽救兵来到。

  (3)坚守中战败,江陵被夺。

  2、失江陵,投降东吴。也有三种情况:

  (1)直接投降。

  (2)坚守直城陷被擒而没被杀。

  (3)关羽在襄樊地区被曹军打败或来援中被吴军打败,再恶劣者关羽根本不来救援,一无退路,二则被围而投降。

  3、殉城。也有三个结局:

  (1)直接殉城。

  (2)坚守中被杀。

  (3)江陵失陷被擒而被杀。

  实际上九种情况会有重叠。

  1、(1)麋芳没有这个能耐。

  (2)首先关羽不易抽身抽兵,毕竟魏军见其有动也不会轻易放走关羽。即使成功牵制魏军,回军救援,也未必必胜。即使吴军退走,关羽也不会轻易放过麋芳。因为关羽处于愤怒状态(北伐前以说过要治他的罪),这时候轻则刑罚,重则杀头。杀头可能性更大,因为喊杀是必然的。以麋芳的人际关系,恐怕是没人为他求情的了,可以说是必死。

  (华容道关羽放走曹操,诸葛亮也喊过杀关羽,这往往是为激发其斗志或一时怒火中烧,加上普遍有人求情的,死不了的居多,但没人求情就......这类情况自古就很多。)

  (3)战败的话,面对的也不过是死与降。如果考虑了前两种情况,也就是说在坚守的情况下,就只有死与降两种选择。没人想死,就只有降,反正是降,与其在坚守中作不必要牺牲(士兵也有爹娘生的),倒不如直接投降。

  2、(1)上面三种情况下得出的决定。

  (2)战败之将,不敢言勇,这时投降的话,被重用(或肯被用)的机率不大,首先麋芳没多少才干。另外坚守必有伤亡,吴军将士必然想杀了他为阵亡者报仇。

  (3)连援军都没了,孤城难守,突围也没多少可能。

  也就是说,路也只有死和降,死是不选的了,而这时降价值剧减,分分钟被杀,即使有命活也没富贵了。

  3、(1)谁这么蠢?战没战,降没降就说殉城?

  (2)一来没多少武勇,坚守中被杀率极高,还比不上3(1)这种选择。

  (3)自知城陷率极高,抵抗只会增加被俘后的死亡率,在不想死的前提下,没理由

选择这条路。  总之,在不死的前提下,排除死亡率极高的的情况,加上为以后做点打算,图点富贵,就只有直接投降对个人安全最有保障。

  加上东吴也有:

  1、善待士仁,让麋芳看到投降有利可图,一则可生,二则富贵。

  2、当时吴军渡江由于用计,估计一两天已到江陵,沿途已归心东吴(至少不敢反抗),麋芳极有可能不清楚吴军是怎样来到江陵的。给人一种兵强、将勇、谋奇、神助的感觉,以麋芳的智力被迷惑而作出或有投降的想法很自然,以武力来说,抵抗是没可能的。

  综合来说,以麋芳的智力和武力来说,处理这样的事情简直是叫小学生解三元多次方程一样,也就是连想法也不可能多作,脑海现的只有死和降两种选择。一个人求生是理所当然的本能,我们必须理解他作出投降这一决定的行为。当然我们不赞成做一个不负责的人,做一个叛徒。

  而要他投降后找机会归蜀也不可能:

  他献了江陵城,间接害死关羽。而关羽是刘备结义兄弟(至少情同手足),刘备不会放过害死他的人,包括直接和间接。不能回去送死,不能返蜀。当刘备因伐吴而战败继而逝世后,他亦不能返蜀。

  1、他无颜面对蜀中父老。

  2、难保刘禅或其他人不会惩处他,包括杀他。(刘封就是好例子)

  3、在东吴亦有当小将的机会。(随贺齐取蕲春)

  麋芳也有值得一提的地方,至少他能面对自己。他在东吴并不是享受这荣华富贵,而是白眼歧视。这时候他没有放弃自己,反而争取建功立业的机会。

  另外他也曾弃彭城相不做跟刘备流浪,这也需要勇气。放弃富贵而去追随明主建功,这多少有点豪杰气概。

  在投降东吴一事上也表先出一种勇气,他要面对包括今天的我们在内的历代人的唾骂。在我们继续唾骂他的时候,应该认识到的所有背叛者的这点不光彩下的亮光。

  本人曾发表:《汉中辅臣赞--阎圃》《徐州辅臣赞--高顺》《淮南辅臣赞--桥蕤》《河北辅臣赞--曲义》《季汉辅臣赞--麋芳》五编“赞”体文章。有读者发言:“这些人也值得‘赞’。”

  其实赞是旧时的一种文体,内容多是称赞人物的,但有时也做人物记传评论体裁。

  陈寿作《三国志》时引用杨戏《季汉辅臣赞》而写的序:

  (杨)戏以延熙四年着《季汉辅臣赞》,其所颂述,多载于《蜀书》,是以记之于左。自此之后卒者,则不追谥,故或有应见称纪而不在乎篇者也。其戏之所赞而今不作传者,余皆注疏本末于其辞下,可以粗知其仿佛云尔。

 

 《季汉辅臣赞》中关于麋芳、士仁的“赞”文内容  古之奔臣,礼有来逼,怨兴司官,不顾大德。靡有匡救,倍成奔北,自绝于人,作笑二国。

  ----赞麋芳、士仁、郝普、潘浚

  杨戏是三国时蜀汉的官,对三国的事肯定清楚,他作“赞”时也记述了麋芳、士仁,难道他作为蜀汉的人不憎恨他们?还为他们作“赞”?陈寿也是蜀国末期出生的人,早期仕蜀,他作为史官也要引用这篇“赞”文来称述麋芳、士仁。他也要称赞他们吗?不然,事实上“赞”可以是记述评论人物的文体。

  所以读者不要误解,我的几篇文章都只不过是人物传记而已,,也没太多的评论。用统一一点的题目我个人认为较易记和识别。

作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再论麋芳和“赞”这一文体
背叛和作乱向来都不是人们希望的,往往有利害驱使。背叛的原因主要有两种:1、为权力或富贵。(这个且不论)2、为保身。做了不为当权者所容之事,恐惧为其所害,因而背叛。麋芳之所以要背叛,是因为当时他只有三条路可以走:1、坚守江陵。而坚守江陵又有三种结果:(1)奇迹般的以江陵的兵力守住江陵,直至吴军退走。(当时荆州大部分兵力被调到北伐前线)(2)坚守直至关羽救兵来到。(3)坚守中战败,江陵被夺。2、失江陵,投降东吴。也有三种情况:(1)直接投降。(2)坚守直城陷被擒而没被杀。(3)关羽在襄樊地区被曹军打败或来援中被吴军打败,再恶劣者关羽根本不来救援,一无退路,二则被围而投降。3、殉城。也有三个结局:(1)直接殉城。(2)坚守中被杀。(3)江陵失陷被擒而被杀。实际上九种情况会有重叠。1、(1)麋芳没有这个能耐。(2)首先关羽不易抽身抽兵,毕竟魏军见其有动也不会轻易放走关羽。即使成功牵制魏军,回军救援...
· 麋(mí)姓
始祖为工尹麋。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麋氏始祖为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山西等地。麋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唐朝《元和姓纂》。〔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二:①源自以邑名为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战国时楚国有一位大夫被封于南郡麋亭,故地在今湖北江陵境,其后裔遂以先人封地的名称麋为姓。②源自以人名为姓。周代有职官名工尹、工尹麋之后裔有为麋姓者。〔郡望〕麋姓的郡望主要有汝南郡、东海郡、南阳郡。汝南郡:汉高帝四年设置。相当于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治所在上蔡,即今河南省上蔡县。〔堂号〕麋姓的堂号主要有安汉堂。安汉堂:三国时,刘备困居小沛,麋竺送给他奴客两千,还送给他大批金银充兵饷,刘备因此发展起来。后来刘备即位,拜他为安汉将军。〔堂联〕鹿姓的堂联主要有:将军安汉,弱妹为妃(麋竺)。虎贲望族(麋威);耿直立朝(麋溧)。...
· 麋泠县
历史西汉灭南越国后于南越国故地设置麊泠县,属交趾郡。40年麊泠人征侧发兵反汉,定都于麊泠。后被马援平定。行政区划麊泠县下辖2市镇16社。支东市镇(ThịtrấnChiĐông)光明市镇(ThịtrấnQuangMinh)朱幡社(XãChuPhan)大盛社(XãĐạiThịnh)黄金社(XãHoàngKim)金华社(XãKimHoa)莲莫社(XãLiênMạc)麊泠社(XãMêLinh)三铜社(XãTamĐồng)石柁社(XãThạchĐà)青林社(XãThanhLâm)前丰社(XãTiềnPhong)进胜社(XãTiếnThắng)进盛社(XãTiế...
· 囊日论赞
参考资料萨迦派僧人索纳坚赞:《吐蕃王朝世系明鉴正法源流史》《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范文澜、蔡美彪等著
· 论《三国演义》文体之集大成
《三国演义》的文体,大致有三种:与史书编纂相近的准纪事本末体,与宋元白话小说相近的准话本体,以片断缀合为特征的准笔记体。它们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准纪事本末体较为尊重实录原则,强调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准话本体注重故事的情趣,风格诙谐;准笔记体洋溢出掌故风味。《三国演义》熔三者为一炉,集诸种文体之大成,遂成一部划时代的历史小说。文化惯例是文化传播的前提。小说设计及其实施以文体为媒介,而文体是社会群体的资产,群体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模式都隐寓在文体之中。当小说家选择适合其作品的文体时,在某种程度上,他已失去了自我控制——文化惯例渗入他的文体,以致他的个人表达必定带有附着于他所选择的表达方式的社会意义。在《三国演义》的评论中,思想内涵(主题)的众说纷纭几度引发了学术界的热烈争议。各种不同的见解,从整体构成的角度看,其实并非尖锐对立,倒是互相补充的成分居多。大家之所以各持己见,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忽视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