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陈酿三国之六——“老不看《三国》”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31
转发:0
评论:0
陈酿三国之六——“老不看《三国》” ,电视剧演关羽“大意失荆州”,有吕蒙设计,白衣渡江的场面。连剧组中都有人拍完后一直

电视剧演关羽“大意失荆州”,有吕蒙设计,白衣渡江的场面。连剧组中都有人拍完后一直在疑惑,那么一彪人马,都穿着整整齐齐的白色衣衫,好嘛,这不整个是一支白盔白甲的军队吗?荆州守卫者再傻,能这么放心地让他们过江吗?

这的确是电视剧无数令人遗憾的错误之一。其实《三国志·吕蒙传》里说得很清楚:“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舟+冓)橹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三国演义》“演义”这段故事,说得就有点含混了:“选会水者扮作商人,皆穿白衣,在船上摇橹,即将精兵伏于(舟+冓)橹中。”(毛宗岗批本)《三国志》里说的“白(读如bo)衣”是指平民百姓,所以特别有“作商贾人服”的解释,传统戏曲里是搞清楚了的。中央台的电视剧虽说不愁经费,但总不值得白花置装费,专门去犯错误吧?这是当今“搞文化而不懂文化”的又一例证。

“白衣渡江”是三国争雄无数谋略奇计中的一个。《三国》多奇谋,谚语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我想是因为老年人阅历本多,再弄上一肚皮谋略,操心不利于养静。而青少年血气方刚,学梁山好汉拔刀相助、使勇狠斗那一套,容易惹事。这当然是旧时世故之言,今天的人们未必会同意。

书摊上的“谋略热”已经火了好一阵了,听说看《三国》电视剧,又掀起了一轮新潮。商场本是战场,虽然时与势移,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也简单模仿“白衣渡江”,但是“兵不厌诈”的原则,总还是通于古今中外的。外国人看《三国》,也有这方面的关心。澳大利亚搞《三国》的女学者马兰安就说过,外商希望从《三国》里了解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好到中国来赚钱,可见易地而皆同。前几年一位瑞士汉学家把中国的《三十六计》中的十八计翻译成外文,在西方世界引起相当反响,认为从中可以知道东亚在世界商战中致胜的奥秘,证明有类似想法的老外,决非孤例。

中国谋略文化确实源远流长,非常丰富,老庄孔孟都谈到过。而且也泛化了,实际上中国人在在娱乐方面的发明,如围棋、扑克、麻将也都是这方面的思维训练。至于经商方面最早的故事,恐怕要算范蠡用韬晦计和美人计帮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兴兵灭吴,功成身退,泛舟五湖,又以谋略成为巨富陶朱公。至今无锡的蠡湖,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现在猛然间讲起市场经济,大家都开始重视用谋略搞经营管理,这当然不是坏事。但是也有一种误解,以为知识分子下海,以高智能高计谋经商,就可以称为“儒商”了。前一阵有一部电视剧叫《儒商》,叙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还有新闻界以此许人的报道。其实“儒商”是指以商为业,怀“儒”(经世济民)之心的有识之士。比如清末状元张骞,他愤于国事日非,痛于外侮日甚,而惩于当时士大夫侈谈无根,束手无策,遂提倡“实业救国”“工业救国”,并身体力行,开始募资在家乡南通建立新式纺织企业,从而掀开近现代民族资本新篇章的。他自奉甚俭,从不以聚敛私财为目的,这种风习曾影响过一代民族资本家。往早了说,则孔夫子的入室弟子子贡就是富商,他发了财又来执礼问道,说不定当年夫子周游列国就是他赞助的。

又有论者以汉代有”士农工商”的”四民说”为等级划分观念,论证中国儒家一向轻视商业,恐怕也有误解。至少明代新理学的代表人物已经明确提出了“新四民说”,讲过“异业同道”的道理。实际上中国的谋略文化从来不是单纯提倡用计用谋,更不是用高智商,高技能,高“谋略”去坑蒙拐骗赚黑心钱。这是后话,按下不表。

也许有人不信,日本自“明治维新”走向近代资本主义,最初的思想武器是朱熹的“尊王”学和王阳明的学说。鼓吹富国之说的代表人物涩泽荣一,则大力主张以“《论语》加算盘”作为兴建企业的起点。据说日本人认为松下幸之助无愧“儒商”,他创办的高层经理人员研修学院里指定的两部教材,就是《论语》和《三国志》。

记得前几年“谋略热”初起时,书摊竞相卖过一本“奇书”《厚黑学》,大概说《三国》人物里刘备脸厚,曹操心黑,故能成大事。如果对刘、曹兼收并蓄,做到既厚且黑,则“事业”当更上层楼矣。一些人读后深以为然,似乎还有好事者作续。其实这部书是李宗吾在抗战期间痛恨于政府腐败,和官员无耻而作的激愤之语,正话反说,骂起来尤其酣畅淋漓。也因之很快就被国民政府列为“禁书”,留下“奇书”之名。他本人虽然自称“厚黑教主”,赏识“以骂成名”(这一点却颇类“击鼓骂曹”的祢衡),实则仁厚君子。参看南怀瑾一篇回忆文章《李宗吾与〈厚黑学〉》。

当然,秋风萧瑟,换了人间,今天退下来的老同志希望发挥余热,多为社会作贡献,是谁都可以理解的。他们身当的时代变迁大,起伏多,既经历练,已不必从《三国》里面讨教智慧谋略了,我相信。

作者:胡小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陈酿三国之六——“老不看《三国》”
电视剧演关羽“大意失荆州”,有吕蒙设计,白衣渡江的场面。连剧组中都有人拍完后一直在疑惑,那么一彪人马,都穿着整整齐齐的白色衣衫,好嘛,这不整个是一支白盔白甲的军队吗?荆州守卫者再傻,能这么放心地让他们过江吗?这的确是电视剧无数令人遗憾的错误之一。其实《三国志·吕蒙传》裡说得很清楚:“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舟+冓)艣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三国演义》“演义”这段故事,说得就有点含混了:“选会水者扮作商人,皆穿白衣,在船上摇橹,即将精兵伏于(舟+冓)艣中。”(毛宗岗批本)《三国志》里说的“白(读如bó)衣”是指平民百姓,所以特别有“作商贾人服”的解释,传统戏曲里是搞清楚了的。中央台的电视剧虽说不愁经费,但总不值得白花置装费,专门去犯错误吧?这是当今“搞文化而不懂文化”的又一例证。“白衣渡江”是三国争雄无数谋略奇计中的一个。《三国》多...
· 为何会有古语:“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
自古以来就有“老不读三国之说”,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会说上了年纪的人不适合读三国呢?原因就是三国本身就是集权属于谋略之大成的一本书,老年人经历丰富,老于世故,看完三国之后会更加的精于世故。所以,老年人是不适合看三国这本书的。但是年少的人就不同了,年少的人经历少,看了之后会只能领略到一些经验,可以帮助年少的更好的融入社会,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三国中那些经典的桥段里面所涉及到的权术与谋略。道理:家族企业更应该合睦、和气、团结,不该搞分裂、解体,否则会导制没落。剑拔弩张下的对峙,并不是代表对手无所作为,很可能就是对手在为击败你而在寻找新的思路。少不看水浒,水浒是一本太绝望的书,容易让年轻人对世界失去希望,因为它告诉你无论你才智本事如何,一个憋屈的世界总会让你做的一切归于无奈,哪怕你是被逼上梁山的,最后也只能枉死疆场,或者默默终了,说到底,梁山故事更像是一场大梦,每个人都被命运逼迫着向前走,最后...
· 陈酿三国之八——“关老爷现象”
还是十几年前,我夤缘在香港游荡了几个月。独步港九,穿街走巷,发现店铺差不多都供着关公的像,心中忽焉一动,觉得这位神道不但经历了“五四”文化选择的巨大冲击,而且眼看就要随同(或者引导)我等“跨越世纪”了,居然穿透了如此漫长的岁月,必定有其非同寻常的魅力。后来留心收集了一些资料,又有机会到各地(后来还包括台湾)的著名关庙走走,更觉得其中大有名堂。中央电视台约我做几期有关三国文化的节目,第一期的题目就是“关老爷现象”。“关老爷”是清人传下来的非正式尊称,适用面比较宽泛,不象佛教徒称“伽蓝菩萨”,道教徒称“关圣帝君”,或儒士称“武圣人”、“关夫子”那样专门。“现象”是现今常用的术语,是指一种值得研究的社会偶见或习见的事物或状态。这种名目,颇像瓜皮帽配旅游鞋,新旧搭配,其实颇为抢眼,“髦”得正合“时宜”。“关老爷”确有被称为“现象”的资格。作为“刚而自矜”(陈寿传记评语)的“败军之将”,为什么他会在...
· 为什么有少不看水浒老不读三国之说?
我国古典小说一四大名著的成就最高。在这四本书中又曾有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那么,为何会得此结论呢?让我们一探究竟吧。因为水浒教人造反,三国教人谋略。水浒里多打打杀杀,意气用事,怕年轻人学坏,三国多杜撰,读过正史的人觉得夸张太过。网络配图中国自古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之说。这前半句话好懂:因为少年血气方刚、易于冲动,而《水浒》呢,又专以攻城破狱为能事,以打家劫舍为豪举,如果年轻人看了《水浒》,领悟了其中津津乐道的“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那一套,碰了镇关西就打,遇了潘金莲就杀,那还不天下大乱?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还要不要?虽然也有伟人说过“天下大乱,形势大好”,可那前提是“乱了别人,好了自己”,如果乱的就是自己,好的又是别人,那还是不乱的为好——此所谓“少不读水浒”。为什么“老不读三国”呢?照孔子的说法“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欲耳不逾规矩”,年纪大了就是随心所欲都会...
· 为什么有少不看水浒,老不读三国之说?
我国古典小说一四大名著的成就最高。在这四本书中又曾有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那么,为何会得此结论呢?让我们一探究竟吧。因为水浒教人造反,三国教人谋略。水浒里多打打杀杀,意气用事,怕年轻人学坏,三国多杜撰,读过正史的人觉得夸张太过。中国自古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之说。这前半句话好懂:因为少年血气方刚、易于冲动,而《水浒》呢,又专以攻城破狱为能事,以打家劫舍为豪举,如果年轻人看了《水浒》,领悟了其中津津乐道的“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那一套,碰了镇关西就打,遇了潘金莲就杀,那还不天下大乱?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还要不要?虽然也有伟人说过“天下大乱,形势大好”,可那前提是“乱了别人,好了自己”,如果乱的就是自己,好的又是别人,那还是不乱的为好——此所谓“少不读水浒”。为什么“老不读三国”呢?照孔子的说法“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欲耳不逾规矩”,年纪大了就是随心所欲都会不逾规矩...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