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姜维廉政观的形成
关于姜维的清政廉洁,在《三国志·姜维传》中已交代的很充分了。书中评价姜维曰:“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历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这段话是谁评价的呢?是蜀国老臣。博学多才的秘书令正。据《三国志·蜀书·正传》介绍: “(正)自在内职,与宦人黄皓周旋,经三十年。皓从微至贵,橾弄咸权,正既不为皓所爱,亦不为皓所憎,是以官不过六百石,而免于忧患,由于他的地位和处境,对姜维的了解不但全面,而且不受黄皓的影响,所以不存在偏见,评价是公正的。
那么,姜维的清政廉洁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第一,是母亲教诲的结果。史传记载,姜维“少孤,与母居,好郑氏学”,及至长成,“赐宫中郎,参本郡军事”。又据晋傅玄《傅子》记载,“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清朝甘谷县令杨芳灿在《重修汉平襄侯碑记》中称赞姜维日:“绍忠节之家风,负淑傥之才略”(见孪春土编《姜维》第1l页)。在姜维故里的甘谷县姜家庄姜维墓附近,有一个石洞,洞深3米,高2米,当地人称“姜维洞”,是姜维童年时与他母亲一起居住的地方。试想,一个小孩在石洞中生活,可想而知是何等的艰苦了,就在这艰苦的环境中,姜维经过母亲的教诲,练就了一双敏锐的眼力,高超的武功和坚强的毅力。姜维从军后,还不时的来到洞里看望母亲,给母亲讲叙军队的情况,当母亲有病时,又为母亲上山采药、熬药、喂药,体现了一个孝子爱母、敬母、养母的美德。正因为有了母亲的培育,所以姜维的《报母书》讲了一个姜维既艰苦朴素,又有远大志向的故事。魏明帝太和中,姜维有感于诸葛亮爱才之诚,由魏投奔蜀汉,与在冀城(甘肃甘谷)老家的母亲失去了联系。魏人令姜母修书干维,使其归魏。姜母无奈,于书信中自托有病,求维从蜀中寄些中药当归回来,姜维见书,明白言外之意,不是求药中当归,而是喻其应当归来。这是因为当归以出甘陇者为最佳,岷县一带产者为上品,所以母病若需当归,不会远求于川蜀;母病之由,显为胁迫之下的托词。于是姜维答书日“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意思是:家多户田,不缺一亩半亩,足够衣食之用;儿在蜀中但有远志,无有当归可寄。言外之意是儿子志向远大,暂时不欲归田。正是由于母亲的教诲,姜维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也为他以后担当蜀汉重任
,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二,是自己乐而不倦的结果。《姜维传》日:维“奸郑氏学”,据《隋书(经籍志)》载:“郑氏学在梁陈间奉为国学。”郑氏学为郑玄门生以问答形式编著成书,该书主要突出了“大一统”的主题。强调严格管理,严格要求,服从尊重尊王,姜维就是通过郑氏学思想的灌输,从小就对自己严格要求,严格管理。这为他27岁之后跟随诸葛亮北伐中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有诗赞日:“闻鸡起舞报国志,桃灯夜读郑玄经”。
第三,是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品德再教育的结果。诸葛亮治国功高,清政廉洁,堪称一代贤相。他严于律己,俭以养德,除官奉外绝不再为自己谋私刊,家中“蓄财无余”。临死前,诸葛亮敢于向后主上报自己的私产,“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作为一国丞相,这点财产当然很微薄,但诸葛亮却认为这些财产对后代已经足够了,“子弟衣食,自有余饶”。他迁甘愿接受朝延对自己的家产进行检查。不仅如此,他还对后代要求严格,诫子诫甥,要他们修身养德,先后撰写了《诫子书》、《又诫子书》、《诫外甥书》等,《诫子书》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颂教育人们修身养性的座右铭。姜维27岁就归蜀,据《三国演义》第92回介绍:诸葛亮在收姜维之时,情不自禁的握着姜维的手说:“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在这里,诸葛亮看上姜维,绝不是单纯看上了他的军事才能,而且也看上了他的清政廉政,试想如果一个人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他荒淫无度,处处挥霍浪费,那么诸葛亮能看上他吗?此外,姜维归蜀后,跟随诸葛亮北伐中原不仅学到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而且通过诸葛亮“宁静致远” “淡泊明志”人生追求的熏陶,使他的行为更加符合诸葛亮的思想。明朝有人在《读三国史答问》有这样一句评价:“客问:‘姜伯约何如孔明,’答曰:‘又一孔明也。’”现在四川剑门关,还有留有一个“大石腔”,群众称为“孔明书箱洞”。传说诸葛亮在五丈原临终前把自己一生撰写的24篇书简传授给姜维,其中有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计10万多字。姜维把这些书视为珍宝,一直带在身旁学习,研讨。后来被迫降魏,离开剑门时,他把这些书全部藏在这个洞中。
由于诸葛亮的“我有俭心焉,则土民不敢放其奢”的廉政理论,蜀国的社会风气崇尚节俭,官员的俭朴和廉政水准迅速提高。不仅大将军姜维宅舍弊薄,资财无余“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还有董和曾任益州郡(治在云南晋宁)太守,那里号称“金银宝
货之地”,东汉后期以来历任益州郡太守者;“皆富及十世”,大发其财。董和还“内干机衡”,在朝中参与机要政务的处理,权力很大。但董和却能始终清廉节俭,他“躬率以俭,恶衣蔬食”,为官20余年,“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大将炜“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蔬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常人”。车骑将军邓芝为官20余年,“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 考察姜维廉政观的形成,使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他确实是“一时之仪表”,评价完全正确。
作者:李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