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袁准所记“权能贤亮,而不能尽亮”三论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8
转发:0
评论:0
袁准所记“权能贤亮,而不能尽亮”三论 ,《袁子》,晋初袁准撰。“准,字孝尼。以儒学知名,注《丧服经》,官至给事中。”①袁

《袁子》,晋初袁准撰。“准,字孝尼。以儒学知名,注《丧服经》,官至给事中。”①袁准即为名儒,其必学识渊博,具有严谨的治学学风。从这点出发,袁准所记“张子布荐亮”似乎可信。但是,笔者在读史的过程中翻阅《三国志》诸葛亮、张昭、孙权等史传都没有见到这则记载,思想中难免产生疑点:一者,袁准所记张子布荐亮是否史实?二者,既便史实,孙权能贤亮,难道不能尽亮吗?三者,若权能尽亮,亮是否就权?以下仅就这三个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方达。

一、“张子布荐亮”是否史实

从袁准所记字面分析,张子布荐亮时,亮应处身东吴,因为,“张子布荐诸葛亮于孙权,亮不肯留”之句中的“亮不肯留”可以理解为“是时,张子布正在荐亮,亮不肯留。”或可理解为事后知情人回忆某个时段发生之事,即“当时,张子布荐亮,亮不肯留。”无疑,前者为现在进行时,后者为过去进行时。但,无论如何,它们是进行状态的反映。文中的“留”字直接作用于客观事件,特定环境,离开了这个客观事件,特定环境就无“留”可言,亦就无“亮不肯留”可记。因此,笔者如是断言。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其亲临东吴似有一次明确记载,即赤壁之战前夕,是时,曹操挥师南下,大有吞并孙刘之势,“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②诸葛亮如是请命使吴,后在周瑜、鲁肃等人共同努力下促成孙刘联盟,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赤壁战后,他再也没有亲临东吴。此可以《三国志·诸葛亮传》等史籍为佐证。对此,《三国志·传》亦有记曰: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将精骑五千急追,“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三国志·周瑜传》、《三国志·鲁肃传》亦如是记载。就诸葛亮使吴,孙权亦曾回忆道:“玄德昔遣孔明至吴。”③这个“昔”字亦应为赤壁之战前夕,因为此后,刘备直至归天再无遣亮使吴之令。

而作为袁准记中的相关作用人张子布和诸葛亮,其直接接触行为亦只有这一时期,因为,其一:分析《三国志·张昭传趴《三国志·诸葛亮传》可知除了这一时期,他们二人再无接触的机遇。其二,张昭荐亮之举无外乎两种情况,一是间接而荐,二是直荐。前已分析,诸葛亮受荐应在东吴,时值赤壁之战,既如此,张昭用不着拐弯抹角间接荐亮,而必直接接触,面荐诸葛亮。

然就这个历史时段,我们无论怎样翻阅《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国志·张昭传》、《三国志·吴主传趴《三国志·传》等相关史传都无见张昭荐亮之举。另外,《三国志·张昭传》、《三国志·诸葛亮传》亦无见他们二人在各自的政治、军事生涯中

言及对方。 再者,据《诸葛亮研究集成·评论卷》之《诸葛公论》注中考记:“袁准在晋武帝泰始年间位给事中,当是三国末,西晋初人。”这则考记为我们提供了两条信息,一则,袁准生活时代已离赤壁之战五十余年(以最早灭亡之国一一蜀国瓦解时间即公元263年计算)。二则,他官位给事中时值泰始年间,泰始即为晋武帝司马炎年号,其起止时间当为公元265年一一公元274年。作为朝廷中专司顾问应对,讨论政事的袁准很有可能是在这一时期得到“张昭荐亮”史事的。然此时

离赤壁之战也已近七十余年(姑且以泰始十年计算),我们不禁要问袁准所记张昭荐亮一事是怎样在繁忙战争中得到流传的?其流传中是否移意?袁准作记时是否进行过严肃的考证?凡此,我们不能不深深思虑,进而对袁准所记产生异意,就连裴松之在注引《袁子》此则史记后亦明确指出:“袁孝尼着文立论,甚重诸葛之为人。至如此言,则失之殊远。”④显然,他引文的目的在于辟谬。

二、孙权能贤亮 不能尽亮吗?

对于袁准所记,我们姑且视其为史事,然而,当我们翻开史籍,思想中不能不对此产生异念,其一:诸葛亮早就对孙权的情况了如指掌,在《隆中对》中他就有言:“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显然,诸葛亮对孙权“尽贤任能”的作风早有认识。基于此,诸葛亮何能产生答张昭之言。

对于诸葛亮,孙权亦欲招贤,据《江表传》记载:玄德昔遣孔明至吴,孙权曾对诸葛瑾说:“卿与孔明同产,且弟随兄,于义为顺,何以不留孔明?孔明若留从卿者,孤当以书解玄德,意自随人耳。”他招贤孔明不用之于我,不使诸葛亮为东吴尽展器能,难道仅让他凑凑人数?

其二,孙权曾经说过:“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⑤基于这种思想,孙权“亲贤贵士,纳奇录异。”⑥试看:

(一)、对于老臣,“权敬重之。”⑦“待遇尤重。” ⑧“每事必咨。” ⑨展其器能。

作为顾命大臣的张昭,当孙策死后,孙权待“以师傅之礼。” ⑩并复为“长史,授任如前”。(11)然而,就是这个老臣“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曾以直言逆旨。”(12)孙权亦曾因此“案刀而怒”。(13)但,仍“遣中使劳问,”(14)张昭因而“避席谢”,(15)并发出感慨:“(我)意虑浅短,违逆盛旨,自分幽论,长弃沟壑,不图复蒙引见,得奉帷幄。”(16)

与张昭同时受命的周瑜,“英俊异才”,(17)乡他认为“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

而服事焉。”(18)不难理解,倘若孙权没有给他留下“任才尚计”的印象,那么,他必然有言:不可与权成就大业,也就不可能委心服事孙权。而孙权也认为周瑜“有王佐之资”,(19)故有“天以君授孤”(20)的感慨。 有“独断之明”(21)乡的鲁肃,有人曾“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权不以介意,益贵重之。”(22)当周瑜死后,权“即拜肃奋武校尉,代瑜领兵”。(23)

身为诸葛亮之兄的诸葛瑾,孙权不以为嫌,反而“重之,大事咨(24)《江表传》有记孙权与陆逊论及诸葛瑾道:“子瑜与孤从事恩如骨肉,深相明究,其为人非道不行,非义不言。”还说:“孤与子瑜可谓神交,非外言所间也。”

至于朱治,孙权“拜安国将军,金印紫绶”,(25)不仅如此,而且,“治每进见,权常亲迎,执版交拜,飨宴赠赐,恩敬特隆。,’(26)

至于顾雍,孙权力排众议,辟为相,并“常令中书郎诣雍,有所咨访。若合雍意,事可施行。(27)

至于步骘,“单身穷困”(28)“然为当时英俊”,(29)“赤乌九年”,(权任其)代陆逊为相。”(30)

(二)、对于年轻将领,孙权听之任之。

陆逊“忠诚恳至,忧国忘身,”(31)“权嘉逊功德,”(32)并以兄策女配逊,数访世务。”(33)公元221年,吴蜀夷陵之战,孙权力排众议命逊为大督都,迎战,迫使刘备败兵退守白帝城。“赤乌七年,(权以逊)代顾雍为丞相。”(34)当刘禅继位时,“诸葛亮秉政,与权连和。时事所宜,权辄令语亮,并刻权印,以置逊所。”(35)

此外,孙权临终嘱年轻将率诸葛恪、腾胤、孙峻等以后事。

(三)、不计前嫌,宽仁异己,任用降臣。

当魏将于禁被俘,囚于江陵城时,“权至释之,请与相见。他日,权乘马出,引禁并行……(虞翻)欲抗鞭击禁,权呵止之。”(36)“后权与魏和,欲遣禁还北归,翻复谏日: ‘还之虽无所损,犹为放盗,不如斩以令三军,示为人臣有二心者。’权不听,群臣送禁。’,(37)

对于蜀臣潘浚,孙权克荆州时,许多将吏归附,而“浚独称疾不见,权遣人以床就家舆致之。浚伏面着床席不起,涕泣交横,哀咽不能自胜。权慰劳与语……使亲近以手巾拭其面,浚起下地拜谢。即以为治中,荆州诸军事一以咨之。”(38)

以上罗列是孙权在政治生涯中不拘一格,广纳贤才,尽人器能的具体体现。诸如此类之人,此类之事可以说不胜枚举。魏文帝在与吴将赵咨论及孙权时,赵咨曾有言:“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39)是一位“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

。,’(40)陈寿在《三国志·吴主传》中亦有评日:“(孙权)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 鉴于上引孙权之言论和他人对孙权的评价及孙权本人在政治生涯中方方面面的具体表现,笔者实不敢拘泥于袁准之所记。

三、若权能贤亮 亮能否就权

前引袁准“张子布荐亮”之记,似可引申为:若权能贤亮,亮则归王就于权。但是,笔者翻阅相关史料,并从这些史料中所反映的诸葛亮言行举止、政治思想和其人生的价值取向来看,他绝非势利之徒,不可能二心于备,孙权亦招纳不了诸葛亮。

因为,其一:成书于《三国志》之前的《魏略》早有记载,诸葛亮少年之时“乃北行见备”,为刘备分析形势,出谋献策,“备从其计,故众遂强。”这则记载说明少年时期的诸葛亮即树立了择主刘备的观念,坚定了兴复汉室的政治方向。

如果说《魏略》所记“亮北行见备”在史学界尚有争议,那么,不可非议的《隆中对》则明明白白反映了诸葛亮择主的意愿,即选择一位具有帝室血统,能够成就霸业,兴复汉室的明君。而刘备乃“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祖雄,父弘世仕州郡。”(41)无疑,刘备这位“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42)的明君即为诸葛亮理想的择主。

其二,《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记,公元207年,刘备与诸葛亮会晤于草庐,首宣旨趣:“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假如诸葛亮无意于刘备,而倾心于孙权和曹操,那么,针对刘备三顾的目的,诸葛亮就不可能接纳刘备,更不会为他出谋划策。

其三,对于孙权任贤使能,尽时人之器用的品行,诸葛亮早有耳闻,“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这一言论,就是对孙权的肯定。然而,既便如此,诸葛亮自始至终无二心于蜀汉事业,他的一生纵有许多归附孙权的机遇和主动权,但确无半步行动。

至于孙权欲招贤诸葛亮事宜,我想诸葛亮亦不无知晓,因为,孙权曾就此事与诸葛瑾议论过,诸葛瑾回答说:“弟亮以失身于人,委质定分,义无二心。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也。”(43)诸葛瑾之所以作出如此肯定的回答,一方面说明他对胞弟很了解,另一方面,他可能与诸葛亮交换过思想。虽然,诸葛瑾兄弟很早就天隔一方,但是,“建安二十年,权遣瑾使蜀通好刘备,与其弟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44)虽无私面,但会间兄弟俩就归附孙权事宜私议几句又未尚不可

凡此种种,我们不能不对袁准所记诸葛亮答张子布语所影射的深层含意产生异意。 其四,诸葛亮一生的价值取向即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在《隆中对》和《出师表》以及他在政治生涯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言行都可以窥见。这种思想与刘备的奋斗目标不谋而合,共同的理念必然结成坚不可摧的同盟,形成统一的难以动摇的政治方向。

再从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来看,“隆中对”后的刘备与诸葛亮可谓“隋好日密……犹鱼之有水”。(45)公元二二三年,刘备败兵退守白帝城,临终寄命托孤于亮,这种委社稷之举乃一般关系所不能及。与此相比,孙权对于诸葛亮一无三顾式的深情,二无托国般的诚信,他所从事的事业就当时的观点而论实非正统。对此,诸葛亮能凭张昭一言而归附孙权吗?孙权设使尽亮器能,亮能屈就吗?所以,裴松之有言:“观亮君臣相遇,可谓希世一时,终始之分,谁能间之。”(46)

另外,就诸葛亮对孙吴的政治策略而论,早在《隆中对》中他就为刘备制定出了对吴的总方针,即以为外援,以为蜀汉立国过程中暂时利用的辅助力量。但是,天下有变则要扶正统,兴汉室。

公元二二九年,孙权称帝,蜀汉群臣咸以为绝其盟好,对此,诸葛亮有言:“权有僭逆之心久矣,国家所以略其衅情者,求犄角之援也。”(47)显然,在诸葛亮心目中孙权称帝实非正统之举,这种思想的萌发绝非偶然,可以说它是诸葛亮在长期的政治生涯中所形成的一种深刻认识,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这样的叛逆之君诸葛亮能事之吗?所以,裴松之断言:“设使权尽其量,便当翻然去就乎?葛生行已,岂其然哉!关羽为曹公所获,遇之甚厚,可谓能尽其用矣,犹

不背本,曾谓孔明之不若云长乎!”(48)

注:

(1)《晋书》卷八十三。

(2)、(42)、(45)《三国志·诸葛亮传》

(3)、(43)〈〈三国志·诸葛瑾传》裴注引《江表传》。

(4)(46)(48)《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袁子》。

(5)《三国志·吴主传》裴注引《江表传》。

(6)(22)(23)《三国志·鲁萧传》。

(7)《三国志·张昭传》裴注引《江表传》

(8)《三国志·张昭传》裴注引《吴书》

(9)(39)《三国志·吴主传》裴注引《吴书》

(10)(18)(40)《三国志·吴主传》

(11)(12)(13)(14)(15)(16)《三国志·张昭传》

(17)(19)《三国志·周渝传》裴注引《江表传》

(20)《三国志·周渝传》

(21)《三国志·评传》卷九

24)(44)《三国志·诸葛传》(25)(26)《三国志·朱治传》

(27)《三国志·顾雍传》裴注引《江表传》

(28)(30)《三国志·步传》

(29)《三国志·步传》裴注引《吴书》

(31)(33)(34)(35)《三国志·陆逊传》

(32)《三国志·陆逊传》裴注引《吴书》

(36)《三国志·虞翻传》

(37)《三国志·虞翻传》裴注引《吴书》。

(38)《三国志·潘浚传》裴注引《江表传》。

(41)《三国志·传》。

(47)《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汉晋春秋》。

作者:张晓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袁准所记“权能贤亮,而不能尽亮”三论
《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袁子》曰:“张子布荐诸葛亮于孙权,亮不肯留。人问其故,曰: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袁子》,晋初袁准撰。“准,字孝尼。以儒学知名,注《丧服经》,官至给事中。”①袁准即为名儒,其必学识渊博,具有严谨的治学学风。从这点出发,袁准所记“张子布荐亮”似乎可信。但是,笔者在读史的过程中翻阅《三国志》诸葛亮、张昭、孙权等史传都没有见到这则记载,思想中难免产生疑点:一者,袁准所记张子布荐亮是否史实?二者,既便史实,孙权能贤亮,难道不能尽亮吗?三者,若权能尽亮,亮是否就权?以下仅就这三个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方达。一、“张子布荐亮”是否史实从袁准所记字面分析,张子布荐亮时,亮应处身东吴,因为,“张子布荐诸葛亮于孙权,亮不肯留”之句中的“亮不肯留”可以理解为“是时,张子布正在荐亮,亮不肯留。”或可理解为事后知情人回忆某个时段发生之事,即...
· 亮三
生平生于1882年1月1日。1907年,亮三自东京帝国大学农科大学毕业,随即以自费旅行展开其林学研究,远赴北美、英、法、德、瑞、奥等国。1927年10月4日,九州帝国大学总长大工原银太郎函文台湾总督府,商请亮三返日任教事宜。1928年3月28日总督府以“事务格别勉励”赏与1,000圆,同年春天他返回日本。1929年,亮三受南洋厅委托进行南洋林业调查。自1929年至1932年,每年一回出访南洋,总计进行了四回的南洋群岛植物考察。1932年4月10日,亮三在林学会春季大会席上专题演讲,以“中国台湾森林树木の地理的分布”为题。1936年后,日本农学会以《南洋群岛植物志》的学术成就,颁赠“日本农学赏”予时任九州帝国大学农学部教授的亮三;同年,东京帝大农学会亦颁予“农学会赏”。1937年,帝国学士院颁赠“日本学士院奖”。1948年11月27日去世。
· 陈酿三国之七——既生瑜而何生亮?
《隆中对》是了解诸葛亮和一部《三国演义》的核心关键。这个大策划的第一步就是“跨有荆、益”。荆州当时辖有九郡,包括了今日之两湖全部和两广的北部,无论处于中国腹心的地理位置之重要,还是面积之广大,都足以使“有志图王者”“心摇旌迷”。赤壁一战的核心问题就是决定荆州归属,连夷陵大战也是因荆州易帜引发的。其中周瑜和诸葛亮又联合又斗争的故事,不但成为赤壁一役成败的关键,而且还为决胜以后情节的发展增添了袅袅不绝的余韵,留下最著名的的警语,便是周瑜临终前发出的感慨:“既生瑜而何生亮”。用金庸小说的套语(“套语”为话本小说的语词系统之一,颇近古意)来说,周瑜用尽心机谋害诸葛亮的种种打算失败之后,应该取的正确态度是“学艺不精,技不如人,认栽。”何况“小时候胖不算胖”,“退后一步天地宽”,“留得青山在”,“躲过初一,还有十五”等等,为自个想开点的说词道理有的是,何至于气死呢?说气小量狭,其实冤枉了历史上的周瑜,...
· 诸葛亮为何不取刘禅而代之:反尽心尽力辅佐他
篡位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必然会有相关的行动,以显示其有擅权夺位的意图。诸如窦宪、梁冀、董卓、曹操之流,甚至是曹爽、孙峻、王敦窦可说罪名坐实。在他们权势最大的时候,直接威压皇权,在史书上记载着他们出格的事情,并且安插党羽架空朝廷,并不停加强自己权力和威望,无论是否成功,都有其步骤过程。但并无任何诸葛亮篡位的过程,这种无中生有的事情不是说有没有机会,诸葛亮是连第一步都没走。当时蜀汉以南阳士人为核心,诸葛亮和法正、刘巴、李严等人形成了以川士人统治蜀中的利益团体,吴懿、吴班常年追随诸葛亮征战,曾跟追诸葛亮上书罢黜李严,可谓诸葛亮的嫡系,他真要使用吴氏力量易如反掌。糜竺一族在蜀汉只是得到礼待,并没有权势,特别是发生糜芳叛国事件以后,糜氏没资格在蜀汉说什么权势。网络配图糜竺的子孙在蜀汉只担任闲职,并没有进入过行政中枢,这一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至于张飞一家,由于非名门出身,影响力极其有限,张绍直至蜀汉灭...
· 诸葛亮:三把火烧尽阳寿
战国现过几次火战,最出名当属赤壁之战。但为何说诸葛亮三把火烧尽阳寿呢?三国中,经典战役大多和火有关,诸葛亮为三国绝顶谋士,当然非常善于使用火攻,火攻死的人一般是最惨的,所以会损阳寿,诸葛亮用火攻杀人太多,心中自然知道,想用七星灯续命,无奈三把火烧尽阳寿,无力回天,下面就来说说烧尽诸葛亮阳寿的三把火。1、火烧博望坡当时诸葛亮,刚出茅庐,在刘备的军中,威望还没建立,而此时刘备和诸葛亮吃住在一起,张飞和关羽心中不服,正好此时,由夏侯敦率领曹军十万,直奔新野杀来,当时刘备人马三千人,诸葛亮运筹帷幄,巧设计谋,凭着这仅有的三千人马,在博望坡放了一把大火,烧的曹军死伤无数2.火烧新野曹操起军50万,直奔新野,势必把刘备一举拿下,刘备势孤力单,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于是在诸葛亮的部署下,刘备带领新野百姓,一起逃出新野,而当,曹军进了新野城的当晚,一把大火,烧得满县通红,将曹兵烧得狼狈不堪。3.赤壁大战这是诸...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