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蜀国军事上的错误决策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04
转发:0
评论:0
蜀国军事上的错误决策 ,(一)公元220年关羽大意失荆州,只身走麦城,最后身死吴国。荆襄之战以蜀军的失败

(一)

公元220年关羽大意失荆州,只身走麦城,最后身死吴国。荆襄之战以蜀军的失败而结束。吴蜀联盟也彻底宣告破裂。曹丕趁着吴蜀之间关系不睦的大好时机将汉帝赶下台,称帝建魏国,引起天下民心骚动。次年,刘备“嗣武二祖,躬行天罚”受群臣拥戴,也在成都称帝了(他称帝的目的:①魏代汉,自己乃汉臣,不可屈服汉贼,故速尊有德以奉大统;②为使民欣反正,世睹旧物,仗顺者齐心,附逆者同惧,仗正者讨逆)

本来这个时候出现了对蜀国十分有利的时机,如果刘备先伐魏,这样出师有名,顺应民意,能够争取政治上的主动。正如赵云所说的“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那样。但刘备对吴国袭杀关羽一事非常愤怒,愤慨无比,他念念不忘的是君臣之义(关羽、刘备的关系如何:

⑴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羽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周旋,不避艰险。——《关羽传》

⑵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关羽传》

⑶刘晔曰: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刘晔传》

⑷费诗曰:且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费诗传》

从中不难发现刘备、关系非同一般君臣之义,有着很深的情意在内,刘备为关羽报仇伐吴也属于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于是准备东征。但刘备当时处于三国鼎立,他还有更重要的大义要办,即兴汉伐魏,隆中对的战略是联吴伐魏,占据荆益,如今荆州没了,群臣纷纷开始劝谏刘备三思,赵云更是搬出“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的大义之说劝他,秦宓陈天时必无其利,被坐下狱幽闭。刘备却完全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主见,不从大局执意伐吴!!(他执意伐吴的原因可能有:1、自从他入川以来取得了一系列的军事胜利。在群臣的拥戴下称帝,变的昏昏然。2、君臣情深,个人义愤填胸,使他失去平时的冷静,一意孤行)于是蜀国军事上的错误决策悄悄的开始了。刘备这个时候还不明白:虽然以前靠义结士,得到诸葛亮等贤才的青睐,得士者昌,但这个“义”是有局限性的,仅靠江湖义气舍大义就小义也是很难有所成功的。

(二)

章武元年秋七月,刘备率领诸军进攻吴国,孙权派人求和、诸葛谨写信告诉刘备“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蹔省瑾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于群后

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提醒刘备别犯错误而再次挫伤两家的和气。此时的刘备根本听不进这些,继续进军。初期蜀将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吴将李异、刘阿等,夺得了秭归,士气大震,更得到了武陵五溪蛮夷的支持,他们也派军队帮助蜀。黄权谏刘备曰:“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刘备不从,认为吴国胆丧,骄傲自满起来,把黄权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自在江南。换句话说刘备放弃了水路进军吴的策略,一路战行进。 吴国主帅陆逊沉着冷静分析了初战失利的原因:蜀军处在长江上游,居高临下,顺流进击,地势占了便宜,所以吴多败。找到原因后陆逊对手下人道:“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于木石之间,徐制其弊耳。”意思是说不能和蜀国正面力敌,地势上占不到便宜,我们要完全退出高山地带的同时,要把兵力难以展开的五、六百里长的被动地势让给蜀军。他的手下不明白,以为逊畏之,各怀愤恨。陆逊此时正在酝酿计谋,终于想出实行“后发制人”之计对付这个沙场老手刘备。他要把刘备企图速战速决的想法破坏,将战争拖入持久战。长驱直入的蜀军,处于客位,后援、补给等问题比较多,军在异境,士气容易受到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战斗力士气都会不断下降。而吴在本土,补给问题没问题,并不缺问题。

一切都在陆逊的掌握中计划实行了,吴蜀两军进入相持阶段,时间也持续到了公元222年,刘备为防止手下中暑、避免炎热的酷暑,不得不沿长江两岸七百里的草木丛生的山林地带安营下寨,不知不觉犯下了兵家大忌!!!中了陆逊设计的圈套,没了地势。本来从战略上讲刘备为关羽报仇,仓促发起夷陵之战,确实是缺乏审时度势,但从战役初期看,刘备凭借复仇雪耻思想鼓舞激起的士气,又有地利优势,赢得了不少主动。如今不觉中计处于防守被动的窘境,结果被陆逊看准时机,一把火烧得蜀营血流成河、死者上万,蜀将冯习、张南、傅彤等战亡,白眉马良也遇害,其他将如杜路、刘宁等被迫投降,黄权被吴军挡住方向,归蜀无路投降魏国了。刘备仅自身逃跑。

吴蜀夷陵之战再次以蜀的彻底惨败告终!吴虽然获胜,但也消耗不少,已经无多少军事兵力争衡中原了,再者有保守政策的束缚,两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魏国坐大。

三)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温而致战”。战争决策的重大问题上,将帅要慎重考察研究,一定要防止主观随意性,万不可因一时气怒而燃起感情之火,烧毁理智的思维模式。

戎马半生的刘备在主观修养上应该是比较成熟的,喜怒无形与色的他一直在颠沛流离中保持个性。但当他自立为皇以后,便失去了当年政治上的稳重,再加上私仇愤恨,不可避免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想以一己之力逆时势而动,结果使蜀国再次严重重创,大伤元气(即使存在获胜可能性,蜀也要耗费很多兵力很多财力,再也找不出另一个大将关羽取代荆州,而吴蜀之间我想要刘备存活一天再也不可能存在复合希望了[战败后才使他觉悟自己错误的决策,使他重新认识到联盟的重要性,所以重新联盟],魏坐收渔翁。)从此蜀国逐渐走了下坡路,以后诸葛亮竭尽忠诚竭尽所能维护国家统治,蜀的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有所恢复和好转,但与魏、吴相比,蜀国这时已经暗藏着一种不断扩大的危机。特别是诸葛亮六出祁山病逝五丈原,西蜀倒了“顶天柱”,其败亡的趋势也就逐渐确定了……

这个战争告诉我们“时势可以创造英雄,也可以毁灭英雄”,当一个英雄违背了历史潮流而动其必定败亡!蜀国军事上的错误决策几乎断送了蜀后期的壮大发展,蜀再也找不回当初刘备汉中称王拥有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魏延等大将,法正、庞统(阵亡)等军师,人材济济的盛世情形了!可悲可叹!

注意:这个“时势”指在三国鼎立的情况下,蜀必须联合吴伐魏才能完成统一天下的任务,蜀想自保不被灭亡也必须得联合吴,才不至于受到两面夹击。

一强对两弱,最忌两弱联合。我们可以看到凡事吴蜀共同一心抗曹的,魏都占不到便宜;而一旦吴蜀关系破裂自相残杀,获利最大的都成了坐山观虎斗实力最强的魏了。

作者:一心伊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蜀国军事上的错误决策
(一)公元220年关羽大意失荆州,只身走麦城,最后身死吴国。荆襄之战以蜀军的失败而结束。吴蜀联盟也彻底宣告破裂。曹丕趁着吴蜀之间关系不睦的大好时机将汉帝赶下台,称帝建魏国,引起天下民心骚动。次年,刘备“嗣武二祖,躬行天罚”受群臣拥戴,也在成都称帝了(他称帝的目的:①魏代汉,自己乃汉臣,不可屈服汉贼,故速尊有德以奉大统;②为使民欣反正,世睹旧物,仗顺者齐心,附逆者同惧,仗正者讨逆)本来这个时候出现了对蜀国十分有利的时机,如果刘备先伐魏,这样出师有名,顺应民意,能够争取政治上的主动。正如赵云所说的“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那样。但刘备对吴国袭杀关羽一事非常愤怒,愤慨无比,他念念不忘的是君臣之义(关羽、刘备的关系如何:⑴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羽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关羽传》⑵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
· 周平王迁都洛阳,历史性的错误决策
公元前771年,在位十一年的周幽王终于在内外勾结、里应外合的情况下战败于骊山,并被犬戎所杀。他的死直接导致三个结果:第一,印证了他父亲生前的那个谣言;第二,他宠爱的美人褒姒也被犬戎虏走了,这个美人的结局如何,史上是不会有人再关注的,谁叫她是红颜祸水;第三,他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事实上,幽王之亡国,既不是因为那个谣言,谣言本身透露出来的也许正是王室内部权力斗争的刀光剑影;也不是因为一个女人,但女人的背后其实聚焦着一个权力的焦点。可惜的是,幽王至死尚不知为何而死,也许他在临死之前也和后人一样,会感叹非吾之罪,乃天意也。他哪里知道,他身边早就有人在算计着他的位子和权力。他虽然有罪,但从史籍记载来看,好色的幽王怎么都比不过他那残虐的祖父厉王,厉王的残暴到了国人道路以目的地步,尚且不过遭到流放的下场,为什么幽王却获得了比乃祖严重十倍以至于身死国亡的下场呢?谣言也好,烽火也罢,...
· 从谏如流的唐宣宗晚年的两个错误决策是什么
唐宣宗这位被史家誉为“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的“小太宗”,却在晚期的宫庭生活与册立储君的问题上留下了人生最大的遗憾。在宫庭生活方面,为了长生与纵欲,不惜大量服食丹药而送命;在册立储君的问题上,因为立储太过纠结,以至延宕时日,临终储君尚未正式确定。加上弥留之际,所托非人,因此造成兄弟觊觎帝位,给了宦官得以私自拥立新君,重新执掌权柄的机会。就这样,唐宣宗自已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小贞观”之治,很快便土崩瓦解了。也正是唐宣宗这一人生最大的遗憾,让大唐王朝的最后时刻,真的很快就到来了。图片来源于网络唐宣宗共有十二个儿子,他在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登上皇位后,便封长子李温为郓王、二子李?为雍王(大中六年薨,追册为靖怀太子)、三子李泾为雅王、四子李滋为夔王、五子李沂为庆王。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十月,户部魏侍郎进言:“如今天下无事,惟有未立储君,是臣下最为忧心...
· 周平王东迁洛邑:一招不能再失败的错误决策
公元前771年,在位十一年的周幽王终于在内外勾结、里应外合的情况下战败于骊山,并被犬戎所杀。他的死直接导致三个结果:第一,印证了他父亲生前的那个谣言;第二,他宠爱的美人褒姒也被犬戎虏走了,这个美人的结局如何,史上是不会有人再关注的,谁叫她是红颜祸水;第三,他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事实上,幽王之亡国,既不是因为那个谣言,谣言本身透露出来的也许正是王室内部的刀光剑影;也不是因为一个女人,但女人的背后其实聚焦着一个权力的焦点。可惜的是,幽王至死尚不知为何而死,也许他在临死之前也和后人一样,会感叹非吾之罪,乃天意也。他哪里知道,他身边早就有人在算计着他的位子和权力。他虽然有罪,但从史籍记载来看,好色的幽王怎么都比不过他那残虐的祖父厉王,厉王的残暴到了国人道路以目的地步,尚且不过遭到流放的下场,为什么幽王却获得了比乃祖严重十倍以至于身死国亡的下场呢?谣言也好,烽火也罢,只不过是...
· 汉灵帝的一次制度性的错误决策,注定了西园八校尉失败
在东汉时代,桓灵二帝以昏庸闻名,宦官与外戚专权,导致朝政一片乌烟瘴气。灵帝在位二十一年,重用宦官,大搞党锢,终于搞乱了这个国家。灵帝不仅卖官鬻爵,还乱收费,民怨沸腾,最终爆发了黄巾起义。灵帝在位二十多年,直到爆发了黄巾起义才开始关注军事问题。他将自己的禁卫军团,即西园军团交给宦官蹇硕,理由是蹇硕长得比较健壮。除了蹇硕外,他又选了七位军事将领,组成了西园八校尉,统领他的禁卫军。西园八校尉最终是什么结局呢?复杂的内部矛盾八校尉的组成是,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担任中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担任下军校尉,议郎曹操担任典军校尉,赵融担任助军左校尉,冯芳担任助军右校尉,谏议大夫夏牟担任左校尉,淳于琼担任右校尉,都由蹇硕统一指挥。东汉末年,公卿官僚与阉宦之间早已势不两立,灵帝试图让蹇硕这个阉党控制其他的七位校尉,几乎是不可能的。其他的人先不说,光袁绍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耻于和阉党为伍,绝...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