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孙吴毗陵屯田的性质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21
转发:0
评论:0
孙吴毗陵屯田的性质 ,王仲荦先生《魏晋南北朝史》上册第五章第二节论孙吴屯田云:“较大规模的民屯在毗

  王仲荦先生《魏晋南北朝史》上册第五章第二节论孙吴屯田云:“较大规模的民屯在毗陵,有男女各数万口。”并引《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附子融传》注引《吴书》为据:“赤乌中,诸郡出部伍,新都都尉陈表、吴郡都尉顾承,各率所领人会佃毗陵,男女各数万口。”王先生定毗陵屯田为民屯,当据《宋书·州郡志》所载“晋陵太守,吴时分吴郡无锡以西为毗。陵典农校尉。刀王先生认为孙吴屯田组织结构与曹魏相仿,故典农校尉所辖当属民屯。对此近年来争议频起。高敏同志《东吴屯田制略论》(1)(以下简称《略论》)论此云:“有人认为这是民屯,实则仍为军屯。因为‘诸郡出部伍’,显系军队……不能以其有‘男女各数万口’而认为是民屯,因为孙吴兵士的家属是随军行动的。”陈连庆同志《孙吴的屯田制》(2)亦引用了《吴书》这段史料,他并未明言毗陵会佃的性质,而是从侧面提出“典农是军屯系统,屯田是民屯系统”的见解。据此种见解,属典农校尉所辖之毗陵屯田,自然系军屯性质。

  但是,定毗陵屯田为军屯,又出现了新的矛盾。《孙吴的屯田制》既认为孙吴军屯与民屯之分“应该和曹魏大致相同”,阻对其列典农为军屯系统,未作任何解释;《略论》明指典农为民屯系统田官,但同时又认为毗邻会佃为军屯,对于《宋书·州郡志》载毗陵为典农校尉所辖未作任何说明。不仅如此,两文对于参加会佃的陈表为“新都都尉”、顾承为“吴郡都尉”的解释各有不同:《孙吴屯田制》云:“陈表、顾承各为一郡农官,属于校尉级军官,但文献中却一律称之为都尉……颇疑它是传写有误,却又无善本可校。”《略论》则云:“郡级农官,似乎也可以称为都尉……这就是在郡级农官方面,东吴之异于曹魏者。近又有林志华同志撰文称:“新都都尉与溧阳屯田都尉,湖熟典农都尉、江乘典农都尉也同为县级农官。如与曹魏屯田制比较,这些农官都应属于民屯组织的农官。”(3)上述各家矛盾分歧之处,当何以解释呢?

  考诸史籍,孙吴农官,一般都要冠以“屯田”、“典农”字样以示区别。如陆逊之为“海昌屯田都尉”,华核“始为上虞尉、典农都尉”,楼玄之为“监农御史”。故释新都都尉、吴郡都尉为农官,实难令人信服。《晋书·职官志》云:“孙吴、刘蜀,多依汉制,虽复临时命氏,而无忝旧章。”汉制,郡设都尉,“典兵禁,备盗贼”(4),光武建武中,虽曾“罢尉省校”,然“辄复临时补置”(5)。终东汉之世,“唯边郡往往置都尉及属国都尉,稍有分县,治民比郡”(6)。证之以((宋书·百官志》:“光武省都

尉,后又往往置东部、西部都尉。有蛮夷者,又有属国都尉。汉末及三国,多以诸部都尉为郡。刀孙吴都尉之设,与此正相符。《三国志·吴志·贺齐传》载建安元年,“(孙)策遣永宁长韩晏领(会稽)南部都尉,将兵讨(商)升。”足见孙吴都尉之设,远在实行屯田之前。同传又云:“(贺)齐进兵建安,立都尉府,是岁(散)八年也。刀王仲荦先生释此为会稽南部都尉府,是很有道理的(7)。按《三国志·吴志》顾承本传所云,顾承曾官居吴郡西部都尉; 《吴书》称其为吴郡都尉,当系指此。所以,陈表、顾承都尉之职,系领兵官(兼治民事)而非屯田系统之农官。  新都都尉陈表与吴郡都尉顾承俱为领兵官,其所领参加会佃者为诸郡所出之“部伍”。《三国志·吴志》中常见“部伍”字样,在不同场合含义略有不同,或释作“部勒为军伍”(8),或释作“部勒之军伍”(9)。总之一经部伍,即为军事编制,非复民伍了。因此,陈表、顾承所领会佃毗陵之部伍当为军从,孙吴军队家属例须随军(10),故《吴书》云参加会佃“男女数万口”。此时之毗陵屯田,当系军屯无疑。

  然而,《宋书 州郡志》记载毗陵为典农校尉所辖是否有误呢?答复是否定的。近人研究毗陵屯田,对《吴书》所载这条史料竞相引用,以为信史。其实不然。顾承本传云:“(承)后为吴郡西部都尉,与诸葛恪等共平山越,别得精兵八千人,还屯军章阮,拜昭义中郎将,入为侍中。“诸葛恪讨丹阳山越,事在嘉禾三年秋,历时三年多,嘉禾六年冬,“平山越事毕,北屯庐江”(11)。顾承因平山越之功,由吴郡西部都尉官升昭义中郎将、入朝为侍中,当亦在此时。又陈表本传云。“嘉禾三年,诸葛恪领丹杨太守,讨平山越,以表领新安都尉,与恪参势……表在官三年,广开降纳,得兵万余人。事捷当出,会鄱阳民吴遽等为乱,攻没城郭,属县摇动,表便越界赴讨,遽以破败,遂降。陆逊拜表偏将军,进封都乡侯,北屯章阮。”按新安都尉即新都都尉,晋平吴,改新都郡为新安郡。证之以《陆逊传》,平吴遽事在嘉禾六年,与陈表本传所述时间相合,故陈表由新都都尉官升偏将军,事亦在嘉禾六年末。据此,陈、顾二人为都尉均为嘉禾中;嘉禾末,二人俱已升迁。《吴书》言赤乌中,陈、顾二人以都尉督兵会佃,与本传不合。再证之以《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嘉禾三年,为平丹杨山越事,诸葛恪官拜抚越将军,领丹杨太守,恪到府,乃移书四郡属城长吏,令各保其疆界,明立部伍,其

从化平民,悉令屯居。乃分内诸将,罗兵幽阻,但缮藩篱,不与交锋,候其谷稼将熟,辄纵兵芟刈,使无遗种。”按四郡,乃吴郡,会稽、新都、鄱阳。诸葛恪以抚越将军领丹杨太守,指挥此次军事行动;四郡与丹杨邻接,奉命配合,归诸葛恪节制。恪移书四郡属城长吏,。令其“明立邵伍”。立此部伍绝非仅为“各保疆界”。孙吴惯例,进剿山越多从属城调兵,故四郡属城明立部伍之后,当有奉调“出部伍矽会剿之举。陈表时为新都都尉,顾承为吴郡西部都尉,奉诸葛恪“诸郡出部伍”之移文率众会剿,实在是顺理成章之事。诸葛恪深知山越人惯用的战术,“战则箍至,败则鸟畿”,大军入山搜剿很难奏效,故而确定了“不与争锋”,竭力破坏其生产、迫其势穷就范的作战方针。此种方针不需要太大的作战兵力,但战争持续时间长,需要妥善解决后勤补给及“从化”山越的安置问题。因而,除抽调精锐部队“罗兵幽阻力以遏制山越外,其余部队(包括众多的随军家属)自当择地屯垦,以为持久之计。被迫出降的山越民众,亦当按“强者为兵,赢者补产”的传统政策,精壮充甲士,余皆编制入屯田系统,此即所谓“其从化平民,悉令屯居"的具体内容。因此,《吴书》所云毗陵会佃,当系以征丹杨山越为背景,会佃始于嘉禾中(嘉禾三年)而非赤乌中。  嘉禾六年冬丹杨山越平定,孙吴政权获得大量人口,仅 “甲士”就达四万左右,诸葛恪与诸将所领军队人数大增。丹杨山越既已平定得如此彻底,毗陵地区再保留数量庞大的军队已无意义。于是,诸葛恪“率众佃庐江皖口”,移屯于对魏作战的一线地区。补兵的山越人随军移屯,为数众多的赢弱之民,其安置方式不外补为郡县户或参加民屯。毗陵为新垦区,孙吴政权未立郡县(毗陵立郡在晋武帝太康二年)(12)留居此地的山越民众显然被编制成屯田户,于是有毗陵典农校尉之设。若此推断不误,则《宋书·州郡志》所云“吴时分吴郡无锡以西为毗陵典农校尉”时为嘉禾六年末或赤乌元年初。

注释:

(1)载《中州学刊》1982年6期。

(2)载《社会科学辑刊》1982年6期。

(3)《孙吴在安徽的屯田》,载《安徽史学》1984年1期。

(4)(6)《续汉书·百官志》。

(5)《文献通考》卷150《兵考》。

(7)《魏晋南北朝史》第一章第四节后注。

(8)《三国志·吴志·陆逊传》:“而山寇旧恶敢阻深地……可大部伍,取其精锐。”同传又云:‘燧部伍衰三郡,强者为兵,赢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

(9)《三国志·吴志·陈武传附子表传》:“表所受赐复人得二百家……皆堪好兵……

皆辄料取以充部伍。”同书《诸葛恪传》有“明立部伍”。又同书《诸葛瑾传附子融传》往引《吴书》有“诸郡出部伍”。(10)见拙作《三国士家制度商榷》,载《西南民院学报》1982年4期。

(11)《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12)《宋书·州郡志》:“晋陵太守,吴时分吴郡无锡以西为毗陵典农校尉。晋武帝太康二年,省校尉,立以为毗陵郡,治丹徒,后复还毗陵……永嘉五年,元帝改为晋陵。

作者:陈玉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孙吴毗陵屯田的性质
王仲荦先生《魏晋南北朝史》上册第五章第二节论孙吴屯田云:“较大规模的民屯在毗陵,有男女各数万口。”并引《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附子融传》注引《吴书》为据:“赤乌中,诸郡出部伍,新都都尉陈表、吴郡都尉顾承,各率所领人会佃毗陵,男女各数万口。”王先生定毗陵屯田为民屯,当据《宋书·州郡志》所载“晋陵太守,吴时分吴郡无锡以西为毗。陵典农校尉。刀王先生认为孙吴屯田组织结构与曹魏相仿,故典农校尉所辖当属民屯。对此近年来争议频起。高敏同志《东吴屯田制略论》(1)(以下简称《略论》)论此云:“有人认为这是民屯,实则仍为军屯。因为‘诸郡出部伍’,显系军队……不能以其有‘男女各数万口’而认为是民屯,因为孙吴兵士的家属是随军行动的。”陈连庆同志《孙吴的屯田制》(2)亦引用了《吴书》这段史料,他并未明言毗陵会佃的性质,而是从侧面提出“典农是军屯系统,屯田是民屯系统”的见解。据此种见解,属典农校尉所辖之毗陵屯田,自...
· 毗陵闻氏宗祠
毗陵闻氏宗祠,号宝善堂,位于常州市武进区牛塘镇白家村委闻家村村中央,坐北朝南三开间,占地约35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平方米。闻氏宗祠始建于太平天国农民军起事之后,距今也已100多年了。据说,当时有一户闻姓族人因无子嗣而捐献自家住房及宅基地用于建造祠堂,他的左右邻居都是闻氏族人,也都各献出了部分宅基。毗陵闻氏宗祠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是典型的晚清江南风格建筑,古朴而典雅,庄重而大气。大门为八字墙门、青石门墩分列两边,大门上有对联,门槛足有一尺高,俗称高门槛,表示门第显赫,大门上方悬有一块巨大的匾额,白底黑字,上书“闻氏宗祠”四个大字虬劲有力。跨过高门槛进入大门,是一方天井小院,两边各有一间厢房,穿过天井就是三间祠堂正厅,宽度及进深各约九米,室内罗砖铺地,小院花木扶疏,大厅正门是通体窗格木门,刻有暗八仙木雕,意寓吉祥富贵,两旁两间厅房朝南一边也是半墙上建木窗格,由于门窗格是通透的,整个祠堂大厅就...
· 毗陵唐氏宗祠
毗陵唐氏宗祠原位于市中心青果巷内,坐北朝南,硬山式砖木结构,为三进三楹形制。面积为一亩四分五厘九毫。2002年,为配合常州城市建设,被迁建至市南郊荆川公园东侧,现为坐西朝东,祠门建在北围墙上,祠堂为清式风格,三进三楹,占地面积500平方米。据毗陵《唐氏宗谱》记载,南宋时高邮人唐华甫官至翰林院检讨。他因其姑妈嫁到武进白鹤溪夏家,而唐华甫跟随他的姑妈居住,于是他也成为了武进人。唐华甫也由此成为常州唐氏的始迁祖。毗陵唐氏,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族群。明万历四十五年,民族英雄唐荆川的长子太常寺卿唐鹤徵捐田三百亩,捐金六百两,创办义学,让贫困的族人子弟都能上学。后来,他又有遗命给孙儿唐献可(明赠兵部尚书),再捐田百亩,“以厚黄门以下亲支并入唐义祠内。”对于唐氏族人这样的义举,当时常州的地方政府也非常赞赏,常州府还特意颁发《义田优免帖》,“本宦在于唐义祠户内照例优免徭编杂役,施行须至帖者。”毗陵唐氏一族在...
· 弘氏郡望毗陵郡
历史发展西晋置西晋永嘉五年(311年)因避东海王越世子毗讳,改毗陵县置晋陵县,属毗陵郡,治所即今江苏省常州市。东晋、南朝为晋陵郡治所。隋开皇九年(589年)为常州治。隋大业三年(607年)又废州置郡,常州复名毗陵郡,为毗陵郡治。唐武德三年,吴王杜伏威平李子通,归唐,改毗陵为常州,晋陵为州治。唐至元与武进先后同为常州、常州路治所。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克常州,朱元璋改晋陵县为京临县,不久并京临县入永定县。至正二十二年,改永定县为武进县。北魏置北魏置晋陵县(今安徽省灵璧县高楼镇潼郡村),为临潼侨郡治所。东魏武定六年(548年),改晋陵县为睢陵县,仍为临潼侨郡治所,不久改睢陵县为晋陵县。武定八年五月,北齐代东魏,晋陵县改属夏丘郡。北齐天保五年(554年)又改名睢陵县,属潼郡(临潼郡改名)。南朝陈太建七年(575年)吕梁战后,县属陈,建置不变。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废。北周并入夏...
· 毗陵戚氏青阳支谱序
常州毗陵戚氏青阳支谱序作者:中华戚氏宗亲联谊会录入:戚大铨来源:常州毗陵戚氏宗谱时间:2013-12-278:46:37点击:20余小子足迹几半天下通氏族者肩踵相望也独未遑一过卫大夫之采邑汉彻侯封地时溯大宗木原隹间正素先生南塘将军生列为後人光究竟於北于南未能条举而缕缀之予陋矣然舟亢所至亦往往理其端末大约自林父而临辕百世不迁而散之于楚邱于齐鲁于淮泗于维扬者其北支之通衍于晋陵宛陵于娄江姚江于武林嘉禾者其南支之各出五世则迁者也澄江小宗所不迁者为均玉公字益四以医世其家仕隐贾无常占总之导于医而归墟于儒盖活之活人也如廷尉之断狱多所平反则其後必有达人故良医良相相等吾世克昌厥後讵一二世稹累及此耶然南支所分属者巳杏渺不可即合则亦道其所可道者尽吾分而已苟自吾祖而不用吾情吾恶乎用吾情每杀而下羲也每隆而上情也情至而永言之有所爱必久所傅则君子之於斯也不敢没情至而确核之实是实不实是为名则君子之於斯也不敢饰固各期所当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