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千古名相——诸葛亮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35
转发:0
评论:0
千古名相——诸葛亮 ,前言:诸葛亮,一个因为《三国演义》而被神化的历史人物,一直被认为是智慧的化身

  前言:诸葛亮,一个因为《三国演义》而被神化的历史人物,一直被认为是智慧的化身和代名词,时至今日仍然家喻户晓……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就像历史上被神化的姜子牙、老子等人一样,诸葛亮的神化也非空穴来风、凭空捏造,那历史上的诸葛亮究竟如何?此文便试图以正史《三国志》为基础的角度,再次以比较全面的角度审视这个历史的传奇人物……

★生平概要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东汉末战乱时代,隐居躬耕于隆中,探讨治国用兵之道,在“隆中对”中为当时寄寓荆州的刘备筹划复兴汉室大业的战略。在曹操南下击败刘备的危难之际,出使吴从而促成了联吴抗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任蜀国丞相,在刘备亡后,主持蜀国政治军事,指挥攻魏战争,五次北伐,未能成功,在最后一次北伐中,与司马懿对峙百日,最终因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军中。留有文集24篇,10.4万余字,今多已亡佚。

★主要功绩

外交功绩——极力促使联吴抗曹,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

早在隐居期间,孔明就对时局有清醒的认识,所以在刘备“凡三往,乃见”后,便推出了先不可与实力雄厚的曹操正面争锋,而应联合孙吴,取荆州益州的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然时事多变,曹操大军南下,刘备“至宛乃闻之”,遂率众撤退,过襄阳时,亮劝主攻刘琮得荆州,但备不忍,又因刘备不忍弃民快行,结果被曹操精骑追上,大败于当阳长坂。危难时刻,孔明出使孙吴,智激并用明晰的分析彻底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为促成联吴抗曹之势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时的孙权虽说有决心抗曹,但仍是有顾虑的,毕竟曹操的确势大,而“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仪”,所以在亮的智激和明晰的说服下,才会“大悦”而随即派兵抗曹。对于刘备一方来说则更是福音,毕竟此时刚刚大败不久,如果不能联合东吴,则必亡无疑,而孙吴能否联手这个败弱的同盟军,外交便是关键。诸葛亮用自己机智的外交头脑,不仅实现了计划的战略构想,更实现了孙刘两家的双赢局面(准确的说对于刘备一方赢得的更多)。当然,其间也不能忽视鲁肃的作用,要没有鲁肃,亮也不会有如此大的发挥机会和空间。

历史功绩——平定南蛮叛乱

公元223年,南中豪强利用秦汉以来就长期积累的民族矛盾,发动武装叛乱,益州郡雍闿杀太守正昂,又缚送继任太守张裔到东吴,换取孙权的支持,孙权便任命雍闿为永昌太守,互为声援。雍闿又诱永昌郡人孟获,使之煽动各族群众叛蜀。接着,叟族首领

高定元,牂牁郡朱褒等人也相继响应叛乱。 此时,蜀正处于因夷陵惨败而元气大伤之际,刘备刚亡且后主即位不久,政权不稳,加上孙吴、曹魏威胁在外,可谓内忧外患,面对如此险恶形势,诸葛亮临危不乱,并没有仓促起兵,而是暂时抚而不讨,并命令各地闭关严守,同时整顿内政,改革官职修订法制。同时派遣能言善辩的邓芝赴吴,说以利害,重修了孙刘联盟,从而孤立了叛乱分子。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使蜀汉获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稳定了形势,夺回了战略主动权。

公元225年春,诸葛亮亲率大军南下平叛,临行时采纳马谡“攻心为上”的策略。大军分三路:东路以马忠为牂牁太守攻朱褒,中路李恢进军益州,西路为诸葛亮亲率的主力攻高定元,由于战前准备充分,所以进展顺利,高定元、朱褒很快被消灭,李恢虽一度被围于昆明,但他先造撤军假象麻痹敌军,后突然出击大破了叛军。5月,蜀军主力冒酷暑逼近益州郡,此时,叛军内发生内讧,雍闿被高定元的部下杀掉,结果,当地彝族首领孟获继续统领雍闿余部对抗蜀军。诸葛亮针对孟获是当地少数民族有声望号召力的特点,下令只许生擒不许伤害的策略,在多次纵擒后,终于让其心服,不再叛乱。至此,平叛之征由春天出兵,到秋天即宣告成功。

之后,诸葛亮继续实行攻心政策,先是撤军,同时尽量任用当地有影响的人当官(李恢、王伉等人为诸郡守,孟获为御史中丞等等),从而大大缓解了与当地少数民族的矛盾,不仅如此,诸葛亮还引入较先进的农业技术改良当地落后的生产力,吸引了很多狩猎为生的少数民族“建城邑,务农桑”。由此,南中不仅成了稳定的后方,还使蜀汉从中得到了很多物力人力支持,更重要的是,这对于民族融合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历史贡献。

政治功绩——治理蜀地

诸葛亮对于蜀的治理,陈寿的《三国志》有很精要的概括“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他的赏罚分明、法度严明让“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疆不侵弱,风化肃然也”,孔明治理成果由此可见一斑。这些治理成果,让蜀国国力渐强,为北伐曹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其后,虽然亮与之后姜维屡次北伐未果,长期用兵导致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但社会仍旧稳定发展,只是到了后主后期,因宠信宦官专权等等劣迹下,才使蜀汉真正衰败下来,这不能不说是孔明前期治理之功效。

★未成功绩——五次北伐未果

在内政治理卓有成效,外部恢复孙刘联盟后,蜀国具备了北伐的必要基础。公元226

年,曹丕病死曹叡即位,诸葛亮认为此是北伐良机,遂于次年率蜀军北驻汉中,临行时上书后主(史称《出师表》或《前出师表》),为内政做出安排,并对后主进行了番劝诫和提醒。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率军北伐,为迷惑曹真,遣赵云、邓芝为疑兵佯攻郿城,自己则率主力攻祁山,因之前准备充分,所以开始进展顺利,接连取得曹魏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震惊了曹魏朝野,曹叡忙亲率大军西驻长安,派大将张邰出击,而此时,亮却错用了统兵经验不足的马谡,结果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导致街亭之败,亮被迫退兵,所得三郡也尽失,至此,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撤回汉中后,亮上表请自贬三等,并依法处斩了马谡。

这年冬,亮率军出散关,围陈仓,早有准备的郝昭严防死守,让蜀军久攻不克,历时20多天,蜀军终因粮草问题被迫撤军,在归途中击败并斩杀了追击的魏将王双。第二次北伐就此结束。

公元229年春,诸葛亮第三次北伐,遣陈式攻武都、阴平二郡,郭淮领军欲击之,亮亲自出兵建威,郭淮退,蜀军遂取了二郡。第三次北伐便以这个局部胜利结束。第二年,曹魏主动出击,进攻汉中,结果因大雨路阻,魏军自退。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出师,再围祁山,鉴于运粮问题,亮发明了一种适合山道的“木牛”运粮车运粮。曹叡闻祁山被围,忙派司马懿迎击,亮遂留部分兵力继续围困祁山,自率主力东上与司马懿决战,懿料蜀军粮草困难,遂扎营坚守拖延,亮随即改变策略,佯装退兵诱敌,而司马懿却谨慎尾随,不敢贸然出击,不久,迫于诸将请战司马懿只好派张邰等将出击,结果被亮击败,魏军至此更加谨慎。双方相持月余,但“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负责运粮的李严为推卸责任,假传旨意,亮只好撤军,司马懿料定蜀军是因粮尽而退,遂派大将张邰追击,亮借机在木门谷设伏,射杀了张邰,魏军败退。第四次北伐结束。之后李严“首谢罪负”,被贬为庶人。

经过三年的修整准备,公元234年春,诸葛亮率军10万出斜谷,以发明的“流马”运粮,开始了最后一次北伐。此前,亮还遣使赴东吴,约孙权协同攻魏。不久,蜀军攻占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与魏军对峙于渭水。司马懿依旧采用坚守策略,坐待蜀军粮尽。诸葛亮一方面“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一方面不断向魏军挑战,甚至用“巾帼妇人之饰”(《晋书·宣帝纪》)羞辱的方法激司马懿出战,但被司马懿的假上表请战,实借帝之手避战所化解。双方就这样相持了100多天。在此期间,5月,孙权应约分三路攻魏,结果主力在合肥失利,导致全线撤退,蜀、吴夹击计划落空。8月,诸葛亮终因积劳成疾

病死于五丈原军中……亮死后,姜维、杨仪按亮生前部署,秘不发丧,从容撤退,司马懿闻讯追击,蜀军故作回击装,司马懿怕中计而不再追赶。时民间有百姓作谚语道:“死诸葛走生仲达”(《晋书·宣帝传》)。蜀军安全而撤,同时也宣告了五次北伐的无果而终。★关于才能和不足

对于诸葛亮出色的政治才能,基本很少有异议,陈寿就曾不吝溢美之词赞亮为“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连与亮同时代的魏之谋士贾诩也称“诸葛亮善治国”等等,而谈到他的军事才能时,有些人就会因其五次北伐未果而认为他不懂军事,这显然是片面偏颇,其实诸葛亮在军事上是很有见地的:

1.在治军方面,他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并作八阵图演练部队。他强调以法治军,要求将领既要严于执法,又要以身作则。他重视后勤,重视武器装备的质量和改进;另外,在营寨布置和行军上,非常规整严谨,以致,在司马懿看过他病逝撤军后留下的营垒时,赞曰:“天下奇才也!”。

2.在作战上,他谨慎细致,善于捕捉战机,善于设伏,每战力求速决;

3.在战略上,他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他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的方针,帮助弱小的刘备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

另外,还有一项才能不能不提,就是他的发明之才,他根据蜀道难的特点发明的运输工具木牛、流马,节省人力,提高了蜀军粮运输的效率;他发明改进的连弩,是颇具威力的远射武器,对提高军队战斗力有很大帮助。

俗话说“人无完人”,再优秀的人也会有缺点和不足,诸葛亮当然也不例外,但遗憾的是,这些都成了他的致命缺陷:

首先,他做事“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不仅使他过于劳累,导致最后积劳成疾,而且也抑制了内部新一代人才的锻炼成长;

其次,他的过分谨慎的性格,也是阻碍他成为一代成功军事家的致命弱点,在明显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在己方后勤补给困难的条件下,过分的谨慎便成了一种阻碍,在战术上,亮一直追求速战速决,但在战略上,却又不肯出奇制胜、冒险速决,结果使得诸多困难和阻碍堆成了难以逾越的高山,让他最终累死在了攀登途中。

另外,虽然孔明一生谨慎严谨,但也免不了要犯错误,说到犯错误,便很容易就联想到错用马谡,没错,这是连极力褒扬他的《三国演义》也没有回避的重大错误,也是让孔明回味起当初先帝的提醒而懊悔不已的错误。而后世对于他让关羽守荆州,甚至杨仪的使用上等也有诸多非议,不过,尚存争议值得商榷。

★关于鞠躬尽瘁的崇高品格


提到鞠躬尽瘁,我首先想到就是两个人:一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第二个就是古代的诸葛亮。虽从境界觉悟来说,亮远比不了总理的伟大,但毕竟看一个历史人物要以历史背景为基础,如此才客观公平。所以在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亮的品质可谓熠熠生辉、感人至深。堪称历代王侯将相的楷模,这也是他在以后历代备受崇敬的原因之一。 上面提到,诸葛亮治国可谓“事无巨细”,这固然是方法失当,但这也说明了他为国的竭尽心血的品格。亮曾上表后主:“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诸葛亮死后,果如其所言。足见诸葛亮身居高位,却一心为公、严于律己的崇高品质。

试问我国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有哪些人具有如此的品质?

★身后事

诸葛亮死后,蜀国举国,后主下诏祭奠,赐谥号忠武侯。遵照遗嘱,亮葬在了汉中定军山,依着山形建造坟墓,墓穴只容纳下棺材,穿着平时的衣服,不在墓中放置殉葬的器物。

公元263年春,后主下诏为亮在沔阳建立庙宇。同年秋,魏征西将军钟会征蜀,至汉川,祭祀了诸葛亮,下令军中不得在诸葛亮墓地周围放牧樵采。

263年冬,邓艾偷渡阴平成功,刘禅忙派亮之子诸葛瞻阻击,瞻督诸军至涪城应战,前锋被魏军所破,瞻被迫退守绵竹,邓艾诱降,诸葛瞻怒斩艾使。与艾决战,瞻以身殉职,时年37岁。瞻之长子诸葛尚,当时年仅10岁,闻父亲阵亡,也冲入敌阵战死……

不久,刘禅开城投降,蜀汉灭亡。

最后,通过杜甫的《蜀相》,结束此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上面诸多引用,除个别的标明出处外,其它未注的皆出自于《三国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千古名相——诸葛亮
前言:诸葛亮,一个因为《三国演义》而被神化的历史人物,一直被认为是智慧的化身和代名词,时至今日仍然家喻户晓……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就像历史上被神化的姜子牙、老子等人一样,诸葛亮的神化也非空穴来风、凭空捏造,那历史上的诸葛亮究竟如何?此文便试图以正史《三国志》为基础的角度,再次以比较全面的角度审视这个历史的传奇人物……★生平概要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东汉末战乱时代,隐居躬耕于隆中,探讨治国用兵之道,在“隆中对”中为当时寄寓荆州的刘备筹划复兴汉室大业的战略。在曹操南下击败刘备的危难之际,出使吴从而促成了联吴抗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任蜀国丞相,在刘备亡后,主持蜀国政治军事,指挥攻魏战争,五次北伐,未能成功,在最后一次北伐中,与司马懿对峙百日,最终因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军中。留有文集24篇,10.4万余字,今多已亡佚。★主要功绩外交功绩——极...
· 为何说诸葛亮不应称“千古名相”?
诸葛亮是千古名相似乎是历史定论。其实,诸葛亮只能算是一个千古忠臣,并非千古名相;而史书中说诸葛亮是一个千古名相,这就有待于商讨了。因为诸葛亮就是不能识大体、弃细务,凡事必亲躬,说明身边人才贫乏;有良才而不用,以庸才而误事,没有识人之明;统兵无功导致几次伐魏失败,这乃是为官为相之忌。但诸葛亮对蜀汉忠心不二,真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说诸葛亮只能说是忠臣,而非千古名相。诸葛亮是英雄,他自称才比管仲一点儿也不过分,但是他也有很多问题,有些是个人性格造成的。然而一个高大的英雄的背影也是高大的,尽管是背影。后来,诸葛亮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所以诸葛亮在刘备打下的江山不可没,而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最后因为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才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
· 为何说诸葛亮不应称"千古名相"
诸葛亮是千古名相似乎是历史定论。其实,诸葛亮只能算是一个千古忠臣,并非千古名相;而史书中说诸葛亮是一个千古名相,这就有待于商讨了。因为诸葛亮就是不能识大体、弃细务,凡事必亲躬,说明身边人才贫乏;有良才而不用,以庸才而误事,没有识人之明;统兵无功导致几次伐魏失败,这乃是为官为相之忌。但诸葛亮对蜀汉忠心不二,真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说诸葛亮只能说是忠臣,而非千古名相。诸葛亮是英雄,他自称才比管仲一点儿也不过分,但是他也有很多问题,有些是个人性格造成的。然而一个高大的英雄的背影也是高大的,尽管是背影。后来,诸葛亮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所以诸葛亮在刘备打下的江山不可没,而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最后因为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才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
· 诸葛亮为何难以入围千古名相之列?
诸葛亮身为蜀汉丞相,才智过人,工作勤恳,处事谨慎,“自校簿书”,“罚二十以上亲览”,以致积劳成疾;每次出征必亲自领兵,对于军中、朝中一切事务都亲自打理。这不仅反映出其用人无方,更反映出其不善权谋。网络配图凡事亲力亲为,并非为官之道。为官重在善用贤能,官阶越高,就越要学会宏观掌控全局。任用贤才扬其长补其短。诸葛亮给全国上下展示了一代忠臣鞠躬尽瘁的典范,却忘了为各方将领留下一展所长的空间与机会,忽略了将国运寄于一人之努力的危机,从而导致了蜀国的整体实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危难关头有才之士湮没于草莽的惨状。这便是诸葛亮不注重培养人才的后果。任其生前雄才大略,一旦英灵入土,曾经耗尽其心力的蜀国便陷入人才匮乏的危机而难以自拔。一是用人不善,痛失荆州、街亭。当年刘备打算调诸葛亮入川,诸葛亮便留下关羽守荆州。可关羽为人骄傲,拒绝执行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结果导致了大意失荆州的悲剧。错用关羽守荆州,诸葛亮付出...
· 揭秘:诸葛亮为何难以入围千古名相之列?
导读:诸葛亮被大家认为是一个传奇般的人物。在三国中,他凭借自己的智谋,为刘备赢得一次次战争,是最有谋略的军师。然而,诸葛亮因其用人不善与谋略上的失败,始终很难跻身名相行列。诸葛亮身为蜀汉丞相,才智过人,工作勤恳,处事谨慎,“自校簿书”,“罚二十以上亲览”,以致积劳成疾;每次出征必亲自领兵,对于军中、朝中一切事务都亲自打理。这不仅反映出其用人无方,更反映出其不善权谋。网络配图凡事亲力亲为,并非为官之道。为官重在善用贤能,官阶越高,就越要学会宏观掌控全局。任用贤才扬其长补其短。诸葛亮不注重培养人才诸葛亮给全国上下展示了一代忠臣鞠躬尽瘁的典范,却忘了为各方将领留下一展所长的空间与机会,忽略了将国运寄于一人之努力的危机,从而导致了蜀国的整体实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危难关头有才之士湮没于草莽的惨状。这便是诸葛亮不注重培养人才的后果。任其生前雄才大略,一旦英灵入土,曾经耗尽其心力的蜀国便陷入人才匮乏的危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