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曹操的真实面目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03
转发:0
评论:0
曹操的真实面目,魏晋多玄谈,我宁愿相信英雄奸雄之论只是后人清谈时即兴发挥的段子,而当时人对于

  魏晋多玄谈,我宁愿相信英雄奸雄之论只是后人清谈时即兴发挥的段子,而当时人对于那个敢于拿权贵开刀的少年英雄汉,则只有景仰之地.

  人是会变的,有时会变得叫所有人都认不出来,我想荀于在面对那个空盒时,一定有这样的想法.其实,盒子早在他辅佐曹操以前,就已经开始变空了.曹丞相原来不过是曹阿瞒的废墟而已.

  我要生在三国,宁可追随刘备,被乌丸骑兵乱箭射死在长阪坡.或者天天被道德品质有问题的猪肉佬张老三暴打.

  闲话少叙,请看好文.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李志宁

   

    一段时间里,溢美曹操,成了一种时髦。读了《炎黄春秋》95.5期上一篇文章《曹操性格琐议》(以下简称《曹》文),不禁为其春秋笔法,格外感慨。隐其大恶,撮其小过,又在论说中不知不觉地将其转化为“实干”、“勤政”、“不屈不挠”等美德的体现,于是,曹孟德几一完人矣!最使人惶惑莫解的是《曹》文竟无中生有地说曹操“不滥开杀戒”,而且,还“很同情遭受战乱之苦的人民”。

   

    天老爷!转眼之间,者化为天使,使人不由为之一惊:世上竟有这样不负责任的文字!

   

    “同情遭受战乱之苦的人民”,那是杜甫,不是曹操!而这个曹操,恰是战乱之中的一员屠夫,是一个希特勒和日本鬼子式的人物,无数“遭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正是惨死在他的手中,我们实在不可以随意奸污历史。公元193年,就是这个曹操,指挥了一场对无辜的“遭受战乱之苦的人民”的大。悲惨的故事,须从曹操的父亲说起,曹父曾官任太尉,是个副总理级干部,战乱时曾在山东琅邪躲避战乱。曹操这个高干子弟收编了青州兵后,有了军事实力,便派人到山东去接其老头。曹父颇富,有辎重百余辆车,行至泰山郡,被一些贪财士兵劫财害命。曹操大怒,因这些士兵属徐州地方军阀陶谦在山东的驻军,也可能受了陶谦的指使,曹操即发兵攻陶谦。陶败走郯城,曹操攻之不克,遂兽性大发,将徐州的老百姓“坑杀男女数十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资治通鉴》1945页)其情其景,岂非惨绝人寰!当时徐州的百姓,不少是关中地区为避董卓之乱的逃难百姓,他们万没想到,逃到比较和平的徐州后,等待他们的是更加恐怖万端的大!而徐州的老百姓与泰山地区的抢劫杀人案实在没有一丝一毫的干系。曹操未能攻下郯城,又攻取了其它三个县,也“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同上书同上页)和日本鬼子一样,曹操也用疯狂的制造了数县“无人区”。翌年,曹操余怒未消,再次攻陶谦,“略地至琅邪、东海,所过残减。”(同上书1950页)百姓也又一次遇到劫难。这个曹操,难道不是人民的灾星么?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发生。《曹》文盛赞曹操在这一仗中“富有勇武精神”、“出奇制胜”,但是,在此战中,曹操也再一次展示了他的残忍品质。偷袭乌巢成功后,他将千余俘虏割掉鼻子(一说杀死后割掉),牛马割去唇舌,用这样血淋淋的办法来使袁绍的将士感到恐怖。官渡之战结束后,对于战俘,“操尽坑之,前后所杀七万余人”(同上书2035页)。古时候也有人考证为八万人,不过,这已没有质的差别。战俘们或被活埋,或被砍头。这就是《曹》中所说的曹操的“非凡的胆识和才略”吗?公元204年阴历5月,曹操攻审配,引漳河水灌邺城,从5月至8月,使“城中饿死者过半”(同上书2053页,另见《三国志》202页)。所以说,老百姓的生命,在曹操眼中,实在不算什么。说曹操“同情遭受战乱之苦的人民”这一论断,实在是太过奇异。

   

    时下喜爱曹操的人们,总爱说到官渡之战。可当我年轻时,知道它的人并不多。现在,它不仅为人们每每乐道,更有好事者,花国家钱财为曹操在河南官渡修了一座英雄塑像。想来曹操在黄泉之下也得受宠若惊。其实,官渡一战,两军人数相差并不多,袁绍出兵10万,曹兵也有六七万之多。这远不若新汉昆阳之战,刘秀以9千之众一举大破王莽40万大军,又是何等气势!三国时代中以少胜多最辉煌的战例,并非官渡之战,乃是赤壁之战。这一战奠定了一个时代,具有“全局性”的意义。而官渡之战只有局部意义。我在孩提时代就听过赤壁的故事,但因为此战曹操太没有面子,故现在爱曹的人们不爱提它,要提就说曹操“横槊赋诗”如何如何棒。历史事实是:公元208年阴历10月,52岁的曹操以20余万兵力(对外号称80万)进攻东吴,两个年轻人,32的周瑜和29岁的诸葛亮,以3万军队大败曹操于长江赤壁,把北方的军阀势力赶了回去,并使曹操从此丧失了再次大规模进攻南方的军事资本。表面上看来,军事行动中的智慧起了很大作用。实际上,更深层的原因,是荆州和东吴的人民拒绝曹操的结果。曹操超级规模的杀俘,使曹形象恐怖,南方的人民和士兵自然怕他。可以说,8年前的官渡胜利伏下了赤壁失败的种子。证据是:公元208年阴历8月刘表死后,9月刘表的儿子刘琮降曹,曹认为机会到了,其势汹汹而来,但原为刘表工作的干部们

和当地民众10万余人,宁可艰难地跟着刘备逃反,而不愿依附曹操。由于刘备不忍心抛弃跟随他的人众,故此有了长坂坡的狼狈,也因此获得与曹操相反的形象,为以后占领四川打下伏笔。长坂坡后,一二个月里发生了赤壁之战,此一举击碎了曹操统一全国的梦想。   

    中央电视台的军事节目中,曾将曹操奉为中国最伟大的军事家,真难以明白中国宣传家们的心思。且不说他困于南阳、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见《后出师表》),仅赤壁一战,就不能给曹操戴上这般显赫的头衔。统一中国,以武力荡灭诸军阀割据,在中国历史上不乏其例。有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的人,只要军纪好,获得人民支持,常常能做到这一点,例如刘邦、刘秀和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章虽然算不得英雄,但在老百姓中,战争年代里没有曹操那样残暴的形象,因此也能在军阀混战中统一了中国。曹操所以不能统一中国,尚不在于它的军事力量不够,主要问题是他在战乱中太过诛杀,形象太恶,因此得不到人民的支持。

   

    曹操生性残忍,在古代,对于歌颂他的人来说,可能算不上重大缺点。但是,现代的研究者不应当仅持古代观点。公元213年,曹操在魏国打算在刑事上恢复肉刑。这使人不能不再次考虑他的秉性问题。诚然,吕后和武则天都曾将她们的情敌剁手砍脚,但那并不光彩,且有“私刑”性质。吕后时肉刑合法,但自公元167年缇萦救父,汉文帝废止肉刑,已经440过去,我们不明白为什么曹操又要重新使肉刑合法化?当时,由于战事频仍,绝大多数干部反对,曹操才没有推行肉刑。但假若战争结束,曹操真的统一了全国,情况又会怎样呢?各级政府的门外,若到处扔着砍下的手脚,恐怕很难叫做“历史的进步”。

   

    不可否认,《炎黄春秋》的这篇文章是有点新意的。问题是,《曹》文对史料的取舍,对史实的叙述,有时随心所欲,不大服人。试举两例:

   

    (一)文章说:“最初,曹操举义兵伐董卓,众诸侯名为讨卓,实各怀私心,迟疑不前,唯曹操独帅弱小之军进击董卓。汴水一战,曹军败北……”

   

    这一篇文字猛一看去,活象古人所写。须知:现今的“义”字,与古代的“义”字,其含义已大不相同。随意写到曹操在“举义兵”,会使今天的读者误以为曹操举行了什么“起义”。今天的学者们恐怕也很难同意讨伐董卓的并非军阀部队,而叫什么“义兵”。此外,这篇文字又会使读者误以为“汴水一战”是一次多么了不起的战役。其

实,这只是一次普通的小战斗:曹操被董卓手下的徐荣所败。徐荣也打败过孙坚,但与曹操只是夸口要“西向”不同,孙坚收拾残兵继续进击,斩了华雄(并非如小说所说为关羽所杀)。董卓亲自率军与孙坚战,也败走;孙坚又进而破了吕布,并因此得到“传国玉玺”。他的讨董卓的仗,比曹操打得漂亮。   

    (二)文章接着说:“汴水一战……不久,他又在扬州举起战旗,与张绣战,军败负伤,长子遇害;可他不服输,后几经辗转攻阀,终于获胜。”

   

    这一段文字就更使人摸不着头脑了。曹操汴水失败发生于公元190年,宛城战张绣是公元197年,中间有六七年之久,怎么是“不久”呢?宛城属荆州,地理上与扬州还距千把公里,曹操把战旗举到扬州端的为何?而且,说到张绣,他根本算不得个大军阀。他先随叔父张济(董卓旧部)攻刘表,进攻败,张济死,他就寄身于刘表篱下。可能由于内心里对刘表不满,曹操一来,张绣二话没说,就“举众降”曹了。张曹之间随即又爆发战斗的原因,并不是曹操“又在扬州举起战旗”,而全是肇端于一件桃色丑闻。原来,张绣降曹后,曹操看上了他的前任军事首长张济之妻,并且把她“纳”了。张绣颇感丢脸,加之曹操又以金钱谄张绣部下勇将,于是张绣就又袭击曹军。由于是奇袭,曹操长子曹昂、大将典韦这次都战死了,谈不上“遇害”。曹操自己右肩也中了流箭。3年后,张绣又在官渡降曹并为曹卖命效力。所以,此次战斗双方无所谓正义一方,曹操手中也没有一面光荣的“战旗”。

   

    因此,我希望写文章的人们,要对读者负责,不可信手写来,不知所云。

   

    也许,《曹》文的作者会对本文所引用的《资治通鉴》提出“不信任案”,这使人想起1959年3月郭沫若先生曾有一妙文《替曹操翻案》。在郭沫若看来,曹操简直没有杀过好人(除华佗外),即使杀了人也不是“乱杀人”,有时还是“出于好心肠”方才杀人。他曾竭力想证明,曹操在徐州杀的不是“人民群众”,而只是“兵”。他认为,说曹操杀了数万百姓都是东吴的“敌对宣传”;说曹操杀了数十万百姓,则是“愈扯愈大”的“谎”。他说,既然徐州还有被杀者的子弟,哪里会是“鸡犬亦尽”?他的逻辑是:既然今天四川还有7000万人口(包括郭先生本人在内),可以证明说张献忠在四川杀人只是地主阶级的宣传。怪了,难道今天河北仍有数千万人口,就可以证明日本鬼子在华北没有制造过“无人区”吗?为了给心爱的曹操翻案,郭先生对《三国志》的裴松之注、对《后汉书》、对《资治通鉴》一概采取了虚无主义态度。但是,就

是在奉曹操为正统的《魏书》里,尽管遮遮掩掩,也未敢否认曹操攻陶谦时“所过多所残戮”(见《三国志》一卷11页)。曹操大量屠戮无辜百姓的历史事实是不容否认的。   

    世上自有了曹操,已经1800多年过去了。在中国历代大量文艺作品和戏剧舞台上,曹操几乎全是反派角色,他从来没有代表过真理、正义和善良,他素以残酷奸诈、极端自私为其形象。这难道是偶然的的吗?不错,郭沫若希望舞台上的曹操由白脸变为红脸,但他同时也想把商纣王、秦始皇、武则天等各位都捧上天。其实,曹操的形象首先是他自己塑造的,孙悟空的形象才是别人塑造的。历史人物的形象,虽然不能全等于自身,但大致上八九不离十,中外皆然。例如,文艺作品绝不会把诸葛亮描写成“杀星”,虽然他也一辈子在打仗,而且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同样,没有人会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赠送给曹操、石虎、袁世凯、希特勒之流,其道理毋庸赘述,是明摆着的。当然,曹操不蠢,但这绝不是他对人民和战俘残暴的理由。在任何时代里,人民的生命都远比曹操的英雄形象要宝贵得多。

   

    我希望今后的作者们,无论是文艺还是史学,都应恰如其分地对待曹操。同时也希望在曹操问题上能有一点不同的声音。因此,我不知深浅,写了这篇文字,想就教于《曹》文的作者和各位读者。

作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华武术的真实面目
过去一百年,日本的空手道已经传播到了全世界;最近十几年,韩国的跆拳道馆在中国已遍地开花;现在,在中国的印度瑜伽馆也会越来越多;从建国之后,中国传统实战之中华武术却被中国人慢慢遗忘……取而代之的,却是体育竞技武术和影视表演武术,也就是大家说的花架子。大众根本无法了解真正的中国武术。作为一个实战武术爱好者,在过去几十年,武术给了我自信,我将依据我个人经历,结合我过去的实战经验和总结感悟,与大家共同深入探讨一下关于中国武术这个话题。习武之人必须德武双修,以修心养德为本。在武术中武德和技击法是相矛盾的,但又必须把它们合二为一。在技击训练时强调:肯、忍、狠、谨、稳、准六字诀。招法中含有笑里藏刀的阴险,杀人不见血的无情,声东击西的狡诈。心里要有无所畏惧的胆略,无坚不摧的信心,超越生死的勇气。这样的训练如无德人掌握了是社会的危害,习武者必须修心养德。真正的传统武术,返璞归真,毫无“高难美新”可言。武术的...
· 一代枭雄曹操的真实面目,是奸诈小人还是......?
历史上的曹操其实要比大家印象中的评价好很多很多,其实对于大多数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来说,一提到曹操的话就会被果断的评价成为是一个奸诈的人,或者说是一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总而言之,只要提到曹操评价的词大多都没有什么褒义词,都是一边倒的贬义词。今天就要好好的为曹操来证明,告诉大家我们所了解到的曹操并不全面,而曹操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糟糕。对于曹操来说,这肯定是一个毋庸置疑的有文采之人,提到曹操我想大家都应该听到或者读到过很多很多他写的诗词,曹操的豪迈和气势磅礴是无法掩盖的,而他的诗歌也展现出他的性格,这是一个狂妄之人,这是一个胸怀大志之人,一开始读到曹操的作品的时候就被深深的打动了,因为我个人是一个非常喜欢这种疯狂甚至说张扬的个性的人,所以可以说在这一点上我和曹操是息息相通的。其次就是说我喜欢曹操的性格,就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可天下人负我,可能这个看起来是非常自私的,然而我们都必须要承认我们...
· 挟天子以令诸侯:揭秘曹操的真实面目
东汉末年战火纷扰,枭雄曹操一生都是在斗争中度过的。很多影视艺术作品对曹操这一形象充满兴趣,极尽能事的刻画,但历史上的曹操的性情究竟是怎样的呢?网络配图建安十五年(公园210年),曹操五十六岁。此时,他完成统一北方大业后,政权逐渐巩固,继而想统一全国;但是孙权、刘备两大军事势力仍然是他的巨大威胁。他们除在军事上联盟抗曹外,在政治上则抨击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自立”等(《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在这种政治形势下,曹操发布了《让县自明本志令》借退还皇帝加封三县之名,表明自己的本志,反击了朝野谤议。网络配图原文中“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表示自己经过连年征战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并无篡位谋反之心,大大方方承认自己绝不会放弃权力。失去权力往往意味着个人的死亡、家族的覆灭。他自己,也不唱高调,因为直白而更加真实。网络配图挟天子以令诸侯,败董卓,平袁绍,一连串的政治军事行动漂...
· 三寸金莲的真实面目
脚在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实在更早时就有古人探索和实践过。六朝时有本小说《飞燕外传》,其中记录:“汉成帝得疾,阴绥弱不能壮发,每持昭义足,不胜至欲,辄暴起”。说到成帝晚年因房事过多,患了精力减退、阳萎的毛病。但是每次一看到赵飞燕的妹妹合德的小脚时,便忽然精力饱满,激昂。赵飞燕的脚也被形容得“能为掌上舞”,一双金莲还没男人一只手掌大,小足被说成具有振阳起衰的功能。在古人们的审美观里,三寸金莲是很的,能够激发他们的。清代李汝珍在《镜花缘》中说:“缠足与造淫具何异?”千百年来,三寸金莲与中国人,都有着不一般的关系。古人对“三寸金莲”的痴迷让现代人惊叹。三寸金莲是怎么来的呢?三寸金莲是缠足给缠出来的。据一般说法,缠小脚最早开始于公元969—975年南唐李煜在位的时期,李后主的一个妃子别出心裁,用帛将脚缠成新月形状在金莲花上跳舞取悦皇帝。后来这个做法流传到民间,缠小脚之风渐渐普及到了百姓人家。但也有人认...
· 三国中争议最大的人物:还原一个真实曹操的本来面目
曹操是历史上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几经人为的美化和丑化以后,现在大家看到的并非他的历史本来面目,现在我就来试着还他一个本来的面目:如果问三国中争议最大的人物是谁,我想这无疑是非曹操莫属了。在史学领域,一直存在着“帝魏寇蜀”和“尊刘贬曹”之争,对曹操的态度也时常波折。但无论是哪一个,都是中国历史文化中正统观念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反映。也就是说由于中国各个阶段的情形的不同,迫于统治方针的需要,对曹操的态度和看法也就经常变换。这或许是曹操争议最大的原因吧。这就很好解释,为什么两宋对曹操的态度竟然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异。(宋真宗曾下令重修曹操的庙宇,而陆游则写出“邦命中兴,汉天下大讨曹”的千古名句。直到有一天,一个名叫罗贯中的人带着他的大作《三国演义》走上了历史舞台,由于书中把曹操写成了一个小丑,颇费心机的丑化曹操,使得历史上对曹操的态度的争议随之大变,曹操成了什么的代名词我向大家都知道的,不再罗嗦,当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