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为何“蜀中无大将”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28
转发:0
评论:0
为何“蜀中无大将” ,一、在人才的使用与培养上重使用轻培养。蜀国鼎盛之时,一度也不乏“可用之人”,五虎

一、在人才的使用与培养上重使用轻培养。

蜀国鼎盛之时,一度也不乏“可用之人”,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自不必说,便是马岱、魏延、邓芝也绝非等闲之辈。然而,诸葛亮在排兵布阵之时,压根儿就没从培养人、锻炼人的角度出发。只是一味的使用,以夺取一时的胜利为最终目的。每每临战,必唤某某单独入账,耳提名面一番,然后大家各干各的。更有甚者,对于长时间执行任务的将领,诸葛亮还要独授所谓的“锦囊妙计”,并严格规定拆阅时间限和程序,像“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一节,循规蹈矩的赵云依嘱行事,自己根本不动脑子,依靠三个人锦囊胜利完成任务。最终,大家都惊呼“军师真神人也”,但仅此而已,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谁也没有从一次次胜利中学到点什么,成了一个个机械、盲从的战争工具。

二、在个人能力与团队精神上重个人轻团队。

恃才自负的孔明先生独断专行,事必躬亲,遇事从不肯召开“商讨会”,这与曹操、孙权等广泛征求意见,甚至逼着谋略之士谈高见的做法截然不同,从初出茅庐到死而后已,诸葛亮肯垂询下问的人少之又少,马谡算一个,姜维勉强算一个。但此二人,一个事之若父,一个甘当学生,察言观色,尤恐不及,又哪敢出口与领导相左之言?就连主公刘备时常都是云里雾里,不知诸葛亮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像刘备江南迎娶吴侯之妹时,诸葛亮大包大揽,极力撺掇,刘备虽“怀疑不敢往”,无奈还是稀里糊涂地去了。只有一个魏延不识天高地厚,曾谏言诸葛亮不必过于谨慎,可出奇兵直袭长安,不仅被诸葛亮斥为弄险,惨遭喝退不算,还加深了与领导的矛盾,成了“脑后有反骨”的进一步印证。事实证明,魏延并不是一个没有头脑的将领,非但魏延不是,就连猛张飞“给点阳光也会灿烂”,像其义释严颜,抢先入川便是很好的证明,但诸葛亮只是一句不管疼痒的“张将军能用谋,皆主公之洪福”予以了结,并未加以指点引导与发扬广大,缺乏畅所欲言、群策群力的协作氛围和团队精神,不仅局限了自己的视野,更限制了属下的发展。

三、在安抚鼓励与警告诫勉上重安抚轻诫勉。

激励与约束相结合,这是古往今来智士仁人总结出的用人之道。然而,由于诸葛亮不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一切以其使用之便为出发点,对属下之间的矛盾不调解,对属下的缺点不指正,重安抚轻诫勉,最终导致许多优秀人才走向没落。像关羽,诸葛亮早在赤壁之战时就看透了其自恃勇武,踞傲自满的禀性,诸葛亮不加诫勉,甚至在诰封五虎上

将时,关羽因不屑与黄忠老卒为伍,大放厥词,诸葛亮还让费诗专程赶去拍关羽的马屁,令关羽更加骄横,为失荆州埋下祸根。像马谡,刘备临死前一再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不仅不在日常中对马谡加以斧凿,反而委以驻守街亭的重任,最终导致马谡违约领死。像魏延,作为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知其“有反骨”不予严诫,反而任其发展,甚至利用其与杨仪之间的矛盾,予以牵制,并于临死前安排马岱作杀手,最终置其于死地。凡此种种,安有人才脱颖而出、茁壮成长的可能呢? 作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为何“蜀中无大将”
诸葛亮博古通今,堪称旷世奇才。然而,与曹操中人才如云,孙权手下帅才不断相比,诸葛亮在人才培养方面实在是逊色至极,最终造成一个“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可悲局面。综观诸葛亮用人,其失败的教训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在人才的使用与培养上重使用轻培养。蜀国鼎盛之时,一度也不乏“可用之人”,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自不必说,便是马岱、魏延、邓芝也绝非等闲之辈。然而,诸葛亮在排兵布阵之时,压根儿就没从培养人、锻炼人的角度出发。只是一味的使用,以夺取一时的胜利为最终目的。每每临战,必唤某某单独入账,耳提名面一番,然后大家各干各的。更有甚者,对于长时间执行任务的将领,诸葛亮还要独授所谓的“锦囊妙计”,并严格规定拆阅时间限和程序,像“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一节,循规蹈矩的赵云依嘱行事,自己根本不动脑子,依靠三个人锦囊胜利完成任务。最终,大家都惊呼“军师真神人也”,但仅此而已,不知...
·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三回:“时蜀汉景耀元年冬,大将军姜维以廖化、张翼为先锋,王含、蒋斌为左军,蒋舒、傅佥为右军,胡济为合后,维与夏侯霸总中军,共起蜀兵二十万,拜辞后主,径到汉中。”释义:比喻办事缺乏好手,让能力一般的人出来负责。但历史上廖化的能力并不平庸。后世常常用于比喻没有杰出人才,平庸者也侥幸成名。人们认为是嘲笑蜀国后期无大将,必须使用廖化这样平庸无能的人做先锋,这其实是对廖化的误解,廖化并不是无能之辈。事实上,当时蜀之能征善战的大将都已亡故,无人可用,只能让年近八十的廖化做先锋。原义是蜀国连个年轻的将领都没了,廖化那样的老将居然要去做先锋。在成都武侯祠的文臣武将廊中,廖化排在黄忠后面,位居第八位。一句“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俗语,将廖化打入蜀汉二流将领的行列。廖化成为力不从心的代名词,带有贬义色彩。翻开廖化的战争履历,似乎也印证着俗语中的说法。但在这些失败中,廖化...
· 姜维为何成为诸葛亮接班人?难道是蜀中无大将
蜀国自建立之初,就一直是三国之中最羸弱的一个国家,诸葛亮终其一生,也没有达成,恢复汉室的愿望,而在诸葛亮之后,接过蜀国大旗的人姜维,他作为一个魏国降将如何能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呢?难道真的是因为蜀中无大将?网络配图诸葛亮在征讨魏国时收服姜维,并且一直留用身边,在五丈原之后,姜维更是以一人之力扛起蜀国军政大权,成为一时风光无两之人,不过姜维真的有能力居此要职吗?甚至有人坦言,蜀国灭国,姜维之殆也,难道诸葛亮在选择接班人这个问题上犯了大错?有人说姜维的政治手腕极差,对黄皓这等奸人束手无策,所以屡屡受其掣肘,不过大家忘记了一件事,姜维作为降将,能在蜀国做到大将军的位置上,实属难得,君不见马超投降刘备,“超羁旅归国,常怀危惧。”最后竟郁郁而终,投降之将不比其他,根本无法过多干预朝政,因为黄皓这等奸佞之人背后站着的可是国主刘禅,想要对付黄皓,只有一招釜底抽薪杀之后快的计策,然后刘禅会任由信任之臣被杀吗...
· “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真实意思
“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嘲笑蜀国后期无大将,结果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必须使用廖化这样平庸无能的人做先锋。然而我却认为不然,首先,你要理解先锋这个职位的意义。先锋不比统帅。统帅需要有勇有谋,指挥前军万马,统帅的决策,统帅的安危关系到全局的变化与战争的成败。而先锋不过是相当于炮灰级别的蛮勇之将。先锋并非需要多大的才干,而仅仅是用来探路,或者扔出去杀杀敌人威风,与敌人试着一博的人。先锋失败,顶多是有损士气,却不关乎大局。可见先锋一职位并不是十分重要的,也不是对战斗起着决定作用。那么廖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够不够做先锋呢?下面是廖化简要的战斗过程[219年],蜀将前将军关羽兵败被杀,当时廖化任关羽主簿,也被吴国捕获。廖化思念蜀主刘备'target='_blank'class='b'%26gt;刘备,于是诈死,当时人都相信了。廖化则带着老母昼夜西行,奔赴蜀国。[221年],刘备'...
· “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黑锅应该谁来背?
且看曹操、刘备、孙权用人之比较,题目所提问题自然有答案:发现人才的眼力——曹操最高,刘备最弱。曹操用人靠眼睛,他是个实用主义者,发现和甄别人才的办法是实践,只要能为他开疆拓土、守城治民的人,不问出身来路,均予重用。刘备用人靠耳朵,诸葛亮是徐庶推荐的,庞统是司马徽推荐的,而且刘备在初期对庞统是不赏识的:“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后来经过鲁肃、诸葛亮说情,“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亲待亚于诸葛亮”。——在短时间内对同一个人的评价,从万丈深渊刹那间上升到九宵云外,要么是眼睛有问题,不识人,要么是耳朵有问题,耳跟子软,要么两者都有问题。培养人才的力度——孙权最强,刘备最弱。孙权先后培养了吕蒙、蒋钦、陆逊等一批堪称国之栋梁的后起之秀。夷陵之战后,有史学家评价:“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