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瑜不掩瑕,论诸葛亮的失误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98
转发:0
评论:0
瑜不掩瑕,论诸葛亮的失误 ,第一: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存在较大的失误。当然这是

 第一: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存在较大的失误。当然这是在三国鼎立前十几年所提出的,所以其中存在些许失误是可以谅解的。但是关羽军的毁败和刘备争夺荆州的失误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到“隆中对”中“若有荆、益”之说的影响,所以我还是把这点算了进去。

 第二:错误地支持刘备发动彝陵之战,至少是没有明确劝谏刘备。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可能以为我在说胡话了。的确在《三国演义》中孔明是说道:“陛下初登宝位,若欲北讨汉贼,以伸大义于天下,方可亲统六师;若欲伐吴,命一上将统军伐之可也,何必亲劳圣驾?”但我翻阅了《三国志》,书中却一个字也没讲到诸葛亮曾经苦谏过刘备,相反赵云的谏词倒是清楚得很。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是小说,小说中为了颂扬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做必要的加工和修饰是完全可能的。《三国志》作为一部重要的史书,如果诸葛亮真得曾经苦谏过刘备,书中必定会有记载。还有一点可证明: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写道:“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其中“秭归蹉跌”就是指以后的彝陵之战,从“难可逆见”就可以看出,诸葛亮没有想到刘备会在彝陵之战大败而回,起码可以像第三次重分荆州那样,两家各得到一些利益。

 第三:对刘禅问题的处理方法上有一定的失误。从《前出师表》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刘禅的处理态度。他让刘禅在对待“宫中之事”和“营中之事”时,“事无大小”都要向郭攸之、费YI、董允、向宠等人,“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实际上就是让刘禅什么事情也别干,什么主意也别拿。当然这从一时看,确实收到了很大的效果。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我个人认为诸葛亮这样做的做法是欠妥的。试想:如果一个一切要依靠群臣,自己毫无主见,怎能当个好皇帝?而且诸葛亮死后,蒋琬、费YI又继续执行诸葛亮的做法,大约要到费YI执政的晚期,刘禅才开始处理朝政。我们知道,刘备死时,刘禅已经有17年了,到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时,刘禅已有21岁了。费YI死于公元253年,也就是说从刘备死时的公元223年到公元253年这近30年的时间里,刘禅做了个“无权皇帝”。同样的,孙权在接掌东吴时,也是20岁,他在当时艰难的环境下成长为一名卓越而老练的政治家、外交谋略家,是非常不容易的。孙权是通过自已的实践,才会有如此巨大的成绩。而反观刘禅,本身资质就不如孙权,再不给他多加实践的机会,他又怎么能成为一个有为之主呢?

 第四:对马谡的使用方法方面存在一定的失误。其实对于诸葛亮在如何使用马谡的问题

上,我有些独到的看法,我会在以后向大家做出阐述。但是,蜀军由于在马谡的问题上,遭受了重大的损失,所以我也把这点算了进去。  第五:用刑之失。街亭失守,诸葛亮斩马谡,又杀了李盛、废了黄袭,还把李邈、遣还成都,对于收藏马谡的向朗也“免官还成都”,永不重用。(参见《三国志。蜀书。向朗传》)。违众议而用马谡是诸葛亮本人,而且北伐也确实需要像马谡这样可以出谋画策人材,像这样不给别人一次戴罪立功的机会,就以明军纪给斩了,实在是太可惜了。我认为这也是不妥的。

 第六:诸葛亮处理政务有着严重的失误。也是我个人认为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误。他无论是政事还是军事,不分巨细,事事操心,公事私事,不论大小,事事过问。甚至于要亲自核对帐簿,乃至“流汗竟日”;“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者不至数升。”(《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注引《魏氏春秋》与《杨戏传》裴注引《襄阳记》)这本身虽然反映出诸葛亮勤劳不计个人得失的品质,但他做为蜀汉政权的“第一把手”,更应该多带些战略问题,把主要精力放在处理与全局相关的大事上去。而且这样做还有三个坏处:其一:过多地过问琐事,势必会分散人的注意力,因为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抓小事多了,势必会影响到抓大事上去;其二:诸葛亮如此勤劳忘我地工作,势必会影响到另一部分人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无法发挥出他们自已的主观能动性,刘禅问题就是个很好的例证;其三:事必躬亲对诸葛亮本人的健康也十分不利。诸葛亮死时的年纪并不大,只有54岁,相比曹操死时66岁、刘备死时63岁、孙权死时71岁而言,确实算得上是英年早逝。。诸葛亮就是由于过度的操劳,严重地损害了他本人的健康而过早地去逝的。

 当然诸葛亮虽说有此6失,但不能否定他本人是三国时期中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诸葛亮他的高尚品德,恪守诺言,扶弱抑强,忠于职守,永远值得我们每个人所学习,所称赞!!!

作者:诸葛武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瑜不掩瑕,论诸葛亮的失误
公平客观地讲,我认为诸葛亮的失误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存在较大的失误。当然这是在三国鼎立前十几年所提出的,所以其中存在些许失误是可以谅解的。但是关羽军的毁败和刘备争夺荆州的失误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到“隆中对”中“若有荆、益”之说的影响,所以我还是把这点算了进去。第二:错误地支持刘备发动彝陵之战,至少是没有明确劝谏刘备。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可能以为我在说胡话了。的确在《三国演义》中孔明是说道:“陛下初登宝位,若欲北讨汉贼,以伸大义于天下,方可亲统六师;若欲伐吴,命一上将统军伐之可也,何必亲劳圣驾?”但我翻阅了《三国志》,书中却一个字也没讲到诸葛亮曾经苦谏过刘备,相反赵云的谏词倒是清楚得很。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是小说,小说中为了颂扬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做必要的加工和修饰是完全可能的。《三国志》作为一部重要的史书,如果诸葛亮真得曾经苦谏过刘备,书中必定...
· 瑜不掩瑕-论诸葛亮的失误地方
公平客观地讲,我认为诸葛亮的失误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存在较大的失误。当然这是在三国鼎立前十几年所提出的,所以其中存在些许失误是可以谅解的。但是关羽军的毁败和刘备争夺荆州的失误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到“隆中对”中“若有荆、益”之说的影响,所以我还是把这点算了进去。第二:错误地支持刘备发动彝陵之战,至少是没有明确劝谏刘备。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可能以为我在说胡话了。的确在《三国演义》中孔明是说道:“陛下初登宝位,若欲北讨汉贼,以伸大义于天下,方可亲统六师;若欲伐吴,命一上将统军伐之可也,何必亲劳圣驾?”但我翻阅了《三国志》,书中却一个字也没讲到诸葛亮曾经苦谏过刘备,相反赵云的谏词倒是清楚得很。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是小说,小说中为了颂扬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做必要的加工和修饰是完全可能的。《三国志》作为一部重要的史书,如果诸葛亮真得曾经苦谏过刘备,书中必定...
· 瑜不掩瑕-论诸葛亮的失误地方
公平客观地讲,我认为诸葛亮的失误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存在较大的失误。当然这是在三国鼎立前十几年所提出的,所以其中存在些许失误是可以谅解的。但是关羽军的毁败和刘备争夺荆州的失误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到“隆中对”中“若有荆、益”之说的影响,所以我还是把这点算了进去。第二:错误地支持刘备发动彝陵之战,至少是没有明确劝谏刘备。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可能以为我在说胡话了。的确在《三国演义》中孔明是说道:“陛下初登宝位,若欲北讨汉贼,以伸大义于天下,方可亲统六师;若欲伐吴,命一上将统军伐之可也,何必亲劳圣驾?”但我翻阅了《三国志》,书中却一个字也没讲到诸葛亮曾经苦谏过刘备,相反赵云的谏词倒是清楚得很。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是小说,小说中为了颂扬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做必要的加工和修饰是完全可能的。《三国志》作为一部重要的史书,如果诸葛亮真得曾经苦谏过刘备,书中必定...
· 评诸葛亮的五大失误
都说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可惜智者千虑,总有一失,本人自认对诸葛亮有所了解,姑且分析一下他生前的几个主要失误。(其实历史上的武侯诸葛远没有小说那般神奇,谁叫《三国演义》那么深入民心呢,所以我在这讨论的也是以小说的事迹为准。)5、任由刘备独自一人前去讨伐东吴,致使刘皇叔败于陆逊之手,导致属国开始走向衰落。东吴夺荆州、杀关羽之后,张飞也因伤心过度而死于非命。曾经往日的誓言此时不停地回荡在刘备的耳边——不求同年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日死。当然,刘备不会因此誓言就去送死,但他内心的悲愤和仇恨衍生应该可以理解,所以就有了他不顾众人的劝说一意孤行地前去讨伐东吴一事。作为刘备的智囊,诸葛亮当然想阻止刘备,但他知道以前对他言听计从的刘备这次不会答应,所以他最后还是让刘备去了,并且点了马良作为刘备的军师。平心而论,诸葛亮没点错人,马良确实是一个军事奇才,对付陆逊也肯定不会处于下风,可诸葛亮千算万算,他算漏了马良的...
· 评诸葛亮的五大失误
5、任由刘备独自一人前去讨伐东吴,致使刘皇叔败于陆逊之手,导致属国开始走向衰落。东吴夺荆州、杀关羽之后,张飞也因伤心过度而死于非命。曾经往日的誓言此时不停地回荡在刘备的耳边——不求同年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日死。当然,刘备不会因此誓言就去送死,但他内心的悲愤和仇恨衍生应该可以理解,所以就有了他不顾众人的劝说一意孤行地前去讨伐东吴一事。作为刘备的智囊,诸葛亮当然想阻止刘备,但他知道以前对他言听计从的刘备这次不会答应,所以他最后还是让刘备去了,并且点了马良作为刘备的军师。平心而论,诸葛亮没点错人,马良确实是一个军事奇才,对付陆逊也肯定不会处于下风,可诸葛亮千算万算,他算漏了马良的资历和威信,刘备作为堂堂的一国之君又怎么会听任一位当时还不算有名的臣子之言呢?再加上,刘备大军一路过关斩将,正是威风自得时,更加不会将刚出道的陆逊放在眼里,所以,就有了火烧连营一幕。可以说,刘备战死,罪在于诸葛亮。如果当初...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