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舌战群儒到底想说什么?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84
转发:0
评论:0
舌战群儒到底想说什么? ,要说演义中诸葛亮舌战了六人,分别是张昭,虞翻,步骘,陆绩,严峻,程德枢。最后

  要说演义中诸葛亮舌战了六人,分别是张昭,虞翻,步骘,陆绩,严峻,程德枢。最后以老将军黄盖一句:"孔明乃当世奇才,君等以唇舌相难,非敬客之礼也。曹操大军临境,不思退敌之策,乃徒斗口耶!"结尾。而上述六个文人到底想表达什么那?让我们一一看来,很有意思。

  张昭是上来发难,他可谓是东吴第一谋士的代表,说话具有举足轻重味道,可是其上来毫不客气,先挑诸葛亮的短,嘲笑诸葛亮自比管乐。细想其心态在于,自己尚且不如管乐,何况年轻的诸葛亮那?谁成想,诸葛亮不仅丝毫没有回避,反而说道:"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张昭于是由虚入实,准备为狠拍诸葛亮作一个铺垫,于是探明虚实,问道:"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诸葛亮却借坡下驴,反说起刘备的仁义不忍取同宗基业,并且最后一句:"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收尾。张昭不知道是套,他的思路依旧是从诸葛亮比管乐入手,嘲笑诸葛亮,言及管乐功绩如何,而诸葛亮反之,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准备看诸葛亮笑话。谁曾想,诸葛亮一句?quot;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马上把话题引活,随即说了一番道理,不仅加强叙述了刘备的仁义,而且说道关键一点,将张昭彻底驳斥:"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并且就事论事,反嘲张昭道:"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其实诸葛亮最后一句就是捷了张昭老儿的心底事,就是直说了老儿心底所想,也是整个东吴谋臣众其所想。这最后一句: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真是厉害,令人回味无穷。

  细想想张昭之有此问,而且言语苛刻,其心态就是遭遇强敌能降就降,跟鲁肃对孙权说的话一样:"众人不失公卿地位。"说透了就是还是要保自己的既得利益,并且不仅自己要投降还要拉着众人一起降,这样感觉上面子上还过的去,甚至还以之为荣。但这样还不算完,还要打击不投降的人,而且语气刻薄。面对这样的典型的投降派,诸葛亮不仅心态平和,而且原则清晰,面对扑面而来的恶言,随手驳之,一句:"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宛如清莲出自淤泥,感觉清爽。并且最后直接揭露耐督蹬傻睦系祝抵辛苏耪训男牡字耄蛊洳挥铩?br%26gt;   张昭羞愧退却,还有人准备继续投降理论,且继续看看他们的投降的论调,虞翻先跳出来,大说客观上敌人人数众多,地域广

阔,实力雄厚,所以不能抵抗,抵抗必败,这也是投降派们普遍为自己投降开脱的借口。由此想到了抗日战争和朝鲜战争中关于战与和的争论,真是时间不同,但论调一致。  普遍被揭穿了心事的众谋士准备群起围之,开始寻找诉说他们隐藏在心中的一些观点,步骘跳出来嘲笑说客,结果反被诸葛亮所笑,细想其诸葛亮的观点依然是一点?quot;实干加胆识",故其说道:"步子山以苏秦张仪为辩士,不知苏秦、张仪亦豪杰也。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国之谋,非比畏强凌弱,惧刀避剑之人也。君等闻曹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请降,敢笑苏秦、张仪乎?"步骘灰溜溜地无语。

  随后大投降派薛综继续深入表白自己的心态,不过他更露骨,更令人恶心,如果说张昭尚有一丝廉耻之心,而薛综则根本视以强凌弱,叛敌投降为荣。诸葛亮闻听此言根本是按耐不住自己的火气,斥责道"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

  投降派的气焰彻底被压低了,不过那些儒生开始从其他方面问难诸葛亮,且看后两个人的论点,陆绩语出"出身论",认为只有高等的出身才能成就大业。而严峻是"学识论",认为只有在文字上咂摸滋味才是文人的才干所在。可惜诸葛亮从开始就立场坚定,自己就是实干和胆识的代表,而其举出的反例就是高祖刘邦,张良、陈平的故事。其高祖属下数人皆是实干加胆识之人,他们都为诸葛亮所敬佩,并成就霸业。但转头一想为什么陆绩之流能出此言那?其实其内心心态就是在于:他们对人的衡量价值就在于是不是有高出身?是不是有高学历?是不是能在文字上跟你扣?而不是实实在在的实干,是不是有能干,是不是具有胆识。

  最后又是一个德高望众德老人程德枢出来大发感慨,准备活稀泥:"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耳。"(很像领导最后出来结论,最后双方各打五十大板的意思,给双方各有一个台阶下。)准备一言把这次争论的基调给淡化一些,可是诸葛亮的确是实实在在的干活的人,认为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给这些平庸之人留面子,直接深刻的揭露了儒生自己的短处───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说白了,就是光说不连,遇事无主见。)

  其实这样的争论将是没完没了的,不过一位能实干的老将军出来结束这次无聊的争论

。不然可以想象后面的张温、骆统还要继续的情景。  细细品味,吴国之人,尤其是自认为是招贤馆中人,自认为自己已经是高人一等,而其实际遇见强敌的时候那?多数是选择投降,而且是有"正当"借口的投降,而且"投降"的那么入骨,那么彻底,仿佛不投降就是不符合时代的潮流一样。而那些赞同投降的人们对力主抵抗的人的贬低就使用"出身论"(陆绩忘本呀!),"学识论""儒生论",来打击抵抗的人的积极性。不过当他们遇见了以实干为主,而且有胆有识的诸葛亮后,他们的丑陋的嘴脸就都露出来了,当然他们的结果都是失败了。

  想想文学来自于生活,生活在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一定看到了很多这样的嘴脸后,活灵活现的写活那些投降派,写活了那些腐儒,写活了那些光说不练的人是怎么生存,怎么混日子的。想想中国每遇大敌的时候,总有一帮人跳出来,鼓吹投降,例如汪精卫之流,总有一帮人清谈误国,直到今天还有人抱着门第,出身高贵这样的陋俗来显示,还有人以扣文嚼字来卖弄风情。也许这篇文字能让他们清醒一下吧。

作者:天蛇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舌战群儒
【成语】舌战群儒【成语】舌战群儒【拼音】shézhànqúnrú【释义】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典故】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诸葛亮说...
· 舌战群儒_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_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
诸葛亮简介: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被追谥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故事版本一: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
· 舌战群儒的故事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
舌战群儒的故事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719人参与2019年09月22日14:58分类:文史百科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诸葛亮舌战群儒: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诸葛亮的简介: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东汉末期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青年时耕读于南阳郡,地方上称其卧龙、伏龙。后受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出仕,促成孙刘联盟和建立蜀汉政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舌战群儒的典故: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鲁肃引诸葛...
· 舌战群儒的典故
历史典故曹操拥兵百万南下,意在一举消灭刘表、刘备、孙权等割据势力,统一全国。荆州刘表新亡,其继承人幼子刘琮望风而降,暂依刘表的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虽然用计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小胜了两阵,但最终还是因兵微将寡难以抵敌,不得已弃新野,走樊城,后来到江夏与刘琦(刘表长子)会合。曹操大兵压境、虎视眈眈,在这危急关头,诸葛亮自请出使东吴,意在促成孙刘联盟,共同抵抗曹操。这样,就发生了《三国演义》中著名的“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精彩的外交场面。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使联吴抗曹的统一战线得以形成。“诸葛亮舌战群儒”是口才、学识的较量,也更是敏捷的思维和胆识的较量,这一段对话非常精彩,经常被后人津津乐道。可以说是“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有力佐证!“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是诸葛亮说服孙权抗击曹操的一个序曲。当时在东吴的阵营中,对于曹操的百万雄兵压境,文臣武将有两派主张,即投降派和主战派。投降派的代表人物...
· 诸葛亮舌战群儒与顾雍的对话是什么?
舌战群儒讲述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顾雍:孔明,想效仿苏秦张仪,用三寸肉舌扫平东吴吗?孔明:万万不敢.足下只知苏秦张仪乃能言善辩之士,却不知,他们亦真豪杰.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安邦定国之功,绝非恃强凌弱、避死贪生之徒.而时下有人,一听说曹操拥军百万,且不问虚假真实,即刻欲叩首乞降.这等人还敢笑苏秦张仪吗顾雍:孔明以为,曹操何许人也?孔明:汉贼,天下皆知,又何必问顾雍:此言差矣.汉传世四百年,天命已尽.如今,三分天下曹操已得其二,剩下其一,也暗怀归心.刘使君不识天命,逆流而行,安能不败啊孔明:足下此话,真是无君无父不忠不孝之言.人生于天地间,当以忠义为本,我等既为汉臣,就当与贼势不两立,大汉已传世四百年,为何不能再传四百年?如果不能,就是因为有了足下这样无君无父之人,坏了大汉天下也(顾雍一哼而退)《三国演义》第四...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