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另说诸葛亮北伐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60
转发:0
评论:0
另说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北伐的时机和方向到底是否正确?先来看看诸葛亮北伐的魏国的军力部署,

  诸葛亮北伐的时机和方向到底是否正确?

  先来看看诸葛亮北伐的魏国的军力部署,公元227年,(北伐的前一年),魏军的部署从国势图上看,兵力分布为三个主要方向:

  1、西部长安(关中、陇右)一线,统军为曹真。

  2、中部宛(南阳、襄阳、豫)一线,统军为司马懿(227年6月,以司马懿都督荆、豫州诸军事,率所领镇宛)。

  3、东部扬州(合肥、皖)。统军为曹休(曹休为大司马,都督扬州如故)。

  再来看227年到228年的几件连续的事情:

  公元227年3月诸葛亮决定出师北伐。

  公元227年年底孟达在上庸反叛。

  公元228年初司马懿灭之。

  公元228年,诸葛亮开始正式第一次北伐。

  228年4月,诸葛亮兵退汉中。

  228年4月到8月,吴国陆逊兵出皖,石亭克曹休。

  228年11月,诸葛亮闻听吴国在皖的胜利,引得魏军东调,于是再出汉中北伐。

  228年12月,诸葛亮对陈仓用兵未果导致第二次北伐失败。

  从上述的魏国的军力分布和第一和第二次北伐所发生的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吴蜀的交替北伐和交替后退。而进一步分析,还可以看出下面几点:

  1、诸葛亮的北伐并没有跟吴国同步

  2、诸葛亮北伐的时机并不好,因为从第一次北伐开始到第一次北伐结束,魏国一直是一面(西部)受敌。

  3、而当诸葛亮北伐失利后,吴国的北进也是单面(东部)进攻,让魏国从容从西部调兵东向。

  4、而当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吴军北进的胜果并没有被诸葛亮所利用,而仔细思考其原因,其原因在于信息交互缓慢,当吴军胜利的消息传到诸葛亮那里的时候,吴军已经后退,而诸葛亮才仓卒准备第二次北伐,结果在陈仓受阻。

  所以总结上述的要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些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一些大胆推论。

  在说这个推论前,首先还要补充一下隆中对的一些看法,从隆中对战略观点来看,东和吴,而从荆州,汉中北上的思路并无大碍,这样可以从容调动魏军于东,中,西三路,而正因为东和吴,吴国可以从东翼佯攻以牵制魏军东翼,而中路和西路则可以在主佯间选择主攻方向,这样魏军就难以判断蜀军的主攻方向,从而主动权在蜀汉手中。而且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并没有详细指出到底那里时主攻方向,其用兵于机动之中可见其间。

  而当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根据隆中对所阐述的军事原理──即多点出击,一

点主攻,应该调动魏军于东,中,西各点,而不应该选择在其中一点进行北伐,而从诸葛亮北伐的结果看,恰恰失败在战略态势上单点主攻,而让魏军从容对付。  好啦,基于诸葛亮的隆中对和第一次北伐前的形式,那可以大胆推论北伐的实际时机和方向应该选择在什么时候和什么方向呢?

  我认为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如果要弥补上述的一些缺点,应该按如下的方略去北伐:

  1. 依据诸葛亮隆中对所言,东和东吴,那则在北伐前应该与吴国协作,如果做到并力北进,则不会出现有吴蜀交替北伐的情况

  2.

如果北伐与吴国协作,那才能达到多点出击,主攻一点的战略行为,也就是说吴国在东,中,而蜀汉在西,中可以协作进攻。而这一点到底有没有可行性,从当年的历史上可以看出来,吴国一直在令周鲂密求山中旧族名帅为北方所闻知者,准备北进事宜,如果诸葛亮利用得当,足以令吴军同期在东部牵制,甚至大胜魏军,因为如果多路进军,魏军西部大军将难以东向。所以吴国当年本来就有东进的行为,不过也是同蜀诸葛亮一样,双方并没有协作。

  3.

而如果要协作就牵扯到一个关键问题,就是通信联络的延迟,而这一点又是诸葛亮选择主攻方向的关键要点,如果真的选择魏国的西翼的话,那与东翼的吴国的协作必然难以同步,而选择那里为主攻的方向为宜那?我认为时选择中部,即从襄阳,南阳一线北进,直捣宛洛,直捣魏国的心脏,而以斜谷先发,为疑兵,牵制魏军西翼,而中路诸葛亮出汉中,捣上庸,而后沿汉水东下,定襄阳。而吴军则在东翼配合出皖,合肥,并从夏口出疑兵配合蜀军的东下,夺取襄阳。

  所以关于诸葛亮北伐总结如下:

  外交上:诸葛亮东和吴国,力求通力协作

  军事上:蜀汉军队协同吴国多点并出,主攻方向是中路,这样同吴国的协同便利,而东路,西路互为策应,这样即符合诸葛亮的隆中对,也符合军事原理,调动魏军主力于多点间。

  但其中重大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与吴国的关系。

  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看,吴蜀两国在同一年分别出兵北进,而毫无协作,可以看出双方各无诚意,并无并力北进之心,所以双方各自无果。而诸葛亮在吴国大胜后北伐,因为信息时间差的因素,丧失了第二次北伐的,求其原因,依然是吴蜀的协作不利导致。

  后期诸葛亮几次北伐意识到与吴国的协作,但终因为主攻方向太偏,让处于内线的魏军从容调度,而丧失了北进的时机,而其关键在于北伐的方向选择不利,吴蜀双方通信的协调太差。

 

 所以由此反观诸葛亮的北伐的方向和时机都违背了诸葛亮自己提出的隆中对所阐述的军事原理,而求其深层原因,在于吴蜀两国相互不信任,相互缺少协作关系,所以诸葛亮北伐了几次都以失败告终也是必然的。  其实从中路北进,仔细思考,从关羽镇守荆州的时候就开始执行了,而恰恰是吴国断送了蜀汉的北进之路,所以诸葛亮不从中路北进也有其考虑,因为如果吴军在蜀汉从中路北伐的时候在从事关羽故事,那诸葛亮将陷入不归之地。

  结论:

  其实诸葛亮北伐的最大失败要点在于单点进攻强大的魏国,而魏国处于内线作战,无论是补给,兵力调动,指挥协作都有巨大的优势,所以诸葛亮几次失败在其外线单点的进攻,而且缺少战略上多点对魏军的牵制。而且这样大大违背了诸葛亮自己提出的隆中对的思路。而吴国同样也是,几次北进也遭遇的诸葛亮类似的情况,所以魏国如果不是同时面对吴蜀两国的并力北伐,则安泰无忧。

  所以两国合则魏国忧,两国分则魏国喜,吴国为争荆襄小利而断送两国之运,实则吴人见识短浅。

  (补充:至于魏延提出的兵出子午谷之策,从战略看,并没有解决单点进攻的弊病,况且兵力单薄,补给稀少,并无可行之处,故诸葛亮不行却有其道理。)

  注一:(吴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喉而摏其心。夏口、东关,贼之心喉。若为陆军以向皖城,引权东下,为水战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坠,破之必矣。)

作者:天蛇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另说诸葛亮北伐
本文想探讨一下诸葛亮北伐的一些关键问题,例如北伐的时机,北伐的方向,北伐的要点在那里?其中很多都是大胆假设,但不乏证据,希望能给探讨北伐的诸公提供一些新的思路。诸葛亮北伐的时机和方向到底是否正确?先来看看诸葛亮北伐的魏国的军力部署,公元227年,(北伐的前一年),魏军的部署从国势图上看,兵力分布为三个主要方向:1、西部长安(关中、陇右)一线,统军为曹真。2、中部宛(南阳、襄阳、豫)一线,统军为司马懿(227年6月,以司马懿都督荆、豫州诸军事,率所领镇宛)。3、东部扬州(合肥、皖)。统军为曹休(曹休为大司马,都督扬州如故)。三路的防守重点不同,中路司马懿认为夏口和上庸为防守要点,东路以东关,合肥,为防守要点(注一),西路以陈仓,散关,长安为防守要点。再来看227年到228年的几件连续的事情:公元227年3月诸葛亮决定出师北伐。公元227年年底孟达在上庸反叛。公元228年初司马懿灭之。公元22...
· 三皇五帝另说
三皇五帝盘古氏就是我们都熟知的盘古开天辟地故事的主人公,传说天地是由盘古用斧开的,这一故事到了北魏,经郦道元传入北方。从此,盘古由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的神话,而发展成为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共同的老祖宗。有巢氏有巢氏的传说在先秦古籍已有记载。他是传说中发明巢居的人。这一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而进入巢居的情况。女娲氏女娲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娲的身体,是谁造出来的。传说女娲炼七彩石补天,并造就了人类。,这是母系社会神话的反映。燧人氏燧人氏是传说中发明钻木取火的人,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记载。伏羲氏伏羲氏又称包牺氏,他对人民的贡献是很大的。“包牺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他还发明“结绳为网以渔”,造福于民。神农氏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国的太阳神,又说他是农业之神,教民耕种,他还是医药之神,相传就是神农尝百草,创医学。传说神农死于试尝...
· 揭秦始皇放弃北伐却反而另修长城之谜
秦朝时,秦始皇为了一统中国,当时匈奴各地肆虐,秦始皇当时举兵进行匈奴大战。当时一下子就击败了匈奴,而且从那以后匈奴人只得生活在大漠中,无法再踏足中原。不过到现在仍有很多人觉得奇怪,为何秦始皇不一举歼灭他们呢?反而为何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去建长城呢?当时家里的壮丁被抓去修长城,惹得民生怨道。孟姜女哭长城就以此为背景!下面就一起来看看秦皇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吧!网络配图公元前215年,在今天内蒙古的河套地区,秦朝大将蒙恬率领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凶狠的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殊死之战,刚刚统一天下的秦军士气正旺,一举拿下了河套地区。匈奴残部望风而逃,远遁大漠。然而,凯旋的秦军得到的命令却不是再接再厉,攻占漠北,而是转攻为守,30万大军以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的北方长城为基础,就地修筑长城,从西北的临洮一带一直延伸到辽东,横贯东西的万里长城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秦始皇不仅是我国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还是一位卓...
· 徐福东渡使命另说
日本和歌山徐福公园的徐福像大秦帝国通过连年的战争建立起来,战争带来的伤痛却不是短时期内可以愈合的,原来六国的贵族臣子还沉浸在旧日“占山为王”的自在美梦之中。然而转瞬之间,战火纷飞、铁骑横扫、江山易主、全国一统的现实,不是这些突然由天堂掉到人间的王孙公子们所能接受的。在他们力所能及之处,无时不在鼓动着不知就里的人民从事反秦事业,重入烽火狼烟之中。虽然秦始皇下令收缴天下之兵,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旦他们发动起人民,锄头、铜镐也一样可以挖掘大秦的坟墓。这样的形势,不是中央实行几个政策就可以解决的。只有将民心安定下来,才能让那些心怀叵测之人无计可施。秦始皇出身贵族,自幼身边都是“出入有高官,往来无下层”,在赵国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带给他的更多是对自己遭遇的仇恨,而不是对生活在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锦衣玉食的他与饥渴交加的底层人民生活在两个世界,所以他无法想像到那里的生活,因此,在他的脑海里,没有“...
· 莫――莫姓以地为氏 另说以官为氏
《姓氏考略》对于莫氏的来源是这样考证的:“以地为氏,颛顼造城,后去邑为莫,见刑子显三郡记,汉有富人莫氏,见游侠传。”颛顼帝所造的城,根据后世的考证,位置是在今河北省任丘县的北方。如此看来,长久以来莫氏虽然大多活跃于长江以南各地,但他们的发源地,却是在中华民族所发源的黄河流域。不过,也有人认为莫氏是春秋时代楚国莫敖的后代,“以官为氏”而得姓。原来,当时楚国有一种叫作莫敖的官职,我们所熟悉的爱国诗人屈原,便世代担任这种官。依照这项文献。则莫氏是从屈氏一族分支出来的,算起来是楚国公族的后裔。同时,在春秋时代的群雄之中,楚国所在的位置偏南,势力一直延伸到长江以南的江苏、浙江等地。这一点,当然也给后世的莫氏的称盛于南方,提供了很好的说明资料。莫氏,还可能有第三支来源,那就是《通志氏族略》所说的:“莫即幕省文,望出钜鹿、江陵。”幕氏,根据《风俗通》的记载,是上古圣君虞舜之祖幕的后代,莫氏既然是幕氏省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