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从司马篡位看历史兴衰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84
转发:0
评论:0
从司马篡位看历史兴衰 ,在曹丕,曹睿等皇帝对这个事情还比较保守,但作为大论衡家的司马可是明显感觉到这

  在曹丕,曹睿等皇帝对这个事情还比较保守,但作为大论衡家的司马可是明显感觉到这个机会是他可以夺取天下的好时机。让我们再回顾曹操在的时候,曹操可以驾御司马,在曹丕时,矛盾并不激烈,所以魏内部安定,司马没有机会,而曹睿统治时期,国家大动干戈,内修宫殿,图费国力,对外平吴灭蜀,劳师无功,而朝廷内部的派系之争也开始了,曹魏并不信任那些出身贫贱的人。但这些人正是被派往战争的最前线,受司马的指挥。朝廷其实也不信任司马,要用曹真来平衡司马的势力。而这时机会来了,诸葛亮北伐,而司马作为最高统帅,他正是要利用这个机会来培植自己的力量,来推翻曹氏的政权。好我们从当时的势的角度开始分析:从蜀汉的北伐看,诸葛亮是徒劳无功的,他只不过是以攻代守,为什么我已经在以前的文章中说的很清楚了。而司马在这么弱的攻势面前,很少反击,是很令人回味的。原因有三:一诸葛亮用兵如神,我不这么认为。二,司马恐惧诸葛亮的大兵,从战争的角度看魏无论从兵力和补给,将领等太多方面没有这个必要。三。司马在积蓄自己的势力,这个问题是我要说的。我们看后来司马昭叛魏,而魏之大臣很少反抗,甚至历史都没有记载。曹氏政权几乎一下就崩溃了,这样量的积累可不是一下可以造成的。当时一句名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司马就是利用魏内部的矛盾和诸葛亮北伐来积累自己的势力的,因为只要他没有败仗,而次次退去蜀汉大兵,就成就了魏的大功业,在朝廷中就有势力。而曹真并不这么想,我们对比他们的想法就可以看出司马想篡位之心。曹真伐蜀司马并没有提出什么好的建议,其实作为论衡家,是可以提出很多好的建议的,其实从历史上看,攻川并没有那么多人想象的那么难,东汉刘秀攻蜀也并不费劲,后来元军可以在蜀地几进几出。而关键是攻打的要点,而他只让曹真去直接攻打蜀汉防守最坚强的汉中地。那不失败才怪,你能说司马没有军事才干吗?平定孟达,平定公孙之乱,都显示了他天才的指挥。这就证明了司马要利用这个机会来扩大自己的势力。司马懿知道,篡魏的皇位要凭借这些外才之力,但如果想让朝廷比较平稳的过度,就要让那些从内才也归顺他,这样就可以孤立曹氏政权。而在北伐后,司马赋闲在家,暗地里就联系内官,以司马的名望,以司马的才干,这些都不难。当司马认为机会到了,而可怜的曹爽就这样被杀了,他不过是一个政治的。这时,如果你是司马懿会怎样做哪?你会不会说类似:“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两人善理国政,慎之!

慎之!”这样的话哪?好耳熟呀,想起来了,曹操也说过类似的话,当有有人劝曹操当皇帝时说的。其实这时,司马已经完全控制了魏的全局,因为内外根本没有官员和将领来反对他,有谁还会反对他那?就是曹的亲族,于是演义了夏侯霸的千里逃亡,夏侯家烈女割鼻等惨烈的情况。其实,司马年岁以高,这个皇帝的位置,他已经不是很感兴趣了。但他要培养他的两个儿子,他知道魏在他在祁山时已经是他们司马家的。在祁山他已经彻底了解诸葛亮和蜀汉的实力,连攻六次,皆无功而返。这个国家并不难灭,只要诸葛亮死,就一定可以平定。因为他早就国困民乏了。而当蜀汉一灭,鼎足之势顿消,形势就呈现秦统一中国,刘邦灭项羽之势,到时统一就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尔。这时司马会对他的儿子说什么哪?我们可以分析出来,好总结为什么司马可以篡位成功的原因就是国家内有苛政,外有兵荒,而内外将领不协才让他有机可乘(其实中国历史就是这样重复的,问题的关键),而他儿子的国家会不会也会如此情况哪?不行,一定要让国家稳定,而国家稳定就要让朝廷内部统一,而内部统一关键就是用什么样的人。而晋选择了用上品的人,是上品都用,这样永远不会出现魏的情况。

  可惜,每个朝廷在总结前朝的兴衰时总只看见了一点,就象宋看五代纷争,就将军队集中,造成国困民乏。而晋看魏内外之争,就定下择人用上品,结果五胡乱华,隋唐看晋由于择人有误,就定下科举之制度,到也开启中国考试之先河。明看前世之兴衰,早早杀光武将,造成文兴武衰。大清倒是永不加赋了,可是腐败成风了,比加赋更坏。

作者:天蛇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从司马篡位看历史兴衰
从汉以来,朝廷中总要有很多的派别,而在天资英武的曹操的统帅下,矛盾没有暴露出来,其实仔细看中国历史的人都会发现一个普遍规律,就是每个开国领袖可以让好多的矛盾隐藏起来,因为他们当时有许多外在和内在的因素,比如要统一国家,大敌当前等等,但当他死后,他手下的势力有时根据他的子女的继承等原因而划分成相互敌对的几个派系。而曹操雄才大略,他平衡势力的能力很强,而且他可以提拔很多出身于行伍的卑贱之士,无论谋臣或者武将。但这些武将就和延续汉择才制度的其他官员有着根本的冲突。所以在魏朝廷中明显存在两个主要派别,就是出身贫贱的将领和出身高贵的将领,其实从后期的陈群定九品中正法,可以明显感觉到。后来晋有名言,寒门无上品(这令我想起了王猛说的话)。曹操在统一中国北方的过程中,他手下的出身贫寒文官和武将都是建了极大的贡献的,这个时期矛盾并不明显。但国家在三分后比较安定,魏也在积蓄平吴灭蜀的准备的时候,这个矛盾开始激...
· 从历史看八闽文化
福建,一个矛盾的整合体,古老的孤悬海外的蛮荒之地,已发展成为经济繁荣、文教昌盛的“文明礼仪之邦”。《永远的驿站》向我们展示了那厚重的历史,在不断地融合与进步中,八闽文化极具个性魅力,多元性、矛盾性、海洋性的突出特征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氛围,作者以其独到的历史观描绘了这一无与伦比的地域文化。/>在《永远的驿站》中,历史的厚重感让我们感受到沉甸甸的历史文明会给它的后代带来远不止历史这点沧桑,更会激发一种责任感,使命感。/>闽山苍苍,闽水泱泱,民族融合,文化交汇,即使这样,这里的民众仍保留着本民族的风土人情,实属不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乡有一俗。”是福建民俗的真实写照。/>方言是地区最鲜明的特征,听口音即可辨别某一个人的籍贯,而闽地方言中又有许许多多的分支,也许隔一座山、一条河的村民,在见面的时候都无法沟通。多元文化碰撞、交汇,必定产生竞争,会有优胜劣汰,也许正是这样...
· 从历史文献看余姓起源
从历史文献看来,佘姓是余姓转化而来的。佘姓,初见于南朝宋人何承天的《姓苑》。据《姓苑》上记载,佘姓起源于南昌。而《通志・氏族略》上记载,佘氏,音蛇,从示,唐开元年间太学士佘钦,是南昌人。另从《姓氏寻根》上追溯,古时没有佘姓,只有余姓,余转韵读蛇。佘与余,这两个写法十分相近的姓氏,它们之间也确有关系,从古人杨慎的笔记可看出其大概。清代学者张澍在《姓氏五书》上也指出,古代有余写作佘,音蛇。从这两书记载可知,佘、余两姓关系同出一源。从《姓苑》介绍的主要繁衍于新安,也就是现在的安徽歙县带的情况考察,二姓可能是一家。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佘姓名人,是唐代的太学博士佘钦。佘钦为南昌人,由此推测,佘姓的播迁时间较早。佘姓的得姓始祖,当同余姓一样,是为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国富强基础的由余,有关情况,可参阅前已介绍过的余姓。余、佘二姓后来在安徽和江苏成了大姓。聚集地:据宋朝时候的古书《姓苑》上说,佘姓人多来自...
· 从族谱文献资料了解家乡历史兴衰
我的老家位于冀鲁交界处的卫运河畔,旧属山东省临清县(今临清市),现属河北省临西县。因久受中原文明的熏陶影响,再加之商贸繁荣,故此地颇重文教,历史上也曾诞生过不少大的家族。一个家族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除了人口不断繁衍这一原因外,也离不了族中历代贤达之士的提振和支撑,这些人或因功绩贡献载入史册,或因品行操守称颂乡里,构成了我们所通称的“乡贤”群体。而这一群体作用的发挥也是我国传统社会乡村治理中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即《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关于“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的表述,激发了我对“乡贤”的浓厚兴趣。借国庆长假回乡探亲之际,我查阅了族谱、县(州)志等资料,拜访了本族长者,重温了族中几位乡贤的事迹典故,对乡贤文化和乡村治理又增加了不少新的理解和认识。自有族谱记载以来,我的家族...
· 讲历史——从唐诗看音调的规矩限制
?骈文自身形成了一个传统,历经唐宋古文运动的鄙薄、反对、排斥,却一直保留了下来。那样固定死板的规则,加上主要运用在应用文上这一性质,使得骈文在文学成就上,很难得到高的评价和尊重。中国文学史关于文学代表作的演进,一般说法是: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没有骈文的位置。然而,骈文还是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如果没有骈文开创出的文字试验和设计精神,不会出现后来唐诗的蓬勃发展。唐诗的核心是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说到唐诗,很多人立刻想到“李杜”——李白和杜甫。然而从诗体的运用上看,李白和杜甫决然不同。李白擅长的是古诗,而杜甫最高的成就却是近体诗,尤其是律诗。古诗与近体诗的根本差别就反映在李白和杜甫的风格上。李白“恣意雄浑”,他的诗有一种气魄,那气魄与古诗提供的相对自由的空间有关联。李白没有耐心琢磨近体诗需要的严格的对仗规律。像律诗八句中,每两句构成一联,八句组成首联、颔联、颈联、末联,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