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与池田演绎三国、水浒
《三国演义》。金庸还透露,他曾打算写一部以东吴为主体的《三国演义》,以周
瑜和陆逊为主角。但这个意图很快就放弃了。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在播
放,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原着也旋即登上各大城市畅销书榜榜首。金庸与池田以
《水浒传》为题就该书的主题、人物形象及与日本的渊源作了广泛而有趣的探讨。
从吉川英治的《三国志》说起
池田:我们两人谈文学越谈越起劲,说了不少有关外国文学的题目,这一次我
想可以谈谈贵国的文学,特别是在我们青年时代中曾令我们热血沸腾过的《三国演
义》和《水浒传》。
金庸:这真是一个好题目。在中国的“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
传》、《西游记》、《梅》中,这两本小说是令人十分喜爱的作品。
池田:在取之不竭的浩瀚的中国文学中,《三国演义》是格外闪耀着光芒的作
品,我也是从青年时代就一读再读的,是深受吸引的读者中的一个。既有作为纯历
史书的《三国志》,则《三国演义》是作为小说而登场的,而《三国演义》也有几
种不同的版本。譬如说,除了中国的《三国演义》,还有日本的吉川英治的小说
《三国志》。日本的汉学家曾对吉川英治的小说:“是令在中国流行的《三国演义》
的趣味性得以复活,且配合现今时代人们的作品。”另外,中国也有评论家说过:
“吉川先生创作的《三国志》和《水浒传》是忠于原着的基础上脱胎换骨而取得极
大成功的。正谓‘见仁见智’,在灵活地塑造出叛美联社精神和义侠精神这两点上,
吉川先生表现出十分成功的手法,不单只刻画出诸葛亮和一百零八将的形象,甚至
可以说有助于对个人的启发。”在日本,说到《三国演义》的话,指的就是吉川的
《三国志》,它就是这样深受爱戴。当时我们一班追随户田城对圣先生的青年们成
立一个“学习会”,就是以吉川的《三国志》作为教材的。正如先生您被视作“中
国的民众作家”一样,吉川也被称为“日本的民众作家”。因而,我们在日本介绍
您时,就称您为“中国的吉川英治”。
(笑)金庸:多谢了。我读过一些吉川先生的作品。他将这两部中国小说加以
现代日本小说化,正是借着他富有文采的文章,使日本的读者对这两部作品的兴趣
至今未衰。我曾拜读过先生您论吉川先生的对谈集《吉川英治:人和世界》,使我
感受到先生对吉川先生的作品怀着深厚友情。
池田:岂敢,我未能在吉川先生生前与他见面,但十年前左右曾拜访过位于东京青梅的“吉川英治纪念馆”(草思堂),与吉川夫人谈过话。当时夫人说起旧事,
顷怀起昔日这位文豪,那时的光景至今仍难以忘怀。我当时深受感动,曾为之赋诗
一首《如同富士山一样》。
金庸:我也拜读过您的诗,这寄托着先生对吉川先生的追慕!
几多英雄豪杰,谱成壮歌一阙
池田:谢谢,我们先来讨论一下,《三国演义》的魅力根源究竟来自何方?其
宏大舞台是由何处开始的?其人物形象之栩栩如生表现在哪一方面?在谈到文学中
具体人物的名字时最令人铭刻难忘。至少,我认为这是中国文学传统中的特质,
《三国演义》是最具这个特质象征意义的作品。它塑造出这样的人物:智慧之人——
诸葛亮,仁德之人——刘备,霸道之人——曹操,刚毅果断之人——孙权。更有:
信义英雄——关羽,真情的豪杰——张飞,英勇的战将——赵云,等等。一个个都
堪称是中国在陆孕育出来年气宇轩昂的人物形象,而每一俱都是一部“史诗”和小
说。这部作品长期以来在朝鲜半岛和日本受到欢迎,其众多的英雄就构成扣人心弦
的“史诗”和“小说”吧!金庸:我也颇有同感。吉川先生曾说过:“《三国演义》
中有‘诗’。”这真是妙见。池田:贵国的情况大概也一样吧?特别是明代以后的
庶民生活中,那种街头巷尾说故事者在讲《三国演义》,男女老少屏息静听的光景
随处可见。听到孔明、刘备一方获胜,虽肛之声轰然,而讲到曹操一方得胜,大家
就顿脚大骂,为蜀国一方担心不已。那并非朱子学派的“劝善惩恶”思想的影响,
而是在庶民的心中浸泡发酵的“小说”所感染的经果吧!
金庸: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三国演义》享有崇高之极的地位,没有任何一
部小说比得上,近三百年来,向来称之为“第一才子书”,或“第一奇书”。近代
的文学批评家们从纯文学观点来看,认为《红楼梦》的价值更高,我也觉得是如此。
毛泽东主席认为《红楼梦》有攻击封建意识的革命意义,从阶级立场来说,把《红
楼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至一生以性格粗豪出名、战功赫赫的许世友将军,
也说要研读《红楼梦》。但我相信,许将军读了之后,对于“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那样回荡气的情景一定会老大不耐烦,必定更加欣赏“虎牢关
三
英战吕布”、“周公瑾赤壁鏖兵”那样的场面。 池田:我们在前面的对谈中也曾说及《红楼梦》,它是清代的中国小说的代表
作品,是以一个贵族大家庭的盛衰为背景,描写一个贵族公子及一群女性的小说。
与日本的《源氏物语》属同样的作品。虽然这部小说在日本没有像在中国那样拥有
那么多读者。日本作家杉浦明平曾将《红楼梦》与《源氏物语》进行比较,认为在
描写日常生活的技巧、真实性方面,《红楼梦》稍胜一筹。杉浦明平曾援引过另一
位作家幸田露伴的话,但却有点反其意而行之。他说:“露伴曾批评说,《红楼梦》
老是说吃饭。”露伴似乎很想将此大部头的小说译成日文,他对这部小说该是喜欢
的吧?他这样说有什么含意呢?我则相反,对于小说中常常说到吃饭的事,我是十
分喜欢的。“(笑)但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可另当别论,《三国演义》超越了
时代,吸引许许多多的人则是不争的事实。
金庸:对。《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文学价值。虽然,就文
学而论,它的人物塑造功夫也确是第一流的,中国后世的小说家从其中吸取了营养。
池田:除了人物描写成功以外,还有什么特点?
金庸:它的布局和气氛安排也是高明之极,例如刘备三顾茅庐,一步一步把本
书的主角诸葛亮从喧天的锣鼓声中引出场来;又例如“草船借箭”的写箭,“借东
风”的写风,一步逼一步地扣得极紧。
池田:原来如此,充分发挥戏剧性效果,甚至在微小之处也下功夫。
金庸:这一类手法,在外国小说名著中极少见到。外国小说中的主角,往往一
下子就出了场,或者是闪闪缩缩,面目模糊。《三国演义》的人物面目清楚,忠就
忠得义薄云天,奸就奸得狠毒绝顶,读者一翻开书就见到每一个人物立场分明,爱
憎清楚。
“王道”与“霸道”之争
池田:到底还是苦心孤诣于创作的文豪才可能有如此洞彻的视点也。我的恩师
户田先生也正是运用《三国演义》使我们有机会成长与获得启发。指导者论,人间
观、历史观——它们一个一个都是我们不可取代的青春的财富。特别是在孔明与刘
备所代表的“王道”与曹操的“霸疲乏”相争的对比之中,恩师曾说过:“诸葛亮、
刘玄德是理想主义者”、“《三国演义》中,曹操宛如现实主义者,有一种非要打
败
他们那些理想主义者的悲哀。”他的话语铿锵有力,至今犹在耳边回响。理想主义与现阶段实与现实主义。不踏足现实的理想只是幻想。没有理想的现实是太丑恶
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令民众产生太大牺牲的结果吧。这两种矛盾需要怎样克服呢?
换言之,“正义与力量”兼备,唯有如此才是作为领导人必具的条件吧!
金庸:凡是伟大的作品,总带给读者许多的想像,适如您所指出的,《三国演
义》在现代也同样发挥著作用,给予读者们各种各样思索的精神食粮。
池田: 在刚才谈到的“王道” 与“霸道”问题上,《三国演义》与吉川英治
的小说《三国志》出发点多少有所不同。曹操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中是作为
恶的权力化为物而登场的。在吉川的《三国志》中,则没忘记写出他珍人才、爱慕
英雄的一面。例如说,他对关羽的那种特别爱惜之情的十分执着就是一方面的象征。
除了写出了他的深情厚义,也描写了一个极有魅力的人物。而且,他与其子曹丕、
曹植均为当时有数的诗人。实际上,如果简单地说他们是“谷物、奸人”,却为什
么他们手下能集中那么多优秀的人才?“锄强扶弱”、打抱不平在哪一个国家中都
有吧?因为这一点,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不受欢迎。
金庸:我小时候读《三国演义》,全面站在刘备的蜀汉一方,决不承认蜀汉居
然会比东吴、魏国先亡,为此和我大哥激烈辩论了几个小时。大哥没有办法,只好
搬出他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来,指著书上清清楚楚的几行字,证明蜀汉为邓艾、钟会
所灭,我才悻悻然服输,生气大半天,流了不少眼泪。其实,邓艾、钟会来蜀和姜
维被杀等情节,《三国演义》中也写得很详细的,但自诸葛亮在五丈原归天,以后
的故事我就没有心思看下去了。
池田:特别是决定与魏王决一雌雄而跃马挺进五丈原,以此切切之心境而写以
“臣亮言”开始的《出师表》,令人流泪而读不下去。人们在诸葛亮身上所寄托的
思念,正是祈愿正义必胜的万古不易的人类心理啊!吉川的小说《三国志》事实上
是以“孔明之死”而结束的。那一年正月里,我唱起土井晚翠填词、悼念孔明之死
的歌曲《星落秋风五丈原》,户田先生听了后对我说:“再唱一遍!”“再唱啊再
唱!”他好几次这样说,而且一边听歌一边挥泪不止,那是对忠心耿耿的孔明的心
情与自己的心曲相通的感慨……先生您在写作过的许多部武侠小说中,曾描写过许
多
具有魅力的人物。依照您的创作经验,《三国演义》的人物中,哪一位最吸引您? 放射异彩的人物:赵云、周瑜、陆逊
金庸:《三国演义》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赵云,我一直觉得他远远胜过了关羽、
张飞。他在长坂坡曹军中七进七出,勇不可挡,比之关公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
斩六将难得多,也精采得多。同时赵云人品很高,精细而有智谋。
池田:我注意到在“武功”方面,赵云可说是《三国演义》中所出现的人物中
少见的,长寿而得“大往生”(注:佛家语,谓人之死),像睡眠一样安详地逝世。
一个人什么时候会死,是无人可以知道的。关羽也罢、张飞也罢,都是死于非命,
戏剧性地死去,与赵云之死实大有不同。对于人来说,有所谓“虽死犹生”,关羽
与张飞可谓如此。然而,赵云之死却非豪杰般的壮烈而是平凡之死,这种印象予人
十分强烈。话扯宽了,长寿是其人的人生样相,思想成熟的程度,以至对后世所具
影响的一点,是带有相当的决定性意味的。我们的祖宗曾说过这样的教诲:“与其
名声败坏到一百二十岁而死,不如流芳一日更为重要。”虽能长寿却醉生梦死则没
有任何意义。一生中的每一时每一刻都承受强烈的煎熬,让它完全燃烧而达至长寿,
对于一代伟人的天才创见是怎样达至成熟的过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正如历史的事
例告诉我们,这往往出现于年轻时代。例如,据说释迦牟尼的长寿对佛教的性格产
生很大的影响。历史不容许“如果”这种假设。但“如果”耶稣像释尊那样长寿,
则基督教的性格与现在所流传的样子会很不相同——这是我的联想。
金庸:意味深长的一席话,以单纯之例而言,《三国演义》中,如果天假孔明
以年,历史必大为变样吧!
池田:在日本历史中,丰臣秀吉如果与德川家康一样长寿的话,则其后的历史
肯定会大大不同。说走题了,还是回到我们最喜欢的人物赵云身上,请再说下去。
金庸:我其次喜欢的是马超和吕布。当时我年纪小,只重视战斗力高强的战将,
对于马超的急躁,吕布的愚蠢和负义,这些重大的缺点没有多加重视。这两人在戏
台上扮相英俊漂亮,在我心中也加了分。
池田:所谓“三岁定八十”,那种少年时代的体会,对于后来成为优秀小说家
的您来说,不是起着“幼芽”一样的作用吗?在我而言,因为读《三国演义》时为
青
年时代,就认为吕布是一个确有相当实力却“无脑”的人,容易沉溺于一己欲望,对他留有一种负面的印象,听到金庸先生对他的褒评,我实在有一点点的意外。贵
国人的同乡观念在作品中也会有微妙的反映,是吗?
金庸:形象一经固定就很难改变。《三国》故事的说书人,以及贯串史事与民
间传说而写成小说的罗贯中对蜀汉的偏袒实在是过了分。罗贯中因为是山西太原人
(以前一般认为是我的同乡杭州人,但北大教授周兆新先生近来令人信服的考证他
是太原人),所以特别偏袒他的同乡山西关公。痛贬曹操,那也罢了;(笑)连东
吴人物也一并贬低,在我年纪大了之后,常常感到不服。孙坚、孙策、孙权那些人
是我的浙江同乡富阳人(汉时为富春县,郁达夫的故乡),我甚至想过要写一部以
东吴为主体的《三国演义》,主角自然是周瑜和陆逊、陆抗,次主角是孙策、孙权、
顾雍(此人是大政治家)以及美人大乔、小乔。然而这是和全国民间根深蒂固的传
统思想作对,后果必定不佳,很快就放弃这个意图。
池田:前此的对谈中,曾谈及山本周五郎的《残留的枞树》。这本书描写了日
本德川时代有一个藩族的家族,它描写的规模当然不能与《三国演义》相提并
论。但是,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却将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大坏人的原田甲斐这个武
士的评价来个大翻案,与实际上世人的贬评相反,他将原田写成一个不惜牺牲自己
来保护主君的忠心不贰的人物。您自己可以秉笔直书,把历来对《三国》人物的偏
见反转过来,写出您想像中的人物。金庸:在史实上,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完全是
周瑜的杰作, 诸葛亮并无贡献, 我有时自己空想一番“小乔初嫁了”之时周公瑾
如何“雄姿英发”,如何“曲有误、周郎顾”,如何“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
觉自醉”(东吴大将程普说:“与周瑜做朋友,就像是喝的美酒,不知不觉的
就在他的个性魅力中醉倒了”)。再描写一些江南人物与江南风光,也就怡然自得
了。陆逊文武全才,政治上能忍辱负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流人物,我对他钦佩
之极。在自己脑子里玩玩“东吴主体三国演义”的文字游戏,自逞想像,已足够过
瘾,真的笔之于文,未免辛苦,亦无必要。池田:陆逊确实是一个有魅力的人物。
他虽然设计打败刘备,却没有给人留下那种坏人的印象。比起“士别三日当刮目相
待
”的吴下阿蒙,或者东吴谋士鲁肃来说,他也许更为有名。附带一说,《三国演义》是名言、名句的宝库啊!譬如:“军中无戏言”、“挥泪斩马谡”、“死孔明
吓走生仲达”、“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等,令人浮想连翩。基于这一点,《三国
演义》的故事可谓脍炙人口。
中国古典小说擅长描写人物
金庸:《三国演义》写人物不直接叙述其内心,单凭言语动作,人物精神自出,
这是戏剧的手法。戏剧和电影只表现角色的言语及动作,但内心生活自然而然的显
露出来。这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度以技巧。有些近代中国小说努力去学西洋小说,
着重描写人物的内心思想,不但读来沉闷,人物的性格反而并不明确,这是不学习
中国古典小说技法之故。
池田:这一百年来,不论东方或西方,有论者认为:追求以细致的心理描写为
中心是文学的主流。但是故事性呢?文学家遨游宇宙般的想像力却转向以精雕细刻
无聊、烦闷的日常琐事,这不也意味着不可能产生超越以前的文学创作的作品吗?
歌德曾说:莎士比亚做梦也没有想过自己的剧本会印成文字而留下来,因而将它一
一比较而计算自己写了多少本。也不如说他写的时候脑子中想的只是舞台。他想像
着自己的剧本该是活动的,活生生的东西。如果从舞台上往,通过观众的耳却
不能留在人们的心中,这样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对舞台而言,经常是只有瞬间的
效果,这才是重要的问题。莎士比亚心里所想的是“舞台”,是“行为”,是“活
生生的台词”,与心理分析、心理描写等绝然无缘,他完全没有去考虑那些在书斋
中孤独地读着活字的读者等等。与莎士比亚丰饶和广阔的世界相比,那些善用精致
的心理描写的现代文学就显得可怜,它只偏重于读者、文学青年和知识分子。
《三国演义》在民众心中深深扎根
金庸:《三国》故事成了中国大众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人民从其中接受道德教
育与价值标准。应当像刘备、关羽那样重视对朋友的义气,要爱护人民,决不可像
曹操那样忘恩负义,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奸诈毒辣的事。刘备与关羽的道德模范比
孔子、孟子更加普及、有效而重要。香港的警察以及黑社会人物都要设神坛拜关公,
决不拜孔子,也不拜见耶稣、不拜如来佛。小说人物成为大众宗教式崇拜的对像,
这
是全世界任何文学作品都做不到的。古希腊人崇拜希腊众神,并非因史诗《伊里亚特》而起,《伊里亚特》只不过记载希腊人崇拜众神的事实而已。
池田:日本也有将楠正成和德川家康等放于神社中祭祀的情况,中国人对关羽
的那种毕恭毕敬的信念,是完全超出我们的想像的。作家陈舜臣的回忆中曾述及,
从前只有七八千的中国人居住的神户的街上,只有一座中国的寺庙,那就是祭祀关
羽的关帝庙,对关羽的尊崇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金庸:《三国演义》事实上真正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女真民族
向明朝进攻时,还是关外没有什么文化的精野民族,自然不会阅读《孙子兵法》之
类的艰深书籍。他们的将领带领军队,行军打仗,方法和技术全靠从《三国演义》
中学习。据说,清代第二代君主皇太极使用“反间计”,骗得明朝的崇祯皇帝杀了
大将袁崇焕!
池田:这是您的小说《碧血剑》中引用过的史实吧?
金庸:噢,是的,这计谋就是照抄《三国演义》中周瑜骗得曹操杀了水军督蔡
瑁、张允的计策。袁崇焕如果不死,吴三桂不会把守山海关,清军不可能这么容易
的打进北京。
池田:固若金汤之城非为外敌所能攻破,乃是从城内崩坏的,此为古今通例。
日莲大圣人曾说过:“狮子身中之虫吞噬狮子。”每逢大事,内部的团结比什么都
重要。由此而思,今日我听了您的一席见解之后,才了解金庸先生对周瑜的独特之
见。在《三国演义》中用善于谋略的周瑜作陪衬,突出诸葛亮的深谋远虑,但是,
这两位可以比肩的智将的存在是不可改变的事实。
“关羽崇拜”中象征的“孝”与“义”
金庸:中国各地到处都有关帝庙,洛阳附近的关帝庙规模很大,当年我见到之
后印象很深。其实历史上真正的关羽没有什么特别了不起,个人勇力不过和张飞、
赵云、马超差不多,曹操部下的勇将张辽、徐晃、许褚等等大概和关羽都可打成平
手。吕布当然强过他。说到用兵打仗,关羽肯定不及曹操、诸葛亮、司马懿、周瑜、
吕蒙、陆逊、羊祜、陆抗、赵云、张辽。关羽受后人尊崇,全靠《三国演义》夸张
了他的重义。中国人民间最重视的道德,第一是孝,第二就是义。一部小说把一名
武将捧成了神,不但由于小说的魅力,也由于中国人传统的性格。
池田:确实,强调“孝”与“义”是十分明显的,另外,吉川的《三国志》开场之际曾特地强调刘备乃一名孝子,证明“孝”的道德分量是十分之重的。说到
“义”的话,以刘备、关羽、张飞结拜为金兰兄弟“桃园结义”为始,全书贯穿了
这种“道德”观。中国人的正义、仁义、忠义、恩义、信义、道义、情义、大义等
等,都是并列的,每一种都是带着人伦香气的漂亮名词。由此而考虑,“义”是应
该被理解为人所应该踏步向前的正道,是人与社会之间不可欠缺的一种秩序感觉,
且应以此为基点。以前汤恩比博士在眺望未来的“统一的世界”时,他十分注意有
着二千年以上统治着广阔版图的中国民族的统治经验、统治感觉。他认为以“义”
作为代表性的观念,是中国独特的秩序感觉的背景。当然,不能忘记那种秩序感觉,
一旦有哪一步错了就会有使社会凝固和窒息的危险性的。鲁迅在向“礼教”,亦即
儒家道德战斗时曾指出,秦始皇、曹操等,说到底就是对那种秩序感觉的异端者,
他高度评价他们为划时代的改革者。鲁迅对中国民族的传统精神遗产,可以说是严
厉地审视了礼教的负面。然而,象征着义的道德般的秩序感觉作为规限人间社会的
规范,到底会活在中国每个人心的深处吧!
金庸:《三国演义》的文字中,文言成分较多,我在小学生时代就津津有味的
读了,虽然有许多文句不懂,但故事和人物的吸引力太大,终于跳过不懂的部分,
一路读完。
池田:这就是《三国演义》的魅力啊!只有这才是吸引人们的诱力之所在,亦
即带有故事性。您的亲属对之对怎样看呢?
金庸:我母亲和她的姊妹、姑嫂们则爱读《红楼梦》,大家常常比赛背诵回目
和书中的诗词,赢了的可拿一粒糖。我在旁听着,觉得婆婆妈妈地毫无兴趣,但从
母亲手中接过一粒粒糖果,自然兴趣盎然。
池田:是吗?在日本,对于《源氏物语》中的微妙的心理描写,年轻人也相当
难以明白。我听说在中国,十分喜欢《红楼梦》的人被称为“红迷”,这也说明热
衷于读《红楼梦》的大有人在。令堂想来也该称为“红迷”吧,她嗜读《红楼梦》
的情况,先生一想起来就历历在目吧!
《水浒传》:寄托着民众内心憧憬的名著
池田:在中国和日本的民间,《水许传》与《三国演义》同是最受欢迎的作品。
我
从青年时代起就在户田先生创立的“水浒会”这个培养青年的聚会中受到其熏陶,这当然是取自《水浒传》之名。在东京冰川溪谷的野外研修场等地,我们在恩师带
领下由《水浒传》开始学习世界的著名小说,这些日子实在令人怀念不已。
金庸:我曾在您所写的小说《人间革命》中读到这些细节。
池田:众所周知,《水浒传》全书乃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只有其首领宋江遗事
在史书中有记载。经过数百年的增改渲染,由民间传说的英雄故事演变成现在所见
到的小说模样。从寥寥无几的文字记载衍化成这样气势雄浑的史诗般的小说,无论
作者有多么丰富的想像力,如果没有一代代群众的支持,也是不可能得到如此成功
的。 在权势者的凌辱欺压下, 那种追求“倘有这样的英雄豪杰”、“倘有这样的
除暴安良之处”,正是在这样的梦想之中才产生出《水浒传》——那是真挚地反映
出当时民众的原望的文学作品。如果举例,可把英雄们聚居之地梁山泊看作是人们
的理想之乡,在梁山泊里有农作、屠宰、养蚕等日常生活的各种描写。这意味着,
《水浒传》与权势压迫无缘而追求自由自主的世界,不正表现了大众这种内心憧憬
的世界吗?
金庸:《水许传》基本上是一部反叛的小说,歌颂反抗当权者的英雄人物。
《水浒》版本很多,有一百回的,有七十一回的,一百二十回的,也有一百一十回
与一百一十五回的。 一百二十回本写到《水浒》 英雄投降朝廷而“征四寇”,最
后一一死去,或在战争中阵亡,或被皇帝毒死。
池田:此处有一点是不可忽略的,那就是《水许》的英雄们从来将自身的安全
置之度外。他们在自由自在的另一天地中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没有必要挺身奔赴
厮杀的战场,更何况是那样出生入死地去拯救那个欺压百姓而陷入困境地的朝廷。
然而他们的个性也不允许对民众见死不救。人民有难,英雄们就挺身而出。朝廷利
用了这种情形而招他们向朝廷投降。《水浒》对权势者予以无情的鞭挞,他们利用
英雄们忧国忧民的真情而最后却如卸磨杀驴般将他们予以清除。围绕着权力与“民
众的力量”,这个不断变化的悲剧就这样打上句号了吗?这是我们在读《水浒传》
时,户田先生特地指出的一点,我亦打算以此题目作为我的人生一个经验。
《水浒》的英雄为什么选择“招安”
金庸:毛泽东主席当年狠批宋江的“投降主义”,认为《水浒》是一部坏书。我个人以为,在北宋年间,《水浒》英雄向朝廷投降,恐怕是最自然的结局,除非
众英雄战斗到底,像黑旋风李逵所说的那样,推倒了朝廷上穿黄袍的皇帝,让宋江
哥哥去坐龙廷。但事实上,梁山泊只杀贪官而没有谋反,宋江也没有想做皇帝的野
心。他题的反诗中说,“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也只是要对皇帝和
贪官污吏大杀一阵。
池田:如用毛泽东思想的根源“造反有理”、“不断革命”的观点来看,《水
浒传》的豪杰们受朝廷招安,也许是对既有的秩序和体制的屈服。但是,持续不断
的“造反有理”造成的结果是混乱,是恐怖,是人心的荒废和社会的停滞。“造反
有理”与无政府主义正是表里一体。无政府主义的“黄金定律”正是“自由”吧?
但是,这种“自由”是怪论,是必须予以注意的那种纠缠极端凶暴的邪论。那种以
追求“自由”而引发的运动,就是导致其结果会招致“”、“专制”的“自由
的邪论”。看看近代的历史,无政府主义的狂热风暴,一定被恐怖政治和强权政治
作为手段加以利用。
金庸:“造反有理”,要看造反的对象是谁。对暴虐的奴录主、封建统治者、
外族侵略者、帝国主义者造反,当然是有理的,但革命秩序既已建立,就不能对之
造反了,只能要求改进,使得革命秩序更加巩固稳定。永无止歇的造反,变成无政
府主义,那就无理。《水浒传》的英雄们那时候如能选择就只有两条路一是在梁山
泊做强盗做下去,发展势力,占领整个山东(甚至加上河北南部、江苏北部),建
立一个独立王国;二是接受朝廷招安,投降归顺。宋江、卢俊义、吴用、关胜、秦
明、呼延灼、徐宁、花荣这些大领袖,或为衙门胥吏,或为豪富大绅士,或为书塾
儒生,或原为朝廷统兵将领,他们脱离独立生涯重归朝廷,在心理上是自然不过的
事。至于林冲、李逵、武松、鲁智深、阮氏三雄、刘唐等反抗性较强的英雄,在梁
山泊并非占最重要地位,也只有听从大头领、二头领的将令了。
池田:固守在梁山泊中的各方豪杰,如果只是无法无天的人,无论是好是坏,
我想不外是山贼集团而已。
金庸:《水浒》英雄最后投降朝廷大概是事实,但恐怕不能就此整个否定他们。
《水浒传》的重点是反抗朝廷,向不公道的权威作斗争,基本精神是反抗。似乎不
能
因结局是投降,就此说它是宣扬“投降主义”。也可以说,《水浒传》以众英雄的悲惨下场,提供一个鲜明的反面教材,教导人们:向封建帝王、贪官污吏投降没
有好结果。无论如何必须抗争到底,万万不能投降。“”时毛泽东主席
“批水浒”,相信在当时有其政治作用,主要是批判宋江的投降主义,矛头似乎别
有所指,大概是反对妥协、和稀泥的态度。宋江、吴用等所处的时代与二十世纪时
不同,他们不甘于受官府无理欺压,就杀官造反,并没有长远的目标,如把他们写
成是受无产阶级正确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到底,恐怕是抹杀历史现实的虚妄幻想。
宋江、柴进、李逵、武松等人的思想行为,当然受到各人出身、经历、家世等各种
因素的不同影响,不能用现代的革命纪律、党性去要求他们。《水浒》众英雄向朝
廷投降了,投降的结果十分悲惨。我学《水浒》写《书剑恩仇录》,书中领袖陈家
洛与清朝皇帝妥协,受到欺骗,结果十分悲惨,实际上主题是反对向封建官府投降、
妥协,含有必须反抗到底的意义。但反抗到底有什么出路,在那时候的历史条件下
是找不到的。
池田:对。我们曾论及鲁迅,他在说到“与斗争”时曾严厉地指出:“要
痛打落水狗!”无论是在陆地,还是落入水中,恶狗都是改不了要咬人的习性的,
对之千万不可宽容。对于恶势力,要与之战斗到底,决不可轻言怜悯宽恕。纵然恶
势力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也必须对之彻底追击,决不轻饶。
不以成败论英雄
金庸:我肤浅的看法是,《水浒传》写了宋江等人的投降,也写了投降的结果
是惨被屠戮,所以事实上是强烈的“反投降主义”。如果《水浒传》写梁山泊人英
雄受招安后出将入相,荣华富贵、子孙万代,结局十分美满,那才是投降主义,以
劝诱造反者投降为主题。毛泽东主席批宋江,大概正如他的诗句所说:“宜将剩勇
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强调革命的坚决性,是革命大领袖的应有态度。《红
楼梦》是毛泽东主席所赞扬的小说,《红楼梦》写主角贾宝玉后来和薛宝钗结婚生
子,林黛玉却含冤而死。这本书不是宣扬“父母之命”的旧礼教婚姻,而是在赞扬
自由恋爱、个、反对旧礼教的精神。虽然结局是父母之命的婚姻成功,全书
的精神却是反封建礼教的。
池田:这是封建“家庭”所产生的悲剧,在这个意义上,巴金的《家》也是表达了同一主题的。
金庸:《三国演义》也根据史实而叙述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司马懿灭了蜀吴,
刘备、诸葛亮、关羽在战争中失败而死,但此书却不是赞扬奸诈狡猾的曹操与司马
懿的成功,不是否定为人仁义的刘备、诸葛亮的失败。中国人说“不以成败论英雄”,
用在《三国》与《水浒》这两部书上是很适合的。
池田:我亦作如是观。《星落秋风五丈原》中有句云:“成否谁能论,以一死
尽身诚。”人的伟大与否,是不能以成败来判断的吧!有时“成败”是必须要一千
年、两千年那样长的时间才可以论定的。
金庸:《说岳全传》写岳飞忠勇而被害死,秦桧奸恶却大富大贵而长寿善终。
写的是历史事实,但其主旨是褒忠贬奸,那是十分明显的。
池田:《说岳全传》是讲述南宋忠臣岳飞因秦桧的谗言而获罪被害的故事。确
实,岳飞被陷害而死于非命,而秦桧却苟活着,但是,此后的历史却将秦桧钉在历
史的耻辱柱上。直至今日的中国,我听说秦桧仍是“卖国贼”、“叛徒”的代名词。
《水浒传》有几个版本,相信金圣叹的删改本流传最广。
金庸:清朝的金圣叹,真名叫金人瑞。他做事不守成规,自称圣人孔子见了他
也会摇头叹息,所以笔名“圣叹”。
池田:反叛性的面目由此可见。
金庸:嗯,他删改《水浒传》,将宋江投降、众英雄惨死的情节全都删去,以
卢俊义做一个恶梦梦见众兄弟都被绑上法场、面临处斩的噩运而结束。这个删节本
相当受欢迎。当然,其中删改得不好的地方也很多。
池田:金圣叹的删本,亦即七十一回本传播甚广之后,本来的一百二十回本与
一百回本却渐不流传,一百二十回本与一百回本再度出现在坊间乃是本世纪之初吧?
听说反倒是从日本传回中国去的。
金庸:正统派人士反对梁山泊之聚义造反。有个俞万春写了一部小说《荡寇志》,
叙述朝廷的忠臣勇将把梁山泊灭了,梁山众英雄或杀或擒,无一脱离,也不是写他
们受招安投降,而是反抗到底,被官兵扑灭。表示反抗统治者没有好下场。中国社
会上有一句流传的话:“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水浒传》描写好
勇斗狠之人反抗政府,反抗权威,受到欺压就拔刀而起,杀人造反。可见人们认为
《水浒》有“诲盗”(鼓励年青人犯法造反)的作用。
池田:想起“”时“红卫兵”的放纵,也有可以理解的一面。如果《水浒传》的各人生逢“文革”的话,黑旋风李逵等人也会冲在前头吧。您曾在政
论中指出“”的本质是“”。在某种意味上,青年们的单纯及
热情被“大人们”利用于狡猾的。“大人们”的老奸巨滑决非仅只存在于
小说世界之中的啊!
金庸:《三国演义》中计谋特别多,人人都工于心计,主角诸葛亮与刘备、曹
操尤其特出。老年人本来就善于老谋深算,多读《三国》,恐怕不免更加诡计多端,
善于陷害旁人。这是中国社会中居统治地位之人防止别人反抗的说法,其实《水浒》
激励年轻人敢于斗争,《三国》对忠奸是非之辨十分清楚。
中国独特的秩序感觉
池田:我有一个直觉的印象,总觉得《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是宣扬“王
道”的,否定所谓“霸道”,也反对“奇道”。因为构成人的社会,是需要一种秩
序的,换言之也就是像“黄金定律”一样的秩序感觉。中国主要是以儒家为中心而
传承。上述两本小说与此一传统在根柢上是相通的。在吉川英治的《新水浒传》中,
众豪杰齐集于聚义厅时,宋江曾吟诗表示倘受天子招安,愿以自家性命尽忠事国。
而李逵等听了则大怒,骂道:“呸!没趣!”宋江则好言相劝:不管怎样,宋朝开
拓了由古到今连绵数千年的这一国家的文明,力量委实甚大。然而倘若此大统到此
而绝,则天下大乱,四民悲苦,毕竟也不如今日矣!战乱和天下大乱必然导致老百
姓生灵涂炭,要有达成和平的秩序方能追求文明的生活,如此意识而必须付诸行动。
与世之对决——并不意味着要成为捣乱的无政府主义一样的“乱臣贼子”。宋
江的这一段话,令人感到其中有一种中国独特的秩序感觉,巧妙地象征着宇宙一样
的感觉。一般而言,西洋思想强调革命、变化,有强烈的无秩序倾向;相反,以儒
家为中心的中国的思想,却有着较强的顺从宇宙秩序的倾向。我刚才曾谈及要考虑
到正面与负面,则可以说是必须将维持稳定秩序作为优点来继承。我想这里所积蓄
的中国文明是重要的人类遗产。
金庸:七十一回本最后“天下太平”四个大字作结,相信就是这意思。《水浒》
强调“替天行道”,这个“道”,当是代表正义、人道、和谐、合理与稳定秩序。
《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是很有价值的好书,值得大家好好一读。 《水浒传》的产生及其社会性
池田:《水浒传》流传数百年而历久不衰,其旺盛的生命力在哪些方面表现得
最有代表性?这样受民众欢迎一定有它的原因,您认为《水浒传》的魅力之源是什
么呢?
金庸:我相信,它主要的魅力在于对不公正的欺压奋起反抗,因而令人心大快。
我的朋友孙述宇教授对《水浒》研究很深。他持一种新的见解,认为《水浒》是北
宋年间长江以北金人侵略者占领地区中强人们的“教科书”。各地山寨中的强盗土
匪从《水浒》中学习为人做事之道,对同伴要讲义气,可以杀人抢劫,放火报仇,
甚至可以吃人肉,但不可贪财好色,侵犯女性。他分析得很有道理,但我仍不大信
服。我同意《水浒》起源于金人占领区中的民间传说,由于抵抗侵略者以及腐败官
吏、土豪劣绅的欺压,平民武装起来,暴力反抗之馀,不免打家劫舍,占山为王。
池田:这就是中国的谚语所说的“官逼民反”,“逼上梁山”,原来起源于此。
许多人也是走投无路才上山为“匪”吧!
金庸:这部书对落草为寇的强人有很大的同情心,对于他们的所作所为作了同
情与认可的描写,叙述他们受到不公平的压迫,不得已而被“逼上梁山”。然而书
中滥杀无辜、挖人心肝等等场面,以现代的观点来看,未免过于残暴。强盗匪徒从
中学到讲义气、慷慨互助等美德那是可能的,但我不相信《水浒》的作者撰写此书
目的是作为强人的“教本”。作者汇集民间的传说与愿望,写成《水浒》,相信是
反映了金人占领区中广大人民的心意。
池田:对于那些受官府欺压的平民百姓,只要“土匪”不伤害他们,而能劫富
济贫,他们就会对这些落草为寇的人抱着同情心。但滥杀无辜就是非人道的。手无
寸铁的老百姓所心仪的该是真能除暴安良的豪杰,也就是那些能锄强扶弱的英雄。
金庸:我有两位表弟马幼垣教授、马泰来教授,他们是研究中国小说有名的亲
兄弟学者。哥哥以前任教于美国夏威夷大学,弟弟任教于美国芝加哥大学,两人对
《水浒》都有精到见解。当年由于潜心学问,都未结婚。我曾写信给他们劝告:
《水浒传》中的女人的确大都不堪为妻。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固无论矣,刘高
之妻、卢俊义之妻亦十分不堪。殴打雷横之母的白秀英更令人火冒三千丈。还有陷
害
史进的风尘女子李瑞兰、纠缠安道全的妓女李巧奴,个个品格低劣。女英雄中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自然不敢领教。即令一丈青扈三娘美貌非凡,身格必佳,
但闺房中万一龃龉,此女人力大无穷,吾辈书生即使抱头鼠窜亦不可得,给她提起
放下,难道磕头求饶乎?然两位表弟不可由此气馁。两位精研《水浒》,却可能忽
略了《水浒》中有两位第一流的贤淑美人,施耐庵未加明写。我考一考两位《水浒》
专家,可知此二女是谁?
池田:妙哉!妙哉!您这一段话风趣幽默,令人忍俊不禁。您对《水浒》中的
人物如数家珍,请问《水浒传》中这两位美女是谁?
金庸:第一位,林冲娘子是也。高俅之子高衙内在京城内寻花问柳,不知见过
多少美貌娇娘,欣赏美人之眼光见识,必属极高无疑。但一见林冲娘子,竟然魂飞
天外,千方百计非得之而后可。被矮脚虎王英看中的女子未必当真美貌,高衙内眼
中的美女必貌如天仙了。施耐庵不善描写美人,用此曲笔,间接衬出林冲娘子之美,
相信汴梁城中第一名妓李师师也未必及得上。而且林冲娘子忠贞节烈,德容兼全。
池田:这个故事与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林冲是英雄好
汉,想必为奇伟男子,不像钟楼驼侠那样丑陋不堪。“逼上梁山”说的就是林冲的
故事,也算是一个代表性人物。这个也许是虚构的人物却通过小说《水浒传》成为
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文学作品的力量真是不可低估啊!
金庸:第二位相貌虽未必天香国色,其人之温柔贤淑,当为有宋一代之冠。此
人为谁?花荣之妹,秦明之妻花小妹是也。秦明浑号“霹雳火”,有万夫不当之勇,
个性急躁,火爆异常,挥起狼牙棒,动不动就乱打乱杀。他娶了花小妹之后,闺房
和睦,不闻有任何去何从豁勃争吵。试想与“霹雳火”朝夕相处至少十数年之久,
始终安然寂然,此女之品性修养如何高人一等,可想而知。花荣温雅俊俏,其妹容
貌亦必不俗。得妻如花之妹之后,红袖添香夜读书,洵大乐矣。大学中偶得长假,
偕贤妻参观奥林匹克运动会,为大舅花荣获得射箭金牌鼓掌,岂不美哉!后来马幼
垣教授娶妻生女,颇享天伦之乐,虽非因我劝导之功,但谈到《水浒》不妨引此趣
事。这些是题外之言,表示我们作小说者,在读小说时,往往会去推想作者未写出
来的情况情节。池田:哈哈!我想您这是十足的中国文人的风雅之举,也说明您很
注
意个人、家庭的感情生活。《水浒传》中其实很强调义气的,日语中的“义理人情”也是“水浒之风”吧!
与青年们谈历史人物
金庸:前不久,北京师范大学的一批学生连同香港大学的一些学生来见我,他
们言谈间显得知识丰富,见解开明。我为京港两地大学生的高水准、高质素感到欣
慰。一一请问他们的姓名,他们录下自己的姓名和系科班级。
池田:青年是社会的希望,与他们经常在一起,心会变得年轻。我发觉大作家
们总是很愿意与青年做朋友,正像前面我们谈到的巴金先生,他每当看到青少年们,
总会流露出一种喜悦的眼神。金庸:有一位美少女同学姓栾,她草书的姓名我看不
清楚,便问:“你贵姓?”她说:“小姓栾,这个姓怪一点,好像变字那样的。”
我会意了,说道:“是了,古时候并不怪,栾书的栾,栾布的栾,栾廷玉!”她一
时想不想栾廷玉是谁,神色有点茫然,我说:“《水浒传》中的人物。”旁边一位
男同学接上说:“啊,三打祝家庄,祝家庄的教头。”那个女同学想起了,有点不
屑,撇撇嘴说:“是小人物,品格不好!”这句话说对了。栾廷玉的确品格不好,
武艺也不强,不及曾头市的教头史文恭。鲁迅先生写杂文曾用个笔名叫“栾廷石”,
当含有瞧不起栾廷玉之意。池田:您不仅熟悉《水浒传》中的每一个人物,也从一
个侧面反映对历史的重视。日本有人认为中国肩负太漫长的历史而因循守旧,现代
化特别艰难困苦,但我认为研究历史,有正确的历史观很重要。汤恩比就是二十世
纪一位很重要的学者,他对中国历史有着一种高屋建瓴般的透彻看法。
金庸:是的,历史教育十分重要,我对历史确实深有兴趣。我对那位女同学说:
“历史上有两位姓栾的人物很了不起。譬如,栾布有义气,有骨气,人品极好。”
他们大概一时想不起栾布是谁,我简单解释栾布是西汉初年彭越手下的大将,彭越
和他从前一起做强盗,交情很好。汉高祖诛杀功臣,杀了彭越,把尸首暴露在广场
上,下旨说有谁收尸便要处斩。栾布前去公开收尸,大哭致哀,汉高祖捉了他问罪,
栾布侃侃辩论,说彭越没有大罪,他为了朋友之义而去收尸。汉高祖感动了,没有
定他的罪(也许对杀死彭越内心有愧)。后世对栾布的重义都十分推崇。栾书是春
秋时晋国的大官,曾带领军队打败楚兵,立下大功。可是到了后世,历史上的大人
物
的名气,反而不及小说中小人物的响亮了。 《水浒传》的群众性
池田: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就是《水浒传》的评价问题。《水浒传》被列为中
国四大小说,中国的小说是以章回小说形式在明代流行起来的。有人认为日本的
《源氏物语》作为小说更早出现,但《水浒传》在日本也受到欢迎。
金庸:《水浒传》在中国社会上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仅次于《三国》。在西
方国家,对社会中影响最大的书是《圣经》;在中国,对社会思想影响最大的书是
各种通俗小说,除《三国》、《水浒》之外是《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等。
池田:就是说,小说是民间更容易接受、更受欢迎的文学形式吗?当然指的是
中国式的古典小说。
金庸:由于通俗小说的故事更以戏剧、说书等等其他形式传播,其影响是更加
广大了。说到关公、武松、姜太公、孙悟空,中国人中即使是从来没进过学校的人
也必能侃侃而谈。清末大学者梁启超写过一篇文章《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议论中
国社会中流行小说对群众影响之大。
池田:梁启超似乎对小说有很高的评价。胡适之、鲁迅等对小说研究也很推崇,
胡适对《三国演义》很赞赏,鲁迅则有《中国小说史略》等研究著作。
金庸:奇怪的是,近代与当代的中国学院派文学评论家,反而只推崇高雅人士
才会欣赏的西洋小说,而对大众所欢迎的作品却持一种贬低的态度,似乎读者越多
的书,价值反而越低,与毛泽东主席所提倡“文艺应当为工农兵服务”的主张不很
符合。
池田:原来如此,这也是一个争论了很久而没解决的问题。其实,真正的文学
作品、好小说的评判者不一定是文学评论家吧,有一部作品能传了几百年仍为百姓
所喜爱,本身就证明它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您说对吧?
金庸:我深有同感。上面提到的《荡寇志》是一部文笔很好的小说,其写女英
雄陈丽卿、女诸葛刘慧娘,描述之佳,尤在《水浒》之上,只可惜该书旨在剿灭梁
山泊,把梁山好汉一一置于死地,令人看得怒气冲天(只有作弄和杀死高衙内两段
使读者人心大快),以致其书不彰,流传不广,中国读者极少喜欢。可见人民大众
的同情和拥戴,始终给予梁山英雄。
《水浒传》与日本渊源甚深
池田:适如前面所谈到的,《水浒传》与日本甚有渊源,其中所宣扬的“义”
到
底是“忠义”还是“侠义”呢?我认为这二者还是有区别的,“忠义”就包含着对朝廷的“尽忠”,而“义”字却强调朋友之间的友情等。
金庸:据孙述宇教授在《〈水浒传〉的来历、艺术与心态》这本精采著作中的
分析,《水浒传》故事的起源与抗金名将岳飞有很大关系,本来反抗外艇的意义还
大于杀官造反,原来书名叫做《忠义水浒传》。在宋金战争中,“忠义”两字特指
沦陷区中抗金的民间武装,宋江做了梁山泊大领袖后,将原来的“聚义厅”改名为
“忠义堂”,就含有反抗金人侵略的用意。在中国的古典小说《说岳全传》、《杨
家将》及《水浒传》中,含有最强烈的反抗外族侵略的意义。但明末有反对流寇的
流行观念,清朝又禁止提到反抗异族入侵,经过数百年的磨洗,《水浒传》中原来
反抗异族的文字就渐渐被清除了。
池田:如此说来,还有一个民族主义的问题,这也包含着一个矛盾的问题。中
国人有句话说:“忠孝不能两全”,是否“忠”、“义”也不能两全呢?当民族矛
盾上升之后,以国为重就是忠义,对于《水浒》的英雄们来说,也是一种艰难的选
择吧!但《三国演义》、《水浒传》对日本的影响也是很深的。
金庸:是的,据说《三国演义》在日本元禄二年(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即以《通俗三国志》之名在日本出版,全套五十一册,出版后即迅速流传。日本早
稻田大学出版的《物语史大系》中,说该书描写曹、刘、孙征战争雄的区域,
比日本全国的国土还大了好几倍。书中豪杰并起,猛士如云。其中的权谋术数,令
读者感到奇想天来,心惊胆寒。同时书中又多夸张,笔墨纵横,融贯缜密,战况之
“壮阔雄大”,令读者“血涌肉跃,拍案三叹”。《水浒传》之传入日本,时代较
后,好像对日本文化界影响也很大。池田:日中两国的文化交流远自隋唐,绵延上
千年而不绝如缕,当时的明代小说有许多由海船带进了长崎等地,形成“崎阳之学”。
日本有一本《舶来书目》记载了当时许多中国小说流入日本,足见明清小说对日本
文学有很大的影响。金庸:我读过中国学者王晓平的《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
里面曾提到:以著作《雨月物语》著名的上田秋盛,曾在文章中引述李贽《忠义水
浒传》序言中的理论,强调小说“不愤则不作”的原则,“大和唐土人心无异者也”。
说日中两国并无分别。江户年间最流行的侠义小说《南总里见八犬传》的作者曲亭
马琴,就受到《水浒传》很大的启发。日本近代小说家、评论家幸田露伴有文说:……彼百八人,此八士,彼迸出百八妖星,此迸出八美玉……彼有真人,此有行者;
彼有入云龙,此有寂寞道人;彼有打虎,此有搏牛;彼有鸳鸯楼,此有对牛楼;彼
有王庆,此有素藤。明治维新期间,日本人北村三郎写了一本《世界百杰传》,评
述古今一百位英雄豪杰,《水浒》的作者施耐庵也算在内,与释迦牟尼、孔子、华
盛顿、拿破化等人并列。许多中国人见到后都不胜骇异,因为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中,小说作者并不如何受人重视。
池田:这是很好的资料,我们倒没有想到《水浒传》原乡的中国人会感到骇异。
但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水浒传》深受日本人之喜爱。先是直接训读原文的中国语
小说,然后是根据故事用日文改写,直到现代,仍有学者以现代日语将汉文翻译,
如著名汉学家吉川幸次郎、清水茂就将《水浒》译成现代日语。
金庸:日本近代文豪吉川英治也有改写《三国》与《水浒》两部小说的作品,
由于他文笔的精采,日本读书界对这两部小说的兴趣至今不衰。我阅读先生关于吉
川先生的对谈录,知道先生与吉川先生有深厚渊源,希望得到指教。
池田:对,下一次我们可以围绕吉川英治来谈吧。
作者:金庸、池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