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谷小考
‘夏侯惇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议,延曰:“闻夏侯mao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风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咸阳可定也。”’
《三国志 魏延传》是这样说的: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与潼关(陕西省潼关县境·位置当黄河之曲,据崤函之固,扼秦、晋、豫三省要冲,自古以来向为兵家所必争,是一战略要冲),如韩信故事(指暗渡陈仓)亮制而不许,延长谓亮怯,叹恨才用之不尽。’
而诸葛亮之所以不许,原因在裴注中也有载,他认为‘亮以为此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陇山以西,陇山约在今位于今甘肃省泾川县,春秋战国为秦地;秦置陇西、北地二郡;唐属陇右、关内、山南诸道;宋属秦凤路、永兴军路和西夏,为今甘肃省,故甘肃省别称陇西、陇右,简称陇,诸葛亮此泛指为长安、咸阳等地),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此计。’
子午谷到底在那里?
中国地图上,位于陕西省长安县南秦岭山中,便有一个子午,子午谷、子午道,都是指这个地方。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对此地有这样的注解:‘子午:褒中县,属汉中郡,为王莽所通。’柏杨版通鉴的说法是这样的:‘子午谷长三百三十公里,北起陕西省长安县西南,南至石泉县;北方出口称子口,南方出口称午口;悬崖绝壁,栈道无数,极为险要。’
子午谷的险要,很大的原因在于秦岭,我们知道,秦岭又称为南山、秦山、终南山,山势西高东低,海拔位于2000米位以上,最高峰是太白山,海拔高达3767米,为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同时也是我国地理上的天然界线。东方朔亦称其“天下之阻也”,而子午谷位于其中,其山势之险峻,途径之恶劣可想而之了。
让我们看看别的记载,以使子午谷的原貌更加显明:
《汉书 王莽传》:‘平帝元始五年(西元五年),秋,王莽以皇后有子孙瑞,通子午道,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
《三秦记》:‘长安正南山名秦领,谷名子午。’
《玉海》:‘南山大谷凡六,子午居其一。’
《长安志》:‘子午谷长六百六十里,北口曰子,南口曰午。’
由《汉书 王莽传》我们可以知道,子午道通于西元五年,但王莽为何因“子孙瑞
”而通子午道,却没有说明,其中缘由,只能靠自己想像了。 再从一些史闻中来看看:
(1)唐高祖武德元年,玄奘与兄行达长安,住庄严寺,又非本望,乃启兄曰:“此无法事,不可虚度,愿游蜀受业。”兄从之。于是经子午谷入汉川,逢空、景二师,停月余。据载,
玄奘二人是以步行方式前进,一天最多不过行四五十里,之所以“停月余”,甚至二、三年后才到成都,个人看法是,除了“逢空、景二师”之外,子午谷之难行也是其由。
(2)唐朝的杨贵妃爱吃新鲜荔枝,而其来源,便是从蜀南涪州取道子午谷飞马运来,据说不三日便可到达长安·因此,当时这条路也称为荔枝路。
(3)桓温伐秦,亦是由子午谷而出。
从种种资料来看,子午谷的险恶难行、行军之不易,是无可置疑,这也是诸葛亮称之“悬危”所在,以他谨慎、治实的风格,实在很难要求他接受这样创新、突破、近似于十有九失的战略,所以他否定魏延的提案,其来有自,很难再要求他什么,若以此苛求于他,便不近于人情了,何况,这种战略以诸葛亮的眼光看来,毋宁是不成熟、幼稚的。
那么,子午谷在当时看来,是不是就不为人所知?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张鲁传》‘关西民从子午谷奔之者数万众。’;《曹真传》‘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陈群传》‘真复表从子午道·’;《钟会传》:‘魏兴太守刘钦趣子午谷,诸军数道平行。’;《后主传》、《华歆传》与曹真、陈群传亦同,不同的是,《后主传》点明由子午谷南下的是张合。
子午谷的深峻、危险、难行,诸葛亮知道、魏延知道、曹真、司马懿、陈群、张合、钟会也都知道,他们之中之所以有不顾反对、坚持从此谷出兵者,用意不外乎是“出其不意”、“行军较快捷,途中少阻碍。”(此指双方兵力部属不易,故阻碍少于其它路线,而之所以较快,便出于少阻。)但是,即便是由此出的魏军(230年的魏攻蜀),对于蜀国,仍占不到任何便宜,诸葛亮听闻魏出兵,早于成固、赤阪,严阵已待,曹真计划“出其不易”、“途少阻碍”的子午谷战略,完全失效。这代表着什么?我们可以发现,子午谷战术所仗恃的优势,并不是那么绝对,这不过是一条为当时所熟悉的战术而以,从《张鲁传》我们也可以看到,韩遂马超之乱时,便有数万民众从此道避难而去,数万不是一个小数字,各国的情报网没有理由不知道,所以,从上述资料便可以推测,不管是魏或蜀,虽然在史料上都没有特别着明此地部署的兵力状况,但他们也绝不
会忽略、漠然、视而不见,是可以肯定的。 那么,以诸葛亮的战略眼光、军事才能,洞悉魏延这种不成熟的战略,进而否定,于是,他的反对,便变的顺理成章、理所当然了。
《汉书 颜师古注曰》:子,北方也;午南方也,言南北道相当,故谓之子午耳;今京城直南山有谷通梁、汉,名子午谷,又宜州西界,庆州东界,有山名子午岭,计南北直相当,北则北山是子、南山者是午,共为子午道。
《资治通鉴 仲冯曰》:史文自以杜陵径汉中为子午道耳,师书非史意也。
作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