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家族文化,共圆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杨宗佑是山东中华家谱学学会的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在他看来,家谱的背后是家文化。有一次,他到所在的居委会里做演讲,主题是关于爱国和圆梦。他说,回答爱国的问题,首先要从人生和爱家讲起。杨宗佑介绍,人生有三问,“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答案各尽不同。“但若给出一个普遍的、共性的、统一的标准答案,则非家和家谱莫属。”杨宗佑说。
依照杨宗佑的理解,人人可在血缘牵连的伦理关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在家谱中发现自己在家族的位置,“我是父之子、子之父、祖之孙、孙之祖、兄之弟、弟之兄、妻之夫、夫之妻……”在杨宗佑看来,人生的源头是从父母所组成的家中来,人生的归宿也并非到墓地中去,而是将生命史终结于家谱,刻印上姓名、生卒之外,还有一生的事迹和承传。
杨宗佑在解释家是什么的问题时,则讲了一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2010年秋天,杨宗佑把三岁半的孙女从幼儿园中接回来,让她在院里的小花园玩,结果小孙女哭闹着要回家。杨宗佑不理解:“这不是回家了吗?”小孙女大声说:“不,妈妈才是家!”
杨宗佑说,在编写《中华家谱学》这本书时,虽然整理了家谱、家谱学的概念定义,但并没有真正解释家的内涵。小孙女对家的质朴理解,让杨宗佑茅塞顿开,“家是由配偶及直系血亲所构成,具有抚养和赡养义务的人的群体。”
每个家族最初都是由这样的小家四散开来,延续下去,国家同样如此。在那次演讲中,杨宗佑在提到家与国的关系时,引用了孙中山和孟子的两段话。前者说:“四万万同胞,皆黄帝之子孙,其始均无所谓氏族者。自人民繁衍,而姓氏生;姓氏生,而家族之重见,由是家族以起。然此家族亦甚好,合无数支架,而即成为国家。”后者则讲:“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随着后来历史学科的发展,华夏民族的起源和国家体系的研究都有了更深远的成果,这两句话的一些细节或许已不经推敲,但逻辑大致如此,中国人传统的家国观念无外乎小家和大国的依存共生。国史有系统的编纂体系,家史却写在每个家族的家谱、族谱上。
杨宗佑在《中华家谱学》中提到,“家谱、族谱,是一个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和迁徙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内容。”依照他的理解,千家万姓横向关联便是社会,纵向相接则是整个中华民族史。
经历了“”时期的断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找、继续承载着家族历史的家谱,尤其是一些老人,寻根的愿望尤其强烈。在当下家庭单位小型化、人口迁徙喷涌不绝等社会背景下,重新整理家谱并非易事。
杨宗佑说,他小时候见过自己的家谱,因为识字,当时他还被派去统计谁家生了孩子,然后记上他们的名字。五六十年后,他重新整理了家谱,并跳出本家的范围,编写《中华民族历史大系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