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泛黄的老族谱,记录着于家堡的变迁
一本泛黄的老族谱,记录着于家堡的变迁,家住于家堡新城家园的于永礼老人日前给本报打来热线电话,称她手中保留着一本于氏家谱
家住于家堡新城家园的于永礼老人日前给本报打来热线电话,称她手中保留着一本于氏家谱。据于永礼老人称,于家堡就是因为于氏家族首先定居而得名。昨日,记者和滨海文化搜集人李学韩一道,聆听了老人族谱的故事,探寻了于家堡从明永乐时期的渔民村落、到清代军事要地、再到如今金融中心的演变历程。昨天上午,记者和李学韩在于家堡还迁房新城家园小区见到了于永礼老人。由于经历的年代久远,厚厚的家谱扉页已经发黄,记录着从明初来塘沽地域先祖到十五辈各代的名字。记者看到,家谱的首页是先祖于英、于潮的名字。李学韩告诉记者,根据他查找史料考证,最早在于家堡定居的正式于英、于潮两兄弟。“明初,两兄弟从山东省文登县大水泊逃荒来到这。
由于这里临海打渔方便,就在此定居。”于家堡因此成了塘沽最早的居民点之一。此后于氏人口不断增多,成了这里的大户,于家堡因此得名。此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于家堡也成了外国人登陆、易货的重要地点。20世纪初,于家堡已经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通商口岸,很多居民因为工作远迁至世界各地,于家堡因为港台眷属和侨属多,成了塘沽地区的“侨乡”。今年6月份,还有位美籍华人找到于永礼,称自己是于家堡于氏家族的后代。如今,于家堡已经成了全球瞩目的金融区,60余栋超过百米高大厦正在加速建设,汇集各类金融资本已突破千亿元。
作为国际金融区域,中心商务区正在成为集产品研发、商业配套、资本汇集、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金融商务中心,在远期规划中这里还将突出滨水、人文、生态的特点。历经百年的于家堡正在以新的容光焕发光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汪氏族谱详细记录着汪氏家族的变迁
汪氏起源:鲁成公次子名汪,“封颖川侯,生而有文在手,曰汪,故名”。被视为汪氏始祖。汪氏第31代的文和南渡之后,定居于“歙州遂安”汪氏第36代的道献移居于“徽州府歙邑”其后第41代的叔举又移居“绩溪邑登源”汪氏第44世孙汪华值隋末因保障乡里有功,于唐初被封为越国公,管辖歙、宣、杭、睦、婺、饶六州,食邑三干户,汪华即为新安汪氏始祖。关于徽州汪氏家族本来就居于江南的推测还是可信的。本文对汪氏的考察自汪华始。汪氏家族现存的族谱有二类。其一是统宗谱,这从传说中的始祖开始:依序对主要是由移居而形成的汪氏家族的各个支系作整体的记述。编纂于乾隆年间的《汪氏通宗世谱》是现存于中国、日本的这类族谱中最晚近的一部。其二是分支族谱,以移居于某地的一个汪姓家族新支系列的形成为线索,并追溯其远祖。这类族谱为我们考察分支迁徙的原因、定居后的事迹和活动提供了较详尽的资料。这类族谱直到民国时期仍在不断问世。以下,根据这两类...
· 一本本泛黄的家谱,记载着同宗公祖的血亲
一本本泛黄的家谱,记载着同宗公祖的血亲世系与人物事迹,更承载着后人们寻根究源、找祖认宗的“归属情结”。在萧山,从收藏家谱的个人爱好,到掀起的修谱热,再到对家谱的系统研究,有关家谱的林林总总,正串起了一部鲜活的民俗文化。更多资料:百姓通谱古玩老板珍藏家谱一个个遒劲有力的繁体毛笔字,一片片发黄的残破书页,在萧山西河路上的一家古玩店里,老板申屠勇剑向记者展示他收藏多年的古谱。其中一部“萧山金氏宗谱”是申屠先生最钟爱的:“这部家谱撰稿于乾隆甲申年间,是目前萧山存在比较早的家谱之一,谱里的内容全部是用手写而成,当中还有数十幅彩绘的人物画。”申屠先生告诉记者,自己一直很喜欢古董,收藏家谱也是出于自身爱好。目前共收藏了40多个姓氏的70多部家谱,可以说是萧山收藏家谱的第一人。修续家谱悄然成风与申屠先生收藏家谱的个人行为相比,现在萧山境内掀起的修谱热则悄然成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萧山至少有8个姓氏正在修谱...
· 记录着300多年的家族史,族人希望能重修族谱!
"我喜欢翻看族谱,从族谱上看,我是十七世祖,中间的字是泽,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根。"焦泽清老人说。在族谱中,记者看到,每次重修族谱序,都有详细的记载,其中,上面记录着,清朝乾隆以前,焦姓举人列的家谱,但没有记录具体时间。之后,乾隆四十年乙未冬日,十一世孙良桂谨试。过了29年,修族谱序嘉庆九年甲子仲冬,十二世孙珒敬谨试。相隔40年,重修族谱序,道光二十五年十三世孙元铸谨试。民国二十一年,十六世孙庸宗谨试,当时是公元1932年,至今已有85年,没有再重修家谱。族谱中了解到祖先身份采访中,记者看到,焦泽清老人对家族谱特别重视,每当对哪个朝代不了解时,就会翻阅字典后面的历代纪元表,研究一下。"父亲去世时,我才14岁,不知道我父亲的兄弟都是做什么的,直到看到族谱,才知道,原来我二爹(当时的称呼)、三爹、四爹,当时在那个年代职位那么高。"焦泽清老人说。焦泽清老人的...
· 一本本泛黄的族谱,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大智慧
陈旧发黄、装订简单、包装粗放、深藏不露,这是私人家谱留给大多数人的印象。但在济源市却不尽然。当地不少家族将精心整理的家谱,经过正规厂家印刷制作、精心包装后捐给市图书馆收藏,任何读者都可以免费查阅。记者在济源市图书馆见到了这些堪称“高大上”的私人家谱。爱好研究姓氏文化的济源市民石照升走进该市图书馆,一页页认真翻阅《济源石氏族谱》。“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他说:“通过家谱,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所以说,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图书馆作为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一个重要阵地,历来就重视家谱的收藏和整理,并且我们还出台了《地方文献征集办法》。”济源市图书馆馆长胡国平介绍,在相关政策鼓励下,不少姓氏家...
· 翻开一本本泛黄的族谱,原来我们都是有“背景”的人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可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等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