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景颇族的腌茶
德昂族,是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根据2000年云南省人口普查统计,现有1.78万人,主要居住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其他在保山地区的保山县,临沧地区的镇康、耿马、双江、永德等县有分布,是个居住比较分散的民族。在友好邻邦缅甸境内有较多德楞(德昂)人居住,是个跨境而居的民族。德昂是本民族自称。“昂”在本民族语言里含义是“山崖”或“崖洞”;“德”为尊称的附加语,自称“德昂”也许包含着对其祖先居住崖洞的历史纪念,也许称自己是从崖洞里出来的民族。德昂族源于古代的“百濮”族群,是濮人后裔的一部分,秦汉时称濮人。汉唐历史记载中的“闽濮”、“扑子蛮”,元明的“蒲人”、“蒲蛮”,均分布在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其与缅甸交界地区。明末清初,德昂族从“蒲人”中分化出来成为单一民族,德昂族自称“德昂”、“尼昂”或“纳昂”。清朝史书中记作“崩龙”。隋唐时在滇西南的主要政治力量是茫人部落,南诏强盛时征服了他们,自唐末五代,南诏国势力衰落,茫人部落的“金齿”支系崛起,建立起自己的区域统治,元代史书称他们为“金齿国”。元明时期,金齿屡遭战争与民族压迫之苦,而急剧衰落了,但从傣族的一些语言中还能看到德昂族为金齿后裔的一部分的历史线索。明以后,德昂族成为傣族土司的属民。根据本民族意愿,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称为“德昂族”。德昂族支系很多,在云南主要分为汝买、布雷和梁三个支系,由于方言和服饰的差异,又分别称“红德昂”、“花德昂”、“黑德昂”等。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在对外交往中多使用傣语、汉语和景颇语。
云南德宏州的德昂族,至今仍保留着以茶当菜的原始方式。腌茶一般在雨季,鲜叶采下后立即放入灰泥缸内,压满为止,然后用很重的盖子压紧。数月后将茶取出,与其它香料相拌后食用。也有用陶缸腌茶的,将采回的鲜嫩茶叶洗净,加上辣椒,盐巴拌和后,故入陶缸内压紧盖严,存放几个月后,即成为“腌茶”,取出当菜食用。也有用作零食嚼用。
景颇族,根据2000年云南人口普查统计,云南境内有13.02万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约占景颇族总数的98%,以陇川、盈江、潞西、瑞丽等5个县市最为集中;此外,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岗房、古浪,临沧地区的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以及思茅地区的澜沧县等地也有少数散居的景颇族。景颇族中的“景颇”一词本意为“人”,是本民族的自称。景颇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很可能是起源于康藏高原,与我国古代西北甘、青高原的氐羌部落有着密切的景颇族中的“景颇”一词本意为“人”,是本民族的自称。景颇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很可能是起源于康藏高原,与我国古代西北甘、青高原的氐羌部落有着密切的关系,景颇族创世纪里所说的景颇族的发源地木省腊崩,与古代氐羌部落活动的地区相一致。传说景颇族的祖先在甘、青高原的木省腊崩居住了较长的时间,大概在宁贯瓦时代开始南迁,迁到卡库(江心坡)以北的东南、川西北及滇北交界处,即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上游地区。在历史的迁徙过程中,景颇族分成了东、西两大支。其中西支――景颇支,大概是从德钦一带西渡澜沧江和怒江,然后南下西走,向四周扩散。东支――主要是浪速支,曾活动到金沙江一带,尔后便沿着澜沧江东岸南下,来到云龙县以北的地区。后来从浪速支分出勒期(茶山)支,分住小江流域。再后来又从勒期支中分出载瓦支,载瓦支继续南迁,来到恩梅开江以东地区。秦汉时期的西南夷地区,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称为南中地区,据民间传说孟获就是景颇族浪速人的酋长。唐代,景颇族的先民被称为“寻传蛮”。元明时代,史籍上景颇族又被称为“峨昌”、“莪昌”、“蛾昌”等,指的都是景颇族。按照本民族的意愿,1953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成立时正式定名为景颇族,包括景颇、载瓦、勒期、浪速、布拉5个支系。景颇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族在历史上没有文字,近现代以后创立了景颇文和载瓦文。
居住在德宏州的景颇族还保留着食用“竹筒腌茶”的习惯,这也是一种最为古老的食茶方式。将鲜叶用锅煮或蒸,使茶叶变软后再放在竹帘上搓揉,然后装入大竹筒里,并用木棒舂紧,筒口用竹叶堵塞,将竹筒倒置,滤出筒内茶叶水份,两天后用灰泥封住筒口,经二三十天后,筒内茶叶发黄,剖开竹筒,取出茶叶晾干后装入罐中,加香油慢腌,可以直接当菜食用,也可以加蒜或其它配料炒食。
而居住在孔雀之乡德宏州三台山竹林中的景颇族,喜欢饮用“鲜竹筒茶”。做法是先将山泉水装入一根碗口粗鲜竹筒内放在火塘的三脚架上烧开,再将茶投入竹筒内煮后饮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