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姜家大院:“边茶”巨子的兴衰沉浮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23
转发:0
评论:0
姜家大院:“边茶”巨子的兴衰沉浮,年纪稍大的藏族人都会记得"仁真杜吉"这个砖茶品牌,由四川雅安荥经县姜氏家族生

  年纪稍大的藏族人都会记得"仁真杜吉"这个砖茶品牌,由四川雅安荥经县姜氏家族生产的这个品牌在很长时期内曾是高僧贵族乃至、班禅的主要饮品。姜氏家族因茶而兴,也因茶而衰。记者近日走进位于荥经县的姜家大院,叩问一个"边茶"界巨子的兴衰荣辱史 。

   曾经富甲一方的商界巨子我们见到的是姜家后人--76岁的姜琳,老人身体很好,落座后就兴奋地向我们讲起了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姜家制茶史。 姜家自清朝嘉庆年间开始生产"边茶",即内地专门销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边销茶,藏区也叫砖茶。紧邻雅安的青藏高原不产茶,可是那里的藏民由于饮食多含高热量、缺乏维生素等原因,在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茶,藏民们所需要的茶叶主要来自雅安等临近的产茶地。 由于姜家的制茶工艺独特,其品牌很快在众多边茶品牌中脱颖而出,他们生产的一些极品砖茶受到高僧贵族的喜爱,三大寺甚至年年购买姜家的砖茶。到了光绪年间,姜家的边茶年产值已达数十万银两,堪称当时的商界巨子。 姜琳告诉记者,姜家生意最鼎盛的时候,全家共有500多口人,当时家里实行的是"共产主义"生活,所有人都可以各取所需,由于家里太有钱,老人们也不希望小孩去读书,愿意抽烟的人有鸦片抽,不愿意抽烟的人就去打牌,生活很是"潇洒"。 在当时我们县城的街道上,无论是大摊小摊或各种商号,只要是做买卖的都有我们姜家的帐簿,凡是我们姜家人,无论到哪里买东西都可以挂帐,所有帐单每月底在我家统一结清。"老人说。 当时姜家请了一个姓夏的算盘先生来管帐,夏先生很是厉害,所有的帐单在5天内就能全部结清。据说夏先生可以双耳同时听不同的两人报帐,而同时双手拨弄算盘算各自的帐,也不会出一点错。 记者问姜大爷,当时让这么个聪明的算盘先生来管帐就不怕他贪污吗,姜大爷只是笑了笑说:"他当时也挣了大钱了。"

   班禅曾借钱扶持姜家 姜家生意初期也曾遇到过经营不善、面临倒闭的时候,当时,姜琳的祖父和另一个会说藏语的叔祖父决定到去找庙里的交涉该怎么办。当时两兄弟租了一匹马驮行李,就开始了从雅安翻越二郎山再经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康定等地,徒步前往的行程。 兄弟俩在当时的旅途中生活十分落魄。由于生意佘了本,两人身上没带什么钱,不敢在路上吃饭和住宿,就随身带了许多做好的玉米馍馍充饥,晚上大多是在旅店或居民住家的屋檐下睡觉。 到了,兄弟俩有机会见到了班禅大师,提出先向寺庙借点钱度过难关,以保证姜家的"仁真杜吉"砖茶能按时供到寺庙中供高僧饮用,由于班禅大师当时也非常喜欢喝"仁真杜吉"牌茶叶,且被兄弟俩不远千里而来的诚意所打动,就同意了他们的要求,并亲自赠送了他使用的一个鼻烟壶给他们兄弟俩。 由于班禅大师借给他们的不是现钱,而是麝香、黄金和鹿茸等珍贵物材,所以兄弟二人就先到了当时川藏茶马古道上繁华的交易中心--康定县,将这些物品卖给了在当地做生意的陕商,换来了现钱。

  几年间,随着姜家生意的逐渐红火起来,欠帐很快就还清。

   最后的一批"仁真杜吉"入藏   姜家的衰落始于"康藏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1939年(民国28年),西康省政府成立后,主席刘文辉面对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首先想到的就是操纵边茶贸易,他成立了西康最大的"康藏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并要求所有茶商一律统一到康藏茶叶公司旗下,不允许私自卖茶入藏。 姜家产业不愿加入"康藏茶叶公司",却又无法贩运茶叶入藏,于是开始投资其他生意。据姜琳介绍,当时他们把钱投资到了一个做绸缎生意的远房亲戚处,那个亲戚凭借姜家的巨额投资,赚了大钱,在香港、上海、成都都开了自己的铺面。然而,这个亲戚忘恩负义,赚了钱后只将借来的本钱还给了姜家,其余的全部占为私有。上了一次当之后的姜家也投资过其他生意,但由于终归不是做自己的本行,其他生意投资都告亏本,直到1945年,姜家的产业终于被彻底拖垮。 姜家被迫停止运茶进藏,的高僧喝不到"仁真杜吉"很着急,为此寺庙还专门派人来到荥经,找到姜家询问原因。据姜琳讲,这是以前从来没遇到的事,可见当时姜家砖茶在"上层社会"的影响力。由于从雅安经康定再进入的道路被刘文辉所把持,寺庙的人选择了一条前所未闻的道路力图将"仁真杜吉"运入,大体是:背夫将茶从荥经背到雅安,坐竹筏到乐山,乘轮船到武汉后,通过火车转运到广州,经远洋轮船到印度,最后从印度进入。这次运输虽然成功了,但由于运输成本实在太高,的寺庙在运过这一次以后就再也没有找过姜家。"仁真杜吉"从此在消失。 据姜琳回忆,这批费尽周折运送到的最后的"仁真杜吉"共2000包左右,每包20斤,净重18斤。

   如今破落的姜家大院 姜家大院如今仍保存完好,且有后人居住,这是我们此行听到的一个好消息。于是我们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这里--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民主路187号。 推开位于窄窄巷子里的这扇木门,一个看上去已经十分颓旧的大院呈现在我们的面前,院子分前院和后院,据说,当年姜家在前院生产茶叶,在后院居住。整个大院除去堂屋和走廊,大约有34个屋子可供人居住,从这样的建筑规模以及大幅还残留着些许金箔粉的雕着中国古典故事场景的门窗看来,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这个经历了几百年历史的老屋曾经的辉煌。这种保存完好的古典民居据说在荥经已是十分少有了。 自从1945年姜家的产业完全破落后,姜家人的生活开始变得十分凄惨,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大家族竟曾活活饿死了3房人。到解放初期,姜家老小由于已经沦为"城市贫民",于是姜家院子在风雨飘摇中得以完好保存下来。 大院的主人现在是姜琳和他71岁的夫人。老两口现在居住在后院的一间屋内,其余的房屋都出租给了别人,整个院子如今共住有30多人。 姜琳退休前是荥经县税务局的国家干部,现在每月退休金1000多元,他的夫人没有参加过工作,家里全靠姜琳老伯一人支撑。老两口有一儿一女,也都有50岁左右,他们在县城都安了家。 5年前,姜老伯的夫人得了糖尿病,姜老伯一直认为是误诊,因为夫人虽然一直在治病,但却始终没见好转,反而日趋严重,现在整日卧床不起,姜老伯心疼不已。 5年间,姜老伯已花费了7万余元为老伴治病,老伯说他的积蓄就快花完了,但他仍然要继续为老伴治病。

  院子里人来人往,很是热闹,租房客中有人在院子里洗衣服、有人在屋檐下绣鞋垫、有小孩拿着玩具枪窜来窜去,姜老伯也坐在堂屋前与我们这些访客不停地合着影。那天太阳很大,照得院子里金光闪闪,古老的姜家大院似乎又恢复了些许往日的繁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申家兴衰的启示从申家大院看茶马古道的长治元素
熙熙攘攘的茶马古道上,有多少晋商,有多少潞商,为了白花花的银子疲于奔命。又有申家几个东家或者掌柜,走出大山,试图找到山西长治的出海口。走出大山的潞商说起茶马古道,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西南地区,大队的马帮驮运着普洱之类的茶叶,走进大漠深处。其实在晋东南,也有一个茶马古道。从长治到武乡县的土门镇,再到祁县子洪口的驿站金锁关,途经雁门关出境,潞商把长治的丝绸、潞铁、粮食,以及从武夷山贩来的茶叶卖到集宁,卖到呼市,甚至更远的恰克图,换来那边牧民的毛呢、毛毯、天鹅绒、银器,以及马、牛、羊。因此,长治有了马的马厂,以及马惊后的捉马、暴马等村名。潞商走出大山,具有代表性的是长治郊区的申家。提起山西的大院,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大院等晋中商人遗留下来的民居建筑。而长治的申家大院却鲜为人知。明代沈思孝在《晋录》中指出:“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申家二十四院则让人看到“...
· 陕北米脂县姜家大院姜氏庄园
姜氏庄园(姜家大院,位于米脂县城东15公里米佳公路沿线的桥河岔乡刘家峁村,由该村首富姜耀祖请北京专家设计,招聚县内能工巧匠兴建而成,光绪十三年(1874)动土,光绪十二年(1886)竣工,前后用了十三年时间庄园背靠群山,面迎绿水,依山就势,雄浑奇特,整个古建筑占地40余亩,是全国最大的城堡式窑洞庄园。庄园由下院、中院、上院和寨墙等部分组成。寨门为拱形石洞。寨墙正立面镌刻主人亲笔题写的“大岳屏藩”四个大字。下院是陕北典型的窑洞四合院,硬山式大门制作精细,“大夫第”木雕巨匾气势夺人。中院大门为五脊六兽硬山顶,上书“武魁”二字,以炫耀主人叔父武举之绩。入门后东面厢房对置,拾阶而上至上院,正面垂花门制作甚为考究,青瓦卷棚顶,四柱双层门,雀替、浮雕等制作考究华丽。“武魁”门匾再次显赫。进入垂花门是陕北地区最高等级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院落,穿廊抱厦,十字砖墙,东西对称,工艺精细。姜氏庄园三院...
· 百年沉浮:明代锦衣卫世家骆氏兴衰史
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骆铭孙村,坐落在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金盆圩乡南部,是一个拥有三四千人的骆姓大型村落。该村至今仍保留着几处古建筑,其中有一座上书“锦衣总宪”四字的木制牌楼,相传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由于时代久远,传闻异词,或说是为骆安而建,或说是为骆思恭而建。骆安在嘉靖初期曾担任锦衣卫指挥使,后降为指挥佥事致仕;骆思恭在万历末年至天启前期掌理锦衣卫事,官至左都督;骆思恭之子骆养性亦官至左都督,是明朝最后一任锦衣卫掌印官。骆铭孙村众所周知,锦衣卫是明代一个性质极为特殊的军事机构,拥有广泛而重要的权力。尽管明代实行军户世袭制,一家数代在锦衣卫任职并不鲜见,但一家先后有三人执掌锦衣卫最高权力,还是比较罕见,骆氏或许是唯一的一家。由于官私典籍中的相关资料非常稀少且不乏舛误,目前骆氏这个锦衣卫世家的基本情况还处于若明若暗的模糊状态。笔者不揣浅陋,尝试缀合相关的片断史料,对骆氏历代职位传袭...
· 茶文化―茶馆茶楼―水边的茶馆
清代的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上曾说:“吾乡(维扬)茶肆,甲于天下,多有以此为业者。”这当然不是一句虚话,无论历史或是现在,一直都是如此,扬州人至今仍有“早上皮包水”的说法,说的就是大早起来泡茶馆、吃草茶。随手翻开《扬州画舫录》,在那些竖排的发黄的字纸间,透过时间的烟云,依稀瞥见沿水临河,茶馆茶肆仍然处处都是,在一处普普通通写小秦淮茶肆的文字停留片刻,“小秦淮茶肆,在五敌台,临水小屋三楹,黄石攒兀,石中古木数株,下围一弓地,置石几石床。前构方亭,久称佳构。”――这样的茶肆莫名地就让我为之神往,那样依水而建,几茎芭蕉或数株古木下,二三好友闲闲地坐在石几上,面前二三青瓷或是紫砂茶杯,青翠的明前毛尖,冲了水,看白的水气恍若轻烟,缓缓袅起,几可悟禅,“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这当然是夸大了的,但在那水边的茶馆,凭栏品茗,水流得自然是静静的,身边风柔柔的拂过,又是何等一个清凉静谧的世界,想...
· 古城兴化的三位状元郎见证了整个明朝的兴衰沉浮
古城兴化,古老的四牌楼在深长的岁月中低诉着无尽的历史话语。一块匾额,一个名人,其中明朝三宰相高谷、李春芳、吴甡的故事格外引人注目。在兴化民间,有明朝出高官、清朝出文人的说法。明朝三宰相的出现,造就了一个地方的传奇。在兴化市西鲍乡沙家村,一尊孤零的石马仍执拗地守望着荒凉的古墓地。这里,就是明代宰相、五朝元老高谷的墓地。高谷,是当时朝廷稳定的力量。从后人留给他的“举止端庄”“忠结主知”的赞誉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老成持重、老臣谋国的臣子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朝,以自己恪尽职守的人格力量辅佐朝政、维护朝纲。正统年间,风云突变,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瓦剌兵临城下,风雨动荡中的明朝廷该怎么办?在政局变动之际,人人自危,岂敢多言。高谷却勇敢站出来,支持于谦提出的拥立英宗之弟祁钰继登大统的主张,方才稳住政局。至于后来英宗复位,高谷黯然辞职回乡,已经不重要了。人生有沉有浮,一个人只要担当过历史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