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百年风雨铸诗魂 龙井茶祭藏克家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73
转发:0
评论:0
百年风雨铸诗魂龙井茶祭藏克家,“我,一团火,灼人,也将自焚。”这是文坛巨擘臧克家在1993年10月写下的一

  “我,一团火,灼人,也将。”这是文坛巨擘臧克家在1993年10月写下的一首短诗,也是他一生的写照。5日晚8时35分,臧克家由于肺部感染、尿毒症引起的心脏衰竭和多脏器衰竭与世长辞,终年99岁,遗体告别仪式将于2月18日上午10时举行。

  红霞故居忆臧老

  昨日,在寒风刺骨中,记者来到臧老曾经居住过40年的北京赵堂子胡同15号,这里早在两年前就因为拆迁,变成了一片废墟。赵堂子胡同的大部分居民搬到了小羊宜宾胡同,胡同口看自行车的老大爷对记者说早几年臧老每天都会到胡同里散步。一直随臧老居住的大女儿臧小平搬到了附近的小羊宜宾胡同,臧老搬到了附近的红霞公寓。

  红霞公寓是一座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老式建筑,共有六层,臧老住在三楼的一间。臧老居住的客厅不大,十分简朴,地面没有任何装饰,还是光光的水泥地面,只有到处摆放的绿色植物让这个客厅显得生机勃勃,客厅的墙壁上悬挂着臧老生前好友送来的字画。茅盾、叶圣陶、冰心、吴作人、俞平伯等人的字画均在其中。一副“一代文章传浩气,百年风雨铸诗魂”刻画了臧老的一生。臧老的遗像摆在一张红木桌子上,他看上去虽然身体清瘦,但是精神矍铄,笑容非常灿烂。遗像的左边是臧老创作的古体诗:“窗外潇潇聆雨声,朦胧榻上睡难成,诗情不似潮有信,夜来灯花几度红。”,遗像的右边也是臧老创作的古体诗:“万类人间重与轻,难凭高下作权衡。凌霄羽毛原无力,坠地金石自有声。”遗像是1993年臧老还住在赵堂子胡同时拍摄的。摆放遗像的桌子的正中放着5个凳子,左边放着一碟花生米,右边的碟子中放着五颗大蒜,大蒜颗颗饱满,吐露着绿色的芽尖,还放着两棵大葱。还有茶杯以及盛着龙井茶的茶筒,一盆刚刚绽放的兰花吐着芬芳,这些都是臧老的最爱。桌子上的两座奖杯―――中国当代诗魂金奖、首届“厦新杯”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概括了臧老的一生的成就。

  重病缠身创奇迹   臧小平女士介绍,臧老近几年来身患多种老年性疾病。一年之中,总要几次住进医院。然而,老人的生命力非常顽强,近些年的几场大病,使他数度徘徊于生死关口。但是,次次化险为夷,转危为安。2002年岁末,臧老因肺部感染住进了协和医院重症监护室,生命力异常顽强的臧老又一次挺了过来。由于进食少,采用鼻饲的方法,向胃中输入营养液。臧老人瘦,两次腰椎压缩性骨折后的长期卧床,使得腰部以下疼痛难忍。特别是在去年10月左右,臧老痰特别多,做了气管切开手术,不能说话,两个小时就抽一次痰。医生曾下达了6次病危通知,最后他都咬紧牙关走了过来。他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生命力特别顽强,连医生都称赞老人家创造了奇迹。臧小平说父亲曾对她说:“长寿非福。”同样饱受病痛折磨的臧小平说自己深有体会,况且父亲已是年近百岁的老人。“有时候我们做儿女的特别矛盾,愿意父母长寿,可看着他们忍受这个痛苦,心如刀割,我每天都在祈祷,让我们儿女分担点吧。”臧小平说父亲一直非常关心她的生活,她每次去看父亲都会说:“我和青青(臧小平的女儿)都挺好的,你就放心吧,我相信他都听到了。”

  年纪望百情如火

  臧小平怀念说:“我的父亲,已是年纪望百的老人,虽然身体和精力已经不如从前,许多事情力不从心,但是,他那热情如火、善良真诚、关爱他人胜于自己的秉性,丝毫未变。”她介绍说,2001年下半年,40年的旧居即将拆迁。臧老决定将自己心爱的三千余册藏书,赠给他的母校―――山东大学。老人支撑着第二次腰椎骨折后的病体,非要给经办此事的小女儿亲自写一封叮嘱的信。信中,他再三写道,“这是我对母校和人民最后的贡献之一,一定要多捐书,捐好书,把这件工作办好。”对于山大图书馆的同志,他也一再表示,千万不要把这些书束之高阁,一定要借阅给后生学子,让它们真正发挥一点点作用。

  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臧小平说:“父亲的爱心是博大的,他用这份爱帮助过多少人,我已无法计算。”她回忆说,十几年前经臧老的帮助和呼吁,才得以升入高中读书的甘肃贫困学子常清玉,已经结婚、生子。近一两年来,臧老一如既往地为重病中的女诗人和几个患病的孩子,伸出了救援之手;街道居委会救灾捐款,臧老次次走在前头。而老人自己,却过着俭朴的生活,至今穿着打补丁的内衣和线袜。以前精力充沛的时候,只要是朋友托办的事,臧老一向尽力而为。即使是人老体衰后,仍然旧情不改。老朋友的作品获了奖或是又有新著问世,精力好时臧老会马上写去几句由衷祝贺的话,既鼓励,又点评。为了躺在床上给一位友人写一页短信,臧老累得眩晕了几天不能恢复。旧居拆迁了,老邻居们成了他心中的挂牵,每次臧小平去探望他,臧老都要把他们的情况问个遍。就连老宅中的那些“老友”―――麻雀们,臧老也为它们今后的去处忧虑和叨念。“情字在他心中,永远重于泰山”,臧小平说到此已热泪盈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钦定铸造家族三百年守望侯庄子
家谱排辈祖先定老乡亲誊写昭后人水渠瑞记老字号古村落失传浑河稻———永定河从门头沟三家店出山后,被河中一条沙洲分成两道,称为东河和西河。在沙洲之上衍生出一系列村庄,四面环水,好似一只渔船。洲头第一个村庄就是侯庄子村。该村最早名叫下滩,自铸造世家侯姓康熙年间奉旨进京落户后,村名便不断演变,始称大渠侯家,民国期间称瑞记太平庄,北京解放后以侯姓得名,是典型的宗族村落。侯氏家族是村里的大户人家,现有三百多人。祖传的家谱、合族的墓地、和睦团结的家风、扶危济困的传统、新兴的现代农庄,这一切使这一家族在当地具有传奇色彩。侯氏坟茔:乾隆赐柏荫蔽祖茔生前便知死后墓地从门头沟与石景山交界处的侯庄子车站向南看,不远处有一片苍翠的柏树林,那里就是侯家的合族坟地。老坟地荒草萋萋,数不清的坟冢呈人字形排列,称周公坟。为了保护家族墓地不被侵占,2005年侯家捐款修建了西侧的一人高的围墙,并整修了墓园。据侯氏家谱记载,侯家...
· 诗人臧克家墓
简要介绍:诗人臧克家墓位于北京华侨公墓。诗人臧克家墓位于北京华侨公墓。臧克家(1905―2004),山东省诸城县臧家庄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他自幼受祖父、父亲影响,打下了良好的古典诗文基础。1923年夏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期间阅读了大量新文学作品,并开始习作新诗。1925年首次在《语丝》上发表作品,署名少全。1927年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参加过北伐。1929年在青岛《民国日报》上第一次发表新诗《默静在晚林中》,署名克家。1930年至1934年,在国立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学习期间,得到闻一多、王统照先生的热情教诲与精心帮助。他创作的《难民》、《老马》等诗篇,以凝练的诗句描写了旧中国农民忍辱负重的悲苦生活;长诗《罪恶的黑手》,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恶和伪善的面目,这些诗是他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已成为我国现代诗史上的经典之作。1933年他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出版,得到闻一多、茅盾...
· 风雨芮家坟
宝坻芮家坟坐落在宝坻城东门北侧(县二中校址处),占地一百余亩。称“芮都御使墓”,为右都御使讳钊之墓。在县城东北一里,有谕祭碑文二首(宝坻县志第483页载英宗的祭文和清署歌)。正中是汉白玉牌坊,据县志第485页记载,按照朝廷规定:以科第著者,凡有二十九人为进士,十一人为举人者,均要立牌坊,芮都御使墓的汉白玉牌坊命名为“进士坊”是朝廷为进士芮钊所立,以表在一时之矜持,在后世取徙目睫之容,望重缙绅,芳留阎闾,扶奖人论,端籍是昊,分别于后,使各有考焉。墓地东侧一百米处有芮氏祠堂,祠堂名为“奉芮铁崖墓志铭先词”是芮氏祖孙父子兄弟为青城知县芮元采,安定知县芮质称,澧泉县知县芮质田,曲周知县芮昌龄而立(县志第488页)。祠堂内供放着芮氏祖先,举行慎终追念和商量宗族大事,凡葬入墓地者,均在祠堂设有牌位,供后人祭祀。墓地西侧,面对祠堂,是一座能容纳三百人的“戏楼”。戏楼牌坊雄伟壮观。墓地南侧砌有青砖花墙,正...
· 茶文化―茶文茶诗―龙井茶小考
西湖产茶始见于唐代湖州人陆羽所作《茶经》,龙井茶约闻名于元明年间,有明代诗人高应冕《龙井试茶》为凭,诗云:天风吹醉客,乘兴过山家,云泛龙沙水,春分石上花。茶新香更细,鼎小煮尤佳,若不烹松火,疑餐一片霞。龙井茶最初起源于寺庙,其种、采、抄、品都有一番讲究。龙井茶多种植于靠山近水,晴能受到充分日照、雨又易于排水的酸性丘陵坡地上。春采、夏锄、秋剪、冬肥,一点都耽误不得,不然的话,人误茶一季,茶误人一年。龙井附近茶农一年柴米油盐的开销就靠一季春茶,除了春茶,另外夏秋两季的茶,当地人都把它视作柴草。春茶共分四挡,清明前开始采头春茶,称“明前茶”,其茶嫩芽初迸,如同莲心,就称之为“莲心”,这是珍品中的绝品。制作“莲心”,一般要四斤以上的青叶(当地人称“草子”)才能抄制一斤干茶,而一个熟练的采茶姑娘,每天最多只能采摘嫩芽十二两。谷雨前采二春茶,又称“雨前茶”,这时茶的芽柄已发一叶,其形似旗,茶芽捎长,其...
· 四言诗祭母文
滕久益诗词选四言诗祭母文(1920.9.26.寅时――1984.9.28.戌时)2008年12月10日呜呼吾母,遽然西去,寿六十五,子女有七:苏英秀英、三英柳英,久益禄英,幺弟久扬,余者有四:苏秀柳益。追溯上辈,住下巴哈,外公光哲,民国八年,时正年青,征为壮丁,一去无音;外婆马三,生育有二:昌用玉珍。珍为孝生,与母相依,直至二九,初嫁唐家,后婚吾父。民国年间,居住陇阳,田地山林,房屋财产,衣食富足。遇着土改,定为中农,高级社后,迁居陇芒,集体农耕,工分记酬,父亲久病,失去劳力,年年缺粮,生活艰辛,日子难过,为求生存,远迁平里,亲人割爱,背井离乡,入户壮区,白手建家,谈何容易。生活改善,经济转好,交通闭塞,缺医少药,久扬急病,没有救星,十岁离去,七二七月,从兹以后,父聋母残,历尽艰辛,唯一指望,送我求学,望子成人,苦去甘来,终得分配,夙愿以偿,方见有福,儿媳新到,一家和睦,后有鸿雁,再盼男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