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中药典故―柴胡治寒热病的由来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14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中药典故―柴胡治寒热病的由来,长期以来,民间流传着有关柴胡的发现以及治疗寒热病的故事,原来是如此动人!据传
长期以来,民间流传着有关柴胡的发现以及治疗寒热病的 故事,原来是如此动人!

  据传,在古代有一个胡进士,家里雇佣了一个叫郑阿三的长工,一天,郑阿三病了。只见他时而高热不退,时而寒冷颤抖不已。胡进士怕阿三的病传染给家人,叫他带上工钱火速远离这个村寨。郑阿三离开胡家,一路向东边走去。走到一片茫茫水湖边,只觉得天旋地转,倒在草丛中动弹不得了。郑阿三醒后感到口渴就喝湖水,饥饿无法忍受就口嚼草叶、草根充饥,说也奇怪,十天半月过去了,郑阿三的寒热病竟神奇的不药而愈。

  康复了的阿三,又回到胡家。此时,胡家少爷正患着与阿三同样的病,众医诊治,仍无良策,寒热交加难以控制。胡进士见到阿三,十分惊奇地询问,是何方神医神药把你的病治好的?阿三慢慢把经过叙述了一遍,胡进士就命阿三去湖边采回救命的“神草”来给少爷治病。

推荐阅读:看看大长今 聊聊中医药   牡丹四大传说比拼

  阿三再次来到逃命的湖边,见到长势茂盛似如细竹叶的草就抡了一大包带回去。不几日,胡少爷吃过草药寒热病也同样痊愈了。这时郑阿三名声大起,人们叫他“郑草药”求他草药的也不少。原来湖边的这种草附近村民用来当柴烧,人们为了纪念此草治疗胡少爷有功,干脆取名为“柴胡”。

  柴胡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干燥根或全草。主产于湖北、江苏、四川等地。性味甘、辛。功能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汉张仲

  景的《伤寒论》中就有重点介绍用小柴胡汤来治疗寒热往来之少阳症。柴胡同时又是治疗疟疾之要药,有清热、和解、截疟的功能。

  现代医学药理研究认为:柴胡主含皂甙、挥发油、脂肪油、柴胡醇、侧金盏花醇、β―谷甾醇、芸香甙等物质。有利胆、抗脂肪肝和抗损伤作用;皂甙有镇静、镇痛、镇咳、降压作用;柴胡煎剂有解热、抑郁疟原虫生长发育,进而消灭的作用。

  郑阿三用野草充饥发现了可以治疗寒热病的柴胡,可见人类是在劳动生产、生活中逐渐认识和发现了药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医文化―中药典故―白芨的由来
在中草药中有一味叫“白芨”的止血良药,性味苦、甘涩、微寒。入肝、胃、肺经,功能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主治内外伤出血。不过,它最早的名字不是叫白芨,而是叫白根。至于为什么叫起白芨来,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呢。从前,在一个县衙大牢里,关押着不少犯人。看管他们的老狱卒,为人正派,心眼好,对犯人从来没有打骂过,还时常与犯人谈心,关心他们的生活疾苦。一天,一个叫白及的死囚忽然病危快要死了,老狱卒忙去禀告县官。县官听后微微一笑说:“再过一个月,白及就要砍头了,现在死了,也省了我们一刀!”老狱卒听了心想:虽说白及罪大该死,但没有到死期,有病还是要给看的。于是他瞒着县官,从外面请来一个郎中,到大牢里给白及治病,自己为他付的药费。没过几天,白及的病就好了,为此白及很受感动。一晃二十多天过去,白及的死期到了。白及告诉老狱卒说:“我七次犯重罪,屡遭刑讯拷问,使肺部受伤以至于呕血。多亏我有一秘方,皆靠此药止血恢复。方法...
· 中医文化―中药典故―朱进士细论小柴胡
宋代伤寒大家朱肱在南阳行医时,太守盛次仲患病召他诊治,寻按脉证以后,他说这是“小柴胡汤证”,进服三剂可愈。因小柴胡汤在宋代已经是士人悉知的名方,他没有写具处方。但当天深夜,病家来人说,服药后病未见轻,倒增加了腹满的症状。他再次前往视诊,察验前次所服用的药,取来一看乃是“小柴胡散”。他当即指出:汤剂和散剂效用是不同的,汤剂能通过经络快速取效,现在用散,则药滞于膈上,故有胃满之症状。他便亲自操作煎药,二剂之后病人痊愈。这则故事出典于宋代方勺所著《泊宅编》,又见于明代李编纂的《医学入门》。略有不同的是:《泊宅编》说“至晚乃觉满”,《医学入门》则说:“连进三服胸满”,但主要问题的关键是小柴胡散与小柴胡汤的不同。病家当时自作主张,改煎剂为散,但朱肱当时没交待清楚,也有责任。还应该做交待的是,煎剂除取其“速效”之外,还有通过煎煮而去柴胡之刚燥的用意。后世陈修园深得其要,在所著《长沙方歌括》中强调小柴胡...
· 中医文化―中药典故―马勃的由来
马勃是个放猪娃。一年夏天,马勃和几个孩子到荒山割草。有个孩子不小心,腿肚子被树枝划破了,鲜血直流。那孩子疼得直哭,别的孩子也吓慌了。马勃却说:"别哭,你把伤口按住,等我给你治。"他在山坡上东转西转,找到一个灰褐色的包样东西。马勃把灰包往那孩子的伤口上一按,然后用布条扎紧,便把他背回了家。过了三天,那孩子揭开一看,伤口没化脓,而且还长出新鲜的嫩肉;再过两天,伤口全好了。人们问马勃:"你小小年纪,怎么知道那东西止血?""你们看,"马勃卷起库腿,露出一道伤疤,"这就是大灰包治好的。""谁教你的?""我自己。"马勃说:"有一回在山上砍柴,一没留神,腿被刀砍了,血流不止,疼得直冒汗。正在这时我看见身边有个大灰包,急忙用它按住伤口,当时就止住了血,过了几天,伤口就长好了。以...
· 中医文化―中药典故―药店的由来
中医史上第一家官办的药店诞生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是大名鼎鼎的改革家王安石批准创建的。当时,王安石基于变法派内部分裂,爱子王雯英年早逝,尤其是自己久病缠身,决定辞职而归隐山林。临别政坛,他命人在首都开封创设一家“太医局熟药所”,也叫“买药所”,可以说,它就是现代中药店的前身。在王安石变法期间,各地曾多次发生自然灾害。他虽然表示“夭变不足畏”,但看到那么多病人痛苦的样子,常常深感不安。尤其是当他得知病者缺医少药,有些人又乘机制造和贩卖假药时,更是百感交集。这时,有人提出建议:应成立一个专门机构,一方面研制一定规格的各种剂型成药,如丸、散、膏、丹,由国家专利出售,不许个人或其他部门私自制作;一方面在水旱疫疠之灾时,给百姓发放药剂。王安石听罢大喜,当即采纳了意见,并组织专门人员落实。“太医局熟药所”成立后,大大方便了病人,也为政府赢得了丰厚的利润,受到了朝野的一致赞许。所以,王安石...
· 中医文化―中药典故―“茵陈”的由来
传说华佗给一黄痨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去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蒿子,他说三月里的。华佗醒悟到,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给黄痨病人们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青蒿却又没有功效了。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临床实践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这就是“华佗三试青蒿草“的传说。他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