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中药典故―《西厢记》红娘药方治相思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21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中药典故―《西厢记》红娘药方治相思,元代戏曲家王实甫,写下了不朽名剧《西厢记》。在《西厢记》中,有一折戏叫《张君


  元代戏曲家王实甫,写下了不朽名剧《西厢记》。在《西厢记》中,有一折戏叫《张君瑞害相思》,是戏中的重点场次。

  这出戏说的是张君瑞和崔莺莺一见钟情,互相爱慕,但碍于封建礼教,不能在一块倾诉衷肠,永结秦晋之好,以致张君瑞害起相思病来。

  凑巧,这时崔莺莺的贴身丫环红娘来到,告诉张生:

  "有一药方送来与先生","用着几般儿生药,各有制度,我说与你:桂花摇影夜深沉,醋酸当归浸。"

  [末云]"桂花性温,当归活血,怎么制度?"

  〔红唱〕"面靠着湖山背阴里窨,这方儿最难寻,一般两眼令人恁。"

  [末云]忌什么物?

  [红唱]"忌的是知母未寝,怕的是红娘撤沁,吃了呵,稳情取使君子一星儿参。"

  这一剂药确实对症,治好了张君瑞的相思病。

  原来莺莺托红娘,前来与张生订约,红娘寓意药方,借用桂花、当归、知母、红娘子、使君子、人参六味中药名,巧妙而含蓄地传递了"情报",使医药充当了穿针引线缔结良缘的纽带。

  从这出戏里,我们可以看出剧作者是知医识药的,他嵌入药名十分贴切(知母、红娘)、含蓄(使君子、人参),一语双关,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西厢记》红娘药方治相思
元代戏曲家王实甫,写下了不朽名剧《西厢记》。在《西厢记》中,有一折戏叫《张君瑞害相思》,是戏中的重点场次。这出戏说的是张君瑞和崔莺莺一见钟情,互相爱慕,但碍于封建礼教,不能在一块倾诉衷肠,永结秦晋之好,以致张君瑞害起相思病来。凑巧,这时崔莺莺的贴身丫环红娘来到,告诉张生:"有一药方送来与先生","用着几般儿生药,各有制度,我说与你:桂花摇影夜深沉,醋酸当归浸。"[末云]"桂花性温,当归活血,怎么制度?"〔红唱〕"面靠着湖山背阴里窨,这方儿最难寻,一般两眼令人恁。"[末云]忌什么物?[红唱]"忌的是知母未寝,怕的是红娘撤沁,吃了呵,稳情取使君子一星儿参。"这一剂药确实对症,治好了张君瑞的相思病。原来莺莺托红娘,前来与张生订约,红娘寓意药方,借用桂花、当归、知母、红娘子、使君子、人参六味中药名,...
· 西厢记―红娘
红娘(《西厢记》中人物)红娘这个人物“成名”于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北宋以后,这个故事广泛流传到了南宋被民间艺人改编为话本《莺莺传》和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代董解元进一步把这个故事改编为《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在历史上流传的崔、张故事,特别是在《董西厢》的基础上的再创造。红娘这个人物在崔、张故事中以一个婢女的身份出现,在元稹的《莺莺传》中虽有其名,但并不十分重要,是一个平凡的女婢,从唐到宋的流传过程中她的地位也一直如此,自《董西厢》起,才对这个形象进行了成功的创造,使之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中文名红娘出自《西厢记》作者王实甫补充形象分析形象分析从这个故事的大概中,可以看出红娘并不是莺莺和张生初次会面的“介绍人”,莺莺和张生相识相知是源于普救寺里的偶然相遇。红娘当初不仅没有“搭桥”,且在一段时间里,曾经奉崔母之命监视他们的行动,管制着莺莺,防范她有越轨之举。所以莺莺...
· 中医文化―中药典故―相思子不是中药红豆
相传汉代闽越国有一男子被强征戍边,其妻终日望归。后来同去戍边者都回来了,惟有其夫未返。妻思念更切,终日立于村前道口树下,朝盼暮望,哭断柔肠,泣血而死。后来树上忽结荚果,其籽半红半黑,晶莹鲜艳,人们视为贞妻的血泪凝成,称为“红豆”,又叫“相思子”。唐朝诗人王维有首脍炙人口的咏情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借物抒情表达相思,委婉含蓄,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诗。但王维所说的“红豆”是指豆科植物“相思子”的种子,而中药“红豆”是指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干燥成熟种子,也称“赤小豆”。赤小豆,又名红豆、红小豆、赤豆、朱豆,为豆科一年生半缠绕草本植物赤小豆的成熟种子,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夏秋荚果成熟时采收,晒干,收集种子备用。中医认为,赤豆性味甘、酸、平,归心、脾、小肠经,有健脾益气、利水除湿、解毒排脓之功。本品甘能补脾,性善下行而利水,为滋养性食疗佳品,对脾虚湿盛、水肿胀满、肢体重...
· 中医文化―中药典故―粢饭团治“怪病”
清代初年,江苏出了一名医,名叫叶桂,他出身于医生世家,自幼勤奋好学,且先后拜了十七位名医为师,广取各家之长,自成一身,成为中医温病学的奠基人。话说某年盛夏的一天,叶桂被南京以铁公鸡著名的大官僚吕维其请到家中,原来三四天前吕大人的儿子嫌天气太热,就独自一人来到后花园荷花池边乘凉,躺着躺着,不知不觉睡了过去。一觉醒来,便觉得周身奇痒难忍,浑身上下碰到哪儿哪儿痛,连衣服也穿不得。叶桂仔细地诊视了病人,发现周身不红不肿,不寒不热,脸色如常,饮食照旧,脉象平和,不像是脏有病。于是叶桂来到公子乘凉的地方,但见池中荷花点点,绍波荡漾;池边碧柳成荫;叶桂仔细地看了柳树和地面,心中似有所悟,旋即回到房中为公子开方。方中写道:“白糯米三石,洗净蒸熟,做成饭团,连做三天。”并解释说:“公子之病,乃是在身,需用粢饭团方可驱逐。驱邪之法,当在南京最热闹之处,设摊发放饭团三天,凡衣衫褴褛者,每人发放四只。”吕维其一听...
· 中医文化―中药典故―蟹疗治漆毒
做新郎原本是人生中的喜事,可是,突遇怪病缠身的新郎,恐怕就非喜即悲了。话说清朝年间,有一位小伙子即将洞房花烛夜却得了一种怪病。往日清秀的脸已肿得变形,明亮的眼睛也被极度浮肿的眼睑遮盖得不见了踪影,头大得如斗状,笔挺挺的新婚礼服再也无法容纳肿胀而又布满疹子的躯体。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新娘甜蜜的心好像被黄柏汁泡过一样苦不堪言。家人震惊之后赶紧去请名医叶桂(清代名医)。叶桂诊病有个特点,凡诊一病,一定要弄清病由。他为新郎诊脉,六脉平和,只是略有一点虚弱。觉得这病是有点蹊跷,便仔细沉吟起来。不知不觉,时已近晌午,他感到有些饿,就让人在病人的床前摆下饭菜,对着病人吃起来。只见病人用手指使劲掰开肿胀的眼睑,直愣愣地看着他吃饭。叶医生问道:“你想吃东西吗?”病人说:“很想吃,只是医生都告诉我不能吃。”“没关系,想吃就吃吧!”叶桂说着吩咐家人为他盛上饭菜,只见病人大口大口地吃得十分香甜。叶桂越发觉得奇怪,...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