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中药文化―孙思邈在禹州 小考
孙思邈生于何时,活动何处及生平事迹,在《旧唐书》、《新唐书》中记载不多,所以后人对其出生时间,争议较多。为此,依据《旧唐书》、《新唐书》之记载,《千金方》孙思邈之自述,近代名家之灼识高见,对孙思邈之生年及在禹州生活以作浅见,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名家指正。
一、关于出生时间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生于何时,其说有二:一说生于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七年(公元541年);一说生于隋开皇辛丑(公元581年)。它说也有,大以此两种说法为主。何为确切,未有定论,各有说辞。
(一)关于生于西魏文帝天宝炬大统七年(公元541年)之说:
1、《旧唐书・孙思邈传》“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因有辛酉年号,当以辛酉岁生;
2、《旧唐书・孙思邈传》“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孙思邈)而叹曰:‘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适小难为用也。’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是说洛阳总管卫国公独孤信(503年――557年),于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路过华原遇到孙思邈,及北周、隋时孙思邈隐居、不仕之事。
3、《旧唐书・孙思邈传》“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人,话周、齐间事,历历在目,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也。”
4、《旧唐书・孙思邈传》“魏征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孙思邈,思邈口以传授,有如目睹。”是说修史人中有姚思廉(生于557年),李百药(生于565年),他们熟知前代史事,难道还会询问比他们小一、二十岁的孙思邈吗?
以上之由,当推孙思邈为541年生。
(二)关于隋开皇元年辛丑岁(581)之说:
1、《旧唐书・孙思邈传》5096页:“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九十三矣。”是说辛酉之“酉”系误听而写,当为辛丑。因隋开皇元年,是为辛丑之年,故孙思邈自云开皇岁生,信度较高;
2、《旧唐书・孙思邈传》5095页“上元元年(674)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以居焉。……思邈自云开皇辛酉(丑)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是说癸酉之岁(673),诗人卢照邻曾留居孙思邈宅,孙思邈自言九十三岁,当为581年生,及开皇辛丑年;
3、《新唐书・孙思邈传》载:“永淳初,卒,年百岁余。”是说孙思邈生年一百有余,但不过一百一十岁,应以开皇元年出生为是。
以上之由,当推孙思邈为581年生。
(三)考证
(1)《旧唐书・孙思邈传》“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如定“辛酉”,需否“开皇”,历代未否定“开皇”之说,故“辛酉”之“酉”有误,应为“辛丑”,既合“开皇”,又与癸酉之岁九十三岁相对。
(2)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孙思邈)事,据《北史》和《周书》均未记载独孤信任洛州总管之事。故独孤信见孙思邈没有详实资料,此段话语与隋文帝征孙思邈为国子博士等应为史官赞誉孙思邈“高人”之词。又如“咸云数百岁”,乃为乡里之话,因其言词有理,就觉其“不啻百岁”。还有《旧唐书》中孙思邈论孙处约及卢齐卿之事,皆为传说、夸耀之词,岂能与“开皇、上元、癸酉、九十三岁”之实语相比。
(3)魏征等受唐太宗之诏于贞观时修史,贞观元年(修史应该为元年之后)为627年,是年魏征已47岁,姚思廉70岁,李百药62岁。魏征屡访孙思邈,一是孙思邈为太宗敬重之人,二是恐有遗漏。“口以传授,有如目睹”,说明与魏征同年生的孙思邈见闻多,读史多,言辞准,谈吐清。
(4)从孙思邈所撰《千金方》中看,其叙述之事,多为武德(高祖年号),贞观(太宗年号)之时之活动,隋大业中事仅一。如按541年出生,大业中孙思邈已70岁,而在千金方中70岁(611年)之前之事未叙一件,显然不合常理。
(5)如孙思邈生于西魏541年,于周宣帝时隐居,隋文帝征而不起,皆为隋前之事,《隋史》当有记载。
(6)如果孙思邈541年出生,贞观元年应为86岁,李百药为62岁,李百药请教孙思邈,乃在情理之中,但《旧唐书》记李百药已为隋时遗臣,而孙思邈在隋时之事没有记述。所以,孙思邈没有李百药年纪大,孙思邈按581年出生,比李百药小15岁,这比较符合历史记载。
故孙思邈出生之年应为开皇元年(辛丑年),即581年。
二、孙思邈与禹州
孙思邈在禹州生活多年,从以下几点可以证实:
(一)孙思邈在禹州生平事迹较多,如一针救二命之事、葱管导尿之术、抓药、察药、花蕊、悬壶济世等。
(二)因孙思邈常年在禹州,死后又葬在禹州,禹州人民在此建祠以示纪念。全国各地纪念孙思邈建立祠、庙虽多,但形成街道的不多,所以禹州之药王祠街、山林街,是很好的历史见证。
(三)卢照邻与孙思邈
《旧唐书・卢照邻传》记载“卢照邻,字升之,幽州范阳人也,年十余岁,就曹宪、王义方授苍、雅及经史,博学善属文。初授邓王府典签,王甚爱之,曾谓群官曰:‘此即寡人相如也’。后拜新都尉,因染风疾(麻风病)去官,处太白山中(大约咸亨三年,即672年),以服饵(服丹)为事。后疾转笃,徒具阳翟之具茨山(为永隆二年,即681年),著《释疾文》、《五悲》等诵,颇有骚人之风,甚为文士所重。照邻既沉痼挛废,不堪其苦,常与亲属执别,随自投颍水而死,时年四十,文集二十卷。”
此传叙述了卢照邻染麻风病,在太白山服丹转重,迁居阳翟之具茨山,即今禹州市北十五公里的具茨山,后四肢痉挛,不能忍受其痛苦,投颍水而死,即投禹州颍河而死。
卢照邻病重为何到禹州?我们读了《旧唐书・孙思邈传》就知道了。
“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焉。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焉。思邈常从幸九成宫,照邻留在其宅。时庭前有病梨树,照邻为之赋,其赋曰:癸酉(673)之岁,余卧疾长安光德坊之官舍。父老云:‘是鄱阳公主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废。’时有孙思邈处士居之。……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
这段话叙述了卢照邻在太白山病情加重,投孙思邈处,卢照邻作《病梨赋》,来暗示自己病痛之苦,并问孙思邈名医愈疾之道。从这叙述中看出,卢照邻为何于681年迁至禹州具茨山,也完全是为了治病,就是因为孙思邈在禹州,卢照邻才迁至禹州,也就是说卢照邻因病,孙思邈在哪儿,卢照邻就随之到哪儿。
从“徒居阳翟”来看,卢照邻是做长期打算居住。为什么卢照邻要长期居禹,可说明两点:一点是孙思邈已经长期在禹居住;二是说孙思邈已逾百岁,不会再经常外游。所以购园置宅,作长期居住的打算。
卢照邻为何自投颍水而死?原因有二:一是“不堪其苦”,更重要的一点是无人为其治病是根本原因。
卢照邻于681年迁居禹州,他迁居禹州是希望能活下去,能活下去的主要因素是孙思邈可为其治病。不料于682年,孙思邈飘然长逝,别卢照邻而去,使卢照邻的希望完全,加之“不堪其苦”,于是自投颍水而死。
以上三方面说明,孙思邈从中年时期到禹立业,虽常外出采药寻方,为民治病,侍奉朝廷,但他时常回禹居住,他已把禹州之宅作为立身之“家”。
所以,人们常说:“孙思邈出生在耀州,活动在禹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