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中药文化―第六回 甘国老历验奇效 贤神农愉悦吟诗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第六回甘国老历验奇效贤神农愉悦吟诗, 凉风习习,枯草摇摇,黄沙泛泛,白髯飘飘。国老凝目远眺,回忆着既往发生在这片
凉风习习,枯草摇摇,黄沙泛泛,白髯飘飘。国老凝目远眺,回忆着既往发生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追述着甘草对人类贡献的传奇 故事。据国老祖父口述:自盘古开天地称天皇以来,历经地皇、人皇。又历五帝中太吴伏曦氏及 女娲氏。女娲氏治天下一百三十年,传于柏皋氏、中央氏、大庭氏。传至栗陆氏,因其刚愎自用,民始携叛,其臣东里子谏一而被杀,天下益贰。造反蜂起,民受其祸。其时以至尸骨如山、饿殍遍野。后有有巢氏教民,众民始见安宁。其时饥馑荒年,一如今日,人人面黄肌瘦,个个赢弱见骨。国老曾祖等先人,世居此地,虽水草丰美,但抵不住外来逃荒人之众多。粮尽草稀,仍然遍地嗷嗷待食。其饥馑甚者,瘫软无力气如游丝,目闭口开,奄奄待毙。国老曾祖虽视之一已急如焚,但苦无长物以应急。仓促中寻思至以草根煮食。乃命家中老幼,急挖草根,无奈当时本地只有此草最富,只好以此为佳。煎汤喝下,隔夜醒来,满地饥民,皆已起立,而且能行走觅食。此后再作饮用,人人体健个个力增。国老曾祖即自此不离该地,并嘱后人不得随便妨碍此草生长。年长日久,传到国老此地已变成一个无边无际之:“甘草园”。听到此处, 炎帝再次稽首道I“难为老先生在当今之世,再度救民于水火。我听家女曾言,部落:中小丙患疮,甘草亦能治之,不知老先生知之否?”国老笑逐颜开道:“我前曾说本品能 ‘消疮肿、解百毒’么,恕老朽年迈,不能言简意赅,以至贤王聒噪视听。”说完擦擦汗又道:“事实上,人在饥饿时,行动无力,最易磕撞跌碰,或因杂食,夹进毒物,人则容易染生疮疡肿毒。最近来本处之游民,尤多罹患。我也照例给他们煮饮甘草水,神奇的是,他们都能体健而疮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处阳村小民公叔戊,”说着国老指指三里开外一的一座土沙丘,“丘南名阳村、丘北为阴里”,国老解释道:“公叔戊为人善良,勤劳俭朴,近因荒旱,饥饱劳役,致使形体逐渐瘦弱,少气无力,稍事行动操劳。便气喘吁吁。常常卧床难起。一来又发展成冷汗淋淋,时时心慌心悸。据他说,严重时能使心跳突停,并说此症时作时止,每当停跳时,气短更甚,憋闷,几乎欲死。周围人都以为他不久于人世。其母于亡、不忍极尽家中藏粮饲喂,均无济于事。一天,其母给公叔戊煮水,由于心不在焉,不小心把火种引出灶外,而灶顶梁上恰有一大蜂巢,被火烧着后落于地上。当时火落处,正放着为公叔戌治病的甘草。其母年老眼花,着火未能发现。而火势燃到甘草后,蜂巢渐已烧尽,蜂蜜流于草上,经火烤灼,香味溢出。公叔戌闻该气味,顿觉精神一爽。挣扎着爬到香味来源处,顺手抓起一根蜜染烤焦的甘草,送入嘴内咀嚼,不大一会儿,感觉浑身有力,心跳心慌大减,汗出也收。再食一根,已能站立。其母见状,惊喜万分。把全部蜜烤的甘草,分成若干,每天熬水给他饮服,数日后,体力恢复如前。如此看来,这蜂蜜拌炒甘草,确能起死回生。”说完后,国老又补充说:“随着饥荒的发展,这种心跳病的跳跳停停症越来越多。最近这里已来过多人,我都用此法治疗而愈。”炎帝欣慰地点点头,并问:“只此一堆蜜炙甘草,能够施用吗?国老说:“当然不够,但道理很简单,用完可以再找吗!不过,为使甘草能充分和炽热的蜂蜜拌匀拌到,我将甘草切成小片,放入热锅内翻炒.,乘热时把剥掉纸的蜂巢放人,很快地会把蜂蜜附入甘草之上.,再炒须臾,甘草则变成焦黄略黑。用治这种虚弱心悸效果更佳。”这时,太阳已经偏西,炎帝眼看日已不早,便对国老说: “深谢先生教诲,我要立即运回甘草,分给各部落,以救燃眉。”国老无奈地摊摊手说: “本想与贤王再叙,但因贤王重任在身,不敢挽留,就此别过。请贤王牢记,甘草的作用,生则泻火,炙则温中补虚。”炎帝再度稽首,以示谢忱。 金乌西坠,东升。炎帝背负着药篓,独自行进在回家的途中。他心潮澎湃,愉悦殊甚,“此行不虚”。看来不少人的病痛,已有望解脱。他边走边回忆,太乙先生的甘味理论,瑶姬爱女的总结简策,国老长者的实践论断,都对甘草作出了中肯的评价。他热爱甘草,不是因为它甘甜,不是因为它能充饥。更爱其高贵的品质,在于能救人于病痛,在于能增强部落中人的体魄。想到这里,他不由对甘草的功效,随口作出吟诵: 甘草甘平十二经,补脾益气且助心, 清热解毒和诸药,润肺止咳缓挛痉, 草稍治淋阴肿痛,草节治痈毒火清, 生者泻火功效卓,炙则温中补虚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第六十六回太医馆神农宴贤中医药炎帝命名
美岱山村,时为塞北大镇,值此风和日丽之际,桃红李白,杏花飘香。炎帝在宋拉等高贤陪同下,步出柴苑。柴旺、病机、辨象、辨病、辨时一齐相送。“柴园主及众贤契,本王此去,是为短时暂别,日后还将多为讨教。特别于太医馆事,不免随时相邀。相见之期,自在不远。望众位就此止步。”不论炎帝如何劝说,送行的人众,仍然远远地一溜长蛇阵般跟随,迤逦而行。直至黄河渡口,方始叩别返回。黄河南岸,敲锣打鼓,鞭竹齐鸣。国老、多维、求协、杂合、瑶姬以及前为炎帝向导的老者等,均在此处迎接炎帝。炎帝不见太乙先生,便问:“太乙先生可好?”瑶姬嘴快,马上道:“近来国事繁忙,太乙先生恐王兄料理不周,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为王兄筹谋,已很久未到太医馆啦。昨日又因边塞之事忙得不可开交,故王兄及太乙先生未能脱身前来。”炎帝点点头,满意地笑道:“国事为重!”他相信,有太乙先生辅佐,国中大事,尽可放心。因此,炎帝不去明堂,也不回家,在众人簇拥下,...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第八回尝茅根神农闻理识英才太乙荐贤
深秋时节,凉风阵阵。原野上黄叶飞舞,枯草摇摆。明堂广场外的田野上,地埂纵横可见。一垄垄干枯的白色细毛草,挺然直立,它们高约尺余,细如,叶似韭菜,顶端长有毛绒绒的白色小穗,随风频频点头,似是欢迎炎帝一行的到来。只见国老顺手拔起一根这种小草,指着带有小节段、自嫩鲜泽的草根说:“这就叫白茅根!炎帝问道:“这不是丝毛草吗?其根横走地下,对禾苗的影响很大。春季地里如不早作铲除,它就会蔓延开来,禾苗便会被它缠根而死。”“对!’,国老接着说:“它又叫白茅草,喜阳耐旱,多生于路旁、山坡、草地,其根名曰‘白茅根’。”炎帝顺手摘取一小节白茅根,放在口中咀嚼后说:“是的,和昨天先生所赐的良药味道一样。”昨日晚膳后因天已不早,且炎帝刚见康复,国老恐其太劳,故而没有很快回答炎帝之所问,只让他更饮一次药后说:“详情明天见到实物再告,望大王及早歇息,以利康复。”众人闻言,以为在理,各自散去。国老随太乙子赴驿站休息。今晨...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第九回甘国老为民任职太医馆初具规模
大厅朝堂,座无虚席。各位酋长首领,尽数齐集。炎帝俨然端坐于正北石几之后,以欣慰之目光,凝视前方。只见一名执事,手捧竹简,走至石几之前,麻利地解开牛筋束索,展开竹简高声唱道:炎帝神农,诏诰天下。太乙先生品高德隆,于国于民,多所建言。前诰所封太傅,今另加封左相之职;国根,博学多通,济民有术,特封右相之职。今后国事,尽可与二相会参协商。执事诵宣后,又展开一简道:时逢荒旱,疾病肆虐。民众疾苦,王如刻骨。特于明堂之左,独辟别院,名日太医馆舍。兹命右相国老,兼任太医馆令。王女瑶姬,兼封太医馆丞。凡民疾,均由该馆舍负责。殷望两位,精研医道、深究药理,以解民困以安国。宣读完毕,太乙及瑶姬等,一齐出班稽首道:“谨遵大王诰命。”然后退入班次.设馆委职,并非偶然。当太乙先生推荐国老时,炎帝心中琢磨已久。当即恳请国老留于总部,为国为民效力。国老稽首道:“深谢大王信任,感激太乙先生器重,无奈老朽贯居林泉山野村民,鲁...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中医对联2
我国中药药名多达数千种,不少医家以中药为素材编出许多“药名对联”的故事来,颇为有趣。张氏父子在外地行医,因医技高超,求医者不绝,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可是,他们却遭到本地一名医霸的百般刁难。为此,父子俩决定返回故乡。临行之前,他们在店门口贴了一副对联:“生地人参,附子当时”。横批是“茴香”。然后,他们悄悄离去。次日一早,病人见到门前对联,都为张氏父子的遭遇鸣不平,同时也为他们的离去感到惋惜。某地一位客人,慕名前去拜访善作“药联”的名医。客人进门见竹,不由赞道:“烦暑最宜淡竹叶。”名医从容笑答:“伤寒尤妙小柴胡。”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中医对联3
药名对联是劳动人民群众消遣娱乐活跃文化生活的方式。相传唐代诗人杜甫,老年多病,贫困潦倒,开了一间中药店,对联是:独活灵芝草;当归首乌身。由四个药名联成,寓意深邃。还有一副长联:白头翁持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此牡丹芍药胜五倍,苁蓉出阁,宛若去母天仙。上、下联共用药名18个,对伏非常工整,令人耳目一新。药名亦可入谜。明代文人祝枝山聚宴赋诗,乐不思归,深夜仆人迎接,手提灯笼,他触景生情,吟成一首诗:淡竹枳壳制防风,内藏红花在当中。熟地不须用半夏,生地车前伏此翁。既是药名诗,也是药名谜,道出了谜底"灯笼"的结构、用途,可谓工巧神奇。更有把药名写入戏曲者,元代著名戏曲家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第五本有一典写道:裙染榴花,睡损胭脂;钮结丁香,掩过芙蓉扣;线脱珍珠,泪湿香罗袖,杨柳眉颦,人比黄花瘦。共用了7个药名,构思厅特,含而不露,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