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第二十一回 黄芪沙苑一草生 补肺补肾两途径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61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第二十一回黄芪沙苑一草生补肺补肾两途径,“小民本系黄河北岸、莽莽草原之人。年轻时因山洪爆发,为躲灾避难,流徙到此,后

  “小民本系黄河北岸、莽莽草原之人。年轻时因山洪爆发,为躲灾避难,流徙到此,后成家定居。此药本地少见,这些年来,我只寻得一处采药之地。在我家乡,此药到处都有。而且大小人等、家家户户人人皆知。出生后不久,但会言语的孩童,其家长即教‘黄芪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学会后,又教:‘沙苑子,性甘温,补肝明目固肾精。’如此反复念诵吟唱,因而此药之作用可谓尽人皆晓。”炎帝闻听后,颇有奇感,乃问:“是何人始教?”老者道:“说来话长,此中确有段传闻。大王如不嫌絮烦,容小民慢慢道来。”说着便把黄芪来历,作了一番交待。  黄河北畔,是一片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原。草原的中心,横亘着阴山山脉,直贯东西,延绵起伏。山脚下广袤的原野,如陈铺的绿色地毯。民谣有:“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隆,窿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诗句。这里的一个山坳,便是此老者的故乡。老者幼年时,村中人即告诉他:这里曾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姓戴名糁。他为人厚道,待人谦和,无论谁家有大小烦事,或谁人有困难沟坎,老人都一马当先,尽力而为。如遇难以消解之事,老人往往食不下饭,睡不安寝。长年下来,老人形瘦骨立,面肌淡黄。久而久之,人人皆忘其姓名,乃以尊老之称而敬呼之“黄耆”,意即面黄肌瘦的长寿长者。黄耆身上,常备有金针、艾条,逢有伤病,经他或针或灸,皆能应手而愈。  一年,天降大雨,山洪横溢,不少房舍被淹没。黄耆奋不顾身,跳入水中,东边背出张三,西边扶起李四。忽然从一个即将被水冲倒的房中,传出“救命”之声,黄耆迅速赶到,原来是一名十几岁的小孩在呼救,老人拨开门口周围的泥草,背起孩子便往外走,这时横梁掉下,差一点砸到黄耆身上。当被困人得救后,他又带领这些无家可归之人,循山而上,于高坡处找寻洞穴。所有人都得到妥善安置后,他又考虑众人的饮食问题。这时一人喘着粗气跑来,说他的小孩肚疼厉害,满地乱滚。黄耆立即前往,经过看视后,在双腿膝盖骨下三寸处扎入银针,约一柱香时分,小孩疼痛便止。黄耆起针后,正要外出,忽听山岩旁一大群人高声呼喊,黄耆抬头一看,不禁惊异万分。原来山峰悬崖处,有一小孩正抓着山石不放,眼看即将摔落。说时迟,那时快,黄耆老迈的身躯,竟如腾似飞地跑到岩下,正打算攀石而上,不料小孩因悬吊时间太长,再无力气,稍一松手,身子便直坠下落。危急之中,黄耆从半山中用力跳出,恰好跳到孩子下落的半途,双手抱定,两人同时摔下山涧。当人们绕道来到山涧时,小孩抱着黄耆,痛哭不止。众人见状,知道老人下摔时,自身在下,垫住了小孩,而自己却被山石碰撞身死。众人无不挥泪而失声痛哭,他们为勇救儿童的老人悲泣,也为他一生救民的业绩而悼念。为了纪念老人的丰功伟绩,大家在这山涧之间,于黄土沙石处埋葬了老人。年年有人前来拜祭。就在老人去世后的第二年,坟墓周围长起了很多高草,叶呈椭圆形,通体长有白色短毛。人们从未见过此草,但长在黄耆老人的墓地,因此谁也不伤害它。  又过三四年,村中的小孩都已长大,他们为悼念这位舍己救人的活神仙,经常前来叩头祭拜。那个被救的小孩,更是常常守护在墓旁。一天中午,他因困倦,暂在墓旁小憩。睡梦中,忽见空中一朵白云,降落面前。他一看,正是救他的老人。他猛扑上去,抱住老人不放,老人抚摸着他的头说:“孩子,你长大后一定要为国为民多做好事。你要特别记住,那墓旁周围长的小草,是两种好药,能治很多病。”说着把前面所讲过的那两种药性,给那孩子重复了三遍后说:“你要告诉人们,那药能治的病,都在这几句话中。切记!切记!”说完便腾云而起,小孩一不留神,老人已在半空。他悲痛地高喊:“黄爷爷!”一阵惊醒,原来是南柯一梦。他再三回忆,几句药性之言,已纯熟地记在心中。他百思不得其解,便飞快地跑回村内,告知有识见的人,大家都引以为异。以后有人生病时,便按着小孩所说,对症采集墓旁的小草,或选根,或选子,煎服后,都能很快显效。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地流传开来,很多病都得到了救治。人们感谢、怀念黄耆老人,认为这种药是老人死后的化生,就把此草以老人的名字命名为“黄耆”。后来因有人发现,治病时要把药切碎熬汤,似乎对老人十分不敬,就取音同义不同的字代替,即根叫“黄芪”,其子叫“沙苑子”或“潼蒺藜”。   炎帝听完这则传奇,心为之动,神为之感。他深深相信,此药在民间已广为应用,久为试验。且从味道来看,确有补益作用。便对老者道:“多谢老先生这番讲述,本王这就回去,让太医馆试用此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益精补肾菟丝子
从前,江南有个养兔成癖的财主,雇了一名长工为他,并规定,如果死一只兔子,要扣掉他四分之一的工钱。一天,长工不慎将一只兔子的脊骨打伤。他怕财主知道,便偷偷地把伤兔藏进了豆地。事后,他却意外地发现伤兔并没有死,并且伤也好了。为探个究竟,长工又故意将一只兔子打伤放入豆地,并细心观察,他看见伤兔经常啃一种缠在豆秸上的野生黄丝藤。长工大悟,原来是黄丝藤治好了兔子的伤。于是,他便用这种黄丝藤煎汤给有腰伤的爹喝,爹的腰伤也好了。又通过几个病人的试用,断定黄丝藤可冶腰伤病。不久,这位长工辞去了养兔的活计,当上了专治腰伤的医生。后来,他把这药干脆就叫“兔丝子”。由于它是草药,后人又在兔字头上面冠以草字头,便叫成“菟丝子”。“菟丝子”,又名吐丝子、菟丝实、无娘藤、无根藤、菟藤、菟缕、野狐丝、豆寄生、黄藤子、萝丝子等,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的种子。有“续绝伤、补不足、益健人”之功。《名医别录》谓其有“养肌强阴、坚筋...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补肾养肝女贞子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是这样描述女贞子的:“此木凌冬青翠,有贞守之操,故以女贞状之。”相传在秦汉时期,江浙临安府有一员外,膝下只有一女,年方二八,品貌端庄,窈窕动人,琴棋书画俱通。员外视若掌上明珠,求婚者络绎不绝,小姐均不应允。员外却贪图升官发财,将爱女许配给县令为妻,以光宗耀祖。哪知员外之女与府中的教书先生私订了终身,又瞧不起那些纨绔子弟,到出嫁之日,便含恨一头撞死在闺房之中,表明自己非教书先生不嫁之志。教书先生闻听小姐殉情,如晴天霹雳,忧郁成疾,茶饭不思,不过几日便形如枯槁,须发变白。数年之后因教书先生思情太浓,便到此女坟前凭吊,以寄托哀思。但见坟上长出一株枝叶繁茂的女贞子,果实乌黑发亮。教书先生遂摘了几颗放入口中,味甘而苦,直沁心脾,顿觉精神倍增。从这以后,教书先生每日必到此摘果充饥,病亦奇迹般地日趋见好,过早的白发也渐渐地变得乌黑了。他大为震惊,深情地吟到:“此树即尔兮,求不分离兮...
· 中医文化―中药典故―益精补肾菟丝子
从前,江南有个养兔成癖的财主,雇了一名长工为他,并规定,如果死一只兔子,要扣掉他四分之一的工钱。一天,长工不慎将一只兔子的脊骨打伤。他怕财主知道,便偷偷地把伤兔藏进了豆地。事后,他却意外地发现伤兔并没有死,并且伤也好了。为探个究竟,长工又故意将一只兔子打伤放入豆地,并细心观察,他看见伤兔经常啃一种缠在豆秸上的野生黄丝藤。长工大悟,原来是黄丝藤治好了兔子的伤。于是,他便用这种黄丝藤煎汤给有腰伤的爹喝,爹的腰伤也好了。又通过几个病人的试用,断定黄丝藤可冶腰伤病。不久,这位长工辞去了养兔的活计,当上了专治腰伤的医生。后来,他把这药干脆就叫“兔丝子”。由于它是草药,后人又在兔字头上面冠以草字头,便叫成“菟丝子”。“菟丝子”,又名吐丝子、菟丝实、无娘藤、无根藤、菟藤、菟缕、野狐丝、豆寄生、黄藤子、萝丝子等,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的种子。有“续绝伤、补不足、益健人”之功。《名医别录》谓其有“养肌强阴、坚筋...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第二十回赴郊野炎帝独行采黄芪根子双效
清晨,朝霞漫天。迎着喷薄而出的一轮红日,炎帝迈步在黄河沿岸,他要尝尝附近地域的草木树根,看看能否找到有用的药材。连日来,炎帝在太医馆巡视、检查,见到不少各地推荐来的能人智士,从中听到不少宏论高见,心中非常高兴。昨日傍晚他正与众先生谈论,忽闻药品部首领来报,全国十大部落所推荐的人才及药品,现均到齐,选送药品计十余种,加上本部原有五谷、五菜、五果及新近所采药二十余种,共计三十六种。炎帝听罢,回思医典所论,结合各先生医理高见,想到疾病纷繁、多变复杂,而这数量微少的药品,决不能适应繁多病种的需要,必须更快更多地发现新药品种。因此他一大早便悄悄溜出门来,独自一人行走在这黄土高原上。他漫无目的而又随时注意地搜寻着,大约走到日中时分,来到一处旱坡砂质土壤区。在这小山丘的回弯处,有一片杂草灌木区,远远望去,草丛那边,袅袅炊烟,冉冉升起,似有人家的模样。炎帝快步来到草丛间,虽然草已枯死,但苗茎依稀可见。他在...
· 中医文化―中药典故―补肾养肝女贞子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是这样描述女贞子的:“此木凌冬青翠,有贞守之操,故以女贞状之。”相传在秦汉时期,江浙临安府有一员外,膝下只有一女,年方二八,品貌端庄,窈窕动人,琴棋书画俱通。员外视若掌上明珠,求婚者络绎不绝,小姐均不应允。员外却贪图升官发财,将爱女许配给县令为妻,以光宗耀祖。哪知员外之女与府中的教书先生私订了终身,又瞧不起那些纨绔子弟,到出嫁之日,便含恨一头撞死在闺房之中,表明自己非教书先生不嫁之志。教书先生闻听小姐殉情,如晴天霹雳,忧郁成疾,茶饭不思,不过几日便形如枯槁,须发变白。数年之后因教书先生思情太浓,便到此女坟前凭吊,以寄托哀思。但见坟上长出一株枝叶繁茂的女贞子,果实乌黑发亮。教书先生遂摘了几颗放入口中,味甘而苦,直沁心脾,顿觉精神倍增。从这以后,教书先生每日必到此摘果充饥,病亦奇迹般地日趋见好,过早的白发也渐渐地变得乌黑了。他大为震惊,深情地吟到:“此树即尔兮,求不分离兮...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