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第二十三回 为救母孝女寻方 求良药橐吾奔波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33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第二十三回为救母孝女寻方求良药橐吾奔波,此情此景,炎帝不由得弯腰俯身,从中摘一朵粉嫩的花蕾,放在口中咀嚼,其味辛而甘

  此情此景,炎帝不由得弯腰俯身,从中摘一朵粉嫩的花蕾,放在口中咀嚼,其味辛而甘,且有温润感。正作品尝、回味、凝思,忽听不远处有人高喝:“喂!那是圣洁之花,不可践踏!”说着,已有一大帮人走到近前,把炎帝等人团团围住,有的甚至出言不逊。炎帝环顾一周道:“本王渡河采药,路经此地,见此花奇特,故以观尝。”众人闻听是炎帝到,一齐下跪:“不知大王驾到,望大王恕小民冒犯之罪。”炎帝道:“没什么,快快请起。本王正待找人询问,此品究系何名,缘何凌冬不凋?”人群中走出一个似是头领者道:“此品人称款冬花,是止咳良药!”炎帝一听,更觉新奇,乃道:“何以知其能够止咳?”那人道:“我们这里方圆几十里,从上几辈人就多次经历,止咳如神,所以先人们就叫我们一定要像保护仙女一样保护它。”炎帝接着问道:“为何须以保护?”那人说:“此药逢冬开花,野草均已枯死,路人易因奇而乱挖,牛羊易见之而食、踏。且本品缘于一圣洁少女所化生,故当尽力护佑。”炎帝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便问:“怎么?这花草是人变的,请说给本王听听。”那人就讲出了该花的来龙去脉。  原来,这里是黄河的水旱码头,村中历来人丁兴旺。在很久以前,这里住着母女两人,相依为命。母亲无名氏,为人勤劳忠厚。女儿橐吾,聪明贤孝,到十五岁时,便美艳窈窕,肤如凝脂,面如桃花,和人言谈时,黄红粉嫩的面颊,常略显紫晕,更见美丽如霞。她不仅孝敬母亲,而且尊老爱幼,远近闻名。性情温和,素以助人为乐。母亲常年的辛勤劳累,加之寒暖不保,因而积劳成疾,初时尚挣扎硬抗,后来便卧床难起。女儿一见,心如刀绞,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每日守护在旁,精心调治饮食,日以继夜地呵护,母亲病体渐复好转。勤快的母亲再也坐不住了,便起身向过去一样,辛勤劳作。忽一日天降大雨,母亲正在地里干活,避之不及,全身尽被淋透。当跑回家中时,周身已如从水中捞出。当晚,便见发热如焚,寒战时作。女儿一见,知为病体未愈,感凉复发。赶快进入厨房,取鸡蛋一枚,打开放入碗中,再取大葱一根,切成葱花,鲜姜一小片,剁成细末,二物与鸡蛋搅匀,用暴开水冲熟,热腾腾地端到床前:  “母亲,前几次的受凉感冒,都用这办法治好,您趁热喝吧!”说完,用汤匙一口一口地喂了起来。等全部喝完后,让母亲睡好,并把被头掖好,然后默默静候在床边。不多时,母亲汗出如洗,热退冷止,周身舒畅。第二天起来,除微感咽痛外,未见其他不适,照样如前干活。十余天后,母亲又觉疲乏,但仍能坚持,只是热涩,渐渐很少,大便也三四日一行,而且干燥难出,女人家也不好和人言说。此后几天,初时肚腹胀满,呼吸急促,又几日,全身肿胀,如水裹在皮肤之下,光亮明润。女儿一见,慌了手脚。这病可从来没听说没见过,急得她团团转。这时,已到中饭时分,想起该给母亲做饭,便到灶旁,准备熬碗稀粥。可是,近来母亲多病,农活又忙,所储的米谷、草籽,均已用完,寻来寻去,只找到连草籽带小米一把,女儿看看这一点点东西,犯起愁来。猛抬头,见院周篱笆下,落下很多牵牛花种子,黑黝黝而光亮,知道里边富含油脂。寻思:同样是草籽能吃,这牵牛子是油性籽,可能更好吃。想罢便走到跟前,一粒一粒地拣起来。拣了好半天,才拣到一把。行了,就把它和在一块,给妈熬粥。熬成后,满满端了一碗送来。母亲闻到后,感到香甜,喝了一口,也还不错,再喝几口,突然因肚胀,难以喝下,便让女儿端走。  过了一个时辰,母亲忽喊要大便。女儿赶快拿来便盆,只听母亲腹中,叽里咕噜,响个不停,很快大便通下,水污中央夹有硬块。以后又大便三四次,尽是稀水样物。随着大便泻下,也大为增多。如此数次,待到傍晚,母亲的全身肿胀已全消退,胸腹也已如过去一样,精神大好,已能安然入睡。第二天起来,除稍感腰困疲乏外,一切均好。女儿见状,高兴万分。想不到这牵牛子如此厉害。为了不使母亲的病再反复,这回女儿说什么也不让她下地干活了。她四处求邻居,拜亲友,或借或要,弄回不少米、面,整日为母亲调养身体。  自此以后,人们都知道牵牛子能治水臌病。俯拾皆是的牵牛子,人们再也不小看了。它的种子有黑白两种,在水肿胀急的疾病情况下,不管黑白,用它以泻水,都能收到良好疗效。人们把它叫作二丑,并赞许地称颂着、歌咏着:  “牵牛苦寒肺肾肠,峻下逐水驱蛔尝,  泻下通便除腹水,三焦气滞湿热酿。”   这些传唱,是对牵牛功效的肯定,更是对橐吾孝母的歌颂。  就在她母亲病肿消退那年,春节前又患咳嗽哮喘,呼吸急促,痰涎不时上壅,橐吾实在束手无策。她安排好母亲的饮食后,便走街窜巷,逢人便问如何能治此病。忽然有人告诉她说:“苦杏仁,清水泡,七日去皮火上炒,熬汤饮服咳喘消。”她听说后,如获至宝,便到处找寻杏核。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家院角处找到了一堆杏核,带回家中,去硬皮后如法炮制,用水每次煮五六枚,使母亲服下。经过两三日,咳嗽哮喘果然大为减轻,她继续给母亲连服数日,除偶有痰涎咳出外,其余诸症都已祛除。为了让这一发现广为人知,她又四处宣传。在缺医少药的年代,人们能知道一些医药知识,以备应急,那是极其乐意而且容易接受的。几经反复,除咳喘外,大家发现杏仁还能医治其他一些病症。有智者便给以总结:“杏核仁,味苦温,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奔豚。”   炎帝听到这里,知道杏为五果之一,但杏仁功效,却是人所不知。听这里人的历史验证,知道此药不可或缺,乃对众人说:“如此好药,但世人不知。今得发掘,应予广泛宣讲。为颂记便利,本王已撰得一歌,望能互为传唱:  杏仁苦温毒在尖,甜[1]者甘平滋养兼,  止咳定喘泻肺实,润肠通便质脂粘。  本王所知,杏仁有甜、苦两种,二者都富含油脂。”讲完后忽又道:“怪本王失礼,请继续讲述孝女之事。”   注[1]甜者:指甜杏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第四十三回为深造负笈求师求真知更攀高峰
闻听师傅让自己直接应诊,心田颇感惶恐,道:“弟子知见甚浅,万望先生多作教导后再事临证。”董老道:“边看病,边学习,更能相得益彰。”心田想,此说甚为在理,疾病本来多种多样,其变化又极其繁杂,只有多见病人,方能真正了解多变的病种,因而说道:“但凭先生吩咐!”此后三年里,心田随先生出入于本村、邻村等数十村寨,接触到各类病人,也接触到更多有知识的人士,从而使他的学问更加精进。他常常把先生的治病经验,用有关文、哲、医等理法,加以归纳,从中寻求必然的规律。他发现,先生治病,偏重于培补脾胃,是先生治病的一大特色,也是一大发明。他把先生所教“调理脾胃是医中王道、节戒饮食是祛病良方”之句,深入分析论证,写成《培中篇》,对三年的从师学习作了重点总结。书成后,先生十分高兴,对心田道:“我之所学,本不深厚,你已学成,今后打算送你外出深造。”心田听说,赶紧跪叩道:“弟子不敏,先生的学问技艺弟子尚未学得全面,望先生继...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第二十九回过三关孝女成功采草药救母利民
大青山上,根本没路可走。能看到的一条崎岖山径,也只是顽皮的山羊,冬季为找寻干草而踩成的小道。它看上去可走,但一踩上去,便被滑溜的砂石磋溜下来。酸枣一大早便走上了这条走三步退两步的羊肠小路,她坚韧不拔地攀登着,手足并用,或拽小草、或拉小树,一步步向上高升。进入卢方沟,里边狭长的沟身,沟水哗哗作响,两面的高山上,树林茂密。顺着河沿北进,弯弯曲曲地来到半山腰。回头一看,哎呀!已经上到这么高啦。再往前走,眼前出现的是横挡在路上的一个山涧,走近边前向下望去,黑洞洞,深不见底。山涧的那边山上,对正也有一条小径。这涧宽七八尺,迈腿绝对过不去,只好退后跑几步,猛跳过去。酸枣走山跳涧的本领本来不错,可这涧横拦着上山的路,也就是说,需从下边往上跳。这对酸枣来说,还是第一次。她初生牛犊不怕虎,三脚两步跑到边沿,用力一蹬,身轻如燕地飘了过去,脚刚落地,只觉足下突然砂石下滑,她赶紧抓住一棵道边小树,差一两尺便会摔下...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第十八回论六气更识英才谈药事方回正题
“欲诣扶桑,无舟莫适。将升岱岳,非径奚为。二先生之三论,提纲挈领,切中肯綮,诚能渡医人于智慧彼岸。”听得入神的太乙先生,也感慨地操着洪亮的声音,大加赞赏。思路敏捷而又能言善道的瑶姬,也以银铃般清脆悦耳的声音说:“实在是太好了、太妙了。的确如然,学医和其他道理一样,必须有其规律可循,方能事半而功倍。真如太乙先生所言,想到大海中日出的地方,没有舟船不行;想攀登泰山绝顶,没有路径,也肯定办不到。三论全面、系统、完整地指出了医学的根本规律,为初学之人指出了便捷门径。我等一定遵循这一理论,带好徒、教好学,为太医馆乃至全国,培养出更多更有用的人才来。同时,我们这些年轻医人,也一定要以各位先生为榜样,把三论学深、学透,并逐步使之发扬光大。”炎帝打打手势:“乖女儿,还是多听先生们的教诲吧!”听大王的口气和话音,求协明白这是再继续追问有关“邪”的注脚。便稽首道:“有关正邪中邪的含义,容小民道来。”“疾病的发...
· 中医文化―大顺妙手救皇母
汪大顺,清・乾隆年间,安徽歙县人,父亲汪世渡、祖父汪元皆以医著名,家族世代相传,普济百姓疾苦,尤以汪大顺宫中救治皇母,成为新安医家中流芳后世的一段美谈佳话。汪大顺业医,博考群书,不泥成法,自幼继承祖传,接受庭训,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每每诊病,应手奏效。后寓居京城悬壶。乾隆四十二年(1771年),皇帝的母亲患了一场大病,经太医院太医们诊治均无效果,眼看着皇太后病情一天天危笃,太医院及皇宫上下惶恐不安。经人举荐,乾隆皇帝急召汪大顺入宫为皇母看病。果然,汪大顺名不虚传,医技超群,他认真把脉,“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运用八纲辨证,处方开出,很快便药到病除,皇太后日渐好转。乾隆帝十分欣喜,当即赐于汪大顺捐职州同加五级,并颁发“奉天诰命”之圣旨,特封汪大顺之父汪世渡为中宪大夫,封大顺之嫡母鲍氏和生母黄氏为恭人,同时赐于汪大顺名贵的红豆树苗两株。于是汪大顺告别京都,携带圣旨及红豆树苗返回新安故里,建...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第二十八回孝女访求治病药村姑执意闯难关
美岱山村,绚丽迷人。松柏参天,杨柳成荫。桃红李白,杏如彩虹。石块垒墙,草泥封顶,大大小小房舍,围成不同院落。各院东西偏角,分别有粗大草绳围成的仓屯,圆盖尖顶,鼓鼓囊囊的样子,显示出所储草籽谷粮的丰盛。家家院落前后一分为二,北院南园,栽种着各种花草树木。院中不时传出“啦啦啦”、“咕咕咕”、哞哞哞”的叫声,原来是女主人在饲喂猪狗牛羊鸡兔。从美岱沟口引来的小溪,多渠道、多支叉地有序分流,进入各家院落,潺潺浸润,清澈透明。院落依山而建,由南向北,一层一层,似如梯形。远远望去,树因山势而挺拔,村因树荫而葱茏,真是赏不尽的青山秀色,阅不完的人间美景。酸枣沿街缓步观赏,遇见一位白发苍苍、手拄木杖的老妇,正蹒跚着朝西走去。酸枣紧走几步,赶上后稽首道:“老奶奶,小女有事打扰!”老妇一看:“啊呀呀!多漂亮的闺女,什么事?”酸枣说:“小女酸枣,住在东圪梁黄土鸡儿坡上,与母相伴,倒也快活。无奈老母染病,听说村中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