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第八十五回 皂角取嚏吐风痰 皂刺托毒排痈脓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66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第八十五回皂角取嚏吐风痰皂刺托毒排痈脓,按照炎帝的意思,洛阳就皂荚的故事,以清脆悦耳的声音,流利的中原语言,从头到尾

  按照炎帝的意思,洛阳就皂荚的故事,以清脆悦耳的声音,流利的中原语言,从头到尾进行讲说。  多年前,有位樵夫名叫皂角。他形体壮实而性烈如火,因而人们给他起个绰号―――“霹雳”。他体健力壮,一年四季,不分春夏秋冬,都辛勤地进山打柴。再高的山,他也能上;再险的沟,他也敢进。冷热不避,饥渴不惧。家中各种木柴,除换粮食衣物用品外,仍然积存如山。然而长年的劳碌,日久的风寒,使他患上了鼻塞症。鼻孔常常堵塞,难以通气,他也并不在意,就用嘴呼吸。久而久之,时或头晕,时或咳嗽,但他仍然照例打柴不误。这年秋天,阴雨连绵,皂角顶风冒雨,攀山而上。不料天气突然变冷,如同寒冬腊月,冻得他脸色泛青,直打哆嗦。回家后便高烧不退,周身如被杖击。仗着体格好他也未曾医治,拖延几日后,高热虽退,但咳嗽加重,渐渐地声声不歇。再过几日,呼吸急促,喉中随出气声发出漉漉痰鸣声响,有时必须张口抬肩,方能出上气来。此时,随着喘息加重,面目也浮肿起来,并且不能平卧。眼看日重一日,出气多入气少,人们认为他会不久于人世。好心的邻居们给他送来食物,但他胸腹胀满,喘急不停,哪能下咽。这天他的哮喘越来越重,憋得他大张口出气,进而烦躁闷乱,觉得整个屋子如同一个不透气的闷罐一样,他挣扎着下地,走出门外,想换换天地间的清气,不料出门不远,喘息更加严重,周身已乏力无比,他索性靠在一堆木柴堆上。过一会儿,连站的力气也没有了,便干脆“扑通”一声坐下。由于坐下时用力过猛,他身子又沉,只听屁股下“咔嚓”一声,似有硬物被压断。他顺手从下面抓出一物,似是一个大的刀豆角,无意中拿到眼前看看,不期鼻子受到一股异味刺激,顿时“啊欠、啊欠”地打起喷嚏来,几个喷嚏过后,觉得鼻道大为通利,呼吸也较前顺畅。他又拿起那断成两半的 “刀豆荚”闻闻,立马又喷嚏不停,伴随大量粘性鼻涕流出。他清理鼻涕后,感觉舒服很多,身子不像先前重了,胸脯胀闷也轻了。他想这东西真够奇怪,便把断面处用舌头舔了几舔,略觉辛辣,他又用牙咬了一小块“刀豆荚”的瓤,咀嚼几下。这下可坏了,顿时喉中如被鸡毛搅了一下,“哇哇”数声,连吐不止。所吐之物,尽为粘稠痰浊,到后来,痰涎粘而较稀。吐止后,他全身轻松,呼吸爽利,心胸窒闷,豁然全失。他站起身来准备进屋,这时正好邻居给他送来小米粥。他闻到极其香甜,赶紧喝了几口米汤,再吃些米粒。邻人在稀粥中还放了几枚红枣,他也吃了。连日来他从未像今天这样想吃,他感谢邻人后,回家歇息。自此以后,他的哮喘病大为好转。若偶然鼻塞,他便嗅之取嚏;若觉痰阻喉中不利,他便少量嚼以取吐。仗着原来健壮的体魄,哮喘病逐渐痊愈,其间他也摸索到了每次所嚼的数量。凭此经验,以后乡寨中凡有人患此类疾病者,都来求他医治,绝大部分均一嚏而爽,或一吐而愈。后来人们便把这种“刀豆荚”干脆叫成“皂荚”或“皂角”。为了使用及时方便,樵夫把皂荚捣成细面,贮入密封陶罐,以备应急之需。此药面因由一个火爆脾性之人发现,且用药时,无论取嚏取吐,都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故此人们便给药面取名为“霹雳散”。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又发现皂荚除祛除浊痰外,还能治一切因痰阻喉咙引起的咽喉疾病;对于因风痰阻闭清窍,引起中风不语、神志昏迷、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者,用此粉末吹鼻取嚏,也能使其苏醒。凡遇昏迷者,如能得嚏,便可有望回生;若无喷嚏,则颇难回转。  炎帝听洛阳所讲,颇为入神。等到故事尾声时,炎帝等已休息妥贴,便说:“这皂荚看来确是一种应急药品,秋后果熟时,派人前来采集。”说着站起身来,同大伙继续前行。听炎帝说完,湘潭接口道:“不仅皂荚入药,其树上小枝,也是较好药品。”炎帝道:“喔,这小枝又是何药?”湘潭答道:“名叫皂刺或皂角刺,也有称之天丁、皂丁者,是皂荚树上那分杈的棘刺。它能托毒排脓、活血消痈。凡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者均为适用。”炎帝又道:“痈、疽、疮毒诸外疡疾病,百姓中极为常见而多发,连翘、金银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等,均能治疗,但多以解毒、败火为主,若更加皂刺以‘托毒’,活血而排脓,则相得益彰。但该药之果荚,用治风痰,取嚏取吐,而其棘刺,功效却大相径庭,不知缘何得知皂刺有托毒排脓之效?“湘潭立即道: “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通过反复有意或无意的实践,再经经验积累,便会得以总结。据传,皂刺托毒排脓,也属偶然发现。大王如有兴趣,且听我把故事梗概,简作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第八十四回柳州论疫演运气炎帝嗅皂嚏频喷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神秘绝顶,便是巴山高巅,俯瞰四周,景色诱人壮观。十条山梁似巨龙从顶下扑,九条沟溪如玉带飞舞飘垂。东看江汉平原,沃野千里;西望大巴山地,群峰劲拔;北览神秘林海,绿浪涛滚;南眺滔滔长江,银蛇蹈彩。正当炎帝等人尽情观赏之际,呼叫安合的声音,把众人从这如梦如醉的景象中惊醒。安合早已听出是师兄柳州的声音,他惊喜地边向东跑边喊:“师兄!大王正在此处。”二人很快相见拥抱,一面问寒问暖,一面快速来到炎帝近前。柳州率着众人一同拜见炎帝,叩首道:“大王吉祥!”炎帝一见是荆楚太医分馆馆丞柳州到来,更是喜出望外,立即扶住道:“柳州馆丞驾临,恕本王不知,未能远迎,快快请起!”柳州站起道:“谢大王!”安合见随行众人,个个年轻英俊、潇洒倜傥,炎帝也从心底喜欢这几位年轻人。柳州会意,便说道:“这几个后生,是我的弟子。”说着分别让各人拜见炎帝及师叔。他们是:武汉、洛阳、湘潭、米脂、商丘、衡阳、汩罗、康定...
· 肥皂
历史古代不管是东西方,最早的洗涤成分不外乎都是碳酸钠和碳酸钾。前者为天然湖矿产品,后者就是草木灰的主要洗涤成分。肥皂的发明据传是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有传说指,公元前7世纪古埃及皇宫中的一名腓尼基厨师可能是发明了肥皂的人:然而据至目前为此的考古发现,类似肥皂的物品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9世纪的古巴比伦。而公元前23世纪时,在巴比伦的泥板上已有记载制造肥皂的公式。虽然肥皂很早就发明,但块状肥皂却是奢侈品,直到十九世纪才广泛由一般大众使用。中国在还没有发明肥皂以前,中国北方的人都用猪的胰脏、板油以及碱,捣一捣,放着晒干几天就可以拿来洗东西了,称作“胰子”。也有人们用清水来浸草木灰,过滤以后,用这种物质来洗衣服。之外还使用含有皂苷的植物提取物,如皂角等。另外古时候的人们用水和木屑来擦洗皮肤,然后再抹油在滋润受摩擦的皮肤,这是他们用来洗澡的成分。日本日本肥皂写作“石鹸”(せっけん),也作“石碱”。中东...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第九十五回剧吐泻炎帝昏迷强助气神农还魂
炎帝的背上,已背了一大捆五花八门的草药。尽管他对每种花草都已确认其形态、特征,也深知每种花草的滋味特点,但他仍然不能一一指出其名称。他正品味着那辛味的红棕树花,不期足下一株一尺高的细草在眼前晃来晃去。其茎虽然直立,但茎的上部却稍呈蔓状。叶如桃叶般,上有短毛,顶着一朵密集的球型花,有的淡紫,有的红而泛白。他俯身弯腰,抓住地上草茎,用力一拽,不想这土地疏松,从地上拔起两块黄萝卜似的的块根来,色见红褐。他把它完好地捆入背上的杂草捆内,接着又拔一株,这回纺锤形的“萝卜”却是棕褐色。再拔几苗,其色未见特殊。炎帝就势双手掰开,用舌舔了一下,似有苦味,干脆咬了一口,“啊呀”,太苦了,只好吐出,继续前行。将及沟底,在一处虽是山坡、但其下却是深沟的边上,长着一片黄绿花朵的野草,其茎紫红而上部淡绿。炎帝照例选拔一株,不料从地下横着拽出一串细长而弯曲的连根来。再一看手上,因拔草时用力过度,被紧握拽拉损伤的茎叶,...
· 翻黄倒皂
翻黄倒皂翻黄倒皂翻黄倒皂的意思翻黄倒皂是什么意思翻黄倒皂什么意思翻黄倒皂的近义词翻黄倒皂的反义词翻黄倒皂的拼音【成语意思】:犹言颠倒黑白。【用法分析】:翻黄倒皂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成语来源】:明康海《鲍老儿秋日闲情》套曲:“眉来眼去,唇三口四,泥烂油滑,翻黄倒皂,呼风唤雨,搦雾抟沙。”【褒贬解析】:中性成语【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使用程度】:生僻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fānhuángdǎozào【成语声母】:FHDZ【翻黄倒皂的近义词】:颠倒黑白【成语接龙】:翻黄倒皂→→断雁孤鸿→→鸿飞冥冥→冥思苦想→想望丰采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第八十七回食银杏炎帝中毒结白果公孙报仇
过去的事,称为故事。已故的事,或为实有,或为虚构。炎帝对于故事,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在众多医药故事中,他坚信一条,这便是大自然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治病药物。当他正要继续和湘潭谈论皂角、皂刺的药理时,一株高大的乔木挡住了去路。炎帝抬头一看,树高三四丈,皮色淡灰,根部黄褐,直立挺拔。且雌雄异株,雌株大枝开展,雄株大枝向上。叶具长柄,或簇生于树枝顶端,或散长于长枝之上,叶如扇形,上缘如浅波之状。树底下落着一层干果,有如杏状者,有外皮肉果上着白粉者,有肉果干裂而露出白色硬皮果核者。炎帝就势弯腰,捡取一枚干裂者,剥去杏干似的外皮,取出一枚内核,其色白洁,上有二三条细棱。他放入口中,用牙一咬,果核开裂,露出一枚两瓣的核仁来,再一嚼,油脂甚多,初觉甜而后微苦涩。炎帝此时腹中略饥,便一口气嚼食了十几枚,其中有的是从那较鲜嫩的肉果中剥得。过不一会儿,炎帝感到指头皮肤发烫,火烧火燎,麻痒作痛。又过一会儿,直感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