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第九十一回 何首乌黑发乌须 夜交藤养心安神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93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第九十一回何首乌黑发乌须夜交藤养心安神,气息奄奄的红内消,正朦朦胧胧、迷迷糊糊地似醒非醒,似睡非睡,听得丈夫声音隐约

  气息奄奄的红内消,正朦朦胧胧、迷迷糊糊地似醒非醒,似睡非睡,听得丈夫声音隐约似说“有了吃的”,便用力睁开疲涩的眼皮,张着枯燥干瘪的嘴唇道:“啊呀!”并上气不接下气地断断续续说:“快点――哇,快饿死――了。”


  铁秤陀三步并成两步走到近前,扔掉背上藤草,从筐中取出一块疙疙瘩瘩的草根,在衣服上蹭了几下,掰成两半,赶紧递到红内消嘴边。饿到一定程度的人,见有可食之物,哪管青红皂白,“咯嚓”一声便咬了一大块咀嚼起来。本来吞糠咽菜之人,加之久无食物,这一嚼起来,便觉得是那么的香甜,那么的滋润,很快地便把一块硕大的草根吃完。铁称陀怕她一下吃冷吃得太多,便说:“稍微止止饿,我到厨下给你煮熟再吃。”红内消原本还要吃,但听丈夫所说,言之有理,便任由男人去。铁秤陀用水煮了半锅,等煮到能用筷子扎动时,捞在碗内,端在床前,就这样如吃煮红薯、煮土豆一样用起晚膳来。他夫妇二人吃着,真比任何美味佳肴更有味道。末了,丈夫又从锅里盛了两碗这草根水,说是“原汤化原食”。这汤水入肚,更觉舒适无比,它甜中略带苦涩,口感极佳,真如玉液琼浆。吃饱喝足,二人便各自安息。


  第二天一早,铁称陀早早起来,照旧煮好草根,叫起红内消,共进早餐。一阵风卷残云后,红内消意外地发现,今日周身大感有力,头脑也清醒许多,过去昏花的眼睛,现已视物清晰。她挣扎着爬至炕边,感到身子已不软乏,气也不短了。由于腹中鸣响,她便支撑着下地,虽然仍感晃悠,但一月余卧床,这已是天大的喜事。迫于内急,她紧走几步,上入茅厕,近十日未解之大便,此时却突如江河决堤,直泻而出。过去每一行动或大便干燥而稍用力,便会如月经潮汛,出血不止。而今天虽急走数步,却滴血未见。她回到炕缘边站着,用力喊道:“郎君,我的病好啦。”铁秤陀听见妻子声音洪亮,赶快过来,见她在地下来回走动,已是大为惊喜,再一看面色,已转红润,口唇也鲜艳润泽。二人非常高兴,铁秤陀也说:“今晨起来,我也气力大增,等拉完一泡稀屎后,更觉周身轻松。”从此红内消便不再卧床,在家里操持,丈夫不时到那片藤蔓处掏挖草根。


  夫妇二人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但二人仍有一大毛病不见好转,这就是每到夜晚,很难入睡,睡着不到一个时辰,便又醒来,妻子尤其严重,甚至彻夜不寐。就是白昼,也常常心中恍惚,烦躁难宁。一连五六天煮食草根,二人渐渐地腻歪起来,丈夫心想,尽吃“主食”,没有“副食”搭配,当然食之无味。这天他采挖草根时,忽然想到这嫩绿的草叶和紫红草茎,便顺便选鲜嫩的割了一捆。回家后把嫩枝头及嫩叶切碎,拌点盐巴,当作“菜肴”就饭,然后把那藤蔓切成小段,加水熬煮,作为“羹汤”。当天中饭及晚餐,均以此汤、菜调剂。这办法真好,俩口子吃起那煮熟的草根来,又已香味可口。


  到第二天早上,俩口子仍然呼呼酣睡,看看日上三竿,丈夫这才睡眼惺忪地打着呵欠醒来,他轻轻叫声“浑家,不早啦”,但见女人仍然甜甜而眠,他怕打搅妻子,一年来的失眠难寐,好容易能睡得这么香,真是难能可贵,他自己便轻手轻足地下厨做饭。做好后不大一会儿,妻子方揉揉眼睛,伸伸懒腰说:“天亮了吗?”丈夫逗笑说:“太阳快照到屁股啦!”妻子一骨碌爬起说:“怎么睡了这么长时间?”丈夫道:“我也是刚起来不大一会儿,而且一整夜也睡得特别踏实。”两人感到奇怪,因为很久以来从未有过如此享受,便边进食边唠嗑。最后,铁秤陀说:“你的病是这草根治好的。它的苗子,肯定也有特殊作用。依我看,咱们能睡得如此好,肯定是这苗子、叶子的作用。”他说着,见妻子碗沿上沾着一根白头发,便伸手去拨弄,无意中见她的白发少了很多。他伸着脖子到妻子近处一看,见头上长出很多短的黑发,用手指一梳弄,那长长的白发便哗哗地直落下来。他惊异万分地说:“啊呀!你的白头发都掉啦,长出黑黝黝的短发来。”妻子也指着他说:“还说我呢,两天前我就见你不但白头发没了,就连那花白了的胡须,也如染黑一样。”


  这头白返黑之事,邻人村人有目共睹,他们传扬着。一些同样白发之人,都纷纷前来请教。铁秤陀与红内消毫无保留地告诉给他们,这些人均都如愿以偿地头白返黑。传之久了,人们便把这草根直呼为铁秤陀或红内消。而最多称呼的是,由于这种草根色黑,能使任何原因的白发,都可变成乌黑光亮的青丝,因而人们便简称为“何首乌”或“首乌”。至于首乌的藤蔓,确能使人入夜安然交相眠寐,故称之为“夜交藤”。


  炎帝听完这段离奇故事后,说道:“本王此次尝采诸药,目的不仅在于寻找药物,同时也试图找寻可代五谷的其他植物食品,看来这何首乌即可食药同当。”柳州道:“可代替五谷以济荒者,首乌固为可用,但此物过服可引致泄泻,且味兼苦涩。临时救急可暂作替代。可代食之草药者,尚有很多。”炎帝马上追问:“请柳馆丞详予赐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医文化―中药典故―何首乌的传说
唐朝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有一个叫文象的僧人,平素喜好养生术,这天去茅山朝拜,在华阳洞口遇到一位老人,这个老人看到文象有些仙人的模样和风度,就此传授给文象长寿秘方。随后引出了一个何首乌的故事。有一个叫何首乌的人,祖籍河南省顺州南河县。其祖父叫能嗣,原名叫田儿。田儿一生喜饮嗜酒,由于生理缺陷,五十八岁了还不能娶妻。有一日他在外边饮酒到半夜,酒醉后回家,在路上东摇西晃,一阵春风使他酒涌上来,醉倒在荒郊野外。等到他酒醒后,睁开眼,在明亮的月光下,突然地瞅见在他身边有两个草藤,虽然相离三尺多远,可是它们的藤茎自动相互交合,呆了很久时间又自行分开,这样又分又合有三、四次,田儿亲眼看到后心里觉得十分奇怪,于是把这根藤挖掘了一根,拿回去向村里的人去讨教这个草藤叫什么名儿。但是村里的人没有一个人知道它叫什么的。田儿把这个草藤晾干,这时村里有一个叫陵良的乡亲向田儿逗弄他说:“你既然已不能找...
· 中医文化―中药典故―何首乌的故事
唐朝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有一个叫文象的僧人,平素喜好养生术,这天去茅山朝拜,在华阳洞口遇到一位老人,这个老人看到文象有些仙人的模样和风度,就此传授给文象长寿秘方。随后引出了一个何首乌的故事。有一个叫何首乌的人,祖籍河南省顺州南河县。其祖父叫能嗣,原名叫田儿。田儿一生喜饮嗜酒,由于生理缺陷,五十八岁了还不能娶妻。有一日他在外边饮酒到半夜,酒醉后回家,在路上东摇西晃,一阵春风使他酒涌上来,醉倒在荒郊野外。等到他酒醒后,睁开眼,在明亮的月光下,突然地瞅见在他身边有两个草藤,虽然相离三尺多远,可是它们的藤茎自动相互交合,呆了很久时间又自行分开,这样又分又合有三、四次,田儿亲眼看到后心里觉得十分奇怪,于是把这根藤挖掘了一根,拿回去向村里的人去讨教这个草藤叫什么名儿。但是村里的人没有一个人知道它叫什么的。田儿把这个草藤晾干,这时村里有一个叫陵良的乡亲向田儿逗弄他说:“你既然已不能找...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联对交友
山西名医傅山,不仅医术高明,而且才华过人,擅长用中药做对。一天,有人慕名而来,试探虚实。他一进门,看见药架上的成药,随即吟到:“红娘子生天仙子,一副生化汤。”傅山见来人出对,知其用意,即应声对曰:“女贞子产刘寄奴,二包指迷散。”来人顿感傅山思维敏捷,对得工巧。他看了看纵横成方的药斗,又出一长联曰:“白头翁骑海马赴常山挥大戟怒战草蔻百合,不愧将军国老。”用八味中药名出对,傅山听了,微微一笑,从容应对曰:“何首乌驾河豚入大海操仙茅逼杀木贼千年,堪称长卿仙人。”真是对得生动巧妙,形象逼真,仿佛给人们展现了一副古代英雄鏖战撕杀的战斗画面。原来来人也是一位名医,听了傅山应对后,更加敬仰他的医术和文才。二人志同道合,遂联对交友。傅山立即请其入座饮茶,畅谈岐黄,纵论医药文化,甚为投机。当客人告辞回家时,傅山笑着说:“生地变熟地常望合欢。”又是三味中药名联句,客人随答谢曰:“望月乘夜明定来夜交。”这时,日...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中医对联2
我国中药药名多达数千种,不少医家以中药为素材编出许多“药名对联”的故事来,颇为有趣。张氏父子在外地行医,因医技高超,求医者不绝,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可是,他们却遭到本地一名医霸的百般刁难。为此,父子俩决定返回故乡。临行之前,他们在店门口贴了一副对联:“生地人参,附子当时”。横批是“茴香”。然后,他们悄悄离去。次日一早,病人见到门前对联,都为张氏父子的遭遇鸣不平,同时也为他们的离去感到惋惜。某地一位客人,慕名前去拜访善作“药联”的名医。客人进门见竹,不由赞道:“烦暑最宜淡竹叶。”名医从容笑答:“伤寒尤妙小柴胡。”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中医对联3
药名对联是劳动人民群众消遣娱乐活跃文化生活的方式。相传唐代诗人杜甫,老年多病,贫困潦倒,开了一间中药店,对联是:独活灵芝草;当归首乌身。由四个药名联成,寓意深邃。还有一副长联:白头翁持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此牡丹芍药胜五倍,苁蓉出阁,宛若去母天仙。上、下联共用药名18个,对伏非常工整,令人耳目一新。药名亦可入谜。明代文人祝枝山聚宴赋诗,乐不思归,深夜仆人迎接,手提灯笼,他触景生情,吟成一首诗:淡竹枳壳制防风,内藏红花在当中。熟地不须用半夏,生地车前伏此翁。既是药名诗,也是药名谜,道出了谜底"灯笼"的结构、用途,可谓工巧神奇。更有把药名写入戏曲者,元代著名戏曲家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第五本有一典写道:裙染榴花,睡损胭脂;钮结丁香,掩过芙蓉扣;线脱珍珠,泪湿香罗袖,杨柳眉颦,人比黄花瘦。共用了7个药名,构思厅特,含而不露,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