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第九十二回 采药更寻代食物 草药尤多食疗品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05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第九十二回采药更寻代食物草药尤多食疗品,温暖当虑严冬日,饱丰常思饥荒时。当前虽已天下太平,国富民足,但因几年前的荒旱

  温暖当虑严冬日,饱丰常思饥荒时。当前虽已天下太平,国富民足,但因几年前的荒旱灾病,炎帝决定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因此,他不但要建立一支强大的中医中药队伍,把国内所有能治病的药物寻找出来,使之反复验证,对疗效确切者,著之于卷册,传之万世。同时,他也深深认识到:“三日无粮不聚兵,一顿不吃大年景。”现在的民众虽然丰衣足食,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即使大面积灾荒、疫病未发,但谁能保证永远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又且天下之大,难免某一地区会有洪涝、干旱、雹霜、风沙等灾情。仓促之际,粮食或有不备,则自有难以生存之虞。也正因如此,炎帝在尝采药材时,常常注意能用以充代食物的植物。听柳州说有不少药品,具有食药皆用之功能,自然十分高兴。他要知道它们的药性,还要知道它们的生长特征,更想知道它们能否被各地引种栽培。


  “回禀大王,可以代替粮食充饥者,以黄精、玉竹、薯蓣、薏苡、茯苓、百合等,奉为上品。它们不仅可以充饥,又且皆具补益作用。凡饥荒之时,虚损乃是人体之常,以之代食,一举两得。”炎帝闻言,笑逐颜开道:“好哇!这些佳品,本王尚为初闻,不知在此神秘架中可有?”柳州回道:“沿途行来,随处可见。”说着从一片灌木林旁的阴湿山地上,拔起一株高三尺余的长细尖叶草来,指着地上断茎处,让人用木耒掘挖。一会儿便挖出一大块黄色根状茎来,长约二三寸,粗如木耒把。肉质肥厚,外观头大尾小。炎帝掰了一块咀嚼,细腻绵甜,甚为可口,便说:“此物煮或蒸熟,确可用代主食。但不知其药性如何?”柳州接道:“此物名为黄精,别名老虎姜。味甘平,入肺脾肾三经,润肺滋阴,补脾益气,家师谓它能安五脏、补中气、益脾胃、润心肺、助筋骨、填精髓、补诸虚、甘如饴。”


  随后,柳州又在附近拔起一棵二尺高的草来,看去与黄精的苗子颇多相似,只是叶片略宽,在叶腋处悬挂着一至两枚圆形紫浆果。从地下挖出长柱形黄白色块根后,柳州指着那肥厚的根说:“大王,此名玉竹,又名葳蕤或萎蕤。其味甘平,入肺胃二经,质性平和,具有滋阴润肺、生津养胃之功效。用于治病,常与人参相伍。所谓人参得葳蕤而益力,葳蕤得人参而鼓勇。”


  炎帝众人,走走停停,柳州边指边说,时而指指这树,时而拔拔那草,等下到神秘架沟底时,又介绍长于松树根上的茯苓,并随口吟道:“利水渗湿用茯苓,甘平脾胃肺肾心,水湿停滞尿不利,健脾补中消痰饮。宁心安神茯苓佳,寒白热赤皮治肿。”吟毕又道:“本品乃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的土内寄生物。其黑色外皮名茯苓皮,擅长利水消肿;菌核内之白者称白茯苓,对偏寒性之水湿痰饮疗效更好;其苓皮皮层下赤色部分,称为赤茯苓,对于治疗偏热性之水湿郁阻、不利疗效尤佳;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称为茯神,又名抱木神,作用偏于宁心安神。”炎帝听说,赶紧插话:“此物可一物而多用。”柳州接道:“是啊,本品健脾而不壅遏,利湿而不伤正,化痰而不燥劫,渗利而不耗阴。家师谓‘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郁,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正谈论着,山谷下的溪涧旁,一片似芦苇般的草丛出现在眼前,那金黄色的稻穗物,随风飘摇,煞是好看。柳州立即走至近前,顺手从那一人来高的草头上,捋下一把草籽,双手搓捏几下后,吹口气,掌上立刻呈现出坚硬而光滑的一撮“珠子”来,或灰白色,或蓝紫色。他用指捏起一粒,搓去外皮,里面露出白色米粒后说道:“此药名为薏苡仁,亦称苡米。家师曰:‘薏苡仁,味甘微寒,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所谓‘利水渗湿薏苡仁,健脾止泻肺肾通,除湿缓拘甘淡寒,清热排脓治内痈’。它能滑利关节,尤对下肢肿胀疼重更具佳效。同时可作羹汤,可煮粥饭,是极好的食疗佳品。”炎帝兴致越发浓厚,紧接着问道:“此物中原以北可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第三十二回炎帝采药得贤才神农获丰归柴园
炎帝说着招招手,会同太乙、瑶姬、三辨一合四兄弟,一边上坡,一边交谈。听到炎帝询问,辨象便说出来意。原来,四兄弟正在家中讨论医学与哲学的关系之时,其好友即柴旺之子病机,风风火火地跑了进来。四兄弟赶紧迎上前去:“好久不见,什么风把你吹来了?”病机曰:“是香风。”四人一听,知其话中有话,齐声道:“快说说看,是何好信息?”病机抱拳道:“恭喜四位荣任高职!”四人一听,更是莫名其妙:“别卖关子了,快说什么事。”病机便把设立太医馆塞北分馆之事,以及他四弟兄任职之事,原原本本、清清楚楚地作了交待。末了,又将一大早炎帝等上山采药之事作了透露。四弟兄听说,一齐道:“炎帝大王亲自外出,不畏艰辛,不惧劳苦,为拯救民众,甘冒风险采集药品,此等壮举,实乃千古难见。我等既受大王重任,理当竭尽全力。现天寒地冻,山路难行,然大王却视若坦途,只此一宗高尚品格,也是我辈终生效仿之榜样。当今疾病肆虐中原,药品奇缺势所必然,我等理...
· 中医文化―中药典故―中草药谚语集锦
中草药谚语是我国劳动人民用药经验智慧及知识的大成,读起来琅琅上口,又富于哲理,使人从中增长了中药的知识。中草药谚语涉及到药物的采收、鉴别、贮存以及功用、治疗等诸多方面,对于指导中药学的学习和临床运用大有益处。现摘几则如下。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知母好刨,就怕拔毛。粗皮横纹菊花心,不问就是西洋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家中一碗绿豆汤,清热解毒赛神方。知母贝母款冬花,专治咳嗽一把抓。打得满地爬,离不了祖师麻。家有刘寄奴,不怕刀砍头。穿山甲、王不留,妇人吃了乳长流。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若要睡得好,常服灵芝草。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识得半边莲,不怕和蛇眠。三分吃药,七分调理。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家有七叶一枝花,无名肿毒一把抓。跌倒地上爬,快用八厘麻。不怕到处痛的凶,吃了元胡就要松。铁脚威灵仙,骨见软如棉。常山与草果,摆子无处躲。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中医对联2
我国中药药名多达数千种,不少医家以中药为素材编出许多“药名对联”的故事来,颇为有趣。张氏父子在外地行医,因医技高超,求医者不绝,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可是,他们却遭到本地一名医霸的百般刁难。为此,父子俩决定返回故乡。临行之前,他们在店门口贴了一副对联:“生地人参,附子当时”。横批是“茴香”。然后,他们悄悄离去。次日一早,病人见到门前对联,都为张氏父子的遭遇鸣不平,同时也为他们的离去感到惋惜。某地一位客人,慕名前去拜访善作“药联”的名医。客人进门见竹,不由赞道:“烦暑最宜淡竹叶。”名医从容笑答:“伤寒尤妙小柴胡。”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中医对联3
药名对联是劳动人民群众消遣娱乐活跃文化生活的方式。相传唐代诗人杜甫,老年多病,贫困潦倒,开了一间中药店,对联是:独活灵芝草;当归首乌身。由四个药名联成,寓意深邃。还有一副长联:白头翁持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此牡丹芍药胜五倍,苁蓉出阁,宛若去母天仙。上、下联共用药名18个,对伏非常工整,令人耳目一新。药名亦可入谜。明代文人祝枝山聚宴赋诗,乐不思归,深夜仆人迎接,手提灯笼,他触景生情,吟成一首诗:淡竹枳壳制防风,内藏红花在当中。熟地不须用半夏,生地车前伏此翁。既是药名诗,也是药名谜,道出了谜底"灯笼"的结构、用途,可谓工巧神奇。更有把药名写入戏曲者,元代著名戏曲家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第五本有一典写道:裙染榴花,睡损胭脂;钮结丁香,掩过芙蓉扣;线脱珍珠,泪湿香罗袖,杨柳眉颦,人比黄花瘦。共用了7个药名,构思厅特,含而不露,道...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中医对联1
有位中医,善用中药名做对联,一天,客人一进门就指着门口的灯笼说:“灯笼灯笼,纸(枳)壳原来只防风。”医生笑对道:“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客人进院后,赞叹道:”避暑最宜深竹院。医生随口对说:“伤寒尤妙小柴胡。”客人在院子里坐下后,又出一联:“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医生不假思索地应道:“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客人看了病,告辞出来,说道:“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认生地熟地。”医生对道:“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霍香木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