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甘草”原从“干草”来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12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甘草”原从“干草”来,   中医认为,甘草无论生用炙用,均能润肺止咳、调和药性,治各种咳喘及用于缓和药

    中医认为,甘草无论生用炙用,均能润肺止咳、调和药性,治各种咳喘及用于缓和药性峻猛药物的毒烈之性等。说起来,甘草的使用还有一段来历呢。

    从前,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有位草药郎中,他总是很热心地为人治病。有一天,郎中外出给一位乡民治病未归,家里却来了许多求医的人。郎中妻子一看这么多人急等着丈夫治病,而丈夫一时又回不来,便暗自琢磨:丈夫替人看病,不就是那些草药嘛,一把一把的草药,一包一包地往外发放,我何不替他包点草药把这些求医的人打发了呢?她忽然想起灶前的地上有一大堆草棍,拿起来咬上一口,觉得甘甜怡口。于是,她就把这些小棍子切成小片,用纸一包一包地包好,发给了那些病人说:“这是我家郎中留下的药,你们赶快拿回去煎水喝吧。”

    过了些日子,几个病愈的人特地登门来答谢郎中,说吃了他留下的药,病就好了。草药郎中一听就愣住了,而他的妻子却心中有数,赶忙把他拉到一边,小声对他如此描述了一番,他才恍然大悟。草药郎中又急忙询问那几个人的病情,方知他们分别患了咽喉疼痛、中毒肿胀之病。此后,草药郎中便在治疗咽喉肿痛和中毒肿胀时,均使用这种“干草”。由于该草药味道甘甜,郎中便把它称作“甘草”,并一直沿用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医文化―中药典故―“甘草”原从“干草”来
中医认为,甘草无论生用炙用,均能润肺止咳、调和药性,治各种咳喘及用于缓和药性峻猛药物的毒烈之性等。说起来,甘草的使用还有一段来历呢。从前,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有位草药郎中,他总是很热心地为人治病。有一天,郎中外出给一位乡民治病未归,家里却来了许多求医的人。郎中妻子一看这么多人急等着丈夫治病,而丈夫一时又回不来,便暗自琢磨:丈夫替人看病,不就是那些草药嘛,一把一把的草药,一包一包地往外发放,我何不替他包点草药把这些求医的人打发了呢?她忽然想起灶前的地上有一大堆草棍,拿起来咬上一口,觉得甘甜怡口。于是,她就把这些小棍子切成小片,用纸一包一包地包好,发给了那些病人说:“这是我家郎中留下的药,你们赶快拿回去煎水喝吧。”过了些日子,几个病愈的人特地登门来答谢郎中,说吃了他留下的药,病就好了。草药郎中一听就愣住了,而他的妻子却心中有数,赶忙把他拉到一边,小声对他如此描述了一番,他才恍然大悟。草药郎中又急...
· 中医文化―中药典故―甘草”原从“干草”来
中医认为,甘草无论生用炙用,均能润肺止咳、调和药性,治各种咳喘及用于缓和药性峻猛药物的毒烈之性等。说起来,甘草的使用还有一段来历呢。从前,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有位草药郎中,他总是很热心地为人治病。有一天,郎中外出给一位乡民治病未归,家里却来了许多求医的人。郎中妻子一看这么多人急等着丈夫治病,而丈夫一时又回不来,便暗自琢磨:丈夫替人看病,不就是那些草药嘛,一把一把的草药,一包一包地往外发放,我何不替他包点草药把这些求医的人打发了呢?她忽然想起灶前的地上有一大堆草棍,拿起来咬上一口,觉得甘甜怡口。于是,她就把这些小棍子切成小片,用纸一包一包地包好,发给了那些病人说:“这是我家郎中留下的药,你们赶快拿回去煎水喝吧。”过了些日子,几个病愈的人特地登门来答谢郎中,说吃了他留下的药,病就好了。草药郎中一听就愣住了,而他的妻子却心中有数,赶忙把他拉到一边,小声对他如此描述了一番,他才恍然大悟。草药郎中又急...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中医对联2
我国中药药名多达数千种,不少医家以中药为素材编出许多“药名对联”的故事来,颇为有趣。张氏父子在外地行医,因医技高超,求医者不绝,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可是,他们却遭到本地一名医霸的百般刁难。为此,父子俩决定返回故乡。临行之前,他们在店门口贴了一副对联:“生地人参,附子当时”。横批是“茴香”。然后,他们悄悄离去。次日一早,病人见到门前对联,都为张氏父子的遭遇鸣不平,同时也为他们的离去感到惋惜。某地一位客人,慕名前去拜访善作“药联”的名医。客人进门见竹,不由赞道:“烦暑最宜淡竹叶。”名医从容笑答:“伤寒尤妙小柴胡。”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中医对联3
药名对联是劳动人民群众消遣娱乐活跃文化生活的方式。相传唐代诗人杜甫,老年多病,贫困潦倒,开了一间中药店,对联是:独活灵芝草;当归首乌身。由四个药名联成,寓意深邃。还有一副长联:白头翁持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此牡丹芍药胜五倍,苁蓉出阁,宛若去母天仙。上、下联共用药名18个,对伏非常工整,令人耳目一新。药名亦可入谜。明代文人祝枝山聚宴赋诗,乐不思归,深夜仆人迎接,手提灯笼,他触景生情,吟成一首诗:淡竹枳壳制防风,内藏红花在当中。熟地不须用半夏,生地车前伏此翁。既是药名诗,也是药名谜,道出了谜底"灯笼"的结构、用途,可谓工巧神奇。更有把药名写入戏曲者,元代著名戏曲家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第五本有一典写道:裙染榴花,睡损胭脂;钮结丁香,掩过芙蓉扣;线脱珍珠,泪湿香罗袖,杨柳眉颦,人比黄花瘦。共用了7个药名,构思厅特,含而不露,道...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中医对联1
有位中医,善用中药名做对联,一天,客人一进门就指着门口的灯笼说:“灯笼灯笼,纸(枳)壳原来只防风。”医生笑对道:“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客人进院后,赞叹道:”避暑最宜深竹院。医生随口对说:“伤寒尤妙小柴胡。”客人在院子里坐下后,又出一联:“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医生不假思索地应道:“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客人看了病,告辞出来,说道:“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认生地熟地。”医生对道:“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霍香木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