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文化研究―消化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89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文化研究―消化,消,削减、减小的意思,表示有形的物体体积的减少,也用于描述无形的物质、能量、时间

消,削减、减小的意思,表示有形的物体体积的减少,也用于描述无形的物质、能量、时间的减少。消从水字边,原指固体的冰雪体积减小,变成液态的水。消的同音同义词“销”和同义词“烁”描述的就是固体的金属融化成液态。

消在《黄帝内经》中使用很广泛。如形容脑髓骨髓减少――《灵枢・决气》:“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灵枢・痈疽》:“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阳留不发,消脑留项,名曰脑烁,其色不乐,项痛如刺以针,烦心者,死不可治。”

形容人体消瘦――《素问・疟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素问・风论》:“其热也则消肌肉。”《灵枢・五变》:“热则消肌肤。”

形容有形或无形病邪消失――《灵枢・刺节真邪》:“凡刺五邪之方,不过五章,瘅热消灭,肿聚散亡。”

形容气的耗减――《素问・举痛论》:“悲则气消。”《素问・阴阳别论》:“是故刚与阳,阳气破散,阴气乃

回到我们所说的消化的主题――《灵枢・五变》:“胃中热则消谷。”《灵枢・大惑论》:“谷消则善饥。”《灵枢・经脉》:“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

总体来说,消表示的是量变,同一种物质的量减,也就是所谓的消到了极处,就是消失、消散、消亡、消灭。但是根据能量守恒的原理,这种量变导致了质变,“化”就应运而生了。

化的意思就是转化,质的变化,新的物质的化生。我们常说的天地造化、腐朽为神奇、化干戈为玉帛、庄周化蝶,都是这个意思。

就消化而言,大块的肉,成条的面,成颗粒的米,硬脆的蔬菜水果经过我们的口腔咀嚼、胃的研磨形成了乳糜,这就是消的过程。大块的猪肉消磨得再小,它还是猪肉。当它经过酶的作用重新组合,变成人体的组织的时候,这个过程就被称作“化”了,这就是“吃猪肉长人肉”了。

有的病人食欲不振,吃不进东西;有的则是食入即吐;有的是吃什么拉什么,这都是不消。消且不能,更谈不上化了。这一般是阳明胃肠出了问题,以实寒、虚寒为多见。

还有的病人,吃不了多少,却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处在虚性亢奋状态,比如诸葛亮、雍正皇帝、李贺之类。他们属于能化不能消的人,只不过化的都是自身的精血,用来提前透支生命了。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有的病人倒是能吃能喝,比如糖尿病,古人称为消渴。病人身体在逐渐消瘦,体力在下降,尿量却在增多。再如古代著名的老将廉颇,到了老年饭量仍然很大,但是一顿饭的功夫就拉了三回屎,其特点就是能消不能化,不能把摄入的营养转化成自身的组织和能量。还有的病人也是能吃,倒也不过多拉屎撒尿,却不停地长肉长脂肪。这也属于能消不能化,问题出在少阳,即三焦和胆的功能衰弱,无法把有形的物质转化成能量。

在这里我特别要讲讲对于水的消化。千万别以为,喝水就能直接补充体液,如果没有小肠泌别清浊、膀胱的气化蒸腾,那些水要么穿肠而过,要么畜积中毒。喝得多尿得多,越喝越干燥,或喝凉水也长肉的例子不胜枚举。我历来反对不分青红皂白早晨起来先灌自己两杯水的做法,也反对输液。水和水不一样,起码应把输的液体温度加热到和人体体温相当。

消饮食的功能在于阳明胃和大肠,化食的功能在于少阳三焦和胆,化水的功能在于太阳小肠和膀胱。六腑为阳,饮食属阴,阴阳和合,生机盎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医文化―消化
消,削减、减小的意思,表示有形的物体体积的减少,也用于描述无形的物质、能量、时间的减少。消从水字边,原指固体的冰雪体积减小,变成液态的水。消的同音同义词“销”和同义词“烁”描述的就是固体的金属融化成液态。消在《黄帝内经》中使用很广泛。如形容脑髓骨髓减少――《灵枢・决气》:“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灵枢・痈疽》:“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阳留不发,消脑留项,名曰脑烁,其色不乐,项痛如刺以针,烦心者,死不可治。”形容人体消瘦――《素问・疟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素问・风论》:“其热也则消肌肉。”《灵枢・五变》:“热则消肌肤。”形容有形或无形病邪消失――《灵枢・刺节真邪》:“凡刺五邪之方,不过五章,瘅热消灭,肿聚散亡。”形容气的耗减――《素问・举痛论》:“悲则气消。”《素问・阴阳别论》:“是故刚与阳,阳气破散,阴气乃回到我们所说的消化的主题...
· 中医文化―文化研究―癫狂
中医学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其传承于世,很大程度上是靠著录于文字的经典著作。然而,且不说古人的书简、文章在传抄过程现的散失、颠倒,单是文字本身随着时间、地域的变化产生演变,就会导致很多古今字义、词义的明显不同。而且,汉字经过简化,好多则变得面目全非。如果我们持今意学习古文的话,那就越学离古意越远了。这使我们想通过读书来掌握古人的智慧变得很艰难。我长期从事涉外医疗教学工作,要把中医的基本字词翻译成英语,经常是面对熟悉的汉字产生陌生的感觉。翻译英文,那就偷懒不得,确确实实地要求落实含义。艰难也没办法,我们只能从识字、明义、会意、悟道几个基本步骤去“愚公移山”。几年下来,集腋成裘,现在发表出来,抛砖引玉,请大家批评。文/徐文兵癫和狂是心病,也就是神明之乱。现代人癫狂并称,泛指一切精神疾病,在古代,癫和狂有性质上的区别。“善诊者,查色按脉,先别阴阳。”癫表现出来的症状是负面的、阴性的,狂正好相反。...
· 中医文化―文化研究―脍炙
有个成语叫“脍炙人口”,形容好吃的东西招人喜欢,后来也用来形容文章词句优美,琅琅上口,被人传诵。但是具体说到脍炙的意思,很多人就含糊了。成语词典中说,脍是切细的肉,炙是烤肉。这么解释对不对呢?《说文》中也说:“脍,细切肉也。”其依据是孔夫子曾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事实上,孔拥囊馑际牵弘谇械迷较冈胶贸浴7裨颍巢谎峋透媒馐统伤械牧甘扯际?br>精米了。脍,就是生肉,包括生鱼片。《汉书・东方朔传》:“生肉为脍。”《礼记・内则》:“肉腥细者为脍。”有的肉比较鲜嫩,蒸煮烹饪以后就丧失了原味,比较适合生吃,特别是鲜鱼。生吃的肉,属于典型的好吃难消化,所以切得越细越好。张昭远《旧唐书》中有“飞刀脍鲤”,说的就是生吃鲜鱼时的急切心情。范仲淹写过《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人们喜爱鲈鱼,就是因为“鲈鱼堪脍”。苏东坡写《鸟夜啼》赞曰:“更有鲈鱼堪切脍,几辈莫...
· 中医文化―文化研究―围棋与中医
“人生一局棋”,我把它解释为人的生命如一局棋,这并非曲解,如从中医角度来看,正是如此。如反过来说“局棋一人生”,当指每临对局,对局者都应将人生积蕴的才华在纹枰上充分展现。围棋是一种纯粹意义上的东方文化。它没产生于西方,就象西方没有“经络”学说一样。如果把中国的大文化理念比作一根藤,那么围棋与中医就是这条藤上的两个瓜。顺着藤去梳理二者的脉络,你会发现下棋就是在诊疗疾病,而中医者,就是下棋。吴清源先生在畅导二十一世纪围棋的时候,强调一种最根本的理念,那就是“平衡”。我们不必去评论这种观念的“新”与“旧”。先看一看,为什么吴先生把一种古已有之的观念称为二十一世纪围棋。事实上,这种畅导就是对二十一世纪围棋出现的浮躁氛围的一种诊断,同时也是对由高额奖金刺激出来的只争胜负、不及其余的一种治疗。而“中医”的“中”,也正是“平衡”与“中和”观念的最好阐释。《黄帝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而摆在医与...
· 中医文化―文化研究―炮炙
古人用火直接加工食物、药物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也有不同的名称。上回说了炙,即把肉放在火上,利用火焰的辐射和上炎的热气来烤,所用的肉一般是鲜肉、生肉。这样做,在将肉做熟的同时,又可以烤出肉里面的油脂和水分。但是,如果碰到水分不足的肉,直接用火烤炙就容易丧失食物原味,甚至会变得干涩焦黑,难以下咽。此时,就需要用“炮”的方法。“炮”是会意字,指把食物包裹起来放到火里隔火做熟,这种方法能保持食物的本味、水分不散失。在这里,“炮”发音同“刨”。南方有个名菜叫做“叫化鸡”,就是把未煺毛的鸡掏出内脏,放入香料,用湿泥裹好后,放在火里烧,等到泥巴焦干的时候,鸡也就熟了。将泥巴摔开,粘在干泥巴上的毛自然褪去。此法逐渐被广泛应用,隔火的介质也由泥巴逐渐变成陶罐、石锅、铁板等等。现在的荷叶牛柳、锡箔纸包鲈鱼等,都是从“炮”演化而来的。在中药的加工上,炮的应用也很广泛。一般是把生药放在锅里用急火炒,使它焦黄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