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文化研究―脍炙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82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文化研究―脍炙,有个成语叫“脍炙人口”,形容好吃的东西招人喜欢,后来也用来形容文章词句优美,琅琅

有个成语叫“脍炙人口”,形容好吃的东西招人喜欢,后来也用来形容文章词句优美,琅琅上口,被人传诵。但是具体说到脍炙的意思,很多人就含糊了。成语词典中说,脍是切细的肉,炙是烤肉。这么解释对不对呢?《说文》中也说:“脍,细切肉也。”其依据是孔夫子曾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事实上,孔拥囊馑际牵弘谇械迷较冈胶贸浴7裨颍巢谎峋透媒馐统伤械牧甘扯际?br>精米了。

脍,就是生肉,包括生鱼片。《汉书・东方朔传》:“生肉为脍。”《礼记・内则》:“肉腥细者为脍。”有的肉比较鲜嫩,蒸煮烹饪以后就丧失了原味,比较适合生吃,特别是鲜鱼。生吃的肉,属于典型的好吃难消化,所以切得越细越好。张昭远《旧唐书》中有“飞刀脍鲤”,说的就是生吃鲜鱼时的急切心情。范仲淹写过《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人们喜爱鲈鱼,就是因为“鲈鱼堪脍”。苏东坡写《鸟夜啼》赞曰:“更有鲈鱼堪切脍,几辈莫教知。”

好个“几辈莫教知”,中华古老的饮食文明渐渐失传,吃生鱼片竟然成了日本人的发明。

既要不失美味,又要好消化的方法除了细切肉片外,还有用辛温芳香的中药佐餐。吃生鱼片的时候要蘸芥末。芥末辛辣芳香,走窜开窍。在外能让人涕泪交流,在内能温暖肠胃,发动气机,以便消化生冷。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南土大芥,味辛辣,结荚,子大如苏子,而色紫味辛,研末泡过为芥酱,以侑肉食味香美。”

除了芥末以外,大家可能没注意过其他佐餐的中药。在生鱼片盘的四角,一般会放一小堆红色的姜片,这是用糖醋腌制过的生姜,类似于糖蒜,其功效类似于芥末,但是比较温和,可以温胃散寒,止痛止呕。

在每个生鱼片的下面,都有一片绿色的叶子,那是中药紫苏的叶子,应该用它卷起生鱼片一起吃。千万不要把它当成装饰点缀,可有可无。有的低档日本料理店把紫苏叶换成菠菜叶或者塑料片,那是不对的。紫苏辛温芳香,擅解鱼蟹毒,如果吃海鲜出现腹痛、腹泻、呕吐、搔痒等症状,服用紫苏就能缓解。著名闹?br>成药藿香正气水的主要成分之一就是紫苏。吃生鱼片就紫苏叶,可以说是防患于未然。

生鱼片的盘底,铺着白色的萝卜丝。白萝卜在日本叫大根,清脆辛辣,能消食化积。吃完生鱼片嚼嚼萝卜丝,算是收尾。一顿生鱼片有这四味中药相佐,才算是中正平和。

日本人原样保留了中国古代的饮食文明,但只知其然。我知其所以然,但是得去日本才能找到我们失去的传统。

肉质细嫩的鱼可以生吃,畜肉三牲(猪牛羊)就必须做熟了吃。鸿门宴上樊哙把生猪肘子在盾牌上切了生吃,显得极其生猛,赢得项羽喜欢。但一般人的脾胃恐怕难以消化。

炙是会意字,从肉,从火。小篆字形就是肉在火上烤,成语炙手可热就是形容火焰辐射和热气上炎的状态。炙也就是把生肉烤熟了趁热吃,味道鲜美,油脂也不会凝固,好消化。否则就是“残杯与冷炙,处处皆悲辛”了。

炙的功效还在于能把肉里面的油脂榨出,减少油脂的摄入。炙烤的时候加入的香料如小茴香、辣椒等有助于消化。最主要的是,烤时会出现焦脆,其功效类似锅巴、饭焦,能帮助消化肉积。所以说烤鸭最好吃的部分是鸭皮,焦黄酥脆,好消化,又有营养。广州人干脆就吃片皮鸭,鸭肉骨架都不要,只吃鸭皮。

古人炙肉用木薪炊火,讲究慢工细活,这样烤肉油出、味入、皮焦、里嫩。现代人心急浮躁,用的是电火、煤火、微波,不是半生不熟就是烤得焦黑糊烂,味道苦涩难吃不说,还容易诱发疾病,谈得上什么脍炙人口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医文化―脍炙
有个成语叫“脍炙人口”,形容好吃的东西招人喜欢,后来也用来形容文章词句优美,琅琅上口,被人传诵。但是具体说到脍炙的意思,很多人就含糊了。成语词典中说,脍是切细的肉,炙是烤肉。这么解释对不对呢?《说文》中也说:“脍,细切肉也。”其依据是孔夫子曾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脍,就是生肉,包括生鱼片。《汉书・东方朔传》:“生肉为脍。”《礼记・内则》:“肉腥细者为脍。”有的肉比较鲜嫩,蒸煮烹饪以后就丧失了原味,比较适合生吃,特别是鲜鱼。生吃的肉,属于典型的好吃难消化,所以切得越细越好。张昭远《旧唐书》中有“飞刀脍鲤”,说的就是生吃鲜鱼时的急切心情。范仲淹写过《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人们喜爱鲈鱼,就是因为“鲈鱼堪脍”。苏东坡写《鸟夜啼》赞曰:“更有鲈鱼堪切脍,几辈莫教知。”好个“几辈莫教知”,中华古老的饮食文明渐渐失传,吃生鱼片竟然成了日本人的发明。既要不失...
· 中医文化―文化研究―消化
消,削减、减小的意思,表示有形的物体体积的减少,也用于描述无形的物质、能量、时间的减少。消从水字边,原指固体的冰雪体积减小,变成液态的水。消的同音同义词“销”和同义词“烁”描述的就是固体的金属融化成液态。消在《黄帝内经》中使用很广泛。如形容脑髓骨髓减少――《灵枢・决气》:“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灵枢・痈疽》:“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阳留不发,消脑留项,名曰脑烁,其色不乐,项痛如刺以针,烦心者,死不可治。”形容人体消瘦――《素问・疟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素问・风论》:“其热也则消肌肉。”《灵枢・五变》:“热则消肌肤。”形容有形或无形病邪消失――《灵枢・刺节真邪》:“凡刺五邪之方,不过五章,瘅热消灭,肿聚散亡。”形容气的耗减――《素问・举痛论》:“悲则气消。”《素问・阴阳别论》:“是故刚与阳,阳气破散,阴气乃回到我们所说的消化的主题...
· 中医文化―文化研究―癫狂
中医学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其传承于世,很大程度上是靠著录于文字的经典著作。然而,且不说古人的书简、文章在传抄过程现的散失、颠倒,单是文字本身随着时间、地域的变化产生演变,就会导致很多古今字义、词义的明显不同。而且,汉字经过简化,好多则变得面目全非。如果我们持今意学习古文的话,那就越学离古意越远了。这使我们想通过读书来掌握古人的智慧变得很艰难。我长期从事涉外医疗教学工作,要把中医的基本字词翻译成英语,经常是面对熟悉的汉字产生陌生的感觉。翻译英文,那就偷懒不得,确确实实地要求落实含义。艰难也没办法,我们只能从识字、明义、会意、悟道几个基本步骤去“愚公移山”。几年下来,集腋成裘,现在发表出来,抛砖引玉,请大家批评。文/徐文兵癫和狂是心病,也就是神明之乱。现代人癫狂并称,泛指一切精神疾病,在古代,癫和狂有性质上的区别。“善诊者,查色按脉,先别阴阳。”癫表现出来的症状是负面的、阴性的,狂正好相反。...
· 中医文化―文化研究―围棋与中医
“人生一局棋”,我把它解释为人的生命如一局棋,这并非曲解,如从中医角度来看,正是如此。如反过来说“局棋一人生”,当指每临对局,对局者都应将人生积蕴的才华在纹枰上充分展现。围棋是一种纯粹意义上的东方文化。它没产生于西方,就象西方没有“经络”学说一样。如果把中国的大文化理念比作一根藤,那么围棋与中医就是这条藤上的两个瓜。顺着藤去梳理二者的脉络,你会发现下棋就是在诊疗疾病,而中医者,就是下棋。吴清源先生在畅导二十一世纪围棋的时候,强调一种最根本的理念,那就是“平衡”。我们不必去评论这种观念的“新”与“旧”。先看一看,为什么吴先生把一种古已有之的观念称为二十一世纪围棋。事实上,这种畅导就是对二十一世纪围棋出现的浮躁氛围的一种诊断,同时也是对由高额奖金刺激出来的只争胜负、不及其余的一种治疗。而“中医”的“中”,也正是“平衡”与“中和”观念的最好阐释。《黄帝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而摆在医与...
· 中医文化―文化研究―炮炙
古人用火直接加工食物、药物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也有不同的名称。上回说了炙,即把肉放在火上,利用火焰的辐射和上炎的热气来烤,所用的肉一般是鲜肉、生肉。这样做,在将肉做熟的同时,又可以烤出肉里面的油脂和水分。但是,如果碰到水分不足的肉,直接用火烤炙就容易丧失食物原味,甚至会变得干涩焦黑,难以下咽。此时,就需要用“炮”的方法。“炮”是会意字,指把食物包裹起来放到火里隔火做熟,这种方法能保持食物的本味、水分不散失。在这里,“炮”发音同“刨”。南方有个名菜叫做“叫化鸡”,就是把未煺毛的鸡掏出内脏,放入香料,用湿泥裹好后,放在火里烧,等到泥巴焦干的时候,鸡也就熟了。将泥巴摔开,粘在干泥巴上的毛自然褪去。此法逐渐被广泛应用,隔火的介质也由泥巴逐渐变成陶罐、石锅、铁板等等。现在的荷叶牛柳、锡箔纸包鲈鱼等,都是从“炮”演化而来的。在中药的加工上,炮的应用也很广泛。一般是把生药放在锅里用急火炒,使它焦黄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