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文化研究―真正的中医基础!自学必看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28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文化研究―真正的中医基础!自学必看,近来我在应付考试,美其名曰【闭关】。好久不见,很想念大家。昨日出关,神清气爽,恰

近来 我在应付考试,美其名曰【闭关】。好久不见,很想念大家。昨日出关,神清气爽,恰逢学医七月期满,略有感慨。现在复论中医基础,吐血自荐!

我已经在 《儒释道学医》《大医国手》以及诸多和网友的交流帖中,透露了一点――中医需要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支持,就像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大家都知道国粹是京剧,实际上,关联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并非京剧而是中医!中医才是真正的国粹。中医人,就是国粹人!愿意为之奋斗一身者,必须以弘扬国粹为己任,需以传统文化之精髓为基石。

中医从巫术起家,从心理安慰起家,到心理治疗,到身心治疗――这些都是上古中古时代个别人的本领。直到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国的传统文化大彰其道,(佛学是外来的东西,那时候还没有,是纯粹的传统文化)中医才有了“主心骨”,才大发展起来。有一种说法,《神农本草经》得以流传是因为始皇帝陛下对然焚书坑儒,但是“医、易之书不废,故《易经》《本经》得以流传”

前汉,治国思想就是“黄老学说,无为而治”。于是《黄帝内经》这个超级经典就有了土壤。从君王到黎民,大家的思想都很统一,《内经》的思想才得以“贯彻”,或者说中医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确立起来的。医学成了独立的学科,也有了自己的纲领。

后汉三国,战乱分起,有了理论支持的中医得到了临床实践的大舞台,扁鹊仲景之后。理法方药俱全,而望闻问切详备。但是这时候的中医,个人都有师承,医术都是靠师徒相授,口口相传,故而望闻问切的顺序是这样的(《伤寒论》中往往脉诊在最后,而望闻之诊在前)

从两晋到唐朝,由于“科技”的发展,至少在造纸术的发展下,医术有了新的载体,也就是书籍――容易携带,便于流传的“纸媒”。这也就是在晋后唐前的战乱中,中医得以延续的重要保证。

同时在唐朝的时候,释家(佛家)开始对朝廷有影响,进而对医学有影响,中医的多元化进程开始了――易医的局面被打破。书籍的普及,使得儒生们能够阅读到大量的“子曰诗云”之外的东西,包括医学书籍。唐朝的儒家,佛家之鼎盛,使得医学更加昌明(儒医 易医 佛医)。

宋朝,尤其是北宋,道家的风气又上涨了――前朝的唐人喜欢佛,推翻唐的宋人喜欢道,这个似乎并不难理解。于是,儒释道三家在宋朝的时候平衡发展,而医学也成为了一门成熟的学问比如说《局方》,就是政府行为,就像是建立了“卫生部”一样,医学形成了真正的体系。

提到金元,大家都会想到四大家,为什么呢?因为当从南宋开始,时局就越发混乱,即便到了元朝,也就是昙花一现90年,也就是祖孙三代人的时间。中医的继承,受到了破坏,或者说 像《局方》那样的“政府工程”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家各派的精彩分成。

明朝,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发展阶段――主要是当时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渐渐开始融合,中医的舞台更加宽广。特别是政府部门注重对于前人知识经验的总结,使得医家对几大经典的注解,达到了一个高峰!不过社会稳定了,崇尚武力的兵家,崇尚变革的道家,都要让位于相对保守的佛家和儒家,这是明朝衰败的原因,也是医学【守成过多,创新不够】的原因

清朝,虽然是满人的天下,但是清初战乱不久,对社会的破坏性不大,而且满人皇帝也愿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那么像《康熙字典》,《四库全书》这样“集成学问”的政府行为,有了经济基础,也有通行的必要――收天下士子之心,就是让知识分子有充分的舞台。这也就是清朝名医辈出的原因

到了我们熟悉的民国――或者说近代中国。战乱,是使得医学没落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主要的原因就是西方文化的引入,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于是在此基础上,中医也就岌岌可危,天灾人祸横行无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新中国诞生后,一些看似平常的政府行为,实际上是使得中医重整旗鼓的关键――普通话,简化字。就像是有了书本而代替了竹简一样,使得更多的人 接触更多的知识。都说建国初期中医的环境好,我那时候还没有出生,不过我知道只有文化昌明了,医学才发达。

十年浩劫,我也未曾经历,只是知道那些年头,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中医骗子大概就是因为没有基础,而虚无飘渺的假中医吧。

呵呵,改革开放的春风,把我吹到了这个世界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于是,西方的科技,大彰其道。科教兴国,让我们充分接触了西方的科技,而中西医结合,也就是大势所趋。

有人说中医没落了,我看未必,难道结合就没落了?易医和儒医佛医结合,易医是没落了,可是中医有了新成员,反而更加壮大。《三个代表》有三个部分:“生产力”“文化”“人民利益”,看来中医的春天就要真正到来了

西方的科技,也就是所谓的第一生产力,和东方的科技是不同的。东方的科技,是要以雄厚的东方文化背景为基础的。文化背景不同,东西方的科技才不同。中医是传统文化下的国粹,怎能简单地和西方的科技发展下的西医相结合?

可以说 中医是一门哲学,一个文化,而西医不是,永远不是。

拿一个高层的哲学文化,去结合一个所谓的科学和技术,那不是舍本求末吗?

中医是站在高层的,直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并以之为基础的。而西医,只是在西方科技推动下的“小把戏”

东方也有科技,这个科技的结晶是四大发明,而东方的医学是和科技并列的,直接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西医是以西方科技为基础,这个,也就是我说中西医结合是舍本求末的原因

难道中西医结合都是错误的?我看未必。有人用西医来衡量中医,那才是舍本求末。如果用中医来衡量西医呢?那才是正道呀!

我再说一遍,中医比西医高级,两者的基础就不是一个档次的。

发扬传统,用于创新,不正是在新世纪对大家(尤其是青年同志)的要求吗?

西医领导中医的时代,似乎需要变革一下了!

什么是优秀的西医?我看倒是可以用中医来衡量――好中医讲究的是“不治已病治未病”,西医所谓的亚健康,不就是“未病”吗?一个六十岁的人,却是90岁的样子,那能算健康吗?不能吧!哪个西医能让他回复青春呢?西医有这个能耐吗?归根到底,不还是要靠中医?

谁指挥谁?

大家学中医的,千万不要忙着结合,先吧中医基础――传统文化搞好吧!

甲申年 九月十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医文化―真正的中医基础!自学必看
中医基础近来我在应付考试,美其名曰【闭关】。好久不见,很想念大家。昨日出关,神清气爽,恰逢学医七月期满,略有感慨。现在复论中医基础,吐血自荐!我已经在《儒释道学医》《大医国手》以及诸多和网友的交流帖中,透露了一点――中医需要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支持,就像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大家都知道国粹是京剧,实际上,关联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并非京剧而是中医!中医才是真正的国粹。中医人,就是国粹人!愿意为之奋斗一身者,必须以弘扬国粹为己任,需以传统文化之精髓为基石。中医从巫术起家,从心理安慰起家,到心理治疗,到身心治疗――这些都是上古中古时代个别人的本领。直到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国的传统文化大彰其道,(佛学是外来的东西,那时候还没有,是纯粹的传统文化)中医才有了“主心骨”,才大发展起来。有一种说法,《神农本草经》得以流传是因为始皇帝陛下对然焚书坑儒,但是“医、易之书不废,故《易经》《本经》得以流传”...
· 中医文化―文化研究―围棋与中医
“人生一局棋”,我把它解释为人的生命如一局棋,这并非曲解,如从中医角度来看,正是如此。如反过来说“局棋一人生”,当指每临对局,对局者都应将人生积蕴的才华在纹枰上充分展现。围棋是一种纯粹意义上的东方文化。它没产生于西方,就象西方没有“经络”学说一样。如果把中国的大文化理念比作一根藤,那么围棋与中医就是这条藤上的两个瓜。顺着藤去梳理二者的脉络,你会发现下棋就是在诊疗疾病,而中医者,就是下棋。吴清源先生在畅导二十一世纪围棋的时候,强调一种最根本的理念,那就是“平衡”。我们不必去评论这种观念的“新”与“旧”。先看一看,为什么吴先生把一种古已有之的观念称为二十一世纪围棋。事实上,这种畅导就是对二十一世纪围棋出现的浮躁氛围的一种诊断,同时也是对由高额奖金刺激出来的只争胜负、不及其余的一种治疗。而“中医”的“中”,也正是“平衡”与“中和”观念的最好阐释。《黄帝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而摆在医与...
· 中医文化―文化研究―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基本规律
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形式之一,由于中国哲学是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所以,中医学的形式必然表现出中国哲学的基本原理。就自在的中国哲学的基本原理和自为的中医学形式的关系所作的研究,表明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在与中国哲学的基本规律的统一性中展示出的文化上的基本意义。所以,中医学在内容上代表了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基本形式。应当说,想探索中国哲学奥秘的人、并认为中国哲学是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因此具有独立的哲学形式的人,就应在对《周易》、《道德经》和《内经》的研究上下功夫,舍此并无其它。笔者以形而中论对中国哲学所作的概括,就是上述研究方式的结果。既然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是在形而中的统一,那么,中医学本身在形而中的形式中其具体的基本规律是怎样的形式、及其这些基本规律对中医学发展的基本意义之所在,这将是本文所讨论的内容。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即哲学基础问题,是近代以来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由...
· 中医文化―文化研究―人贵自然中医的文化特点
中医药学和养生学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医疗原则。这些原则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与特点: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救死扶伤精神。中医学家在千百年的行医实践中形成了良好的医德医风。他们把不为名利,全力救治,潜心医道,认真负责作为自己的医德标准。对此,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作了全面总结。他指出,名利思想“此医人之膏育也”,是医生最应忌讳的,如果行医以收取绮罗财物,食用珍肴佳酿为目的,那就是一种无视“病人苦楚”的“人所共耻”、“人所不为”的行为。他认为,医生的首要任务,应当是维护和保障病人的健康与生命,把人的生命价值看作是医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挽救病人的生命,看作是医生的最可宝的贵财富。所以,他反复强调,作为一名医生必须“无欲无求”、“志存救济”,对任何一个病人都要一视同仁,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处处为病人着想。对“有疾厄来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娃,怨亲...
· 中医文化―文化研究―消化
消,削减、减小的意思,表示有形的物体体积的减少,也用于描述无形的物质、能量、时间的减少。消从水字边,原指固体的冰雪体积减小,变成液态的水。消的同音同义词“销”和同义词“烁”描述的就是固体的金属融化成液态。消在《黄帝内经》中使用很广泛。如形容脑髓骨髓减少――《灵枢・决气》:“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灵枢・痈疽》:“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阳留不发,消脑留项,名曰脑烁,其色不乐,项痛如刺以针,烦心者,死不可治。”形容人体消瘦――《素问・疟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素问・风论》:“其热也则消肌肉。”《灵枢・五变》:“热则消肌肤。”形容有形或无形病邪消失――《灵枢・刺节真邪》:“凡刺五邪之方,不过五章,瘅热消灭,肿聚散亡。”形容气的耗减――《素问・举痛论》:“悲则气消。”《素问・阴阳别论》:“是故刚与阳,阳气破散,阴气乃回到我们所说的消化的主题...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