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炎帝与《神农本草经》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10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炎帝与《神农本草经》,炎帝神农氏是中国药学的始祖,他是我国古代文献所记载的第一个遍尝百草研究药学的人,

炎帝神农氏是中国药学的始祖,他是我国古代文献所记载的第一个遍尝百草研究药学的人,他对药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后代的用药经验都被写进了我国第一部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赐樱桃诗》云:"汉家旧种明光殿,炎帝还书《本草经》。"就清楚地说明了炎帝神农氏和《神农本草经》的关系。

关于炎帝神农氏遍尝百草、研究药物的记载很多。如干宝《搜神记》云:"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云:神农氏"于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罗泌《路史》云:炎帝神农氏"磨唇鞭茇,察色嗅,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恶,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养其性命而治病。一日之间而七十毒,极含气也。病正四百,药正三百六十有五"。郑樵《通志》云:"民有疾未知药石,乃味草木之滋,察寒温之性,而知君臣佐使之义,皆口尝而身试之,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或云神农尝百药之时,一日百死百生,其所得三百六十物,以应周天之数。后世承传为书,谓之《神农本草》。"

炎帝神农氏的陵墓在山西省高平县,这里有许多关于炎帝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相传炎帝为了解掌握药物的性能和功效,经常在高平县羊头山一带尝百草,采集药材,遇到了很多毒药,有"日遇七十毒"、"百死百生"之说。一日,因尝了一种不知名的草药而中毒,不幸腹痛而逝,后人便把这种草叫做"断肠草"。传说炎帝采药时服了断肠草后,腹中疼痛难忍,便急忙骑马返回。走了一程,不能再骑马,只好下了马让人抬着走,后来这个地方就被人叫做"换马",即今换马村;又走了一段路,人们发现炎帝情况有异,急忙呼唤,但炎帝病势沉重,连声呼唤而不应,后来这个地方就被人叫做"不应",后谐音为"北营",即今北营村;人们把炎帝抬到一个避风的山沟里,放下来察看病情,发现他已经逝去了,这个地方便被人叫做"卧龙湾";人们把炎帝抬回行宫,装殓起来准备安葬,后来这个地方便被人叫做"装殓",后讹为"庄里",即今庄里村;炎帝死后,炎帝的坐骑长夜悲鸣,沿着山岭奔跑不止,于是这条山岭便被人叫做"跑马岭"。这些神奇而美丽的传说印证了文献的记载,并告诉我们,炎帝神农氏确实是远古时期一位执著的药学研究家,是为药学研究而献身的。

炎帝神农氏遍尝百草,掌握了不少药物的性能和功用。随着历史社会文化的演进,医药知识与经验也愈见丰富,特别是文字产生之后,记录和传播这些知识的方式也就由最初的口耳相传发展到文字记载了,于是便产生了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不是一个时代和少数人的手笔,而是若干时代、若干人对于远古时期炎帝神农氏以及后代人们所掌握的药物学知识的集大成之作。

如果说《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学的顶峰,那么《神农本草经》便是中国药学的奠基之作。至于《神农本草经》冠称"神农",虽然只是编著者的托名,但这正说明了炎帝神农氏在中国药学史上的始祖地位和作出的巨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香药与中医」神农本草经
新石器时代,大荒久年,女魃化鹏,天下大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有炎帝神农氏逐鹿荒野,刀耕火种,削木为弓,治麻为布,烧陶饮炊,作五弦琴,宫、商、角、徵、羽,亲尝百草,救黎民于水火。后因误食“断肠草”毒发身亡,后尊依神农位托而五世共计380余年。为纪念神农,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便是—《神农本草经》,其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本草经》里,第一次提出了“香药”的应用。香药多属植物类,古代是与中药分列的,宋代时专门设有香药局,对香药进行管理。“香药”在现在中药类属中的芳香类药物。如沉香、檀香、苏和香、乳香...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神农本草经》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药物学的奠基时期。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周礼中已经提到"五药",后代注家认为当时的五药即指草、木、虫、石、谷。先秦时期后一些著作如《山海经》等,就提到许多可以防病、治病的药物,包括动物、植物、矿物,共100多种,大多用于防病治病,其病种达50多种。《汉书》中有数次提到"本草"、"本草待诏",说明当时对药物已有一定的系统认识。在这个基础上,终于出现了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与《内经》相似,一般也认为《神家本草经》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经过长期的治疗实践,由不同医家逐渐积累而成之集体著作,而冠以"神农"则是后人为提高该书之权威性加以托名。该书早佚,经后人辑佚研究,认为全书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当时的认识水平,把这些药物依其治疗效能和使...
· 中医文献--《神农本草经》
又称《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它是一部重要的药物学典籍。最早被梁《七录》所著录,六朝文献中也有一些关于此书的引述。《神农本草经》不是一人一时的作品,“神农”为其托名。战国及秦汉医药学家通过对药学资料不断搜集整理,最后成书。《神农本草经》分为序例(或称“序录”)1卷,本文3卷。“序录”是关于药物学的总论,论述了上、中、下品分类,这是中国药学史上最早的药物分类法。还论述了药物的君臣佐使;七情合和、性味产地、真伪鉴别、各种剂型、临床用药宜忌、用药剂量、服药时间、诸药制使等。正文部分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材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涉及病证约170多种,包括内、外、妇、儿等科疾病。该书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所收载的大多数药物沿用至今,其功效已为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书中提出的药物学理论和用药原则大多正确而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该书为中国古代的药物...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第六十六回太医馆神农宴贤中医药炎帝命名
美岱山村,时为塞北大镇,值此风和日丽之际,桃红李白,杏花飘香。炎帝在宋拉等高贤陪同下,步出柴苑。柴旺、病机、辨象、辨病、辨时一齐相送。“柴园主及众贤契,本王此去,是为短时暂别,日后还将多为讨教。特别于太医馆事,不免随时相邀。相见之期,自在不远。望众位就此止步。”不论炎帝如何劝说,送行的人众,仍然远远地一溜长蛇阵般跟随,迤逦而行。直至黄河渡口,方始叩别返回。黄河南岸,敲锣打鼓,鞭竹齐鸣。国老、多维、求协、杂合、瑶姬以及前为炎帝向导的老者等,均在此处迎接炎帝。炎帝不见太乙先生,便问:“太乙先生可好?”瑶姬嘴快,马上道:“近来国事繁忙,太乙先生恐王兄料理不周,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为王兄筹谋,已很久未到太医馆啦。昨日又因边塞之事忙得不可开交,故王兄及太乙先生未能脱身前来。”炎帝点点头,满意地笑道:“国事为重!”他相信,有太乙先生辅佐,国中大事,尽可放心。因此,炎帝不去明堂,也不回家,在众人簇拥下,...
·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
发味苦温。主治五癃关格不通,利水道,疗小儿痫,大人,仍自还神化。龙骨味甘平。主治心腹鬼注,精物老魅,咳逆,泄利脓血,女子漏下,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齿,主治小儿大人惊痫癫疾狂走,心下结气,不能喘息,诸痉。杀精物。久服轻身通神明延年。生山谷。牛黄味苦平。主治惊痫寒热,热甚狂,除邪逐鬼。牛角*,下闭血,瘀血疼痛,女子带下血。髓,补中填骨髓,久服增年。胆,可丸药。生平泽。麝香味辛温。主辟恶气,杀鬼精物,温疟,蛊毒痫,去三虫。久服除邪不梦寤魇寐。生川谷。熊脂味甘微寒。主治风痹不仁筋急,五藏腹中积聚,寒热羸瘦,头疡百秃,面鼾*疱。久服强志不饥轻身。生山谷。白胶味甘平。主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补中益气,妇人血闭无子,止痛安胎。久服轻身延年。一名鹿角胶。阿胶味甘平。主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一名传致胶。丹雄鸡味甘微温。主治女子崩中漏下,赤白沃,补虚,温...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