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杨振宁教授所认识的中国文化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78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杨振宁教授所认识的中国文化,1999年12月3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应香港中文大学之

  1999年12月3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应香港中文大学之邀,于新亚书院举办了一个题为“中国文化与科学”的讲座。在这个讲座中,杨教授用了相当长的篇幅来阐述中国文化的特征。

  杨教授是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在传统文化方面也有相当的造诣。所以,他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应该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影响力。杨振宁教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统文化是求理,而近代科学(包括现代科学)是求自然规律。传统文化所求的理并非自然规律、自然法则,而近代科学追求的是自然规律。这样一种划分就使传统文化与近(现)代科学泾渭分明了。传统文化求理,不求自然规律,那么,这个理又是什么呢?杨教授解释这个“理”就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那么,这个“精神”,这个“境界”又是指的什么呢?难道科学没有精神,没有境界吗?第二,杨教授认为在传统文化里只有归纳的方法,而没有逻辑推演(或称演绎)。大家知道,在科学体系里进行研究,需要两种方法,一个是归纳,一个就是推演。所谓归纳,就是把许多现象归纳起来得到一个认识,一个定义,一个理论,把许多事物聚在一点上,一个认识上。原来现象上看似不同,本质上却是这么相近。所以,归纳实际是由外向内的一种认识。逻辑推演则是另一个重要的方法,这个过程非常严密,比如由一到二,由二到三,这个次序只能这样。现代科学既有归纳,又有逻辑推演,而逻辑推演是它的标志。中国文化里只有归纳却没有逻辑推演,这又将传统与现代区别开来了。第三,传统文化里缺少实验,缺少自然哲学。在很多场合,许多人都认为中医与其说是一门自然科学,倒不如说是一门自然哲学。而杨教授在讲演中却以中医为例,认为传统文化中缺少自然哲学,这显然与许多人的观点相左。在现代科学领域里,实验是非常重要的,离开实验几乎寸步难行。即便是审视科学的部门也是如此。当年我读博士的时候,管理博士这一层次的机构就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除了文献博士外,其余的都要搞实验研究。所以,我这个博士算是侥幸得的,因为我并没有做实验研究,这要得益于我的导师。

  在中医历史里没有实验,我们没有看到黄帝问岐伯,你的阴阳理论是怎么发现的?是不是通过小白鼠实验发现的?确实没有。所以在中医乃至其他传统科学里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实验,这是合乎实际的。以上就是杨教授对中国文化的大体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医文化―要从多元性认识中医
回顾和反思20世纪中医发展的风雨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医发展一直笼罩在科学主义的阴影中,并在不懈地追求医学一元主义的理想目标。科学主义视科学(现代科学)为最高的的价值标准,用这种标准来理解、评价和发展中医,其结果必然将中医视为“非科学”,而一切非科学的东西在科学主义的视野里是应被废除或改造的,于是便有了“废止中医”、“废医存药”、“中医科学化”等口号和主张,中医至今仍没有摆脱被质疑和改造的尴尬境地。医学一元主义与科学主义具有内在互补性,“构成了20世纪中国医学的一个主旋律”。医学一元主义认为“天下事物只有一个真是”,各种医学体系的并存是暂时的,必将象其他传统自然科学一样,百川归海,最终走向统一。医学一元主义追求的是“归于一是”,而科学主义则指明归之于科学。20世纪中医发展的种种思潮,无论是“中西医汇通”的实践,“废止中医”的尝试,还是中西医结合运动的开展,甚至是中医现代化的努力,尽管各种主张...
· 中医教授索钧
简要介绍:索钧,中医主任医师。著名中医索延昌之子,中医世家。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学院,原系北京光明函授中医学院教授,2000年又拜国医大师方和谦教授为师,行拜师礼,是方教授唯一入室弟子。并随方老在同仁堂医馆随诊三年,深得方老教诲。中文名索钧国籍中国民族汉族职业中医主任医师目录1个人生平2诊治领域个人生平索钧,中医主任医师。著名中医索延昌之子,中医世家。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学院,原系北京光明函授中医学院教授,2000年又拜国医大师方和谦教授为师,行拜师礼,是方教授唯一入室弟子。并随方老在同仁堂医馆随诊三年,深得方老教诲。诊治领域善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肝炎、胆囊炎、肠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气管炎、哮喘、肺炎等),妇科常见病(宫颈炎、附件炎、乳腺炎、月经不调等),皮肤科(湿疹、荨麻疹、疥疮等),急慢性疾病以及其他内科杂病。
· 中医教授沃兴德
简要介绍:沃兴德,男,教授,1952年8月生于上海。1976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系,1981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获得医学生物化学硕士学位。曾任浙江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分子医学研究所所长,沃兴德,男,教授,1952年8月生于上海。1976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系,1981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获得医学生物化学硕士学位。曾任浙江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分子医学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脂代谢研究三级实验室”和浙江省高校“蛋白质组实验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浙江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浙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化学学会脂蛋白专业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和浙江省首届杏林希望之星,浙江省中医药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中西医结合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浙江省优秀教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获厅局级以上科技进步10余项;主持国家自...
· 中医教授寿小云
简要介绍:寿小云教授,198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工作,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他长期从事中医脉象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对疾病脉诊和心理脉诊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并在挖掘传统中医脉学理论和融合各民族脉法基础上,把中医脉诊运用到心理学研究领域,形成了中医心理脉学理论。寿小云教授,198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工作,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他长期从事中医脉象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对疾病脉诊和心理脉诊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并在挖掘传统中医脉学理论和融合各民族脉法基础上,把中医脉诊运用到心理学研究领域,形成了中医心理脉学理论。20多年前,寿小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时,他给病人诊脉尤其用心。由于他善于脉诊,...
· 中医文化―“左肝右肺”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医“左肝右肺”一说,来源于《内经》,这是《内经》中的一个千古之谜。因此,西医曾经有人想从《内经》入手,抓住“左肝右肺”之说,大做文章,并以现代解剖学相对照,攻击中医学古老、不科学,讥笑中医理论太荒唐!“左肝右肺”的真正含义,究竟是什么?“左肝右肺”一词,是“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之省,出自《素问・剌禁论》篇,原文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显然,“左肝右肺”只是前面的两句话,与全文分裂开来,这是“断章取义”,这种认识方法,完全体现了西方文化“主、客”分裂的特点,就以“左肝右肺”与现代化解剖学相对应,就得出了中医理论不科学的结论。而中国文化的特点是“物、我为一”的“大一统”。必须把“左肝右肺”置于全文之中,不可分割。只有置于全文之中,才能体现出一个完整的意义。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要解开“左肝右肺”之谜,必须扩大知识面,不能局限在《内经》范围之内...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