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古代医家的行医招牌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51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古代医家的行医招牌,在商品经济社会的今天,广告触目皆是,目不暇接。它既为商家扩大影响,带来了效益,也

在商品经济社会的今天,广告触目皆是,目不暇接。它既为商家扩大影响,带来了效益,也为消费者增加信息,带来了便利。有趣的是,我国古代医学史中,不乏行医招牌、招贴一类的广告,颇有特色,读起来兴味盎然。

最早的行医招牌大概是以模型实物作为行医的“招幌”,如葫芦、串铃、鱼符等,它们都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葫芦自从汉代壶公在市井悬壶卖药,便不仅作为装药的器具,而且也成为中医的代名词。店堂门口只须挂个葫芦,人们便自然会进去就医抓药。串铃又名虎撑,传说唐代医家孙思邈为虎取喉中之刺,以之支撑虎口,后演变成为走方医的标志和象征。而鱼符是用石片或木头雕成的鱼形幌子,门挂双鱼寓有太极阴阳鱼之意,鱼又谐“愈”之意;鱼不分昼夜总是睁着双眼,悬挂鱼符也意味着药店不分昼夜为患者服务。

有的医家及其后代把皇帝的赐物作为招牌予以炫耀。如宋代丹徒张元圭,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0年)任太医院御监。宋高宗太子有疳疾,经元圭治愈,赐金一个。后嗣以医著名,悬金于门上,俗称“张”。同代医家陈沂,字素庵,精妇科,曾疗高宗妃吴氏危疾,得赐宫扇。其后代不忘君惠,刻木为扇以为荣,上书“宋赐宫扇南渡世医”八字列门前,以为招牌,人称“陈木扇”。明代医家李信,世精儿科,专疗婴孩。其宋代祖先尝于宫中诊病愈疾,被赐金钟,故门悬金钟为号,人称“金钟李氏”。

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不仅描绘了北宋开封城的繁华景象,而且还绘有与医药招贴有关的画面。如有两个儿科诊所,一处门前挂了一个编织的挑子,上书“专治小儿科”,另一处门前竖有“小儿科”的招牌;而“赵太丞家”门前竖起高出屋檐的布制大路牌书有“治病兼售生熟药”;再有一处药铺,招牌上“本堂兼制应症煎剂”八字依稀可辨。这决不是艺术家的虚构,我们可以从同时期孟元老著的《东京梦华录》中得到佐证。该书记载,汴京的马行街北有金紫医官药铺、李家口齿咽喉药铺、柏郎中家医小儿、任家产科及香药铺,抱慈寺街有百草园药铺等。这与《清明上河图》所绘制的景况极其吻合,说明画中之景皆有生活原型,真实可信。

但亦有因招牌自取其辱的。南宋医家王继先世业医,其祖父居京师,以黑虎丹自名,因号“黑虎王家”。而其弟子王泾学艺不精,妄自尊大,惹人诟病。据宋代叶绍翁《四朝文件录》记载:“王泾亦颇宗继先,术亦有奇验。然用药多孟浪。高宗居北宫,苦脾疾,泾误用泻药,竟至大渐。孝宗欲戮之市朝,宪圣(高宗后)以为恐自此医者不敢进药,止命天府杖其背,黥海山。……后放还,居天街,犹揭榜于门曰:‘四朝御诊王防御’。有轻薄子以小楮帖其旁云:‘本家兼施泻药’。王惭甚。”

清代医家傅山,字青主,学识渊博,工时文书画,尤精医学。其于太原古晋阳城中立牌“卫生堂药铺”,写有“行医招贴”最为完备,云:“世传儒医,西村傅氏,善疗男女杂症,兼理外感内伤。专去眼疾头风,能止心痛寒嗽。除年深坚固之沉积,破日久闭结之滞瘀。不妊者亦胎,难生者易产。顿起沉疴,永消烦苦;滋补元气,益寿延年。诸疮内脱,尤愚所长,不发空言,见诸实效;令人三十年安稳无恙,所谓无病第一利益也。凡欲诊脉调治者,向省南门铁匠巷元通观阁东问之。”招贴中论及了傅氏医学渊源、诊所地址、诊治范围,内容详尽,效验显著。说明青主不仅精于妇科,而且擅长内、外、儿、眼科,对预防医学、老年医学亦有研究。这为当时的黎民百姓诊病问疾提供了方便,也给后世亦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医史资料,对于考证傅氏医学著作的真伪亦提供了客观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中医行医的招牌葫芦
古时候的行医者无论走到里,身上都背着个葫芦。葫芦作为行医的招牌,据传这还有个来历呢!东汉时期,有个叫费长房的人见一老翁在街上卖药,凡吃过他的药的病人,立即见效,药到病除。费长房看了以后,就想拜老翁为师。于是待人散后尾随跟踪,见老翁跳进一家酒店墙上挂的葫芦内,心想这老翁决不是等闭之辈,更增加他拜师的决心。于是,他便在酒店挂葫芦处备好一桌上等的酒席,恭候老翁出来,不多时,老翁便从葫芦内跳出来。费长房立即磕头跪拜,认师求教,老翁见费长房诚心求学,便收他为徙,将自己的医术传授于他,后来费长房便成为当时的一代名医。他为了纪念老翁,行医时总将葫芦背在身上。从此以后,郎中行医,便用葫芦当招牌,以表示医术高超,人们也因此把葫芦当作医生的标记。其实,葫芦本身也是一味中药,味甘淡性平,有利水通淋之功,可用于治疗水肿、不利、黄疸、腹满等证。每次15-30克,水煎服,也可配入复方中应用。葫芦子还可治疗牙痛及牙龈肿...
· 中医文化―刊行医籍,著书立说
刊行医籍,著书立说图书是表达和保存思想的一种有效方式,是文化的基本表现形式。儒家重人文,喜欢著书立说。应该说,在儒士加入到医生队伍中以前,有很多医生视医术为私产,秘不外传。但儒医却在仁义济世思想推动下,开始大量编撰整理和刊行医学书籍,总结和交流了医疗经验,使得医学知识广为流传,对医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自南宋在杭州建都以来,浙江的医学书籍刊行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自隋朝开始重视医学书籍整理刊行以来,到了宋朝达到顶峰。宋朝皇家主持编写了《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神医普救方》、《开宝新详定本草》等大型医书,并成立了校正医书局,校订出版了《素问》、《甲乙经》等九部著名医籍。南宋在杭州建都后,使得医学书籍的整理刊行中心开始移到浙江一带。当时除了皇家官办的校正医书局外,还出现了大批的私家刻书坊,医学书籍也大抵以浙本(包括杭州本、婺州本、衢州本、台州本等)为多,与闽本、蜀本鼎足而三。
· 古代医家甄立言
简要介绍:甄立言,古代医家名。甄权之弟,生于南朝梁大同十一年(545),卒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唐武德年间(618-626)升太常丞,与兄甄权同以医术享誉当时。立言医术娴熟,精通本草,善治寄生虫病。著有《本草音义》七卷、《本草药性》三卷、《本草集录》二卷、《古今录验方》五十卷,均己散佚,部分佚文尚可在《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中见到。他的《古今录验方》如《外台秘要》所载“消渴至甜”是我国有类糖尿病的最早记载。人物简介:甄立言,唐代医家。许州扶沟(今属河南)人,因母病而学医,后医术高明,于唐武德年间官至太常丞。尝治愈御史大夫杜淹之风毒流肿病,预言其必不治;又治愈尼僧明律虫疾,名噪内外。著《本草音义》、《古今录验方》等,均未见行世。主要经历:唐太宗命他为杜淹看病,患的是“风毒”发肿,立言为他看诊,云再过十一天的午时将死,果然十一天后就死。立言曾经作《本草音义》七卷,《古今录验方》五十...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天医里”传奇清代医家叶天士
洞庭湖上著华章八百里洞庭湖,烟波浩淼,银光点点,湖光山色,相互映衬,好一派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象。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所倾倒,从而留下了许多千古吟诵的佳篇。一天,湖上飘荡着一只小船,除摇浆的船夫外,坐着一老一小两人。老者髯发飘逸,精神矍铄。小的斯斯文文,象个学生模样,他手里拿着笔和纸在听老者说着什么,不时点点头,停下来在纸上写点什么。这就是苏州著名医家叶天士和他的学生顾景文。顾景文跟随叶先生学医已有一些年头了。有名师指点,加上自己聪颖勤奋,学力日进,颇有心得,并能经常就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叶天士众多弟子中,他是先生最得意的一位。因此这次先生来洞庭湖旅游时,特地带上了这位学生。叶先生此次来洞庭湖目的有二:一是多年来一直忙于诊务,可以说是夜以继日,有求必应,难得有空放松自己,所以时时感到身心疲惫,正好借这次机会,放松一下自己。二是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自己细心观察,对温病(以...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李时珍行医趣事两则
李时珍刚出道行医时,运气不济,虽然病人不少,但疗效总是欠佳,尽管李时珍诊治疾病时小心翼翼,但仍然磕磕绊绊。有一次,李时珍治疗一个脾胃虚弱的病人,为了小心谨慎,时珍给他仅开了一包甘草粉,嘱其回家拌饭服。但未想到患者在回家的途中,买了一碗面条,当时因为没有筷子,患者就随手在路边折了两根小棍当筷子将面条吃了,同时,药也吃了。结果回家没有多久这个患者就死了。原来这名患者随手在路边折的是甘遂的茎,甘遂反甘草,吃了就会死人。出了这件事后,李时珍感慨不已,以后诊治疾病更加小心。后来李时珍迁到另一地方继续行医,一天,有人来请李时珍出诊。李时珍走时忽想起还有一个病人要来取药,就告诉妻子说该病人来取药时,就将灶台上那包药给他,随后就出诊去了。回来后,李时珍发现那包药还在那里,而旁边的一包砒霜不见了踪影,仔细一问,结果真是其妻将药拿错了,误将在灶台焙烤的砒霜当成患者的口服药发给了患者。吓得李时珍赶紧往那位患者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