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名医别称一瞥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历代名医辈出,其别称富含文化内涵,意趣盎然。
以官职称名。创立中医“诊籍”(相当于现在的病历)而名垂青史的淳于意,曾做过齐国主管都城粮仓的“太仓长”,故后人称之为“仓公”。医圣张仲景官居长沙太守,故医史古籍中常尊称为“张长沙”。唐代王冰毕生潜心研究《内经》,订正、注释《素问》24卷,对后世影响颇大,他曾任高官“太仆令”,因而后世称他“王太仆”。宋代许叔微,多年研习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并加以阐释,对祖国医学很有贡献。因他考中进士后做过翰林学士,故后人称之为“许学士”。
以居地称名。中医历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寒凉派首创人物刘完素,家居河间府(今河北河间县),故后人称他为“刘河间”。金元四大家之一、滋阴派鼻祖朱丹溪,世居浙江义乌丹溪,因而后世尊称为“朱丹溪”。明代汪机为一代名医,祖居安徽祁门县石山,自号“石山居士”,后人则称他“汪石山”。
以医术称名。历代中医有不少名家因在某一领域有独特成就,而获得世人的尊称。如汉代华佗被称为“外科鼻祖”、“外科圣手”,唐代孙思邈则享有“药王”的美誉,宋代钱乙被称为“儿科圣手”、“幼科鼻祖”,清代吴师机有“外治之宗”的赞誉。
以用药称名。明代医学家张介宾为“温补派”代表,善用中药熟地黄,他创制的“新方八阵”中,补阵共有29方,用熟地黄的方子竟达22个,疗效显著,故时人称他为“张熟地”。民国初年北京著名中医陆仲安,医术精良,声誉卓著,驰名国内外,求治者常不远千里而来,且大都是些疑难病症,经他诊治后每多获愈。孙中山先生在病危之际,亦曾请他诊治过。因陆仲安遣方用药善用黄芪,故当时有“陆黄芪”之美称。他曾用大剂量黄芪配伍党参、石斛、黄精、山药、生地黄等中药,治愈著名学者胡适的晚期糖尿病,当时成为重大新闻,轰动全国,这对当年国民政府停止执行废除中医的法令起了很大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