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医祖岐伯 万世流芳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58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医祖岐伯万世流芳,岐伯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医学始祖,而《黄帝内经》(又分《素问》和《灵枢经》二书)从

岐伯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医学始祖,而《黄帝内经》(又分《素问》和《灵枢经》二书)从文字载述,主要是"黄帝问、岐伯答"的内容,当然,《内经》全书所反映的是黄帝(轩辕氏)与六位大臣、医学家的问答,其中《素问》涉及到三位,如《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是黄帝与鬼臾区的问答;而《著至教论》、《示从容论》、《疏五过论》、《征四失论》、《解精微论》则是黄帝与雷公的问答;其他七十余篇都是黄帝与岐伯的问答。至于《灵枢经》,虽有散在黄帝与伯高、少俞、少师的阐论,绝大多数还是黄帝与岐伯的问答内容。《素问》与《灵枢经》各八十一篇,黄帝与岐伯的阐述占了绝大多数的篇论。由于《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很早,讲医学的历史人物也是最早,其中的岐伯与黄帝最有代表性,故"岐黄"(或称"岐轩"、"轩岐")在我国传统历史中,代表了医学。我们称赞一位医生"精岐黄术",就是说这位医生有很高的医学水平,其医学基础深厚。

我们在医学上要追本、溯源、求根。岐伯等在《黄帝内经》中丰富而精辟的阐论,显示了中国医药学的高水平,真是千古承泽、万世流芳。我们纪念岐伯,并把他放在我国传统医药文化重要而优先的位置,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职责。

我认为《黄帝内经》的高水平体现于多个方面,如现代西医界都认为是十七世纪英国威廉・哈维(william.Harvey)首先发现血液循环的,而岐伯则在《素问・痿论》中明确指出"心主身之血脉"。而在《素问・举痛论》中也形象地提出了"经脉循行不止,环周不休"的血循环概念。当然,上古谈心脏还有一个别名叫"虚里"(见《素问・平人气象论》),岐伯明确指出在"左乳下",说明祖国医学的早期解剖知识,其精确程度令人惊叹不已。这是发现血液循环最早的文献记载,比西洋医学要早2000余年。又如岐伯在《内经》中所介绍的病证,根据我在40多年前的研究、统计,共有44病类、311种病证(见《(重订)内经类证》,1962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印行),这反映了在我国最早期的医学古籍中介绍临床各科病证内容的丰富,这在国际医学中也是令人瞩目的。又如,大家都很熟悉"病机十九条",这是岐伯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予以一一列述的。他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起,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人所共知,掌握这些病机,对一些病情比较复杂的疾病,在辨析病证、指导治疗等方面具有执简驭繁的作用。又如岐伯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指示医者必须遵循的诊脉心态是"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其科学性和指导价值是针对每一位从事临床医务人员的。又如对脉象的描述和阐论,影响亦至为深广。

针对临床各科病证,岐伯在很多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除了方药、针灸等多种疗法外,岐伯还介绍过手术疗法、心理疗法等。如《灵枢・脱痈》(脱痈后世名为"脱疽",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载述"发于足趾,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衰,急斩之。"这"急斩之"三个字,意蕴颇深。它既说明"脱痈"的病情,如控制不住就会恶性发展,须掌握好手术治疗的时机。"急"就是说要赶快做手术,不能耽误。"斩"就是明确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防止病证的恶化。这种手术,现代医学谓之曰"截趾术",当然须解决术后止血、防止感染的问题。从临床文献研究的角度看,它反映的是我国最早期的外科手术疗法之一,十分可贵。岐伯又是为后世方剂治疗打基础的重要人物。如《素问・腹中论》所介绍的用鸡矢醴治疗鼓胀,用四乌(贼)--虑茹丸治疗经闭,还有如《素问・病能论》用生铁落饮治疗狂证,后世亦有医家予以变化,应用于临床者。

值得说明的是,岐伯阐论的"病机十九条"对诸多病证的病因、病理也有精彩的论述,比如消渴病(《内经》多处以"消痹"命名,大多属于今之糖尿病)。在《素问・通评虚实论》中指出:"消痹、仆击,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明确指出消渴病多见的体质和诱因。又如,《素问・痹论》中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的痹证病因名论,并且还把痹证分为痛痹、著痹、骨痹、肺痹、心痹、肝痹、紧痹、肠痹、脾痹、胞痹……等多种,既包括肢体,也涵盖脏腑,其中有关各种痹证的病因、证候均有精要描述,对于风病、厥病、咳嗽、癫狂、寒热病、疟疾、痿病等,均有专篇论述,分出了多种病型,为后世的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打下了初步的基础。岐伯在病证的因、证、脉、治方面的重大贡献,往往容易被后世医家所忽略。

此外,岐伯对一些病证也有精辟的阐论,如他所介绍的"疠风",相当于现今之麻风病。《素问・风论》中岐伯对此病有典型症状的生动描述,他指出疠风病灶是"机肉愤月真而有疡"、"鼻柱坏而色败",他对疾病描述的精要、准确性,是非常值得赞叹的。我们从多种医学文献获知国内外医学家对《内经》载述的高度评价。

其他如岐伯对四季常见多发病和四季养生法的认识,对基础理论中的阴阳学说,天人合一的思想,还有虚实、表里、寒热的诸多阐论,以及对六经、精气神、脏腑、经络、平衡疗法思想,以人为本和运气学说等,体现了中医药学奠基理论之深广和博大精深。

前面已经提到,《黄帝内经》作为我国最早的经典代表性医著,书中主要是以黄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编撰,当然后世医家对其成书年代、作者等有多种不同的看法,但作为文献记述,我们不能忽略岐伯与黄帝等医学宗师的重大贡献。书中所载述的诸多内容,体现了该书是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我国深厚的人文基础指导下完成的。它不仅奠定了我国传统医学的学术基础,也是重视中医审证、辨证、辨病内容必备之典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神医
咱听过很多老中医妙手回春、救活死人的故事,传起来神乎其神,让听的人都没啥相信是真实的,只是一种传说而已。现在咱讲的这段中医故事,却是真实的。在明朝万历、天启年间,泉州府晋江县福全乡有一个很出名的医生,叫蒋际酉,字沂泉,算起来也是名门望族的子弟,伊是明朝尾东阁大学士蒋德的堂阿叔,但是蒋际酉从早无意功名,以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为己任,苦心钻研岐黄之术,是一个很高明的医生,尤其擅长针灸,很多病人得到伊的医治,起死回生。伊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伊没像现时医院的医生,有工资奖金,收入就靠先生礼,但却从没乱收人的红包。对穷苦百姓,有病来就医,伊态度和善,没另眼看待,不但没收先生礼,还倒贴工贴药。有的病人倒在厝内,得倘来,伊就行路去出诊,没叫人打轿来扛伊,没半点仔名医的架子。有的病人是突然间得着急症,没管风歹天,也没管三更半暝,还是偏僻山缝,现请现行,从来没多收先生礼,所以蒋先生的名声很好。有一次,...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大医精诚
【原文】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责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其有患疮痘、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释义】凡是优秀的医生治病,一定要神志专一,心平气和,不可有其他杂念,首先要有慈悲同情之心,决心解救人民的疾苦。如果患者前来就医,不要看他的地位高低、贫富及老少美丑,是仇人还是亲人,是一般关系还是密切的朋友,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包括中外),是聪明的人还是愚笨的人,都应一样看待,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替他们着想;也不能顾虑重重、由于不决,考虑自身的利弊,爱惜自己的性...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中医行医的招牌葫芦
古时候的行医者无论走到里,身上都背着个葫芦。葫芦作为行医的招牌,据传这还有个来历呢!东汉时期,有个叫费长房的人见一老翁在街上卖药,凡吃过他的药的病人,立即见效,药到病除。费长房看了以后,就想拜老翁为师。于是待人散后尾随跟踪,见老翁跳进一家酒店墙上挂的葫芦内,心想这老翁决不是等闭之辈,更增加他拜师的决心。于是,他便在酒店挂葫芦处备好一桌上等的酒席,恭候老翁出来,不多时,老翁便从葫芦内跳出来。费长房立即磕头跪拜,认师求教,老翁见费长房诚心求学,便收他为徙,将自己的医术传授于他,后来费长房便成为当时的一代名医。他为了纪念老翁,行医时总将葫芦背在身上。从此以后,郎中行医,便用葫芦当招牌,以表示医术高超,人们也因此把葫芦当作医生的标记。其实,葫芦本身也是一味中药,味甘淡性平,有利水通淋之功,可用于治疗水肿、不利、黄疸、腹满等证。每次15-30克,水煎服,也可配入复方中应用。葫芦子还可治疗牙痛及牙龈肿...
· 中医文化―《桔梗谣》、汉医与《古书医言》
闲话中医费振钟好像在什么地方读过日本民间歌谣《桔梗谣》,查了手头上的几本书,但没有能够找到出处。歌谣的词句,现在是回忆不起来了,大概总是与采桔梗有关。在日本乡村,新鲜的桔梗叶,采来后做成汤吃,似乎很久以前就有这样的习惯,不知道现在是否古风犹存。中国人吃桔梗,见于记录的最早在陶弘景《名医别录》中。桔梗有甜、苦两种,能够作吃食的当是甜桔梗。春天二三月,桔梗的新苗长出来了,女人、孩子采回来煮作羹汤。自唐代以后,日本人从中国学去了不少东西,他们有不少生活习俗来自中国,采食桔梗也可能就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桔梗又是一味常用的药草,可以除风热、清利头目,又能治口舌生疮、目赤肿痛。虽然医家用它的根入药,但苗叶也能起到一定的药物作用,所以民间采食桔梗,也有防治日常疾病保健身体的意思。《桔梗谣》是日本民间喜爱的古老歌谣,这不单单由于音乐方面的缘故,可以想见桔梗在日本民间生活中的重要性,所以歌之讴之,流传不息。偶...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庸医择瘦
古代有一庸医,医术不精,往往误投药饵致死人命,常遭病家痛打及处罚。有一次,又出了医疗事故,患者死亡。病家为了惩罚他,责令其全家人为死者抬棺出葬并唱挽歌。庸医唱曰:"祖公三代做太医啊,"其妻唱曰:"丈夫出事连累妻啊,"其次子唱曰:"无奈死者十分重哎,"其长子唱道:"以后只拣瘦子医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