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中国古代著名医书简单介绍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76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中国古代著名医书简单介绍,《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为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

《黄帝内经》 简称《内经》,原为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时期。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本身是一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生病,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及疾病的影响及疾病的预防,反对迷信鬼神。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国医学发展到理论总结阶段。该书在中国医学有很高地位,后世历代有所成就医家,无不重视此书。部分内容曾被译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神农本草经》 又称《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非一人一时之作,“神农”为其托名。战国及秦汉医药学家通过对药学资料不断搜集整理,最后成书。分为序例(或称“序录”)1卷,本文3卷。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材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涉及病证约170多种,包括内、外、妇、儿等科疾病。该书根据功用毒性的不同,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这是中国药学史上最早的药物分类法。该书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所收载的大多数药物沿用至今,其功效已为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书中提出的药物学理论和用药原则大多正确而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该书为中国古代的药物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对后世药物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为学习中医药的重要参考书。

《伤寒杂病论》 又名《伤寒卒病论》,张仲景著于汉末。书中概括了中医的四诊、八纲、八法,理法、方药齐备,确立了辩证论治原则;以脏腑论内科杂病,兼及妇、外科疾病,共记载40余种疾病,对其病因、病机及诊断、治疗均有精当论述;载方269首,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对方剂的君臣佐使及加减变化已有较高要求,所用剂型已有10多种,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系统的方剂学理论知识。该书为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曾有四五百家对《伤寒杂病论》进行探索,留下近千种专著、专论,形成独特的伤寒学派,自唐宋以来,其影响远及国外。

《千金翼方》 孙思邈撰于682年,系作者为补充《千金要方》而编集。卷首为“药录”,辑录药物800余种,详论其性味、主治等,其中有些是唐以前未收录的新药和外来药物。书中对内、外各科病证的诊治在《千金要方》的基础上均有增补,并收载了当时医家秘藏的汉张仲景《伤寒论》内容,选录《千金要方》所未载的古代方剂2000余首。中国刻印或影印本近20版次,日本亦有多种刻印本。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又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经》或《铜人》。宋王惟一撰。刊于1026年,并刻石于相国寺仁济殿内。系在作者创制的针灸铜人模型基础上编撰的。书中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和督循任穴的循行、主病及其腧穴部位,参考各家学说予以订正。附经腧。该书总结了北宋以前针灸腧穴的主要成就,流传甚广,对针灸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949年后有影印本。

《本草纲目》 明李时珍撰写于1578年,初刊于1593年。全书载药1892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其余为矿物及其他药物,由李时珍新增入的药物就有374种。书中附有药物图1109幅,方剂11096首,其中约有8000多首是李氏自己收集或拟定的。每种药物分列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项。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的科学资料,也提出了相当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特别是书中将动物药按“从贱到贵”的顺序排列,记载了动物对生活环境适应的重要资料,说明李时珍具备生物学进化思想。此书曾先后刻印数十次,在中国促进了本草学、生物学研究,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出现英、法、德、日等多种文字的节译本或全译本。其中的一些资料,直接影响达尔文进化论的形成。

《温热论》 清叶桂讲授,门人顾景文等据笔记整理而成;《续临证指南》中称为《外感温热篇》;《温热经纬》中称作《叶香岩外感温热病篇》;《医门棒喝》则称《叶天士温热论》。阐明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归纳为“温邪上受,首先犯上,逆传心包”;提出温病发展的卫、所、营、血四个阶段,表示疾病由浅入深的四个层次;叙述辨舌、验齿、辨斑疹等意义。在温病学说的发展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现有多种刊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古代中医书名趣谈
历代中医古籍繁多,其书名也多种多样,细探内涵之意,别有一番雅趣。现就笔者有限藏书,依照书名特点,作一简述。用典如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医圣张仲景的代表作《金匮要略》。“金匮”二字源自《周书・金》。周武王病重之际,其弟在神像前虔诚地为他祈祷,并表示心甘情愿替代周武王去死。后来史官便把这篇祈祷辞非常珍重地保存于用金字封藏起来的“金之匮”中。可见,《金匮要略》寓有宝贵资料之意。再如清代的《痘麻绀珠》,书名取自宋代米胜的《绀珠集》。传说张燕公有绀珠,见之则能记事不忘。《绀珠集》就相当于现在的“备忘录”,无疑,这《痘麻绀珠》就是“天花麻疹证治备忘录”的意思了。比喻如元代王好古的《医垒元戎》。“垒”是古代作战时用于防守的墙壁,“元戎”是军队的主将。可见,“医垒元戎”是比喻良医之用药,就犹如良将之用兵。再如明代王肯堂的《医学津梁》。“津”是渡口,“梁”是桥梁。作者把自己的书比作渡河的桥梁,说明它是学习中医...
· 中医文化―即论书法亦传人名医书法佳话
旧时老中医带徒有四句话:“一手好字,二会双簧,三指按脉,四季衣裳”。这概括了一个有学养的中医应该具备的四个条件。其中“一手好字”被列为第一条,这确实是中医的一个优良传统。大凡名医都很重视处方书写的工整,追求书法上的功夫。清代名医何鸿舫(1821-1889年)不仅弛名大江南北,而且精通书法,凡处方必亲手书写,不假于弟子,这一点不像某些名医,口述药味,由门人抄写。何氏书法高妙,时人获其处方诊若拱璧,日本人来沪搜购,一纸值至银圆10枚,少亦4~5枚。其时,齐白石一幅画作的润笔也不过2元而己。名医程门雪为《何鸿舫编年药方墨迹》曾题诗:“每于烂漫见天真,草草方笺手自亲。不独医林仰宗匠,即论书法亦传人。”盛赞其不独在医界堪称宗师,单论书艺亦足传后人。自古医坛书家多,许多名医都是享有盛誉的书法家。东晋著名医家葛洪,少时好学,家贫,“躬自伐薪以贸纸笔,夜辄写书颂习。”他为天台山摩崖石刻所书写的“天台之观”...
· 宗祠简单介绍
宗祠,也称祠堂、宗庙、家庙,是宗族祭祀祖先的地方,被视为血缘崇拜的圣殿。人类对祖先的崇拜由来已久,早在氏族社会已经盛行,在殷墟遗址中,就发现有祭祀墓主而建造的享堂。殷商时期,同姓者有共同的“宗庙”,同宗者有共同的“祖庙”,同族者有共同的“祢庙”。到周代,由于宗法制度的确立,庙制逐步完备。据《礼记?王制》云:“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这里所说的“七庙、五庙、三庙、一庙”,是根据不同的社会地位,可在宗庙中分别设制和祭祀七代、五代、三代、一代以上祖先的亡灵。庶民不设宗庙,在寝堂中祭祀祖先,宗庙是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标志。兴旺的家族,四时祭享、香火不断,衰败的宗族,则宗庙残颓,香火断绝。尤其是帝王的宗庙(也称太庙),不仅是宗族的象征,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宗庙社稷”的存毁往往成为一个朝代、政权兴亡更替的代名词。民间的祠堂,是西汉时才发达起来。秦汉...
· 中医文化―名人与中医―著名藏书家丁丙
著名藏书家丁丙丁丙,杭州人,他是同治、光绪年间国内四大藏书家之一,他自己的著书也很丰厚,对医药学,尤其是内科学极有研究,在1878年,他辑刻了《当归草堂医学丛书》的初编,加上后来该书的续刻,共达20种。左宗棠在1861年底进入杭州,慕名请丁丙力筹振抚,拓地20多亩,建100多间房屋,用作医药局、接婴堂、恤灾所等。1864年,左氏又捐买芝松坊佑圣观巷张氏宅,作为慈善机构“善后局”的用房,这个“善后局”里设有布施医药的机构。1866年,左宗棠又捐廉四千金,建同善堂,请丁丙掌管一切医药慈善工作。医药局每天治一千多人,对贫困者施医施药。施材局主要的工作是把棺木施舍给无力下葬的贫困之家以及客死杭州的旅客。掩埋局每年收葬尸体三千多具。1867年,左氏又设牛痘局,每年有一千多人前来种牛痘。左宗棠和丁丙在杭州等地做的与医药赈济有关的善事,在腐败的清末官场难能可贵。
· 著名中医汲克爵
汲克爵,字仁山,山东省莒南县道口乡西野埠村人。著名中医,兼擅书画,尤工小楷,常绘松鹰猛虎。宽厚仁爱,为民尊敬。曾为县人大代表,《莒南县志》有载。半年前,提起道口镇西野埠村,人们印象最深的便是泥泞的道路、遍地的垃圾、破旧的景象。经过全面环境整治,如今的西野埠似乎每一个细节,都展示着这个小村庄的美丽蜕变。【记者同期声】洁净乡村美丽莒南行,今天来到了道口镇的西野埠村,干净的街道,宽阔的广场,而在一年前,这里还是垃圾遍地、荒草丛生的污水汪,而如今,随着一系列的改造治理,这里已经成了村民们日常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解说】道口镇西野埠村是个全村有800多户,2500余人的大村。由于村里人多,街道复杂且年久失修,治理前村里的环境可以说是遍地垃圾,臭水熏天。【道口镇西野埠村村民徐宝江】一出来,一下雨,都是泥,没法走,垃圾沟里、路上、垃圾到处都有,确实一看就很脏。【道口镇西野埠村党支部书记汲广许】(路)下雨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