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古代与现代预测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42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古代与现代预测,古代预测叫“卜筮”,开始是以火烧龟背的裂纹来决定吉凶,到了伏羲时代,出现了八卦,


古代预测叫“卜筮”,开始是以火烧龟背的裂纹来决定吉凶,到了伏羲时代,出现了八卦,文王发明六十四卦,初步形成了古代卜筮体系。到了纳甲占筮,古代预测学才有了一次很大的飞跃,一直沿用到现在。纳甲占筮是所有的古代预测体系中较直接、较完满的预测术,是古代卜筮体系的代表,代预测体系包括周易类预测、四柱、风水、奇门、六壬、大乙、紫微等预测术。“筮”字含义:“竹”头代表竹简;因古代记录是把字刻在竹简上的,现在则指记录的工具(笔和纸);中间的工字代表一张桌子,“人人”代表桌子两边的人,一个是预测师,一个是求测者。“筮”字已经很形象地影出了占卜的情形,只要等着开口,就成了“噬”(噬既食,找碗饭吃之意)。说多了,卜筮只不过是一种面对面的信息咨询活动而已,预测师按照卦象提出假设和试探,如果正确,则顺水推舟继续讲下去,如果不太正确,则要修改一下方案。在一问一答的咨询中,预测师力求解开求测者心中之疑,并尽一切办法帮助解决疑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如果以欺骗、恐吓的手段骗取求测者之钱财则不久就会身败名裂。

例如,一求测者电话求测,说其丈夫已有小老婆,与她大吵大闹,并打她,说不想活了,要么离婚,要么寻求短见。我按照卦象,世应合中带克(巳申相合,又相克)的情形,我劝其双方心平气和不要产生敌对状态,冷静下来解决问题并劝求测者坚强些,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要为一点小事而毁灭了以后的美好前程。经我这一心理咨询后,求测者果然坚强起来,面对现实,冷静解决问题,并在事业上发奋努力,半年后出任人事科科长,使其丈夫刮目相看。

预测咨询服务只是找碗饭吃而已,并不能发大财,有发财梦的同志千万不要学,否则就会耽误自己美好的理想和前程。因为“筮”加“口”成为一个“噬”(食)字,其中已足以说明,只能糊口,不能发达。当然,国内搞得比较早的大师已发财,但最终还会在受大家唾骂人中告败。 1999年5月12日晚,中央电视台4频道播出了北京大学录制的《中华文化之周易与八卦),片中充分定了周易的占卜攻效,并阐述了天、地、人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及人与环境的关系原理、中央台允许播放了《周易》内容,已有了承认和允许古代预测研究与应用的迹象。其实,古代预测作为一个职业并不为过,帮助有疑难问题的人解决疑难问题与医生看病没有什么两样。当然,预测咨询必须与装神弄鬼、骗人钱财、害人性命的“封建迷信”加以区别,划清界限,否则,就会好坏不分。

现代预测则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未来将发生的事进行估计,这种预测手段,大多掌握在国家机构手中.例如:天气报、地震预测、经济预测等等,天气预测是目前众所周知的最准确的现代预测,采用卫星遥测、卫星云图及地面监控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尽可能准确地进行未来24小时或48小时的天气情况。现代预测是在科学数据推理的情况下进行预测的。例如:今天已在湖南刮北风,直驱南下,可以根据风向、风速预测就会知道明天天气会到达广西中部,就会使气温下降,有中到大雨、甚至暴雨。但是,如果这次风暴到了冷水滩突然停止了或改变了方向,那预测就不准确了。

古代预测方法和手段与现代预测的方法和手段截然两样,但都存在准确与不准确的可能。凡是准确率高于50%的方法,都值得研究,都有生存的可能。如果连50%的准确性都没有,则它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在历史的长河中会自然被淘汰。但如果夸大其准确率,达到90% ~100%时就会物极必反,会遭到灭顶之灾,很多预测师只是对其预测准确或基本准确的卦例进行装饰、夸大,而对预测不准确则不言。有的求测者对预测大过于”迷信”,企望值大高,要求预测师能测准某人在何时(某年某日)有什么灾,那是不可能的。例如:一个人字有三刑之灾,只能预测知其可能有伤残之灾,官非口舌甚至人狱之灾,至于再详细情节就很不难说了,有的人可能是骑摩托车撞伤了人,有的人可能是从楼上掉下来,有的人可能因贪污而被绳之以法……等等不一而足,世象万千,神仙亦难以预料,何况人乎?至于时间问题,我在实践中:发现有提前或推迟现象,例如,命该在1998(戊寅)年寅巳申三刑有灾的,但却推迟到了今年6月。一位朋友找我预测,其1998年犯三刑,又为忌神;可能有灾,但是却一年无事;到了今年清明祭祖回来,在路上撞死一老翁,幸好交警认定为老翁犯规,朋友无刑事责任,只从道义上赔了几千元殡葬费。象这种事例,多得不计其数。 在世态多变,战争频繁、人心叵恻、好人往往被冤枉、坏人往往逍遥法外的今天。预测虽然不能兴邦强国,但可以增添色彩、平衡人们的心理;对于社会的安定不无益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医文化―中医不是现代医学的“文化补丁”
我们今天看到的中医,早已不再是留着长指甲,蓄着长长的鲶鱼胡须,满口之乎者也的老先生了,而是手拿听诊器和手术刀,能熟练地检视化验单和病理报告单,甚至会上网的新一代中医。然而,他们究竟还会不会把脉,会不会辨证施治,会不会准确地理解《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却是个问题。尽管他开出的处方也还是中药,但很可能却是根据化验单来决定药物的性质和配伍,而不是根据经方。在此情况下,我们还会相信自己是在看中医吗?中医的消亡已经不单是“狼来了”的呼喊了。在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传统中医文化遭遇了两次大劫难。一次是上个世纪初,在现代科学的名义下,对中医所采取的取消主义态度,迫使这个存在了几千年的医学体系在其本土迅速被边缘化。第二次是上个世纪中后期,在缺乏充分的相互理解的条件下,以功利主义的态度,盲目和粗暴地从外部推行“中西医结合”策略。虽然这一策略部分地恢复了中医的“合法性”地位,但其代价却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将中医...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伏羲、伏羲时代与伏羲文化
伏羲作为上古时代的氏族和部落首领,他的名号既是个体,也是氏族和部落群体的代称。以伏羲或伏羲氏为名号的氏族或部落存在的时期都应包括在伏羲时代的范围内。伏羲时代,以伏羲或伏羲氏为名号的氏族或部落所创造的文化都是伏羲文化。关于伏羲事迹之记述,见于《周易·系辞下》、《管子》、《庄子》、《尸子》、《楚辞》、《荀子》、《战国策》、《世本》等先秦典籍之中。诸书中所载伏羲的名号,也颇为繁杂,有伏牺、庖柄、太昊、羲皇等数十种称谓。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先生认为,作为上古氏族和部落首领的伏羲,他的名号既是个体,也代表着氏族群体,同时还代表着被其文化泽及的其他氏族群体。所以说,伏羲是中华先民的代表性人物,是那个历史时代的形象。因此,伏羲、伏羲氏、伏羲氏族并不是一回事。伏羲就是第一次叫伏羲的这个人,即做了“三皇”的第一皇的这个人叫伏羲。然后以他命名的这个氏族的繁衍,形成一个新的氏族叫伏羲氏。伏羲氏然后又继续分支和繁衍...
· 中医文化―尊经崇古,注释经典
尊经崇古,注释经典儒家文化中的尊经崇古思想非常浓烈,突出地表现为对古代圣贤的崇拜和对传统经典的迷信。它使得人们习惯于借用经典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一定要吸收传统经典的养分,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即所谓的言论必须“引经据典”。这种思维方式导致了中国文化的保守性,对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如对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论》的推崇,使得习医之士无不以研读医经为首务,而研究医学之士亦无不以注解医经为归宿。在浙江,历代医学书目中也都以医经注释类著作最多,至明清时期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诞生于这一时期的“钱塘学派“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他们主张学歧黄术必潜心研读医经,而除《内经》与仲景之书外,其他都不可读,甚至认为《难经》也是后人伪作而不足信。其他如王宗正的《难经疏义》,沈裕生的《素问集解》、张世贤的《图注八十一难》,马莳的《素问注证发微》、《灵枢注证发微》,许兆祯的《素问评林》,张景岳的《类经图翼...
· 中医文化―中医别称溯源
相传三国时,吴国有个高明的医生叫董奉,有起死回生的医技,曾救人无数,董奉给人治好了病,不收酬礼,人们对他更是由衷地敬佩。为了答谢董奉,经他治愈的重病人,在他家附近种五株杏树,轻病人就栽一棵。数年之后,这地方蔚然出现了一片杏林。从此,“杏林”一词便成了医学的象征。人们在赞扬中医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时,往往给医生赠送“杏林春满”或“誉满杏林”的锦旗。悬壶据《汉书・费长房传》载:古代有一位管理街市的小官叫费长房。一天他看见一老者在街市行医卖药,治病很神,并悬挂一壶(葫芦)于铺房外面,白天卖药,晚上就跳入壶中。费长房想此老翁定非凡人,于是百般亲近他,希望能学得医术。后来老者传授给他各种治病方法,费长房从此以老者为榜样,悬壶行医济世。日后郎中行医常腰悬葫芦,或在诊所门前高挂葫芦,有些中药店也常以之作为标记。岐黄据说黄帝和他的臣子岐伯都能治病,黄帝常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形式写成《黄帝内经》。其文...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中医对联2
我国中药药名多达数千种,不少医家以中药为素材编出许多“药名对联”的故事来,颇为有趣。张氏父子在外地行医,因医技高超,求医者不绝,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可是,他们却遭到本地一名医霸的百般刁难。为此,父子俩决定返回故乡。临行之前,他们在店门口贴了一副对联:“生地人参,附子当时”。横批是“茴香”。然后,他们悄悄离去。次日一早,病人见到门前对联,都为张氏父子的遭遇鸣不平,同时也为他们的离去感到惋惜。某地一位客人,慕名前去拜访善作“药联”的名医。客人进门见竹,不由赞道:“烦暑最宜淡竹叶。”名医从容笑答:“伤寒尤妙小柴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