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文化“碰撞”中药如何生存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88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文化“碰撞”中药如何生存,一直试图用现代语言诠释中药主治功能的中医药界,现在却不得不调整思路与策略。而这种


一直试图用现代语言诠释中药主治功能的中医药界,现在却不得不调整思路与策略。而这种调整缘于药品标准最高法典――《中国药典》内容的变动。

记者从国家药典委员会获悉,2005年版《中国药典》将规范所收录中成药的1400余个功能主治表述。其中引人注目的改变是,中成药说明中“降压”、“消炎”等西医药的名词将被中医药术语取代。据介绍,这种变化是为了突出中医辨证用药的特色。

是什么原因造成中药功能主治表述的不规范呢?国家药典委员会专家解释:这是历史和学术等诸多原因造成的。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中药说明书从“西化”回归中医“辨证”呢?专家认为,是指导临床医师、患者正确用药的需要,也是将中医理论应用于中药生产和新药注册的需要。而有专家认为,无论是“不规范”还是回归“辨证”,其实都归于中医药文化和西医药文化的不断“碰撞”。

9月30日,中成药功能主治表述规范意见的收集将结束。但这并不能消弭中医药和西医药两种文化的碰撞。

一种文化阐述另一种文化有多难?

鉴真东渡将中药带到日本,郑和下西洋把中药传到东南亚。在逝去的遥远年代里,中医药可以克服地理上的隔阂,在异域“扎根结果”。而在今天,不论是想走向世界,还是要在本地发展,中药都须面对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文化隔阂。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任德权认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医药有自己特殊的理论和语言。比如“上火”、“气虚”、“阴阳失调”等,这些语言对大多数现代中国人来说都不太明白,西方人就更难以理解了。不理解就难以有效交流。

如何用现代语言“翻译”古朴深奥的中医药术语,实现中药功能主治的“现代”表述,在许多人看来是中药走向世界的关键。

军事医学科学院副研究员、植物化学专家乔善义博士认为,用中医药术语表达中药的主治功能,不是说不科学,而是用现代科学的知识无法解释。他举例说,“滋补阴阳”是什么概念?西方医学无法解释,我国搞医药研究的人员即使可以理解,也无法真正表达。他认为,如果抱着过去的东西不放,就难以被世界接受。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种“现代语言的表述”呢?乔善义举例说,军事医学科学院从1995年开始对经典名方“六味地黄丸”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该方的“滋补阴阳”的功效类似于西方医学研究中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整体调节作用。他认为,用这样的现代科学方法表达,就能起到很好的“勾联”作用,令人信服。

乔善义认为,“勾联”的前提是把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搞清楚,把药理学和中药作用机理结合起来科学解释。

而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国家中药保护办评审委员翟胜利则认为,中药与中医是不能分家的,中药按照中医的理论来应用,才能叫中药。如木炭,西医用做止血、收敛,而中医也用做止血,但其理论基础不一样。西医应用是因为木炭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而中医应用是因为木炭是黑色的,属五行中的“水”;血是红色的,属五行中的“火”,“水”能克“火”。他说,实践证明,如果无视两者理论基础的迥异而去生硬“翻译”,往往会走入死胡同。

翟胜利认为,中药与西药的碰撞,实质上是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而不是中药落后,西药先进。他认为,中医药讲阴阳并不是迷信,而是经过上千年的临床实践检验的。他认为,中医药有几千年的历史沉淀,有自己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一点上,中药理论和西药理论是没有可比性的。

乔善义也表示,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导致的差异,加上中药自身的复杂性,使得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尚难以说明中药作用的本质等丰富内涵。而长期以来中药的应用基础研究方法又相对滞后,导致中成药的科技含量过低,产品缺乏规范可靠的数据和可控的质量标准。由于这些原因,实现中药的“现代”表述还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成分说”困扰中药界

早在“七五”、“八五”期间,我国借鉴化学药研究的经验,对200多味常用单味中药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发现了500多种活性单体。目前已发现几十种中药单体和有效部位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如治疗疟疾的青蒿素和治疗红斑狼疮的雷公藤皂甙等。

乔善义认为,从化学分析入手,通过建立相应的模型来分析哪些成分起作用,然后去粗取精。他认为,有效成分对于确定中药的作用机理至关重要。

而翟胜利认为,西药讲究有效成分,而中药讲究的是四性五味、升降浮沉和归经等。他举例说,像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等矿石,不溶于水,但入药后确实起到止呕等沉降的作用;人参具有修补元气的功效,现代研究发现人参含有人参皂甙,但是人参叶中人参皂甙的含量是人参根的20多倍,为什么根部入药效果更好呢?他认为,中药的四性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理论指导临床配伍,这些理论目前还很难用化学成分和药效药理来解释。

乔善义表示,目前,我国单方中药的提纯已经做了不少,而在方剂研究上也大有作为。他认为,中药是天然药物的一部分,国外的应用基本是提纯。国外对天然药物的研究有着雄厚的基础,可以和我们互相促进。

而翟胜利认为,中药如果全部按照西药的研究方法来提取有效成分,那就不是中药了。他认为,只有保持中医药本身特色才能走向世界。他表示,提纯成分只是中药的一部分,如从黄连中提纯的黄连素仅可以治疗腹泻等疾病,而中药黄连则可以治疗暴发火眼、口疮、舌疮、烧伤、肠炎痢疾。他认为,按照中医理论组成的复方有君、臣、佐、使之分,各味药之间的作用有相须、相使、相乘、相恶等,起相辅相成、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他说,中药复方中化学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极为复杂,并不是单味药化学成分的相加。

中药现代化究竟指什么

任德权认为,中药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会不断发展和扬弃。他说,从《内经》到《神农本草》到《伤寒论》,中药之所以绵延不绝,正在于它能与时俱进。而走到今天的中药,要发扬光大就必须现代化,不现代化就无法为现代生活所接受。

国家“九五”攻关课题??“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提出,中药现代化是要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借鉴国际通行的药品标准和规范,研究开发能够合法进入国际医药市场的中药产品,提高中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而乔善义认为,中药现代化首先应该是科学化,而科学化有两条基本的线:一条是中药的产业化,另一条是长期的基础研究。他认为,在中药上,不是我们要同国际接轨,而是国际同我们接轨。

翟胜利认为,中药现代化过程中的产业化和规模化要注意地道药材的生产。中药的药效受到阳光、温度、土壤、水分等地理条件的限制,一味讲究规模化是不科学的,那些临床用量不大的中药材不可能达到规模化生产。他说,一个沉痛的教训就是大规模的“北药南移、南药北种”,把中药的地道性都给冲了,现在恢复起来很难。他说,临床常用中药有五六百种,而能够人工种植的有200多种,余下的300多种就达不到规模生产。另外,不同中药有不同加工方式,而且南北差异大,就这点而言,中药现代化就是加工设备的现代化,而中药调剂却无法现代化。

翟胜利认为,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中药质量控制时,更要遵循中医药理论,不能忽视几千年积累的中药应用经验。他说,指纹图谱可以监测某种中药具有哪些成分,而不能对中药的等级作鉴别。中药等级鉴别方面的人才已经严重缺乏,药学院校对中药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与西药一样了,丢掉了应该传承的东西。他认为,化学药模式与植物药模式都不是中药现代化,只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现代中药模式,才是真正的中药现代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中医对联2
我国中药药名多达数千种,不少医家以中药为素材编出许多“药名对联”的故事来,颇为有趣。张氏父子在外地行医,因医技高超,求医者不绝,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可是,他们却遭到本地一名医霸的百般刁难。为此,父子俩决定返回故乡。临行之前,他们在店门口贴了一副对联:“生地人参,附子当时”。横批是“茴香”。然后,他们悄悄离去。次日一早,病人见到门前对联,都为张氏父子的遭遇鸣不平,同时也为他们的离去感到惋惜。某地一位客人,慕名前去拜访善作“药联”的名医。客人进门见竹,不由赞道:“烦暑最宜淡竹叶。”名医从容笑答:“伤寒尤妙小柴胡。”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中医对联3
药名对联是劳动人民群众消遣娱乐活跃文化生活的方式。相传唐代诗人杜甫,老年多病,贫困潦倒,开了一间中药店,对联是:独活灵芝草;当归首乌身。由四个药名联成,寓意深邃。还有一副长联:白头翁持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此牡丹芍药胜五倍,苁蓉出阁,宛若去母天仙。上、下联共用药名18个,对伏非常工整,令人耳目一新。药名亦可入谜。明代文人祝枝山聚宴赋诗,乐不思归,深夜仆人迎接,手提灯笼,他触景生情,吟成一首诗:淡竹枳壳制防风,内藏红花在当中。熟地不须用半夏,生地车前伏此翁。既是药名诗,也是药名谜,道出了谜底"灯笼"的结构、用途,可谓工巧神奇。更有把药名写入戏曲者,元代著名戏曲家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第五本有一典写道:裙染榴花,睡损胭脂;钮结丁香,掩过芙蓉扣;线脱珍珠,泪湿香罗袖,杨柳眉颦,人比黄花瘦。共用了7个药名,构思厅特,含而不露,道...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中医对联1
有位中医,善用中药名做对联,一天,客人一进门就指着门口的灯笼说:“灯笼灯笼,纸(枳)壳原来只防风。”医生笑对道:“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客人进院后,赞叹道:”避暑最宜深竹院。医生随口对说:“伤寒尤妙小柴胡。”客人在院子里坐下后,又出一联:“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医生不假思索地应道:“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客人看了病,告辞出来,说道:“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认生地熟地。”医生对道:“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霍香木香。”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中药顺口溜
长期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对一些中药的功效主治进行抽象和概括,编成了简单易记的顺口溜。这些顺口溜琅琅上口、通俗易懂,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识得千里光,全家能治疮。家有地榆皮,不怕烧脱皮;家有地榆炭,不怕皮烧烂。有人识得半边莲,夜半可以伴蛇眠。屋有七叶一枝花,毒蛇绕着不进家。不怕全身痛的凶,吃了元胡就要松。家有刘寄奴,不怕刀砍头。打得满地爬,快寻祖师麻。铁脚威灵仙,砂糖加醋煎,一口咽入喉,鲠骨软如绵。宁得一把五加,金玉再多不拿,补肾祛风除湿,强身保健最佳。知母贝母款冬花,止咳化痰一把抓。若要皮肤好,煮粥加红枣。血虚夜不眠,米粥煨桂圆。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白芍是如何入药的
良药种屋前,迟迟不入药。幻化成人形,委屈作啼哭。情感华佗妻,血崩试服之。半日病竟除,终得另眼待。白芍为芍药科植物芍药及毛果芍药的干燥根,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敛阴平阴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自汗,盗汗,胁肋脘腹疼痛等症。芍药是我国的传统名花,自古以来被誉为“花相”、“花中皇后”。宋朝诗人陆佃在《埤雅》中写道:“今群芳中牡丹品评为第一,芍药第二,故世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至于白芍的由来,还得从神医华佗说起。相传,东汉神医华佗在其后宅辟药园、凿药池、建药房、种药草,广为传授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但每味药他都要仔细品尝,弄清药性后,才用到病人身上。有一次,一位外地人送给他一棵芍药,他就把它种在了屋前。他尝了这棵芍药的叶、茎、花。之后,觉得平平常常,没有什么药性。所以,就没有用它来治病。一天深夜,华佗正在灯下看书,突然听到有女子哭声。他抬起头,只见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