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关于李经纬《内经图》全释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33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关于李经纬《内经图》全释,一、关于《内经图》名称:《内经图》或称之为《内景图》,其实按其内容与图示目的是很


一、关于《内经图》名称:

《内经图》或称之为《内景图》,其实按其内容与图示目的是很不相同的,当然也有相关性。《内景图》严格讲是人体内脏的解剖图,其目的是要给予学习人体解剖、内脏关系的人以图示,而《内经图》则明显富有道家养生方法图示的目的。《内经图》与《内景图》实际上可能都源于《黄帝内经》之有关内容,而《内经图》之命名,可能包含着“内丹修炼”经典之意。

二、《内经图》与中医学、道家的关系

从《内经图》的内容实质来看,所示人体脏腑经络生理与解剖部位关系看,与中医学健康长寿、养生养性学问关系密切,或即源于中医学内容之发展。但从对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的重新命名与界定、图示练功法要领来看,其语言特点其道家理论更为突出。

中医学的发展,在历史上与中国道家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中医学养生的理论与技术,与道家长生不老的思想、习练方法等十分密切。道家思想对中医理论源薮《黄帝内经》与中药典籍《神农本草经》中,有着深湛的渗透。或者说,道家关于健康、长寿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曾经指导过中医药学的发展。譬如:《黄帝内经・素问》开卷就以黄帝问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何也?”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神农本草经》分药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多述服之轻身延年,不老神仙之服食炼丹之药品,几乎完全是道家炼丹服后以求健康长寿甚至成仙的理论。

古代著名中医学家晋・葛洪、梁・陶弘景、唐・孙思邈、明・李时珍等等,既是伟大的医学家,也以精于道家学理对道家养生养性颇有研究的大学问家。他们不但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过重大成就,而且在融道家养生养性思想与方法于中医学、促进中医学养生养长寿的完善,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道家养生养性在追求不老神仙的目标上,在唐末、宋、明时期,他们日益将其内容、人体脏腑、经络、体位功能等神秘化,发展了含蓄、曲隐风格,谜辞隐语泛化,而且在命名、理论上日益众说纷纭,使一般人越来越难以理解与掌握,成为少数道师、道士的专利。中医学在道家养生思想之影响下,逐步摆脱修炼成仙目标的制约,而对其有益于人体健康、防治疾病等思想与技术则充分吸收加以发展,从而日益成为比较科学养生养性的代表。

三、道家养生与《内经图》

道家关于追求健康,延年益寿思想与方法技术,集中表现在:

1、修炼长生不老丹药,寄希望服食不老丹药而成仙,即炼丹派,后称为外丹;

2、修练内丹,后世发展为静养功,即将外丹炼制方面的若干学理、学术语引入人体静养功法之中,或即现时所称的气功。

3、五禽戏和太极拳为代表的导引动功。

炼丹服食盛行于秦汉魏晋时期,由于引起服食者的广泛中毒而遭到医学家、学术界的反对声讨而衰落。静功的气功与动功的五禽戏、太极拳等则继续得到发展和丰富。

《内经图》代表了道家静养功思想与技术的真谛,其辞、谜词、隐语在图示与论述上大量出现,更是道家宋明以来的典型风格。

据分析研究,《内经图》约彩绘于清初皇宫如意馆道家画师之手,《内经图》的创意依据,当源于明代气功学家尹真人佚名弟子于万历年间(1573―1619)所撰《性命圭旨》,有人将《内经图》与《性命圭旨》进行了比较,认为《内经图》直接继承了《性命圭旨》反照图等精美绘图的谜戏画风,使静功小周天法(内丹修炼)的图示更隐晦、更形象、更艺术化,使整个人体形象完全隐于一幅“山水风景”之中,从而以谜辞隐语结合精美图画,形象化讲述了道家“内丹修炼”的经旨、方法与技术。

所谓内丹:是以人体喻炉鼎,精、气为药物,以神运精气,通过意念修炼而结丹药者,即内丹,亦称圣胎。隋・苏玄郎称行气导引为内丹。王夫子揭示内丹的特点“多隐其辞,托为龙虎,铅汞交媾之说,使以自悟。”

所谓小周天:全名为“阴阳循环一小周天”。练功者闭目静坐,鼻吸清气,使吸入之气下降脐下(丹田),过肛门而沿督脉尾闾(下关)上行,经夹脊(中关)至玉枕(上关),到头顶之百会,入泯丸(上丹田,或以两眉间为上丹田),顺面部至舌与任脉接,至前膻中(中丹田)而下,至下丹田复沿原路循行,即一小周天。练功者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与疾病决定收气存想其处,以达到强身却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按道家认为:上中下三丹田,上中下三关打通后,则任、督脉可循环周流,就能达到增强体力、抵抗疾病、延年益寿甚则不老神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医文化―透过图书看“中医文化热”
丁磊:现在这么多人都去打高尔夫球。咱就不去打高尔夫球了,咱学中医。梁冬:我觉得学中医是一件很时尚的事情,我们要让这个世界最优秀的人、最有钱的人去关注中医。透过图书看“中医文化热”刘观涛(中国图书商报记者)似乎是不经意之间,“中医文化热”成为年初颇为抢眼的一道风景,在这股时尚背后,是临床疗效的高愈率和中医传播的世界化。《哲眼看中医》:中医成为全球的健康新时尚今年新春市场上颇为抢眼的中医图书是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的《哲眼看中医》,该书一上市就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全国各大书店都将其摆在显要位置,向广大读者重点推介。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正在兴起一股“回归自然”的潮流。医学模式也正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自然”模式转变,这为中医药搭建了新的世界舞台。全球已有154个国家和地区运用中医治病,世界各国约有中医诊疗机构19000余家,中医师约86000多人,针灸师143800多人。...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黄帝内经》
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医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出现了医学理论的奠基,临证医学的飞跃发展及药物学的初步总结。在理论原则方面,一套较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在此时业已建立,其樗为系统理论医学著作《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的问世。根据考证,《内经》的著作大约开始于战国时期,经较多的医家于不同时期逐渐积累著成,至西汉时期已成完整著作。该书有《素问》、《灵枢》区18卷,162篇,基本上是一部理论性的著作。书中认为人生活于自然环境中,是自然的一员,与自然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自然界有不同的变化,对人体产生影响,人体为适应自然,也会随之产生一些变化,即"人与天地相应"也,这种变化不仅有季节四时之分,即便在一昼夜之间,亦有所不同。人体除身体自然的适应变化之外,还必须从主观上加以适应,以利于保持身体健康。在医疗实践中,在了解人体生理性的变化之外,还要注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随时灵活应变。《内经...
· 中医文化―文化研究―透过图书看“中医文化热”
丁磊:现在这么多人都去打高尔夫球。咱就不去打高尔夫球了,咱学中医。梁冬:我觉得学中医是一件很时尚的事情,我们要让这个世界最优秀的人、最有钱的人去关注中医。透过图书看“中医文化热”刘观涛(中国图书商报记者)似乎是不经意之间,“中医文化热”成为年初颇为抢眼的一道风景,在这股时尚背后,是临床疗效的高愈率和中医传播的世界化。《哲眼看中医》:中医成为全球的健康新时尚今年新春市场上颇为抢眼的中医图书是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的《哲眼看中医》,该书一上市就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全国各大书店都将其摆在显要位置,向广大读者重点推介。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正在兴起一股“回归自然”的潮流。医学模式也正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自然”模式转变,这为中医药搭建了新的世界舞台。全球已有154个国家和地区运用中医治病,世界各国约有中医诊疗机构19000余家,中医师约86000多人,针灸师143800多人。...
· 中医文化―《黄帝内经》书名的文化内涵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医籍,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但是,对诸如为何以“黄帝”命名、为何叫“内经”、为何叫“素问”、“灵枢”等一系列问题,知之者则甚少。《黄帝内经》真是“黄帝”撰写的吗?古代医家大多坚信不疑,而我们的回答都是否定的。中国的历史分为神话传说和有文字记载两个阶段。黄帝生活在约公元前26世纪,距今4800年左右(笼统的说法为5000年),是神话传说的阶段。那时既无文字,又无文字载体,黄帝如何著书?有关黄帝的生平事迹,和他垂裳而治,使中国社会进入文明社会,以及他对医学、气功、养生、房中、针刺方面的成就,都是后人根据口口相传,甚至推测而成文字的,这只是间接的资料。许多学者不断探索研究,基本上取得共识,认为《黄帝内经》不是成书于一个时代、出于一人之手,它起著于战国后期,经历秦汉,大约一二个世纪的时间,融注了几代优秀医学家们的成果。该书的定名一方面受汉代“托古之风”的影响,一方面也包...
· 中医文化―尊经崇古,注释经典
尊经崇古,注释经典儒家文化中的尊经崇古思想非常浓烈,突出地表现为对古代圣贤的崇拜和对传统经典的迷信。它使得人们习惯于借用经典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一定要吸收传统经典的养分,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即所谓的言论必须“引经据典”。这种思维方式导致了中国文化的保守性,对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如对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论》的推崇,使得习医之士无不以研读医经为首务,而研究医学之士亦无不以注解医经为归宿。在浙江,历代医学书目中也都以医经注释类著作最多,至明清时期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诞生于这一时期的“钱塘学派“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他们主张学歧黄术必潜心研读医经,而除《内经》与仲景之书外,其他都不可读,甚至认为《难经》也是后人伪作而不足信。其他如王宗正的《难经疏义》,沈裕生的《素问集解》、张世贤的《图注八十一难》,马莳的《素问注证发微》、《灵枢注证发微》,许兆祯的《素问评林》,张景岳的《类经图翼...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